建筑机械的上框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327440阅读:10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建筑机械的上框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液压挖掘机等建筑机械(construction equipment)的上部回转 体的上框架,该上框架具有在中间部分的左右两侧连接有侧平台的平台结构。
背景技术
以液压挖掘机作为建筑机械的一个例子来说明背景技术。如图5所示,液压挖掘机具有履带式的下部行驶体1和装在该下部行驶体1上的 上部回转体2,该上部回转体2能够围绕垂直于地面的纵轴(回转中心)0回转。所述上部 回转体2具有作为该上部回转体2的底座的上框架3 ;装在该上框架3上的驾驶室4和各 种设备;安装在上框架3的前部且具有动臂(boom) 5、斗杆6和铲斗7的作业装置8 ;以及安 装在上框架3后端部的配重9。在本说明书中,将驾驶室4相对于上框架3的位置作为左侧前部,并以该方向为基 准来定义“左右”及“前后”方向。以往,作为所述上框架3,众所周知的有例如在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 2007-120221号和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08-106444号(以下称为专利文献1、2)中公开 的结构。图6是表示专利文献1、2的上框架3的整体概要结构的俯视图。上框架3具有位于车宽方向(左右方向)中央的中间部分A、连接在该中间部分A 的左侧的左侧平台B和连接在该中间部分A的右侧的右侧平台C。中间部分A具有从侧面看大致呈三角形的左右一对纵板10、10和用于在前后方向 的多个位置连接这些纵板10、10的框材或板材等(省略附图标记)。在纵板10、10的前部 上安装图5所示的作业装置8。左右的侧平台B、C分别包括纵横排列的多个梁材,这些梁材中横向延伸的梁材的 一端通过焊接而与中间部分A结合。在左侧平台B的前部上安装驾驶室4。在右侧平台C上安装未图示的各种设备。具有如上所述的中间部分A和与该中间部分A连接的左右的侧平台B、C的所谓平 台结构的上框架3还具有设置在中间部分A的两个纵板10、10后端部上的配重支撑部10a、 10a,以及形成于这些支撑部10a、IOa上的安装孔11、11,图5所示的配重9通过螺栓等安装 在配重支撑部10a、IOa上。但是,如图6所示,在配重9仅仅被安装在中间部分A上的情况下,行驶时因配重 9的摆动(左右转动)或颠簸(前后转动)等所产生的扭转负荷的大部分作用至中间部分 A上,并且,所述扭转负荷的一部分通过与中间部分A结合的横梁材料而传递至两侧的侧平 台B、C上。S卩,在专利文献1、2所公开的上框架3上,由于所述扭转负荷未分散至整个上框架 3而集中于中间部分A上,所以不能高效地承接所述扭转负荷。因此,中间部分A需要确保比两侧的侧平台B、C更大的强度,因而在强度设计、制造或成本方面带来了不利影响。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安装配重的建筑机械的上框架,其具有中间部分及位 于该中间部分的左右两侧的侧平台,能够将所述配重产生的扭转负荷不仅作用至中间部 分,还分散至包括所述两侧的侧平台在内的整个上框架上。本发明所涉及的建筑机械的上框架包括中间部分,该中间部分的前部上安装作 业装置;左侧平台,连接于所述中间部分的左侧,并且具有纵横排列的多个梁材;右侧平 台,连接于所述中间部分的右侧,并且具有纵横排列的多个梁材;以及配重支撑部件,沿着 整个车宽方向延伸,横跨所述左侧平台、所述中间部分及所述右侧平台,并且与所述左侧平 台的后端、所述中间部分的后端及所述右侧平台的后端相结合其中,所述配重支撑部件具 有沿着所述车宽方向排列的多个配重安装部,该多个配重安装部用于安装所述配重,所述 多个配重安装部分别设置在位于所述中间部分的后方区域内的中央部、位于所述左侧平台 的后方区域内的左侧部及位于所述右侧平台的后方区域内的右侧部。由此,能够将配重产生的扭转负荷不仅作用至中间部分,还分散至包括两侧的侧 平台在内的整个上框架上。