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井替浆通井装置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5297917阅读:581来源:国知局
油井替浆通井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油田井下作业工具,特别涉及一种油井替浆通井装置,其技术方案是:包括上接头、通井规本体、短节,通井规本体的一端连接上接头,通井规本体的另一端连接短接,所述的通井规本体的内部设有通井管柱,所述的通井管柱由密封圈、循环小孔、弹簧、循环孔组成,通井管柱与通井规本体的连接处设有密封圈,通井管柱的一端设有循环小孔,通井管柱的另一端设有循环孔,通井管柱的外部设有弹簧,所述的弹簧的两端设有挡环;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将新井内的泥浆全部回收或替入泥浆池,改善环境,施工人员工作安全得到保证,提高工作效率,保护环境,取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专利说明】油井替浆通井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油田井下作业工具,特别涉及一种油井替浆通井装置。
【背景技术】
[0002]目前,在油田井下作业新井投产时,需要通井与替浆工作,下管柱时易发生泥浆外溢或溢流,造成井口及附近的环境污染;作业工人易发生安全事故,造成人员安全得不到保证,使作业工序速度减慢,效率下降。

【发明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油井替浆通井装置。
[0004]其技术方案是:包括上接头、通井规本体、短节,通井规本体的一端连接上接头,通井规本体的另一端连接短接,所述的通井规本体的内部设有通井管柱,所述的通井管柱由密封圈、循环小孔、弹簧、循环孔、挡环组成,通井管柱与通井规本体的连接处设有密封圈,通井管柱的一端设有循环小孔,通井管柱的另一端设有循环孔,通井管柱的外部设有弹簧,所述的弹簧的两端设有挡环。
[0005]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将新井内的泥浆全部回收或替入泥浆池,改善环境,施工人员工作安全得到保证,提高工作效率,保护环境,取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06]附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0007]附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内部的通井管柱的结构图;
[0008]上图中:上接头1、通井规本体2、短节3、密封圈4、循环小孔5、弹簧6、循环孔7、挡环8、通井管柱9。
【具体实施方式】
[0009]结合附图1和2,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描述:
[0010]本实用新型包括上接头1、通井规本体2、短节3,通井规本体2的一端连接上接头
I,通井规本体2的另一端连接短接3,所述的通井规本体2的内部设有通井管柱9,所述的通井管柱9由密封圈4、循环小孔5、弹簧6、循环孔7、挡环8组成,通井管柱9与通井规本体2的连接处设有密封圈4,通井管柱9的一端设有循环小孔5,通井管柱9的另一端设有循环孔7,通井管柱9的外部设有弹簧6,所述的弹簧6的两端设有挡环8。
[0011 ] 新井投产下通井替浆管柱时,泥浆易从井口套管与油管内喷出,造成井口附近及设备的污染,使用本实用新型,油管内不会发生泥浆喷出,泥浆会从套管两侧闸门流出,进入泥浆池或回收罐,改善了作业环境,下油管时该装置连接在油管下部,进入泥浆中,内部件受泥浆悬浮作用上行,密封圈密封内部空间,泥浆从循环孔缓慢进入油管,下油管速度快,泥浆进入油管慢,形成时间差,泥浆从环空排除井口,经安装实验,证明该工具结构简单适合井下作业现场推广应用。
【权利要求】
1.一种油井替浆通井装置,其特征是:包括上接头(I)、通井规本体(2)、短节(3),通井规本体(2)的一端连接上接头(1),通井规本体(2)的另一端连接短接(3),所述的通井规本体(2)的内部设有通井管柱(9),所述的通井管柱(9)由密封圈(4)、循环小孔(5)、弹簧(6)、循环孔(7)、挡环(8)组成,通井管柱(9)与通井规本体(2)的连接处设有密封圈(4),通井管柱(9)的一端设有循环小孔(5),通井管柱(9)的另一端设有循环孔(7),通井管柱(9)的外部设有弹簧(6),所述的弹簧(6)的两端设有挡环(8)。
【文档编号】E21B31/00GK203488135SQ201320573334
【公开日】2014年3月19日 申请日期:2013年9月17日 优先权日:2013年9月17日
【发明者】路庆, 刘凯, 刘鹏, 孙茂波, 高宏, 王伟, 林海峰, 韩明, 顾家栋 申请人:路庆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