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机械的梯子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345707阅读:17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建筑机械的梯子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梯子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上到设置在建筑机械车体上的移动通路或从该移动通路下到地面的梯子装置。
背景技术
在例如大型轮式装载机中,驾驶室配置在高的位置,成为通向驾驶室的联络通路的移动通路配置在驾驶室的下方。并且,在该移动通路与地面之间设置有梯子装置。作为梯子装置,采用固定在车辆侧的部件上的固定式梯子装置或在收纳位置与使用时的位置之间转动的可动式梯子装置。可动式梯子装置具有包括台阶的梯子主体。梯子主体构成为其上端部自由转动地支撑在车辆侧的部件上,从而能够在使用时的姿态与立起的收纳姿态之间在上下方向上转动。例如专利文件1公开了如上所述的可动式梯子装置。参照图13说明专利文件1所记载的梯子装置。图13所示的梯子装置具有梯子主体60、配置在梯子主体60上部的扶手61、左右一对驱动液压缸62。扶手61固定在车体上。并且,梯子主体60能够通过左右一对驱动液压缸62的工作在使用姿态与收纳姿态之间转动。具体而言,能够通过使驱动液压缸62的活塞杆突出,使梯子主体60向图的逆时针方向转动,以收纳梯子主体60。另外,能够通过使活塞杆后退,使梯子主体60向图的顺时针方向转动,使梯子主体60处于使用姿态。图13表示将梯子主体60从使用姿态转变到收纳姿态的中途状态。现有技术文件专利文件专利文件1 (日本)特表2008-546576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课题在专利文件1的梯子装置中,即使使梯子主体60处于收纳姿态,因为扶手61固定在车体上,所以扶手61的一部分比处于收纳姿态的梯子主体60向外部突出。因此,在车辆工作中,存在突出到车辆外侧的扶手61的一部分与障害物相互干涉而破损的可能。并且,根据车辆不同而存在梯子主体的配置位置受到制约的情况。例如,在专利文件1中,当梯子主体60配置在车辆的后部侧时,扶手61的一部分突出到车辆的转弯半径的外侧。因此,突出的部分被障害物干涉而破损的危险性变高。因此,操作员需要注意扶手61的突出部分不与障害物相互干涉。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梯子主体处于收纳姿态时扶手不比梯子主体向外侧突出的建筑机械的梯子装置。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第一发明的建筑机械的梯子装置是用于上到设置在建筑机械的车体上的移动通路或从该移动通路下到地面的装置,其具有可动式梯子主体、可动式扶手、驱动机构及连接部件。梯子主体具有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第一端部绕第一转动轴自由转动地支撑在车体上。并且,梯子主体能够处于第二端部位于地面侧的使用姿态和朝向上方的收纳姿态。扶手至少配置在梯子主体的左右一侧,且扶手的下端部绕第二转动轴自由转动地支撑在车体上。驱动机构使梯子主体在使用姿态与收纳姿态之间移动。连接部件具有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第一端部绕梯子侧支点自由转动地支撑在梯子主体上,且第二端部绕扶手侧支点自由转动地支撑在扶手上。并且,连接部件使扶手在梯子主体处于使用姿态时位于梯子主体和移动通路之间,并且使扶手与梯子主体的从使用姿态向收纳姿态转动的动作联动地转动,连接部件使扶手在梯子主体处于收纳姿态时位于比梯子主体靠近车体内侧的位置。在该梯子装置中,梯子主体的第一端部自由转动地支撑在车体上,在使用姿态的状态下,梯子主体的第二端部位于地面侧。另外,扶手的下端部自由转动地支撑在车体上,在梯子主体处于使用姿态时扶手位于梯子主体与移动通路之间。并且,如果通过驱动机构使梯子主体的第二端部向上方转动,则扶手也通过连接部件随着梯子主体的转动而转动。在梯子主体被收纳的状态下,扶手位于处于收纳姿态的梯子主体的内侧。在此,如果梯子主体从使用姿态转动到收纳姿态,则扶手也同样地转动而被收纳到车体侧。