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上框架的立体图。图2是表示图1所示的上框架的概要结构的俯视图。图3是放大表示图2所示的上框架的一部分的俯视图。图4是从图3的箭头IV方向观察上框架的图。图5是表示作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建筑机械的一个例子的液压挖掘机 的概要侧视图。图6是表示以往的上框架的概要结构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参照图1至4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上框架适用于液压挖掘机的上部回转体。在下述说明中,对于 与图5所示的液压挖掘机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上框架13具有位于车宽方向(左右方向)中央的中间部分D、连接于该中间部分 D的左侧的左侧平台E、连接于中间部分D的右侧的右侧平台F、以及与中间部分D的后端和 左右的侧平台E、F的后端相结合的配重支撑部件15。中间部分D具有从侧面看大致呈三角形的左右一对纵板14、14和用于在前后方向 的多个位置连接这些纵板14、14的框材或板材等(省略附图标记)。所述纵板14、14分别 构成中间部分D的左右侧边缘。另外,在纵板14、14的前部安装有作业装置8 (参照图5)。左侧平台E上安装驾驶室4,右侧平台F上安装各种设备。左右的侧平台E、F分 别包括纵横排列的多个梁材,横向延伸的梁材的一端通过焊接而结合于中间部分D上。具 体而言,左侧平台E具有构成该左侧平台E的左边缘部的左侧框16,以及在该左侧框16与所述中间部分D之间横向延伸的多个梁材30。另外,右侧平台F具有构成该右侧平台F的 右边缘部的右侧框17,以及在该右侧框17与所述中间部分D之间横向延伸的多个梁材31。配重支撑部件15在整个车宽方向上大致水平地延伸,横跨左侧平台E、中间部分D 及右侧平台F,并且与所述左侧平台E的后端、中间部分D的后端及右侧平台F的后端相结I=I ο具体而言,配重支撑部件15具有中央梁材18,安装在中间部分D的左右纵板14、 14的后端之间;左梁材19,安装在左侧平台E的侧框16的后端与左侧纵板14之间;右梁 材20,安装在右侧平台F的侧框17的后端与右侧纵板14之间;板(中继部件)21,连接于 中间部分D的左侧纵板14的后端上;以及板(中继部件)22,连接于中间部分D的右侧纵 板14的后端上。各梁材18至20分别由厚板构成。所述板21为从所述纵板14、14中的左纵板14的后端面向后延伸的板材。在板21 的右侧面上通过对接焊而接合中央梁材18的左端部Li。并且,在板21的左侧面上通过对 接焊而接合左梁材19的右端部R2。另外,左梁材19的左端部L2与左侧平台E的侧框16 的后端部相接合。所述板22为从所述纵板14、14中的右纵板14的后端面向后延伸的板材。在板22 的左侧面上通过对接焊而接合中央梁材18的右端部Rl。并且,在板22的右侧面上通过对 接焊而接合右梁材20的左端部L3。另外,右梁材20的右端部R3与右侧平台F的侧框17 的后端部相接合。本发明中也可以省略板21、22。即,也可以将中央梁材18的左端部Ll与左梁材 19的右端部R2直接焊接,并且将中央梁材18的右端部Rl与右梁材20的左端部L3直接焊接。其中,中间部分D的纵板14、14的后端配置在比左右的侧平台E、F的侧框16、17 的后端更靠后方的位置。与该配置相对应,如图所示,左右的梁材19、20具有越靠近左右方 向的外侧则越向前方倾斜的形状(配重支撑部件15整体上不呈直线状,而从上方观察呈 左右两侧向前方弯折的形状)。具体而言,左梁材19具有从所述板21向左延伸的右侧部 19a、从该右侧部19a越靠近左侧越向前方倾斜的倾斜部19b、以及从该倾斜部19b的端部向 左延伸的左侧部19c。并且,右梁材20具有从所述板22越靠近右侧越向前方倾斜的倾斜 部20a和从该倾斜部20a的端部向右延伸的右侧部20b。在本实施方式中,左梁材19的倾 斜部19b和左侧部19c以及右梁材20的倾斜部20a和右侧部20b构成相对于中央梁材18 靠前方的前侧部。所述配重支撑部件15具有在该配重支撑部件15的车宽方向上排列并且用于安装 所述配重9的配重安装部23、24、25。配重安装部23设置在位于所述中间部分D的后方区域内的中央部(中央梁材18) 上。具体而言,本实施方式的配重安装部23设置在配重支撑部件15的车宽方向的大致中央 位置。另外,配重安装部23为大致水平地安装在中央梁材18的上表面上的角型板材。在 该配重安装部23上设置有沿上下方向贯穿该配重安装部23的配重安装孔23a。配重安装部M设置在位于左侧平台E的后方区域内的左侧部(左梁材19)上。该 配重安装部M为从左梁材19的倾斜部19b的后表面向后方大致水平地突出的角型板材。 该配重安装部M上设置有沿上下方向贯穿该配重安装部M的配重安装孔Ma。v
