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圆孔矩形加筋排渗复合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315699阅读:210来源:国知局
一种圆孔矩形加筋排渗复合构件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圆孔矩形加筋排渗复合构件。所述加筋排渗复合构件包括矩形加筋支撑盒体,在矩形加筋支撑盒体内设有多条排水廊道,在矩形加筋支撑盒体的其中一端面对应每条排水廊道端口的位置开设有排水口,在矩形加筋支撑盒体上盖板对应每条圆形排水廊道的位置开设有多个通向圆形排水廊道的渗水孔,在矩形加筋支撑盒体外包覆有土工织物滤水层。本实用新型具体是使填筑体在填筑或堆积过程初期快速排水固结,通过排渗加筋提高填筑体物理力学性能,同时在后期运营过程中通过长期排渗,确保填筑体在暴雨状态或尾矿排放过程中坡体内地下水能够及时排出,使得浸润线低于设计要求。
【专利说明】一种圆孔矩形加筋排渗复合构件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圆孔矩形加筋排渗复合构件,具体的说是一种兼具加筋和排渗两种功能的圆孔矩形复合构件,适用于高填方边坡填筑和尾矿坝堆积筑坝等工程。
【背景技术】
[0002]持续性暴雨作用下,边坡一定深度内的土体将饱和软化,土体抗剪强度降低,同时地下水的渗流作用也增大了边坡的下滑力,进而导致边坡稳定性急剧下降。在尾矿堆积坝筑坝过程中,由于不能及时排水而导致坝体内浸润线上升是造成堆积坝失稳的主要原因。由此可见,在高陡边坡填筑及尾矿堆积坝筑坝过程中,如何有效的组织排水降低坡体内浸润线和如何铺设加筋材料增强填筑体的物理力学性能,是提高填筑类边坡稳定性的关键。
[0003]目前将排水和加筋作用结合到一起的专利产品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优化常规排水板结构,在排水板外侧或内部加筋,使排水板起到加筋作用;另一类是将排水板置入到土工格栅中,从而达到排水和加筋两种效果。上述两类专利产品主要适用于一般埋深不大的软基及填筑高度不大的路基和填方边坡,对于填筑高度较大的填方边坡及尾矿堆积坝,由于塑料排水板自身抗压强度较低,在较高自重应力作用下容易变形破坏,堵塞排水通道,丧失排水能力。同时塑料排水板与加筋体(土工格栅)在制作工艺上难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既不便于规模化生产,同时工序、工艺复杂,造价高,质量可靠性差。

【发明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根据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兼具排水和加筋两种功能的圆孔矩形加筋排渗复合构件,该复合结构能在高自重应力环境条件下,达到加筋和长期排水的功能。
[0005]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一种圆孔矩形加筋排渗复合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矩形加筋支撑盒体,在矩形加筋支撑盒体内设有多条排水廊道,在矩形加筋支撑盒体的其中一端面对应每条排水廊道端口的位置开设有排水口,在矩形加筋支撑盒体上盖板对应每条圆形排水廊道的位置开设有多个通向圆形排水廊道的渗水孔,在矩形加筋支撑盒体外包覆有土工织物滤水层。
[0006]本实用新型较优的技术方案:所述矩形加筋支撑盒体采用高密度聚乙烯或其它每延米拉伸强度不小于20kN,延伸率不大于10%的高强度聚合物通过拉伸形成的板材制成。
[0007]本实用新型较优的技术方案:所述多条排水廊道均为圆形排水廊道,多条排水廊道按相同中心间距并排布置在矩形加筋支撑盒体内,且多条圆形排水廊道的中心连线与矩形加筋支撑盒体横截面中心线重合。
[0008]本实用新型较优的技术方案:所述渗水孔为圆形渗水孔,圆形渗水孔按相同中心间距并排布置在圆形排水廊道正上方,圆形渗水孔中心连线与圆形排水廊道纵截面中心线重合。
[0009]本实用新型较优的技术方案:所述土工织物滤水层采用双层土工布制作而成,夕卜裹于矩形加筋支撑盒体四周,且矩形加筋支撑盒体开设有出水孔的端面不设置土工织物滤水层。
[0010]本实用新型较优的技术方案:所述矩形加筋支撑盒体的高度为10?15mm,宽度为150?200mm,每条圆形排水廊道的直径为8?12mm,两相邻圆形排水廊道的中心间距为10 ?15mm。
[0011]本实用新型较优的技术方案:所述渗水孔的直径为2?4mm,对应设置在每条排水廊道上方的多个渗水孔按中心间距4?8mm并排置于该排水廊道的正上方。
[0012]本实用新型具体是使填筑体在填筑或堆积过程初期快速排水固结,通过排渗加筋提高填筑体物理力学性能,同时在后期运营过程中通过长期排渗,确保填筑体在暴雨状态或尾矿排放过程中坡体内地下水能够及时排出,使得浸润线低于设计要求。
[0013]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简单,制作方便,可操作性强,且造价低廉、质量可靠性高;本实用新型的既适用于低自重应力环境下的软基及路基,也适用于高自重应力环境下的高陡填方边坡及尾矿堆积坝,其适用范围广;而且时效性强,既能解决填筑体在填筑或堆积过程初期的局部稳定性,又能解决填筑体在长期运营过程中的整体稳定性。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4]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0015]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平面结构图;
[0016]图3是图2中AA’剖面图;