在扶手被收纳的状态下,扶手位于处于收纳姿态的梯子主体的内侧,因此扶手不突出到车体外侧,且扶手不与障碍物碰撞。第二发明的建筑机械的梯子装置在第一发明的装置的基础上,在梯子主体处于使用姿态时,连接部件的梯子侧支点和扶手侧支点均设置在比第一转动轴和第二转动轴靠近车体外侧的位置。并且,第一转动轴和第二转动轴间的距离与连接部件的梯子侧支点相对第一转动轴来转动的半径之和,在连接部件的梯子侧支点和扶手侧支点之间的侧视时的长度与所述扶手侧支点相对第二转动轴转动的半径之和以下。由于各转动轴和支点被设定为如上所述,且连接部件的支点的长度被设定,因此能够使梯子主体和扶手在使用姿态与收纳姿态之间流畅地转动。第三发明的建筑机械的梯子装置在第一或第二发明的装置的基础上,梯子主体被配置为在处于使用姿态时相对于水平面以第一角度倾斜,在处于收纳姿态时转动了第一角度加上90度的角度而处于立起状态。并且,扶手具有纵向部件,其与处于使用姿态的梯子主体邻接且在实质上正交于梯子主体的方向上延伸;横向部件,其与处于使用姿态的梯子主体实质上平行地延伸。并且,扶手的纵向部件位于比处于收纳姿态的梯子主体靠近车体内侧的位置。在此,在梯子主体从使用姿态转动到收纳姿态时,梯子主体转动第一角度+90度以上的角度。此时,与梯子主体邻接的扶手的纵向部件,即位于车体最外侧的纵向部件被收纳为,位于比立起的处于收纳姿态的梯子主体的更靠近车体内侧的位置。因此,在梯子主体和扶手被收纳的状态下,扶手不从梯子主体突出到车体外侧。第四发明的建筑机械的梯子装置在第三发明的装置的基础上,在梯子主体处于使用姿态时,连接第二转动轴与扶手侧支点的直线与处于使用姿态的梯子主体实质上正交。并且,在梯子主体处于收纳姿态时,连接第二转动轴与扶手侧支点的直线实质上在竖直方向上延伸。第五发明的建筑机械的梯子装置在第一至第四发明中任一发明的装置的基础上,在移动通路上设置有护栏;梯子主体具有ー对侧板,其在处于使用姿态时从移动通路延 伸到地面;栏杆,其支撑在ー对侧板上。并且,扶手具有第一部分,其具有在梯子主体处于 使用姿态时与护栏卡合的卡合部;第二部分,其与栏杆邻接。第六发明的建筑机械的梯子装置在第五发明的装置的基础上,在梯子主体处于收 纳姿态时,扶手被收纳在包括栏杆的梯子主体的高度尺寸内。第七发明的建筑机械的梯子装置在第一至第六发明中任一发明的装置的基础上, 扶手进一歩具有带有弾性体的限制装置,该限制装置在梯子主体处于收纳姿态时与移动通 路侧的部件抵接。第八发明的建筑机械的梯子装置在第一至第七发明的装置的基础上,驱动机构具 有基端部自由转动地支撑在车体上的液压缸、第一连杆部件及第ニ连杆部件。第一连杆部 件具有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第一端部自由转动地支撑在车体上,第二端部延伸到车体外 侧,第一连杆部件通过液压缸的伸縮来转动。第二连杆部件具有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第一 端部绕第一转动支点自由转动地支撑在第一连杆部件的第二端部上,第二端部绕第二转动 支点自由转动地支撑在梯子主体上,第二连杆部件将第一连杆部件的转动动作变换成梯子 主体的转动动作。第九发明的建筑机械的梯子装置在第八发明的装置的基础上,在梯子主体处于使 用姿态时,第二转动支点相对于连接第一转动轴和第一转动支点的直线位于车体的外側。通过这样设定转动轴和转动支点,能够通过液压缸的工作使梯子主体从使用姿态 转动到收纳姿态。第十发明的建筑机械的梯子装置在第八或第九发明的装置的基础上,第二连杆部 件是在侧视时第一转动支点位于第二转动支点的下方的纵长形状的部件,第二连杆部件构 成为,在梯子主体处于收纳状态吋,第二连杆部件没有比梯子主体向车体外侧突出。发明效果如上所述,在本发明中,在梯子主体处于收纳姿态的状态时,扶手没有比梯子主体 向外侧突出。因此,能够避免扶手与障害物碰撞而损坏。


图1是表示本发明ー实施方式的梯子装置的使用状态的主要部分立体图。图2是表示所述梯子装置的将扶手与护栏卡合的卡合部的主要部分立体图。图3是表示梯子装置的收纳状态的主要部分立体图。图4是表示收纳状态下的梯子主体的卡合状态的主要部分立体图。图5是表示收纳状态下的扶手的卡合状态的主要部分立体图。图6是表示转动驱动机构的主要部分立体图。图7是表示连杆机构结构的主要部分侧视图。图8A是表示使用状态的侧视图和第一转动轴的主要部分放大图。图8B是连杆机构的放大图。图8C是表示连接部件的轴和长度与转动轴之间的关系的示意图。图9是表示转动的中途的侧视图和第一转动轴的主要部分放大图。图10是表示收纳状态的侧视图。
