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压耦合锚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340070阅读:12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液压耦合锚杆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液压耦合锚杆,适用于对巷道围岩的支护。
背景技术
目前,在矿山巷道支护中,普通的矿用锚杆只是简单的刚性材料,不能够完全实现对巷道进行连续支护和柔性支护,即在采动影响下,由于基本顶破断回转及支承压力集中等现象的发生,回采巷道围岩具有大变形特征,即使在普通锚杆支护作用下这种大变形特征往往还具有不可抗拒性,即支护仅能够对围岩的变形过程起到一定的减缓及控制作用,使围岩的变形量产生一定程度的减少,但不能完全阻止这种大变形特征的产生。一旦当围岩的这种大变形超过普通锚杆的承载能力后,普通锚杆就会被剪断,从而导致锚杆失效,最终失去支护作用,进而需要进行二次支护,这样支护成本就进一步提高。

发明内容
为解决以上所针对的锚杆存在的缺陷和不足,即不能实现补强和柔性支护等系列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新型的锚杆,该锚杆在尾部设置一个液压装置,通过对液压装置的调控实现对巷道围岩的补强和支护,并且根据所配套的监控系统对巷道围岩的变化进行实时的监控。当锚杆支护的巷道围岩发生变形时,随着变形的增大,锚杆所受的拉力也随之增大,当拉力达到锚杆所能够支撑的临界拉力时,此时围岩变形只是依靠锚杆锚固,这是很难控制围岩变形的,这时开启卸压阀,让围岩发生一定变形,卸压完成后,再对液压耦合锚杆进行加压,使达到最大预应力,从而再次实现锚固效果,以此进行,最终对围岩实现“支一让一支”的智能控制效果。


图I是本发明液压耦合锚杆结构示意图。图I中液压耦合锚杆由导杆(I)、托盘(2)、注液管(3)、密封圈(4)、安全三通阀
(5)、辅助缸体(6)、固定卡(7)、活塞(8)、液压缸(9)、密封圈(10)、螺纹连接(11)以及锚杆头(12)组成。图2是本发明液压缸结构示意图。图2中液压缸由端盖螺钉(13)、端盖(14)、端盖密封圈(15)、注(回)油口(16)、缸体(17)、活塞密封圈⑷、活塞⑶、底座密封(18)、底座螺钉(19)、底座(20)、压盖(21)、压盖螺钉(22)、垫片(23)、盘根(24)、导杆(I)组成。图3是本发明液压缸体剖面图。图3中端盖螺纹孔(25)、注(回)油口 (16)、底座螺纹孔(26)。图4是本发明液压缸体中的端盖示意4中端盖由螺钉孔(27)、压盖螺纹孔(28)、端盖密封槽(29)组成。
图5为压盖与垫片示意5中压盖螺钉孔(30)、垫片(31)。图6活塞结构示意图。图6中活塞密封槽(32)、导杆螺纹孔(33)。图7导杆示意8为底座不意图。图8中,底座密封槽(34)、底座螺钉孔(35)。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结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具体实施过程图3和图4中,连接缸体(17)和端盖(14);图6和图7中,把活塞⑶和导杆(I)安装成整体;
活塞(8)和导杆(I)安装成整体,安装到第一步的结构中去,然后在端盖(14)的外表面和导杆(I)接触出安装密封材料盘根(24),其次,在盘根(24)的外面安装垫片(31),最后,在垫片(31)的外面安装压盖(21),拧上螺丝即可。
在缸体的端盖(14)上安装底座(20),这样液压缸(9)就安装好了 ;用注液管(3)把液压缸(9)和安全三通阀(5)连接起来,这样就形成一个完整的回路,安全三通阀(5)的功能是实现缸体注油和安全保护的功能;利用螺纹连接(11)把导杆(I)外伸端和锚杆头(12)连接。
权利要求
1.一种液压耦合锚杆,主要由导杆(I)、托盘(2)、注液管(3)、密封圈(4)、安全阀(5)、辅助缸体(6)、固定卡(7)、活塞(8)、液压缸(9)、密封圈(10)、螺纹连接(11)以及锚杆头(12)组成。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液压耦合锚杆,其特征在于当液压缸(9)充满液体,拧紧螺母,托盘(2)紧贴围岩,形成普通锚杆支护形式;当围岩发生变形时,锚杆受拉力,而液压缸3中的液体处于压缩状态;当围岩继续发生变形,缸内的压强逐渐增大,当压力达到安全阀(5)调定压力时,安全阀(5)开始溢流,让围岩发生变形,此时锚杆处于卸压后的状态,当围岩卸压完成后,从注液口向液压缸(9)内注液,使得活塞(8)收缩,进而对围岩加固,从而达到二次支护的效果。当围岩再次发生变形,将重复上述过程,最终形成“支-让-支”的多次支护方式,实现加强支护和柔性支护的作用。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液压耦合锚杆。该液压耦合锚杆包括液压耦合锚杆的结构主要由锚固端、锚杆体、活塞、液压缸、托盘、螺母、注液管等部分组成。本液压耦合锚杆及其监控系统用于地下巷道支护或工程技术中对边坡、隧道及坝体进行主动加固的锚杆,特别适用于顶板较为完整的巷道支护中。该液压耦合锚杆能够在围岩大变形情况下,通过液压装置,对锚杆进行卸压,避免锚杆受强大拉力而剪切破坏失效;同时可对锚杆的液压缸注液达到补强的目的,最终实现加强支护和柔性支护。该液压耦合锚杆尾部装有液压装置,能够实现对巷道围岩变形、应力自动调控。
文档编号E21D21/00GK102808634SQ20111015896
公开日2012年12月5日 申请日期2011年5月30日 优先权日2011年5月30日
发明者张向阳, 付志亮, 段昌晨, 彭永贵, 孙珍平, 鲍鸣 申请人:安徽理工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