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灌铅打捞筒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12595阅读:563来源:国知局
一种灌铅打捞筒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油田设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灌铅打捞筒。



背景技术:

在油田钻井施工过程中,由于所用钻头多为牙轮钻头、金刚石钻头、复合片齿钻头等,其上的牙轮、钻头齿等小体积部件容易掉落至井筒内。而在井下作业施工过程中,也经常发生螺丝帽、丝杆、以及各种手工具等小体积部件掉落至井筒内的状况。为了井筒的正常运行,并且使上述小体积部件得以再利用,有必要使用打捞工具从井筒内将上述小体积部件打捞出来。

举例来说,由于上述小体积部件为铜、铝、铁或者它们的合金等金属材质,现有技术多采用强磁打捞器进行打捞,基于磁性相吸作用将它们吸出井外。或者,现有技术还采用反循环打捞篮、打捞筒等进行打捞。以打捞筒来说,其包括上接头,与上接头下端连接的筒体,与筒体下端连接的引鞋,通过油管将打捞筒下入井筒内,在引鞋的引导作用下使落物导入筒体内进行打捞。

设计人发现现有技术至少存在以下问题:

采用强磁打捞器打捞受井温及井下磁场的影响,其打捞效果不稳定;采用反循环打捞蓝、打捞筒等,在取出至地面的过程中,小体积落物易再次掉落,打捞效果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了一种适用于对小体积部件进行打捞,并且打捞效果良好的灌铅打捞筒。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灌铅打捞筒,包括上接头、与所述上接头的下端连接的筒体,所述筒体的内部充填有具有中空内腔的铅质打捞体;

所述铅质打捞体的中空内腔作为落物打捞腔;

所述铅质打捞体中嵌有支撑骨架。

具体地,作为优选,所述支撑骨架包括多根支撑杆;

所述筒体的筒壁上自上而下地设置有多组安装孔;

每组所述安装孔设置为多个,并且绕圆周方向均匀分布;

每个所述安装孔内分别焊接一根穿入所述铅质打捞体的所述支撑杆,以配合构成所述支撑骨架。

具体地,作为优选,所述支撑杆与所述筒体的筒壁垂直。

具体地,作为优选,每组所述安装孔彼此交错设置,并且每组所述安装孔设置为四个。

具体地,作为优选,所述支撑杆的内端与所述铅质打捞体内壁之间的间距为40mm-60mm。

具体地,作为优选,所述落物打捞腔的直径为50mm-70mm。

具体地,作为优选,所述筒体的底部可拆卸地设置有环形限位板;

所述环形限位板与所述铅质打捞体的底部相抵。

具体地,作为优选,所述筒体的下端连接有喇叭型引鞋。

具体地,作为优选,所述上接头为T型扣,包括同心设置的上连接部和下连接部;

所述下连接部的直径大于所述上连接部;

所述下连接部与所述筒体螺纹连接。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打捞筒,通过在筒体内设置铅质打捞体,使铅质打捞体的中空内腔作为落物打捞腔,基于铅的硬度较低以及质软的特性,当落物进入落物打捞腔后受其挤压,将部分嵌入铅质打捞体的内壁中,进而被打捞至地面。通过在铅质打捞体内嵌有支撑骨架,以对铅质打捞体进行支撑,不仅使其结构稳定,且确保其稳定地放置在筒体内。可见,根据小体积落物的体积选择合适大小的落物打捞腔,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打捞筒能对小体积落物进行有效打捞,防止其在取出过程中再次掉落,确保打捞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灌铅打捞筒的纵切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灌铅打捞筒的横切图。

附图标记分别表示:

1 上接头,

2 筒体,

3 铅质打捞体,

4 落物打捞腔,

5 支撑骨架,

501 支撑杆。

具体实施方式

除非另有定义,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用的所有技术术语均具有与本领域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的含义。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基于钻头的牙轮、钻头齿等小体积部件,以及螺丝帽、丝杆、各种手工具等小体积部件难以被打捞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灌铅打捞筒,如附图1所示,该打捞筒包括上接头1、与上接头1的下端连接的筒体2,其中,筒体2的内部充填有具有中空内腔的铅质打捞体3;铅质打捞体3的中空内腔作为落物打捞腔4;铅质打捞体3中嵌有支撑骨架5。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打捞筒,通过在筒体2内设置铅质打捞体3,使铅质打捞体3的中空内腔作为落物打捞腔4,基于铅的硬度较低以及质软的特性,当落物进入落物打捞腔4后受其挤压,将部分嵌入铅质打捞体3的内壁中,进而被打捞至地面。通过在铅质打捞体3内嵌有支撑骨架5,以对铅质打捞体3进行支撑,不仅使其结构稳定,且确保其稳定地放置在筒体2内。可见,根据小体积落物的体积选择合适大小的落物打捞腔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打捞筒能对小体积落物进行有效打捞,防止其在取出过程中再次掉落,确保打捞效果。