图11是表示通过本发明另一实施方式的转动驱动机构实现的使用状态的侧视图。图12是表示通过图11的转动驱动机构实现的收纳状态的侧视图。图13是表示现有梯子装置的转动状态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参照附图具体说明本发明优选的实施方式。在此,作为建筑机械以轮式装载机为例进行说明,但本发明能够同样地适用于其他的液压挖掘机等。-第一实施方式-[梯子装置的配置以及整体结构]如图1所示,为了使操作人员在轮式装载机20的移动通路2与地面之间乘降而配置梯子装置3。在移动通路2上进一步连接有用于上到上方的驾驶室(未图示)的台阶。作为移动通路2,不限定为在其前方进一步连接有台阶的构成,可以构成为与驾驶室的门或者梯子装置3连接的平台。如图1 图6所示,梯子装置3具有可动式梯子主体18、一对可动式扶手7、用于使梯子主体18和扶手7转动的转动机构21。转动机构21具有液压缸4、第一连杆机构5及第二连杆机构6。梯子主体18与扶手7能够一同在图1、图2、图7及图8A所示的使用姿态和图3、图4、图5及图10所示的收纳姿态之间移动。梯子主体18在处于使用姿态时从地面向移动通路2延伸。一对扶手7作为用于防止掉落的栏杆设置在梯子主体18与移动通路2之间的升降部10上。并且,如图1所示,在移动通路2的周围设置有护栏8。护栏8具有多个纵向护栏部件8a和横向护栏部件Sb。[梯子主体]梯子主体18具有按照规定的间隔配置的左右侧板181、设置在左右侧板181之间的多个台阶18a、固定在左右侧板181各自的外侧面的左右栏杆19。梯子主体18的左右侧板181具有移动通路2侧的第一端部181a和地面侧的第二端部181b。左右侧板181的第一端部181a以第一转动轴A(参照图7)为中心在上下方向上自由转动地支撑在车体1上。因此,梯子主体18能够以第一转动轴A为中心,通过后面叙述的作为执行机构的液压缸4(参照图6)来转动。左右栏杆19具有通过安装部19a将下端部固定在侧板181的外侧面的多个纵向部件191、为了连接多个纵向部件191的上端而设置的第一横向部件192、将多个纵向部件191的上下方向的中间部连接的第二横向部件193。多个纵向部件191的下端部设置为不从梯子主体18的侧板181向下方突出。并且,第一横向部件192配置为与侧板181实质上平行。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例举了七级台阶18a,但台阶数量不限于七级。[扶手]一对扶手7通过弯折一根管或杆形成为侧视时大致呈三角形。一对扶手7之间的间隔比一对栏杆19之间的间隔宽,因此,如后面所述,在使梯子主体18和扶手7 —同处于收纳状态时,栏杆19不干涉扶手7。一对扶手7具有第一部分7a、第二部分(纵向部件)7b、第三部分(横向部件)7c。并且,在第一部分7a的下端部与第二部分7b的下端部分之间设置有连接板7d。第一部分7a在扶手7处于使用姿态时实质上在竖直方向上立起。第二部分7b配置为与栏杆19的纵向部件191实质上平行,第三部分7c配置为与栏杆19的第一横向部件192以及梯子主体18的侧板181实质上平行。并且,在图5中详细表示与第二部分7b的下端部相当的连接板7d的下端部通过第二转动轴B自由转动地支撑在车体1上。第二转动轴B位于第一转动轴A的下方。另外,在扶手7处于使用姿态时,扶手7的第二部分7b与栏杆19的最靠近扶手7侧的纵向部件191分开,由此避免操作员的手等夹在扶手7与栏杆19之间。[限制装置]在梯子主体18、扶手7及车体1上设置有限制装置,该限制装置用于在梯子主体18和扶手7处于使用姿态或收纳姿态时分别固定梯子主体18和扶手7。下面,对各限制装置进行说明。在图2中放大表示在扶手7的第一部分7a的车体侧设置有具有弹性体的限制装置^^。在限制装置26a的弹性体的中央部设置有凹部。当扶手7处于使用姿态时,限制装置的弹性体从车体侧与护栏8的一个纵向护栏部件8a上的横向护栏部件8b下方部分抵接。而且,能够将纵向护栏部件8a夹在弹性体的凹部内。这样,通过用限制装置^^的弹性体夹住纵向护栏部件8a来防止扶手7的摇晃。并且,如图3和图4所示,在梯子主体18和扶手7处于收纳姿态时,栏杆19与在移动通路2的车体侧设置的上部限制装置2 抵接。上部限制装置2 与扶手7的限制装置26a相同,在中央部具有凹部,能够将处于收纳姿态的栏杆19夹在该凹部内。由此,在收纳时通过用上部限制装置2 夹住栏杆19来防止梯子主体18的摇晃。