配重安装部25设置在位于右侧平台F的后方区域内的右侧部(右梁材20)上。该 配重安装部25由从右梁材20的倾斜部20a的后表面向后方大致水平地突出的角型板材。 该配重安装部25上设置有沿上下方向贯穿该配重安装部25的配重安装孔25a。配重9 (参照图5)通过未图示的螺栓安装在分别形成于配重支撑部件15的中央 部和左右两侧部这三个位置的配重安装部23至25上。通过该结构可以得到以下的作用效果。(1-1)行驶时,因配重9的摆动或颠簸等所产生的扭转负荷通过配重支撑部件15 同时且均勻地作用至中间部分D和左右的侧平台E、F上。S卩,不是像以往那样仅由中间部分D承受扭转负荷,而将扭转负荷分散至整个上 框架13上,从而可以由整个上框架13高效地分担扭转负荷。(1-2)在中央部、左侧部及右侧部这三个位置上支撑配重9,从而与仅在车宽方向 的中央位置上支撑配重9的情况相比,在从配重9的旋转中心(配重的宽度方向中心部) 向左右偏离的位置上也可以支撑扭转负荷,由此可以抑制施加于上框架13上的负荷本身。(1-3)通过配重支撑部件15将左右的侧平台E、F连接于中间部分D,从而可以将 两侧的侧平台E、F用作为增加中间部分D的强度(特别是后部强度)的加强部件。这样,与如图6所示的以往结构(即,仅在中间部分A的后端上安装配重安装部 11,并且由中间部分A来承受大部分扭转负荷的结构)相比,本实施方式无需仅使中间部分 D确保很大的强度。因此,本实施方式在上框架13的强度设计、制造或成本方面具有优势。并且,通过使配重支撑部件15(梁材18至20)具有足够的重量,可以使该配重支 撑部件15作为辅助的配重而发挥作用,因此,可以利用配重支撑部件15来提高液压挖掘机 的后方稳定性。此外,根据该实施方式还可以得到以下的作用效果。(2-1)由于在中间部分D和左右两侧的侧平台E、F上分别安装相互独立的梁材18 至20,所以可以使安装配重支撑部件15的作业效率良好。具体而言,根据本实施方式,可以 分别将三个梁材18至20 —边定位一边安装到中间部分D和左右两侧的侧平台E、F上,从 而安装配重支撑部件15,因此,与将由一体的梁材所构成的大型配重支撑部件边定位边安 装到中间部分D和左右两侧的侧平台E、F上的情况相比,可以容易地进行梁材18至20的 定位作业和安装作业。尤其,如本实施方式那样,在中间部分D的后端和两侧的侧平台E、F 的后端不在一条直线上的情况下,可以使安装配重支撑部件的作业效率良好。(2-2)根据本实施方式,中央梁材18、左梁材19及右梁材20分别通过板21、22相 接合,所以与直接接合梁材18至20的端面的情况相比,可以在各板21、22上确保较大的接 合面积,从而可以放宽该各梁材18至20之间的定位精度。(2-3)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各板21、22为从各纵板14、14向后方延伸的板材,所 以可以在该板材的左右方向的侧面上确保较大面积,可以将该板材的侧面有效地用作为左 梁材19、右梁材20和中央梁材18与各板21、22相接合的接合面。(2-4)另一方面,在中央梁材18、左梁材19及右梁材20相直接接合的情况下,与 在各梁材18至20之间设置中继部件的情况相比,可以减少部件数量。(2-5)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设置在中央梁材18上的配重安装部23与分别设置在 左右的梁材19、20的倾斜部19b、20a上的配重安装部M、25在前后方向上相互错位,所以尤其可以提高上框架相对于颠簸产生的前后方向负荷的强度。并且,通过在各配重安装部 23至25与配重9之间插入垫片(shim),在安装配重时可以容易地调整配重9在前后方向 上的水平。