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填埋场气体导排井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417534阅读:283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垃圾填埋场气体导排井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物料堆所产生气液的导排技术,尤其涉及一种垃圾填埋场气体导排井。
背景技术
现有的垃圾填埋场的气体导排井如图1所示,在垃圾堆增高需要增高钢筋笼时, 其是将原钢筋笼100的上接口与增高的钢筋笼200的下接口的连接处300采用铁丝等进行捆绑的方式进行连接,这种捆绑的连接方式导排井在使用大型机械如推土机进行垃圾填埋处理时,由于推土机的重量很大而对导排井的挤压作用也很大,会出现导排井内的钢筋笼 100与钢筋笼200错位、脱落等问题,影响气体的导排。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不受大型机械作业影响, 不会出现变形、错位及脱离等问题,保证气体顺利导排的垃圾填埋场气体导排井。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出了一种垃圾填埋场气体导排井, 包括设置于所述竖井底部的、一体式焊接成型的、用于收集储存垃圾所产生气体的集存结构;设置于所述集存结构上的并借由所述集存结构支撑固定的导排管;封盖于所述导排管的管口的设有气体导排口的盖体;及设置于所述竖井内的过滤层及密封体。进一步地,所述集存结构包括设置于所述竖井底部的笼体;焊接于所述笼体上接口的设有通孔的连接板;底部环绕所述连接板的通孔外围焊接的套筒。进一步地,所述导排管放置于所述套筒内且底部放置于所述连接板上。进一步地,所述过滤层为设置于所述笼体底部及四周的透气、透水的沙砾层。进一步地,所述密封体包括自所述笼体上接口对应的锥形部向上填充压实的粘土层;包裹于所述锥形部的第一 PE密封膜;铺设覆盖于所述连接板上及所述连接板周围的第二 PE密封膜;距离所述第二 PE密封膜0. 4米、.6米高处铺设的第三PE密封膜。进一步地,所述笼体为钢筋笼;所述导排管采用PE管;所述套筒采用镀锌管。进一步地,所述连接板距离所述竖井的孔口 0. 5米 1. 5米。进一步地,所述垃圾填埋场气体导排井还包括设置于所述集存结构之上的、直径与所述竖井直径相匹配的筒状的网体;填充于所述网体与所述导排管之间的透气层;铺设于所述网体及透气层之上的密封层;其中,所述导排管对应于所述透气层的长度范围内设有透气孔。进一步地,所述网体为钢丝网或铁丝网,所述透气层为透气、透水的沙砾层。进一步地,所述密封层采用PE密封膜。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采用笼体、连接板及套筒一体化焊接的结构,从而使得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垃圾填埋场气体导排井在大型机械作业时也不会出现变形、错位及脱离等问题,保证了气体的顺利导排。
图1是现有技术的气体导排井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垃圾填埋场气体导排井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2所示气体导排井的连接板和套筒的对应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垃圾填埋场气体导排井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考图2 图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垃圾填埋场气体导排井,不受大型机械作业影响,不会出现变形、错位及脱离等问题,保证气体顺利导排。垃圾填埋场气体导排井包括竖井、集存结构10、导排管20、盖体30、设置于所述竖井内的过滤层40及密封体50。竖井开设于垃圾堆场中。集存结构10设置于所述竖井底部,为一体式焊接成型结构,用于收集储存垃圾所产生气体。具体地,所述集存结构10在竖井外焊接成一体式结构,然后放置于所述竖井底部。集存结构10包括笼体11、连接板13及套筒15。笼体11设置于所述竖井底部,笼体11为结实、不易变形的钢筋笼,且侧面和底部覆盖并固定有防止沙砾进入的一层或多层土工格栅。连接板13焊接于所述笼体11上接口,并在中间位置设有通孔110。所述连接板 13距离所述竖井的孔口 0.5米 1.5米,本实施方式中,优选为1米。套筒15底部环绕所述连接板13的110外围焊接,套筒15采用镀锌的Φ219碳钢管制成。综上,采用笼体11、连接板13及套筒15的焊接为一体的结构,相对于现有技术的使用捆绑的办法固定钢筋笼来讲,更结实和牢固,不会出现加压变形、错位及脱离等问题。导排管20设置于所述集存结构10上,并借由所述集存结构10支撑固定。具体地, 所述导排管20放置于所述套筒15内且底部放置于所述连接板13上,从而很好地支持和固定了导排管20,防止跌落至井底。其中,导排管20采用DN200PE管。盖体30封盖于所述导排管20的管口,设有用于导出竖井内气体的气体导排口 31。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垃圾填埋场气体导排井不仅仅限于导排气体,还可用于排水,如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盖体30包括连接于导排管20管口的PE三通管和法兰盲板,PE三通管的一个出口设为气体导排口 31,法兰盲板上还连接有穿过110深入竖井底部的排水管33及用于输入压缩空气以进行排水的压缩空气管35。本实施方式中,当垃圾继续堆高不方便继续导排气体时,只需将法兰盲板打开,将压缩空气管35和排水管33提出来,切断PE三通管,将导排管20继续往上加高,垃圾再填埋一定高度后,再将PE三通管焊接上,将压缩空气管35 和排水管33重新装进去,继续导排气体。