并且,如图3和图5所示,在梯子主体18的侧板181的外侧面设置有限制装置^b,该限制装置26b在收纳梯子主体18和扶手7时与扶手7的第二部分7b抵接。限制装置26b与扶手7的限制装置26a相同,在中央部具有凹部,能够将处于收纳姿态的扶手7的第二部分7b夹在该凹部内。由此,在收纳时通过用限制装置26b夹住扶手7的第二部分7b来防止扶手7的摇晃。进一步,如图8A(b)所示,在扶手7的连接板7d上设置有在收纳扶手7时与车体1抵接的限制装置27a。在限制装置27a的前表面设置有缓和限制装置27a与车体1的抵接的弹性体。[转动机构]参照图6 图10说明使梯子主体18和扶手7在使用姿态与收纳姿态之间转动的转动机构21。如上所述,转动机构21包括一个作为使梯子主体18和扶手7转动的执行机构的液压缸4、第一连杆机构5、第二连杆机构6、连接部件13。<液压缸>液压缸4配置在移动通路2的下方侧,液压缸4的基端部自由转动地支撑在车体1上。需要说明的是,液压缸4的转动轴、梯子主体18的第一转动轴A以及扶手7的第二转动轴B的轴方向均为同一方向。另外,如图6所示,液压缸4被液压缸罩23覆盖(图6表示的是将液压缸罩23拆下的状态)。由此,能够防止沙土等附着在液压缸4上。<第一连杆机构>
如图6和图7所示,第一连杆机构5具有L形第一连杆部件11和第二连杆部件12。由液压缸4与这些连杆部件11,12 —同构成驱动机构。第一连杆部件11具有车体1侧的第一端部Ila和离开车体的一侧的第二端部lib。第一端部Ila经由轴Cl自由转动地支撑在车体1上。并且,在第一连杆部件11的弯曲部Ilc上自由转动地支撑有液压缸4的活塞杆如的前端。如图3和图7等所示,第二连杆部件12具有一个第一板部件12a、联动装置M、左右第二板部件12b。第一板部件1 和左右第二板部件12b在梯子主体18和扶手7处于使用姿态时在上下方向上延伸。并且,联动装置M与转动轴A,B平行地延伸。第一板部件12a的一端部经由轴C2 (第一转动支点)自由转动地支撑在第一连杆部件11的第二端部lib上。并且,第一板部件12a的另一端部在联动装置M的长边方向的中央部被固定为不可旋转。左右第二板部件12b的一端部经由轴C3(第二转动支点)自由转动地支撑在梯子主体18的侧板181的外侧面上。并且,左右第二板部件12b的另一端部分别在联动装置M的两端部被固定为不可旋转。另外,在梯子主体18等处于使用姿态时,轴C3位于比第一转动轴A更靠近地面侧的位置且位于轴C2和轴Cl的上方。并且,如图10所示,在收纳梯子主体18时,第二连杆部件12构成为没有比梯子主体18向车体外侧突出。<第二连杆机构>第二连杆机构6具有自由转动地连接梯子主体18与扶手7的左右连接部件13。左右连接部件13能够将梯子主体18的转动动作变换为扶手7的转动动作。各连接部件13是配置在梯子主体18的侧板181与扶手7的连接板7d之间的细长板状部件。另外,连接部件13 —端侧的第一端部13a与另一端侧的第二端部1 形成为高度不同。连接部件13的第一端部13a经由轴C4(梯子侧支点)自由转动地支撑在梯子主体18的侧板181的外侧面上。并且,连接部件13的第二端部1 经由轴C5(扶手侧支点)自由转动地支撑在扶手7的连接板7d的内侧面上。在梯子主体18等处于使用姿态时,轴C4位于比轴C3离开车体1更远的一侧且比轴C3靠近梯子主体18的地面侧。并且,在梯子主体18等处于使用姿态时,轴C5位于轴C3的上方。轴C4,C5在梯子主体18等处于使用姿态时,均位于比转动轴A,B靠近车体外侧的位置。进一步地,轴C5配置为连接扶手7的第二转动轴B与轴C5的直线实质上平行于扶手7的第二部分7b。换言之,在梯子主体18处于使用姿态时,连接第二转动轴B与轴C5的直线与处于使用姿态的梯子主体18的侧板181实质上正交。另外,在梯子主体18处于收纳姿态时,连接第二转动轴B与轴C5的直线实质上在竖直方向上延伸。[连杆和轴的配置]首先,需要将各轴配置为,在梯子主体18处于使用姿态时,如图8B所示,轴C3相对于连接梯子主体18的第一转动轴A与轴C2的直线L位于车体1的外侧。通过这样的配置,能够将液压缸4的活塞杆伸长以使第一连杆部件11的第二端部lib向上方转动时(图8B的箭头Rl),第二连杆部件12开始逆时针(箭头似)转动,并且梯子主体18的地面侧的第二端部181b向上方转动。需要说明的是,第二连杆部件12在开始转动时逆时针转动,但是从梯子主体18的转动中途(图9所示的状态)开始第二连杆部件12与第一连杆部件11一同顺时针转动。