(2-6)根据本实施方式,设置在中央部的配重安装部23和分别设置在左侧部及右 侧部的配重安装部M、25在前后方向上相互错位,即配重9的中央部的安装点与左右两侧 的安装点沿前后方向错位。因此尤其可以提高上框架13相对于颠簸等产生的前后方向的 负荷的强度。(2-7)由于配重9的中央部的安装点和左右两侧的安装点的位置沿前后方向错 位,所以通过在配重安装部23至25这三个位置与配重9之间插入垫片,在安装配重9时可 以容易地调整配重9在前后方向上的水平。以下,对本发明涉及的其他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所述实施方式中,通过将分别安装在中间部分D的后端和左右两侧的侧平台E、 F的后端上的相互独立的梁材18至20的端部相结合,从而形成横跨整个车宽方向的配重支 撑部件15,但是配重支撑部件15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将沿着整个车宽方向延伸以 能够安装到中间部分D的后端及左右两侧的侧平台E、F的后端上的一体部件用作为配重支 撑部件15。在所述实施方式中,对于由厚板构成的配重支撑部件15进行了说明,但配重支撑 部件15并不限定于厚板。例如,也可以采用方管或圆管等管材、I型或C型的型材、或将板 材弯曲加工为剖面L型或C型等的框材,来构成配重支撑部件15 (梁材18至20)。尤其,为了易于进行配重9的前后方向上的水平调整,如所述实施方式那样,较为 理想的是使中央部的配重安装部23与左侧部和右侧部的配重安装部M、25在前后方向上 相互错位,不过,也可以将各配重安装部23至25排列在一条直线上。在所述实施方式中,将大致水平地安装在各梁材18至20上的角板用作为配重安 装部23至25,但是配重安装部23至25的形状或姿态可以根据配重9的安装结构而适当变 化。例如,也可以将大致垂直地安装在各梁材18至20上的角板、横着(里外表面朝左右方 向的姿态)安装在配重支撑部件15上的角板、或L型部件用作为配重安装部件。配重安装部的设置位置并不限定于所述实施方式,即不限定于一个位于中间部分 D的后方区域内的中央部、一个位于左侧平台E的后方区域内的左侧部、一个位于右侧平台 F的后方区域内的右侧部这合计三个设置位置,而是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各种更改。例如,也 可以在所述中央部的两个位置以及所述左侧部和右侧部各一个位置(合计四个位置)上设 置配重安装部。或者也可以在中央部的一个位置以及左侧部的左右间隔的两个位置和右侧 部的左右间隔的两个位置(合计五个位置)上设置配重安装部。所述具体实施方式
中主要包含具有以下结构的发明。本发明所涉及的建筑机械的上框架包括中间部分,该中间部分的前部上安装作 业装置;左侧平台,连接于所述中间部分的左侧,并且具有纵横排列的多个梁材;右侧平 台,连接于所述中间部分的右侧,并且具有纵横排列的多个梁材;以及配重支撑部件,沿着 整个车宽方向延伸,横跨所述左侧平台、所述中间部分及所述右侧平台,并且与所述左侧平 台的后端、所述中间部分的后端及所述右侧平台的后端相结合其中,所述配重支撑部件具 有沿着所述车宽方向排列的多个配重安装部,该多个配重安装部用于安装所述配重,所述多个配重安装部分别设置在位于所述中间部分的后方区域内的中央部、位于所述左侧平台 的后方区域内的左侧部及位于所述右侧平台的后方区域内的右侧部。采用本发明的所述结构,通过配重支撑部件将中间部分的后端和左右的侧平台的 后端连接成一体,而且该配重支撑部件具有沿着车宽方向排列的多个配重安装部,所以通 过该配重安装部可以在车宽方向的多个位置将配重安装在上框架的后端上。因此,首先,行驶时因配重的摆动或颠簸等所产生的扭转负荷经由配重支撑部件 同时且均勻地作用至中间部分和左右的侧平台上。即,采用所述结构,不是像以往那样仅由 中间部分承受扭转负荷,而将扭转负荷分散至整个上框架上,从而可以由整个上框架高效 地承受扭转负荷。其次,采用所述结构,在中央部、左侧部及右侧部这多个位置上支撑配重,从而与 仅在车宽方向的中央位置上支撑配重的情况相比,在从配重的旋转中心向左右偏离的位置 上也可以支撑扭转负荷,由此可以抑制施加于上框架上的负荷本身。而且,采用所述结构,通过配重支撑部件将左右的侧平台连接于中间部分,从而可 以将两侧的侧平台用作为增加中间部分的强度的加强部件。