可以理解的是,在利用上述灌铅打捞筒进行打捞作业时,可以采用上接头1与下井油管或者钻杆连接,然后再下放至井筒内进行打捞。根据实际需要,可以在上接头1的上端外壁上设置油管螺纹扣来与下井油管螺纹连接;或者在上接头1的上端内壁上设置钻杆丝扣来与钻杆丝扣连接,以便于灌铅打捞筒的安装与拆卸。

对于铅质打捞体3来说,其可以采用如下所述的方法制备得到:将上接头1与筒体2的上端连接,将一根钢管插入筒体2的内腔中部,随后向筒体2与钢管之间的环空中倒满融化的铅液,待铅液冷却凝固后,再将钢管取出,此时,即可在筒体2内形成铅质打捞体3,而钢管所占用的空间即为铅质打捞体3的中空内腔。当需要取出落物打捞腔4中的落物时,可以将铅质打捞体3熔融;然后上述方法再次灌注铅液即可再次形成铅质打捞体3。

上接头1与筒体2优选为丝扣连接,以便于两者之间的拆卸,进而方便取出落物打捞腔4中的落物。为了防止在灌铅液的过程中,其从筒体顶部溢出,使上接头1为T型扣,如附图1所示,上接头1包括同心设置的上连接部和下连接部,下连接部的直径大于上连接部,下连接部与筒体2螺纹连接,例如下连接部以螺纹连接的方式套装在筒体2的上端内壁上,而上连接部用于与下井油管或者钻杆螺纹连接。

由于铅硬度较低,质地较软,为了防止其从筒体2内掉落,采用支撑骨架5来稳定其结构,该支撑骨架5的可以设置成多种结构,只要其能均匀地分布在铅质打捞体3中,并能够对其提供径向和纵向的支撑力即可。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如附图1及附图2所示,支撑骨架5包括多根支撑杆501,筒体2的筒壁上自上而下地设置有多组安装孔;每组安装孔设置为多个,并且绕圆周方向均匀分布;每个安装孔内分别焊接一根穿入铅质打捞体3的支撑杆501,以配合构成支撑骨架5。

通过将多根支撑杆501焊接在筒体2上来组成支撑骨架5,其均匀分布,支撑力强,且能够在不影响筒体2功能的前提下容易地制备。在该打捞筒的制备过程中,可以先在筒体2的安装孔内焊接各根支撑杆501,形成支撑骨架5以后再制备铅质打捞体3,以避免安装过程中对铅质打捞体3造成损伤。举例来说,可以沿筒体2的筒壁上自上而下间隔相同的距离设置有四组安装孔,每一组安装孔内又包含有4个、5个、6个等,对于每一组安装孔来说,其包含的多个安装孔沿着筒体2的筒壁成圆周方向均匀分布(即彼此之间的间距一致)。将支撑杆501穿过安装孔,然后将其外端焊接在筒体2上,其杆体即可稳定地位于铅质打捞体3内。

由于打捞筒多进行上下冲程作业,为了进一步保证铅质打捞体3的结构稳定,确保其不会掉落,使支撑杆501与筒体2的筒壁垂直,即支撑杆501沿径向向内垂直于筒体2的筒壁设置。

为了优化上述效果,使每组安装孔彼此交错设置,并且,为了尽可能减少支撑骨架5所占用的空间,每组安装孔设置为四个。举例来说,当自上而下设置四组安装孔时,第一组安装孔中设置的支撑杆501与第二组安装孔中设置的支撑杆501彼此交错,第二组与第三组安装孔中设置的支撑杆501也彼此交错,第三组与第四组安装孔中设置的支撑杆501也彼此交错,这样能确保铅质打捞体3整体范围内的结构稳定。当每组安装孔设置为四个时,在其上形成的支撑骨架5的结构可参见附图2所示。

作为优选,可以在筒体2的底部可拆卸地设置有环形限位板;环形限位板与铅质打捞体3的底部相抵,以确保铅质打捞体3不会从筒体2内掉落。该环形限位板的内环直径与落物打捞腔4一致,以确保不会影响落物的进入,并且其厚度尽可能地薄。其可以通过螺钉固定在筒体2的底部,或者在环形限位板上同心连接一个薄壁筒形连接体,使筒形连接体螺纹套装在筒体2底端即可。

为了防止支撑骨架5的存在对打捞落物造成影响,使支撑杆501的内端与铅质打捞体3内壁之间的间距为40mm-60mm,即使支撑杆501的内端(伸入到铅质打捞体3内的端部)不会接触铅质打捞体3的内壁,以避免对落物嵌入铅质打捞体3造成阻碍,保证进入落物打捞腔4内的落物部分地嵌入铅质打捞体3的内壁中。

基于本领域常用的钻头的牙轮、钻头齿等小体积部件,以及螺丝帽、丝杆、各种手工具等小体积部件的体积,将落物打捞腔4的直径限定为50mm-70mm,例如可以为60mm,这样不仅利于提高该灌铅打捞筒的适用性,且便于使落物容易地进入落物打捞腔4内,并在进入后能受到铅质打捞体3挤压而嵌入其中。

此外,为了使小体积落物更加容易地进入落物打捞腔4内,筒体2的下端连接有喇叭型引鞋,该喇叭型引鞋的内径由上至下逐渐增大,扩大该打捞筒的打捞效率。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