下面,参照图8C说明各轴的配置和连接部件13的长度,利用这些轴的配置和连接部件13的长度使梯子主体18和扶手7在使用姿态与收纳姿态之间流畅地转动。图8C的示意图表示的是,梯子主体18的第一转动轴A、扶手7的第二转动轴B、连接梯子主体18与扶手7的连接部件13的各轴C4,C5、转动轴A-B之间的距离dl、连接部件13的轴C4,C5之间的侧视时的投影长度d2之间的关系。如图8C所示,连接部件13的梯子主体侧的轴C4以第一转动轴A为中心画半径rl的轨迹,扶手侧的轴C5以第二转动轴B为中心画半径r2的轨迹。并且,这些轨迹之间的间隔在轴C4,C5与转动轴A,B排列在一条直线上的时最大。因而,在该状态下,只要连接部件13的轴C4,C5之间的长度(准确来说是从侧方看的投影长度)在两条轨迹之间的间隔以上,梯子主体18和扶手7就流畅地转动。如果用公式表示以上的条件,则梯子主体18与扶手7流畅地转动的条件是dl+rl ^ d2+r20需要说明的是,在(dl+rl)与(d2+r2)相等的情况下,当梯子主体18转动规定的角度时,轴C4,C5与转动轴A,B在一条直线上排列。而在(d2+rf)比(dl+rl)长的情况下,当梯子主体18处于收纳状态时,扶手7在连接部件13的作用下处于被推入车辆内侧的状态。相反,在(dl+rl)比(d2+rf)长的情况下,梯子主体18与扶手7在转动中途停止,从而不能够使梯子主体18与扶手7处于收纳姿态。如图7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梯子主体18相对于水平面的升降角度(图7的角度α)设定为45°。并且,轴C4,C5的位置和连接部件13的长度被规定为,梯子主体18转动了角度θ (在这里是135° )时,使梯子主体18成为如图10所示的直立的姿态,并且使扶手7的第二部分7b也同样地直立且不从梯子主体18突出到车体外侧。并且,如图8A(a)所示,连接部件13的第二端部13b的轴C5的位置、第二连杆部件12的第二端部12b的轴C3的位置以及连接第二连杆部件12的第一端部12a与第一连杆部件11的第二端部lib的轴C2的位置在上下方向上大致配置在一条直线上。通过这样的配置,在液压缸4的活塞杆从如图8A(a)所示的状态突出而使第一连杆部件11向顺时针方向转动时,能够使第一连杆部件11的第二端部lib和第二连杆部件12 —同相对上下方向大致呈直线移动,使得第一连杆部件11的向上方的推力有效地作用到第二连杆部件12的第二端部12b和连接部件13的第一端部13a上。[动作]下面,参照图8A 图10说明梯子主体18和扶手7从使用姿态到收纳姿态的工作。操作员利用梯子装置3从地面上到移动通路2时,或者从移动通路2下到地面上时,如图8A等所示,梯子主体18和扶手7处于使用姿态。此时,扶手7配置在护栏8与梯子主体18的栏杆19之间的升降部10上,梯子主体18位于扶手7与地面之间。在梯子主体18处于使用姿态时,如图8A(b)所示,设置在梯子主体18的第一端部181a上的限制装置2 与车体1侧的弹性体28抵接。在将梯子主体I8和扶手7从图8A所示的使用姿态转换到收纳姿态时,使液压缸4工作以使活塞杆突出。这样,第一连杆部件11以轴Cl为中心顺时针转动使得第二端部lib侧上升。由此,第二连杆部件12在被第一连杆部件11推起的同时以轴C2为中心相对地开始逆时针转动。需要说明的是,第二连杆部件12从转动中途开始顺时针转动的情况与上述说明相同。并且,通过这些连杆部件11,12的动作,梯子主体18以第一转动轴A为中心顺时针转动,位于地面侧的第二端部181b被向上方推起。并且,梯子主体18与扶手7通过连接部件13来连接,因此随着梯子主体18的转动,扶手7以第二转动轴B为中心顺时针转动。此时,如上所述,扶手7以转动轴B为中心转动,而梯子主体18在以转动轴A为中心转动的同时相对于扶手7绕轴C5相对地转动。艮口,与扶手7的转动角度相比,梯子主体18的转动角度大。如上所述,与梯子主体18的转动角相比扶手7的转动角小,因此,液压缸4只要经由第一、第二连杆部件11,12及连接部件13使扶手7转动小角度即可。例如,如图7所示,将与地面平行的水平线设为L时,将梯子主体18相对于地面的角度设为α度(例如45度),如果梯子主体18在使用姿态与收纳姿态之间转动θ度=(α度+90度),扶手7就转动α度。由此,如图10所示,能够通过使液压缸4工作,使梯子主体18转动(α+90)度,梯子主体18处于实质上竖直的状态的收纳姿态。此时,扶手7转动α度,第二部分7b同样处于实质上竖直的状态。并且,如图10所示,能够在由栏杆19和梯子主体18所包围的高度尺寸H内收纳扶手7。在梯子主体18和扶手7被收纳的状态下,扶手7的限制装置27a的弹性体与车体1抵接,梯子主体18的限制装置26b与扶手7的第二部分7b抵接。并且,梯子主体18的栏杆19与车体1的上部限制装置2 抵接。