如上所述,与仅在中间部分的后端上设置配重安装部,并且由中间部分来承受大 部分的扭转负荷的以往结构相比,本发明的上框架无需仅使中间部分确保很大的强度。因 此,本发明的上框架在强度设计、制造或成本方面具有优势。此外,如果使配重支撑部件具有足够的重量,可以使该配重支撑部件作为辅助的 配重而发挥作用,因此,可以利用配重支撑部件来提高建筑机械的后方稳定性。在所述上框架中,较为理想的是所述中间部分具有分别构成该中间部分的左右 两侧边缘的左右一对纵板,所述左侧平台的多个梁材具有构成该左侧平台的左侧边缘的左 侧框,所述右侧平台的多个梁材具有构成该右侧平台的右侧边缘的右侧框,所述配重支撑 部件具有设置在所述一对纵板中的左侧纵板与所述左侧框之间的左梁材、设置在所述一对 纵板中的右侧纵板与所述右侧框之间的右梁材、以及设置在所述一对纵板之间的中央梁 材。采用所述上框架,由于在中间部分和左右两侧的侧平台上分别安装相互独立的梁 材,所以可以使安装配重支撑部件的作业效率良好。具体而言,采用该结构,可以分别将三 个梁材一边定位一边分别安装到中间部分和左右两侧的侧平台上,从而安装配重支撑部 件,因此,与将由一体的梁材所构成的大型配重支撑部件边定位边安装到中间部分和左右 两侧的侧平台上的情况相比,可以容易地进行梁材的定位作业和安装作业。尤其,在中间部 分的后端和两侧的侧平台的后端不在一条直线上的情况下,可以使安装配重支撑部件的作 业效率良好。在所述上框架中,较为理想的是所述配重支撑部件还具有分别与所述一对纵板 的后端部相接合的左右一对中继部件,所述左梁材具有与所述中继部件中的左侧中继部件 相接合的右端部和与所述左侧框的后端部相接合的左端部,所述右梁材具有与所述中继部 件中的右侧中继部件相接合的左端部和与所述右侧框的后端部相接合的右端部,所述中央 梁材具有与所述左侧中继部件相接合的左端部和与所述右侧中继部件相接合的右端部。采用该上框架,中央梁材、左梁材及右梁材分别通过中继部件相接合,所以与直接 接合各梁材的端面的情况相比,可以在各中继部件上确保较大的接合面积,从而可以放宽该各梁材之间的定位精度。在所述上框架中,较为理想的是所述一对中继部件分别为从所述一对纵板的后 端部向后方延伸的板材,所述左梁材的右端部、所述右梁材的左端部、以及所述中央梁材的 左端部和右端部分别通过对接焊而接合在所述一对中继部件的面向左右方向的侧面上。采用所述上框架,由于各中继部件为从各纵板向后方延伸的板材,所以可以在该 板材的左右方向的侧面上确保较大面积,并且可以将该板材的侧面有效地用作为左梁材、 右梁材和中央梁材与各中继部件相接合的接合面。在所述上框架中,较为理想的是所述中央梁材具有左侧端和右侧端,所述左梁材 具有与所述中央梁材的左侧端接合的右侧端和与所述左侧框的后端部接合的左侧端,所述 右梁材具有与所述中央梁材的右侧端接合的左侧端和与所述右侧框的后端部接合的右侧端。采用所述上框架,由于中央梁材、左梁材及右梁材相直接接合,所以与在各梁材之 间设置中继部件的情况相比,可以减少部件数量。在所述上框架中,较为理想的是所述一对纵板延伸至比所述左侧框的后端部及 所述右侧框的后端部更靠后方的位置,所述左梁材及所述右梁材分别具有相对于所述中央 梁材靠前方的前侧部,所述多个配重安装部分别设置在所述中央梁材、所述左梁材的前侧 部以及所述右梁材的前侧部上。采用所述上框架,由于设置在中央梁材上的配重安装部与分别设置在左右的梁材 的前侧部上的配重安装部在前后方向上相互错位,所以尤其可以提高上框架相对于颠簸产 生的前后方向负荷的强度。并且,通过在各配重安装部与配重之间插入垫片,在安装配重时 可以容易地调整配重在前后方向上的水平。在所述上框架中,较为理想的是设置在所述中央部的配重安装部和分别设置在 所述左侧部及右侧部的配重安装部沿着前后方向相互错位。采用所述上框架,设置在中央部的配重安装部和分别设置在左侧部及右侧部的配 重安装部在前后方向上相互错位,所以尤其可以提高上框架相对于颠簸产生的前后方向的 负荷的强度。并且,通过在各配重安装部与配重之间插入垫片,在安装配重时可以容易地调 整配重在前后方向上的水平。
权利要求