[0017]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0018]图中:I一矩形加筋支撑盒体,2—排水廊道,3—渗水孔,4一土工织物滤水层,5—排水口。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如图1所示,所述一种圆孔矩形加筋排渗复合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矩形加筋支撑盒体1,该盒体是采用高密度聚乙烯或其它每延米拉伸强度不小于20kN,延伸率不大于10%的高强度聚合物通过拉伸形成的板材焊接而成,其高度为10?15mm,宽度为150?200mm ;在矩形加筋支撑盒体I内设有多条圆形的排水廊道2,每条圆形排水廊道2的直径为8?12mm,如图3所示,多条排水廊道2按相同中心间距并排布置在矩形加筋支撑盒体I内,多条圆形排水廊道2的中心连线与矩形加筋支撑盒体I横截面中心线重合,所述两相邻圆形排水廊道2的中心间距为10?15mm ;如图1所示,在矩形加筋支撑盒体I的其中一端面对应每条排水廊道2端口的位置开设有排水口 5,其排水口 5也为圆形排水口,其直径与圆形排水廊道2的的直径相同,并与对应的圆形排水廊道2的出水端口连通。
[0020]如图2所示,在矩形加筋支撑盒体I上盖板对应每条圆形排水廊道2的位置开设有多个通向圆形排水廊道2的渗水孔3,所述渗水孔3为圆形渗水孔,直径为2?4mm,每根圆形排水廊道2正上方设有一排渗水孔,每排渗水孔中两相邻渗水孔的中心间距为4?8mm。多排圆形渗水孔3按相同中心间距并排布置在圆形排水廊道2正上方,每排圆形渗水孔3的中心连线与圆形排水廊道2纵截面中心线重合。[0021]如图1、图2、图3所示,在矩形加筋支撑盒体I外包覆有土工织物滤水层4,所述土工织物滤水层4采用双层PET16-6-500型土工布制作而成,土工织物滤水层4垂直渗透系数应不小于I X 10-2cm/s,纵向搭接长度应不小于20cm,并粘接紧密。所述土工织物滤水层4外裹于矩形加筋支撑盒体I四周,且矩形加筋支撑盒体I开设出水孔的端面不设置土工织物滤水层4 ;一般情况直接将双层土工布从矩形加筋支撑盒体I不设置出水孔5的端面进行卷覆,便将矩形加筋支撑盒体I的上、下盖面和不设置出水孔的两相对面完全覆盖,并将渗水孔3全部遮挡,实现滤渣透水功能。
[0022]本实用新型使用时,如图4所示,将本实用新型埋设在边坡位置,其开设有出水孔5的一端朝下边坡临空面,在坡体内底部端口是闭合,边坡部位积水通过渗水孔3渗入排水廊道2内,然后通过排水廊道2排出,由于整个装置的外部覆盖有土工织物滤水层4,可以避免一些渣土将渗水孔3堵塞,或者进入排水廊道2中对排水廊道进行堵塞,影响正常排水;本实用新型本身具有支撑作用,其排水效果好,还能解决填筑体在长期运营过程中的整体稳定性。
【权利要求】
1.一种圆孔矩形加筋排渗复合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矩形加筋支撑盒体(1),在矩形加筋支撑盒体(I)内设有多条排水廊道(2),在矩形加筋支撑盒体(I)的其中一端面对应每条排水廊道(2)端口的位置开设有排水口(5),在矩形加筋支撑盒体(I)上盖板对应每条圆形排水廊道(2)的位置开设有多个通向圆形排水廊道(2)的渗水孔(3),在矩形加筋支撑盒体(I)外包覆有土工织物滤水层(4)。
2.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圆孔矩形加筋排渗复合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矩形加筋支撑盒体(I)采用高密度聚乙烯或其它每延米拉伸强度不小于20kN,延伸率不大于10%的高强度聚合物通过拉伸形成的板材制成。
3.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圆孔矩形加筋排渗复合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多条排水廊道(2)均为圆形排水廊道,多条排水廊道(2)按相同中心间距并排布置在矩形加筋支撑盒体(I)内,且多条圆形排水廊道(2)的中心连线与矩形加筋支撑盒体(I)横截面中心线重合。
4.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圆孔矩形加筋排渗复合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渗水孔(3)为圆形渗水孔,圆形渗水孔(3)按相同中心间距并排布置在圆形排水廊道(2)正上方,圆形渗水孔(3)中心连线与圆形排水廊道(2)纵截面中心线重合。
5.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圆孔矩形加筋排渗复合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土工织物滤水层(4)采用双层土工布制作而成,外裹于矩形加筋支撑盒体(I)四周,且矩形加筋支撑盒体(I)开设有出水孔的端面不设置土工织物滤水层(4)。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圆孔矩形加筋排渗复合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矩形加筋支撑盒体⑴的高度为10?15mm,宽度为150?200mm,每条圆形排水廊道(2)的直径为8?12mm,两相邻圆形排水廊道(2)的中心间距为10?15mm。
7.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圆孔矩形加筋排渗复合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渗水孔(3)的直径为2?4mm,对应设置在每条排水廊道上方的多个渗水孔按中心间距4?8mm并排置于该排水廊道(2)的正上方。
【文档编号】E02D17/20GK203808044SQ201420258254
【公开日】2014年9月3日 申请日期:2014年5月20日 优先权日:2014年5月20日
【发明者】程江涛, 蔡清, 肖玉成, 王凯, 陈星星, 王定伟, 于沉香, 田田, 黄静, 陈定安 申请人:中冶集团武汉勘察研究院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