这样,能够在梯子主体18和扶手7被收纳的状态下,防止梯子主体18和扶手7摇晃。并且,如图10所示,扶手7的第三部分7c的长度小于梯子主体18的栏杆19的高度尺寸,因此,在侧视时,扶手7能够收纳在包括栏杆19的梯子主体18的高度尺寸H内。因此,能够防止扶手7突出到车辆的转弯半径的外侧。-第二实施方式-参照图11和图12说明第一连杆机构的其他实施方式。对于与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使用的结构相同的结构,通过使用与第一实施方式所使用的部件附图标记同样的部件附图标记来省略其说明。液压缸9配置为活塞杆9a向斜上方伸缩。并且,液压缸9的基端侧被支撑为自由转动。而且,作为第一连杆部件11’一端部的第一端部ll’a经由轴Dl支撑在车体1上,作为第一连杆部件11’另一端部的第二端部11’ b,与液压缸9的活塞杆9a的前端一同被同一轴D2支撑。第二连杆部件12’侧视时呈L形,其具有一个第一板部件12' a、联动装置M、左右第二板部件12' b。联动装置M与转动轴A,B平行地延伸。第一板部件12' a的一端部自由转动地支撑在轴D2上,第一板部件12' a的另一端部在联动装置M的长边方向的中央部被固定为不可旋转。左右第二板部件12' b的一端部经由轴D3自由转动地支撑在梯子主体18的侧板181的外侧面。并且,左右第二板部件12' b的另一端部分别在联动装置M的两端部被固定为不可旋转。支撑在梯子主体18上的轴D3的位置在比支撑梯子主体18的转动轴A靠近地面侧的位置。通过这样的第二连杆部件12’,能够将第一连杆部件11’的转动动作变换为梯子主体18的转动动作。
需要说明的是,作为第二连杆部件12’,虽在侧视时呈L形,但也可以是侧视时大致呈纵长形状的部件。即,只要是轴D2的位置位于轴D3的位置的下方的结构,作为第二连杆部件12’的结构,也可以是侧视时呈纵长形状的部件。在这样的情况下,也需要在收纳梯子主体18时使第二连杆部件12’没有比梯子主体18向车体外侧突出。并且,自由转动地连接梯子主体18和扶手7的连接部件13’具有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即,轴D4的位置比轴D3靠近梯子主体18的地面侧,轴D4支撑作为连接部件13’ 一端部的第一端部13’ a,轴D3使第二连杆部件12’的第二端部12’ b支撑在梯子主体18上。另外,支撑作为连接部件13’另一端部的第二端部13’ b的轴D5的位置配置在扶手7上的部位,在梯子主体18处于使用姿态时,该扶手7上的部位位于支撑第二连杆部件12'第二端部12’b的轴D3的位置的上方。并且,连接部件13’能够将梯子主体18的转动动作变换为扶手7的转动动作。作为上下方向的配置关系,轴Dl的位置低于轴D3的位置。并且,液压缸9能够通过未图示的液压缸罩配设为收纳在车体1内的状态,并且能够通过液压缸罩防止沙土等附着在液压缸9上。另外,在该实施方式中也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需要将各轴配置为,在梯子主体18处于使用姿态时,相对于连接梯子主体18的第一转动轴A与轴D2的直线,第二连杆部件12'的轴D3位于车体1的外侧。并且,为了使梯子主体18和扶手7在使用姿态与收纳姿态之间流畅地转动,梯子主体18的第一转动轴A、扶手7的第二转动轴B、连接梯子主体18与扶手7的连接部件13 ‘的各轴D4,D5、转动轴A-B之间的距离dl以及连接部件13'的轴D4,D5间的侧视时的投影长度d2之间的关系是dl+rl ^ d2+r2o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1所示,在液压缸9的活塞杆9a后退时,梯子主体18和扶手7成为使用姿态。并且,如图12所示,在液压缸9的活塞杆9a突出时,梯子主体18和扶手7成为收纳姿态。[其他实施方式](a)以第一连杆部件11形成为具有弯曲部的L形的结构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第一连杆部件11的形状并不限于L形。只要是构成为支撑第一连杆部件11的第一端部Ila的轴的位置、支撑第二端部lib的轴的位置、支撑活塞杆如前端部的轴的位置这三个轴的位置不配置在同一直线上的连杆部件,就可以使用合适形状的连杆部件。作为三个轴的位置不配置在同一直线上的结构,例如可以采用在矩形连杆部件的三个角的部位上配置上述三个位置的结构,或者可以采用在三角形连杆部件的各顶点配置上述三个位置的结构等。(b)第二连杆部件12’的形状不限于L形,只要是能够将位于液压缸9的中心轴的上方的轴D3与自由转动地支撑活塞杆9a的轴D2连接的连杆,就可以构成为合适的形状。在这样的结构中,液压缸的驱动力被有效地传递到梯子主体与扶手的转动。并且,作为液压缸能够使用小型液压缸,并能够使转动驱动梯子主体和扶手的驱动机构的结构构成得简洁。