1.一种建筑机械的上框架,其特征在于,包括 中间部分,该中间部分的前部用于安装作业装置;左侧平台,连接于所述中间部分的左侧,并且具有纵横排列的多个梁材; 右侧平台,连接于所述中间部分的右侧,并且具有纵横排列的多个梁材;以及 配重支撑部件,沿着整个车宽方向延伸,横跨所述左侧平台、所述中间部分及所述右侧 平台,并且与所述左侧平台的后端、所述中间部分的后端及所述右侧平台的后端相结合其 中,所述配重支撑部件具有沿着所述车宽方向排列的多个配重安装部,该多个配重安装部 用于安装所述配重,所述多个配重安装部分别设置在位于所述中间部分的后方区域内的中央部、位于所述 左侧平台的后方区域内的左侧部及位于所述右侧平台的后方区域内的右侧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机械的上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部分具有分别构成该中间部分的左右两侧边缘的左右一对纵板, 所述左侧平台的多个梁材具有构成该左侧平台的左侧边缘的左侧框, 所述右侧平台的多个梁材具有构成该右侧平台的右侧边缘的右侧框, 所述配重支撑部件具有设置在所述一对纵板中的左侧纵板与所述左侧框之间的左梁 材、设置在所述一对纵板中的右侧纵板与所述右侧框之间的右梁材、以及设置在所述一对 纵板之间的中央梁材。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建筑机械的上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配重支撑部件还具有分别与所述一对纵板的后端部相接合的左右一对中继部件, 所述左梁材具有与所述中继部件中的左侧中继部件相接合的右端部和与所述左侧框 的后端部相接合的左端部,所述右梁材具有与所述中继部件中的右侧中继部件相接合的左端部和与所述右侧框 的后端部相接合的右端部,所述中央梁材具有与所述左侧中继部件相接合的左端部和与所述右侧中继部件相接 合的右端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建筑机械的上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一对中继部件分别为从所述一对纵板的后端部向后方延伸的板材, 所述左梁材的右端部、所述右梁材的左端部、以及所述中央梁材的左端部和右端部分 别通过对接焊而接合在所述一对中继部件的面向左右方向的侧面上。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建筑机械的上框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央梁材具有左侧端和右侧端,所述左梁材具有与所述中央梁材的左侧端接合的右侧端和与所述左侧框的后端部接 合的左侧端,所述右梁材具有与所述中央梁材的右侧端接合的左侧端和与所述右侧框的后端部接 合的右侧端。
6.根据权利要求2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建筑机械的上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一对纵板延伸至比所述左侧框的后端部及所述右侧框的后端部更靠后方的位置, 所述左梁材及所述右梁材分别具有相对于所述中央梁材靠前方的前侧部,所述多个配重安装部分别设置在所述中央梁材、所述左梁材的前侧部以及所述右梁材 的前侧部上。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机械的上框架,其特征在于设置在所述中央部的配重 安装部和分别设置在所述左侧部及右侧部的配重安装部沿着前后方向相互错位。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建筑机械的上框架,包括配重支撑部(15),沿着整个车宽方向延伸,横跨中间部分(D)和左右的侧平台(E、F),并且与中间部分(D)的后端及左右的侧平台(E、F)的后端相结合;以及配重安装部(23、24、25),设置在所述配重支撑部(15)的中央部和左右两侧部,用于安装配重(9)。由此,能够将配重所产生的扭转负荷不仅作用至中间部分,还分散至包括两侧的侧平台在内的整个上框架上。
文档编号E02F9/08GK102051894SQ201010550369
公开日2011年5月11日 申请日期2010年11月8日 优先权日2009年11月9日
发明者植田登志郎, 藤本健一 申请人:神钢建设机械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