所述过滤层40为设置于所述笼体11底部及四周的透气、透水的沙砾层。所述密封体50包括粘土层51、第一 PE密封膜53、第二 PE密封膜55及第三PE 密封膜57。粘土层51为自所述笼体11上接口对应的锥形部向上填充粘土压实形成,以配合所述密封膜达到更好的密封效果。第一 PE密封膜53包裹于所述锥形部,为1. 5毫米厚。[0031]第二 PE密封膜55铺设覆盖于所述连接板13上及所述连接板13周围,为1. 5毫米厚的。第三PE密封膜57在距离所述第二 PE密封膜55的0. 4米 0. 6米(优选为0. 5米) 高处铺设形成,为1.5毫米厚。请参考图4,为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基础上形成另一实施方式,也即垃圾继续堆高不方便继续导排气体时的另一种解决方式,与图2所示实施方式不同的是垃圾表面1米左右之下的粘土层51部分地被透气结构代替,所述透气结构包括网体60、透气层70及密封层 80。网体60大致呈筒状,设置于所述集存结构10之上,直径与所述竖井直径相匹配。 所述网体60为钢丝网或铁丝网。透气层70填充于所述网体60与所述导排管20之间,所述透气层70为透气、透水的沙砾层。密封层80铺设于所述网体60及透气层70之上,密封层80采用1. 5毫米厚的PE 密封膜。其中,所述导排管20对应于所述透气层70的长度范围内设有透气孔。本实施方式中,在垃圾继续堆高时,由于填充的粘土层51的透气性差,不利于垃圾产生的气体的收集和导排,故垃圾表面1米左右之下的粘土层51部分采用透气、透水的沙砾;由于沙砾形状松散,受挤压易变形,故又采用网体60包覆沙砾,再用密封层80及粘土在上部进行密封以防止漏气。以上所述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1.一种垃圾填埋场气体导排井,包括设置于垃圾堆场中的竖井,其特征在于,所述垃圾填埋场气体导排井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竖井底部的、一体式焊接成型的、用于收集储存垃圾所产生气体的集存结构;设置于所述集存结构上的并借由所述集存结构支撑固定的导排管; 封盖于所述导排管的管口的设有气体导排口的盖体;及设置于所述竖井内的过滤层及密封体。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垃圾填埋场气体导排井,其特征在于,所述集存结构包括 设置于所述竖井底部的笼体;焊接于所述笼体上接口的设有通孔的连接板; 底部环绕所述连接板的通孔外围焊接的套筒。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垃圾填埋场气体导排井,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排管放置于所述套筒内且底部放置于所述连接板上。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垃圾填埋场气体导排井,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层为设置于所述笼体底部及四周的透气、透水的沙砾层。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垃圾填埋场气体导排井,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体包括 自所述笼体上接口对应的锥形部向上填充压实的粘土层;包裹于所述锥形部的第一 PE密封膜;铺设覆盖于所述连接板上及所述连接板周围的第二 PE密封膜; 距离所述第二 PE密封膜0. 4米、.6米高处铺设的第三PE密封膜。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垃圾填埋场气体导排井,其特征在于,所述笼体为钢筋笼;所述导排管采用PE管;所述套筒采用镀锌管。
7.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垃圾填埋场气体导排井,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板距离所述竖井的孔口 0.5米 1.5米。
8.如权利要求广6中任一项所述的垃圾填埋场气体导排井,其特征在于,所述垃圾填埋场气体导排井还包括设置于所述集存结构之上的、直径与所述竖井直径相匹配的筒状的网体; 填充于所述网体与所述导排管之间的透气层;铺设于所述网体及透气层之上的密封层;其中,所述导排管对应于所述透气层的长度范围内设有透气孔。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垃圾填埋场气体导排井,其特征在于,所述网体为钢丝网或铁丝网,所述透气层为透气、透水的沙砾层。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垃圾填埋场气体导排井,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层采用PE密封膜。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垃圾填埋场气体导排井,包括设置于所述竖井底部的、一体式焊接成型的、用于收集储存垃圾所产生气体的集存结构;设置于所述集存结构上的并借由所述集存结构支撑固定的导排管;封盖于所述导排管的管口的设有气体导排口的盖体;及设置于所述竖井内的过滤层及密封体。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垃圾填埋场气体导排井通过采用笼体、连接板及套筒一体化焊接的结构,从而在大型机械作业时也不会出现变形、错位及脱离等问题,保证了气体的顺利导排。
文档编号E02D29/045GK202247948SQ201120315150
公开日2012年5月30日 申请日期2011年8月24日 优先权日2011年8月24日
发明者李伟军, 王宗印, 邹可为, 钟永利 申请人:深圳市信能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