(c)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设置了一对栏杆19和扶手7,但也可以只在梯子主体18的一侧设置栏杆19和扶手7。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上的说明中,“实质上平行”、“实质上正交”、“实质上竖直”的叙述包括准确的“平行”、“正交”、“竖直”的情况,在不影响本发明作用效果的情况下也包括从平行、正交、竖直倾斜的情况。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能够恰好地适用于将乘降用的梯子设置为可动式的建筑机械。
附图标记说明
1车体
2移动通路
3可动式梯子装置
7扶手
7a扶手的第一部分
7b扶手的第二部分
7c扶手的第三部分
8护栏
10升降部
11第一连杆部件
12第二连杆部件
18梯子主体
19栏杆
20建筑机械
21驱动机构
A第一转动轴
B第二转动轴
Cl C5轴
C2第一转动支点
C3第二转动支点
C4梯子侧支点
C5扶手侧支点
权利要求
1.一种建筑机械的梯子装置,用于上到设置在建筑机械的车体上的移动通路或从该移动通路下来,其特征在于,具有可动式梯子主体,其具有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所述第一端部绕第一转动轴(A)自由转动地支撑在所述车体上,该可动式梯子主体能够处于所述第二端部位于地面侧的使用姿态和所述第二端部朝向上方的收纳姿态;可动式扶手,其至少配置在所述梯子主体的左右一侧,且该可动式扶手的下端部绕第二转动轴(B)自由转动地支撑在所述车体上;驱动机构,使所述梯子主体在使用姿态与收纳姿态之间移动;连接部件,其具有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所述第一端部绕梯子侧支点(C4)自由转动地支撑在所述梯子主体上,且第二端部绕扶手侧支点(⑶)自由转动地支撑在所述扶手上,该连接部件使所述扶手在所述梯子主体处于使用姿态时位于所述梯子主体与所述移动通路之间,使所述扶手与所述梯子主体的从使用姿态向收纳姿态转动的动作联动地转动,该连接部件使所述扶手在所述梯子主体处于收纳姿态时位于比所述梯子主体靠近车体内侧的位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机械的梯子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梯子主体处于使用姿态时,所述连接部件的梯子侧支点(C4)和扶手侧支点(( )均设置在比所述第一转动轴(A)和所述第二转动轴(B)靠近车体外侧的位置;所述第一转动轴(A)和所述第二转动轴(B)之间的距离(dl)与所述连接部件的梯子侧支点(C4)相对所述第一转动轴(A)转动的半径(rl)之和,在所述连接部件的梯子侧支点(C4)和扶手侧支点(( )之间的侧视时的长度(业)与所述扶手侧支点(( )相对所述第二转动轴(B)转动的半径(rf)之和以下。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建筑机械的梯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梯子主体被配置为在处于使用姿态时相对于水平面以第一角度(α)倾斜,在处于收纳姿态时转动所述第一角度加上90度的角度(α +90)而处于立起状态;所述扶手具有纵向部件,其与处于使用姿态的所述梯子主体邻接且在实质上正交于所述梯子主体的方向上延伸;横向部件,其与处于使用姿态的所述梯子主体实质上平行地延伸;所述扶手的纵向部件位于比处于收纳姿态的所述梯子主体靠近车体内侧的位置。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建筑机械的梯子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梯子主体处于使用姿态时,连接所述第二转动轴(B)与所述扶手侧支点(( )的直线与处于使用姿态的所述梯子主体实质上正交;在所述梯子主体处于收纳姿态时,连接所述第二转动轴(B)与所述扶手侧支点(C5)的直线实质上在竖直方向上延伸。
