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台车堵头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188079阅读:994来源:国知局
一种台车堵头板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隧道衬砌台车施工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台车堵头板。



背景技术:

在修建隧道中,洞体挖掘完成后,还要浇注一层大约370mm厚的混泥土洞体保护层,而台车正是用于隧道施工中浇注混泥土时用的一种设备,它主要包括门架、弧形钢板模、液压支撑装置及台车行车机构;施工时,台车沿隧道内铺设的轨道开进具体施工地点,然后,液压支撑装置把弧形钢板模支撑到指定位置,再用堵头把弧形钢板模一端部堵好,此时,即可直接往隧道洞壁与弧形钢板模、堵头所形成的空间内浇注混泥土。

目前隧道二次衬砌大多采用衬砌台车模筑法施工,为了提高衬砌的防水功能,基本上均采用了拱墙施做EVA防水板的防水处理及设计抗渗等级高的混凝土,为了防止每板二衬施工缝处的渗漏,在二衬端头设计安装了中埋式橡胶止水带。

现有技术中,二衬台车的堵头都是采用木板加工拼装,在模板台车的一侧设置堵头板,受隧道环境的限制,传统上常采用临时拼制的环向固定、长短不一的窄木条作为堵头板;在实际应用中,因为传统堵头板的接缝过多,所以直接导致了中埋式止水带的安装极为不便,并因此造成施工过程中容易出现局部漏浆的现象,从而造成基面粗糙,进而降低了止水带的防水效果。止水带利用钢筋弯卡固定,施工中难以保证中埋式止水带安装质量,一是安装的位置难以保证;二是预留长度难以保证。而且,木板做堵头加工安装十分困难,首先要将木板原材料及加工模板的工具运到现场,根据初喷基面的轮廓加工复数个合适长度的木条,从台车两侧一块一块拼装,同时将止水带先用钢筋弯卡固定成90度,然后再固定到小块木条上,止水带自身重量较大,固定成90度后刚度增加,操作十分不便,木条拼装后外侧还要支挡,整个模板安装至少要4个人5-6小时,严重费时费力,影响了施工的进度,同时浪费周转材料,主要是止水带的安装质量难以保证。因止水带全部在模板内部,如果工人马虎或是责任心不强,技术较差,拆模后止水带经常会出现位置不正,埋深超标,止水带被压倒没有埋入混凝土中等问题,严重影响止水带的防水作用,给隧道留下较大的质量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台车堵头板。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台车堵头板,所述台车堵头板包括一支撑柱、至少两固定座、一支撑丝杆、一上模板、一下模板及一止水带,所述支撑柱的后端及所述固定座固定于台车上,所述支撑丝杆的一端与所述支撑柱的前端部铰接,所述支撑丝杆的另一端与所述上模板铰接,且所述支撑丝杆与所述上模板可拆卸;所述上模板与所述下模板铰接,所述下模板与所述固定座铰接,且所述止水带卡设于所述上模板与所述下模板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上模板包括一垂直设置的堵板、一水平设置的压板、至少两第一铰耳座、一固定柱及一第一固定件,所述堵板与所述压板固定连接,两所述第一铰耳座呈L型,卡设于所述压板上,所述固定柱安置于两所述第一铰耳座之间,所述第一固定件固定在所述固定柱的前端;

所述下模板包括一垂直设置的主堵头板、一水平设置的托板、一支撑板、至少两第二铰耳座及至少两第三铰耳座,所述主堵头板与所述托板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板固定于所述主堵头板上,所述第二铰耳座分别与所述主堵头板及所述托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三铰耳座固定于所述支撑板上;

所述固定座上设有一第四铰耳座,所述支撑柱的前端部上设有一第二固定件;

所述支撑丝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固定件铰接,所述支撑丝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固定件铰接,所述第一铰耳座与所述第二铰耳座铰接,所述第三铰耳座与所述第四铰耳座铰接。

进一步地,所述下模板还包括两安装板,两所述安装板设于所述主堵头板与所述托板的夹角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下模板还包括至少一筋板,所述筋板设于所述托板与所述支撑板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台车堵头板还包括一限位板及一调节板,所述堵板上设有至少两限位杆,所述调节板安装于所述上模板与所述限位板之间,并通过所述限位杆与螺栓的配合进行固定。

进一步地,所述限位板为L型加固角钢。

进一步地,所述安装板上设有至少一通孔,用于连接两所述台车堵头板。

进一步地,所述主堵头板上设有至少一定位孔,用于调节位于隧道洞壁与台车之间的钢筋的位置。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简单,便于安装定位,其适用于中埋式止水带安装和端部混凝土封堵;不仅能够为隧道二次衬砌提供方便快捷的施工平台,而且还能够在隧道二次衬砌模板台车施工时达到快速对端头进行封堵,有效保障止水带防水效果,以及衬砌完成后便于拆卸的目的。

附图说明

下面参照附图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台车堵头板的立体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台车堵头板的正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台车堵头板的侧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台车堵头板的上模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台车堵头板的下模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台车堵头板的工作状态图。

图7a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台车堵头板在立模时的第一状态图。

图7b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台车堵头板在立模时的第二状态图。

图7c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台车堵头板在立模时的第三状态图。

图7d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台车堵头板在立模时的第四状态图。

图7e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台车堵头板在立模时的第五状态图。

图8a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台车堵头板在脱模时的第一状态图。

图8b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台车堵头板在脱模时的第二状态图。

图8c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台车堵头板在脱模时的第三状态图。

图8d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台车堵头板在脱模时的第四状态图。

图中标号说明:

100-台车堵头板、1-支撑柱、11-第二固定件、2-固定座、21-第四铰耳座、3-支撑丝杆、4-上模板、41-堵板、42-压板、43-第一铰耳座、44-固定柱、45-第一固定件、5-下模板、51-主堵头板、511-定位孔、52-托板、53-安装板、531-通孔、54-筋板、55-支撑板、56-第二铰耳座、57-第三铰耳座、6-止水带、7-限位板、8-调节板、200-台车、300-混泥土。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出进一步地详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并不仅限于以下实施例。

请参阅图1至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台车堵头板,所述台车堵头板100包括一支撑柱1、至少两固定座2、一支撑丝杆3、一上模板4、一下模板5一止水带6、一限位板7及一调节板8,所述调节板8安装于所述上模板4与所述限位板7之间,并通过螺栓进行固定,用于调整隧道洞壁与所述上模板4之间的距离,避免隧道洞壁不平整造成的漏浆问题;所述限位板7为L型加固角钢,用于加强刚度;所述支撑柱1的后端及所述固定座2通过螺栓固定于台车200上,两所述固定座2分布于所述支撑柱1的两侧;所述支撑丝杆3的一端与所述支撑柱1的前端部铰接,所述支撑丝杆3的另一端与所述上模板4铰接,且所述支撑丝杆3与所述上模板4可拆卸;所述上模板4与所述下模板5铰接,所述下模板5与所述固定座2铰接,且所述止水带6卡设于所述上模板4与所述下模板5之间。

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例为:

所述上模板4包括一垂直设置的堵板41、一水平设置的压板42、两第一铰耳座43、一固定柱44及一第一固定件45,所述堵板41与所述压板42固定连接,两所述第一铰耳座43呈L型,卡设于所述压板42上,所述固定柱44安置于两所述第一铰耳座43之间,所述第一固定件45固定在所述固定柱44的前端;所述堵板41上设有两限位杆411,通过所述限位杆411与螺栓的配合将所述调节板8固定于所述上模板4与所述限位板7之间;

所述下模板5包括一垂直设置的主堵头板51、一水平设置的托板52、两安装板53、三筋板54、一支撑板55、两第二铰耳座56及两第三铰耳座57,所述主堵头板51与所述托板52固定连接,两所述安装板53设于所述主堵头板51与所述托板52的夹角之间,利用所述安装板53达到有效增加所述主堵头板51和所述托板52强度的目的;所述支撑板55卡设于两所述安装板53及所述主堵头板51之间,所述第二铰耳座56分别与所述主堵头板51及所述托板52固定连接,所述第三铰耳座57垂直固定于所述支撑板55上;所述筋板54设于所述托板52与所述支撑板55之间,利用所述筋板54达到有效增加所述托板52和所述支撑板55强度的目的;所述安装板53上还设有至少一通孔531,用于连接两所述台车堵头板100;所述主堵头板51上设有至少一定位孔511,用于调节位于隧道洞壁与台车之间的钢筋的位置,调节好钢筋的位置后,浇灌混泥土300,钢筋就会预埋在混泥土300内。

所述固定座2上设有一第四铰耳座21,所述支撑柱1的前端部上设有一第二固定件11;

上述铰接方式具体是:

所述支撑丝杆3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固定件11铰接,所述支撑丝杆3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固定件45铰接,所述第一铰耳座43与所述第二铰耳座56铰接,所述第三铰耳座57与所述第四铰耳座21铰接;所述支撑丝杆3与所述上模板4铰接后,利用所述支撑丝杆3的重力作用将所述托板53和所述压板42牢固夹合固定在一起,从而达到通过所述托板53和所述压板41对所述止水带6实施稳固定位的目的,进而确保所述止水带6的防水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如下:

如图6所示,根据台车200与隧道的尺寸,将复数个所述台车堵头板100进行连接后,施工时,台车200沿隧道内铺设的轨道开进具体施工地点,通过复数个所述台车堵头板100将所述台车200的一端部堵好,此时,即可直接往隧道洞壁与弧形台车及复数个所述台车堵头板100所形成的空间内浇注混泥土300。

台车200立模的步骤为:

步骤1、如图7a所示,将台车200移动到指定位置后定位;

步骤2、如图7b所示,将所述下模板5上翻,并在所述压板42与所述托板52之间安装所述止水带6;

步骤3、如图7c所示,将所述上模板4上翻,并安装所述支撑丝杆3;

步骤4、如图7d所示,在所述上模板4及所述限位板7之间安装所述调节板8,并压紧所述限位板7;

步骤5、如图7e所示,开始浇筑混泥土300,图为浇筑完成后的状态图。

台车200脱模的步骤为:

步骤1、如图8a所示,将所述限位板7松开,取出所述调节板8;

步骤2、如图8b所示,将所述支撑丝杆3松开,即所述支撑丝杆3与所述上模板4分离;

步骤3、如图8c所示,交替翻转所述上模板4和所述下模板5,将所述台车堵头板100脱模;

步骤4、如图8d所示,进行台车脱模,图为脱模完成后的状态图。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如下:

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简单,便于安装定位,其适用于中埋式止水带安装和端部混凝土封堵;不仅能够为隧道二次衬砌提供方便快捷的施工平台,而且还能够在隧道二次衬砌模板台车施工时达到快速对端头进行封堵,有效保障止水带防水效果,以及衬砌完成后便于拆卸的目的。

虽然以上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是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我们所描述的具体的实施例只是说明性的,而不是用于对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的限定,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依照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所作的等效的修饰以及变化,都应当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所保护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