5.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建筑机械的梯子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移动通路上设置有护栏;所述梯子主体具有一对侧板,其在处于使用姿态时从所述移动通路延伸到地面;栏杆,其支撑在所述一对侧板上;所述扶手具有第一部分,其具有在所述梯子主体处于使用姿态时与所述护栏卡合的卡合部;第二部分,其与所述栏杆邻接。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建筑机械的梯子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梯子主体处于收纳姿态时,所述扶手被收纳在包括所述栏杆的所述梯子主体的高度尺寸(H)内。
7.如权利要求1至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建筑机械的梯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扶手进一步具有带有弹性体的限制装置,该限制装置在所述梯子主体处于收纳姿态时与所述移动通路侧的部件抵接。
8.如权利要求1至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建筑机械的梯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机构具有液压缸,其基端部自由转动地支撑在所述车体上;第一连杆部件,其具有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所述第一端部自由转动地支撑在所述车体上,第二端部延伸到所述车体外侧,该第一连杆部件通过所述液压缸的伸缩来转动;第二连杆部件,其具有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所述第一端部绕第一转动支点(以)自由转动地支撑在所述第一连杆部件的第二端部上,所述第二端部绕第二转动支点(O)自由转动地支撑在所述梯子主体上,该第二连杆部件将所述第一连杆部件的转动动作变换成所述梯子主体的转动动作。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建筑机械的梯子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梯子主体处于使用姿态时,所述第二转动支点(O)相对于连接所述第一转动轴(A)和所述第一转动支点(C2)的直线位于车体的外侧。
10.如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建筑机械的梯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杆部件是在侧视时所述第一转动支点((^)位于所述第二转动支点(O)的下方的纵长形状的部件,所述第二连杆部件构成为,在所述梯子主体处于收纳状态时,所述第二连杆部件没有比所述梯子主体向所述车体外侧突出。
全文摘要
在收纳梯子主体时,使扶手位于比梯子主体更靠近车体内侧的位置。该梯子装置具有梯子主体(18)、扶手(7)、驱动机构(21)、连接部件(13)。梯子主体(18)自由转动地支撑在车体上,并能够处于使用姿态和收纳姿态。扶手(7)的下端部自由转动地支撑在车体上。驱动机构(21)使梯子主体(18)在使用姿态与收纳姿态之间移动。连接部件(13)的一端自由转动地支撑在梯子主体(18)上,另一端自由转动地支撑在扶手(7)上。并且,连接部件(13)使扶手(7)在梯子主体(18)处于使用姿态时位于梯子主体(18)与移动通路(2)之间,使梯子扶手(7)与主体(18)的从使用姿态向收纳姿态转动的动作联动地转动,连接部件(13)使扶手(7)在梯子主体(18)处于收纳姿态时位于比梯子主体(18)更靠近车体内侧的位置。
文档编号E02F9/00GK102575452SQ201180004249
公开日2012年7月11日 申请日期2011年6月30日 优先权日2010年9月14日
发明者佐近优, 堤克弘 申请人:株式会社小松制作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