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油杆打捞工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12596阅读:953来源:国知局
抽油杆打捞工具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石油天然气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抽油杆打捞工具。



背景技术:

在油田开发过程中,油井地层出砂、结蜡都会造成机采井油管和抽油杆卡钻,或者油管、抽油杆断脱在套管内,需要对抽油杆进行打捞。而在套管内打捞抽油杆的难度较大,因为位于套管内的抽油杆不能实现对扣,故一般的抽油杆捞筒也不能使用。

目前普遍使用外钩和活页捞筒对套管内的抽油杆进行打捞,其中外钩主要由钩杆以及安装在钩杆表面的向上斜伸的钩爪组成,其主要利用钩杆插入抽油杆内,钩爪刮捞住抽油杆,再旋转抽油杆管柱,将抽油杆缠绕于钩爪的钩尖上,实现打捞。

在实现本实用新型的过程中,设计人发现现有技术至少存在以下问题:

使用外钩将抽油杆抓获后,由于钩爪的载荷不够,不能对抽油杆实现活动解卡和倒扣,经常出现打捞抽油杆失败的情况。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钩爪的载荷不够而不能对抽油杆实现活动解卡和倒扣的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抽油杆打捞工具。所述技术方案如下:

提供了一种抽油杆打捞工具,所述抽油杆打捞工具包括:

接头;

与所述接头的下端部连接的杆体;

与所述杆体的中部外侧连接的接箍矛座;

与所述接箍矛座的外侧连接的引鞋;

其中,

所述接箍矛座设置有第一通孔,且所述第一通孔的上端部的孔径大于所述第一通孔的下端部的孔径;

所述接箍矛座的侧面设置有第一凹槽,且所述第一凹槽与所述第一通孔连通,所述第一凹槽的第一侧边与所述杆体连接;

所述引鞋与所述第一凹槽的第二侧边连接并延伸至所述杆体的外表面。

优选地,在所述接头的上端部设置圆孔,且在所述圆孔的内表面设置有螺纹。

优选地,在所述接头的中部设置第二通孔,且所述第二通孔与所述圆孔连通。

优选地,在所述杆体的外侧设置第二凹槽,所述第一凹槽的第一侧边插入所述第二凹槽内。

优选地,所述接箍矛座采用焊接方式与所述杆体进行连接。

优选地,在所述接头的下端部设置内螺纹。

优选地,在所述杆体的上端部设置外螺纹。

优选地,所述杆体的下端部的形状为锥形。

优选地,所述引鞋的下端部内侧设置有倒角。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是:

通过在接箍矛座设置具有不同孔径的第一通孔以及与第一通孔相贯通的第一凹槽,不仅便于落鱼(抽油杆)进入到抽油杆打捞工具内,而且使抽油杆的接箍能卡在第一通孔的下端部内;通过在接箍矛座的外侧连接引鞋,且该引鞋延伸至杆体的外表面,从而给抽油杆提供夹紧力,保证抽油杆进入到接箍矛座内在打捞过程中而不会滑脱;另外,该抽油杆打捞工具具有强度高、载荷大特点,能够实现活动解卡与倒扣。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抽油杆打捞工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接箍矛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抽油杆打捞工具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其中,对附图中的各标号说明如下:

1接头,101圆孔,102第二通孔;

2杆体,201第二凹槽;

3接箍矛座,301第一通孔,302第一凹槽,3021第一凹槽的第一侧边,3022第一凹槽的第二侧边;

4引鞋。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抽油杆打捞工具,如图1所述,该打捞工具包括:接头1;与接头1的下端部连接的杆体2;与杆体2的中部外侧连接的接箍矛座3;与接箍矛座3的外侧连接的引鞋4;其中,如图2所示,接箍矛座3设置有第一通孔301,且第一通孔301的上端部的孔径大于第一通孔301的下端部的孔径;接箍矛座3的侧面设置有第一凹槽302,且第一凹槽302与第一通孔301连通,第一凹槽的第一侧边3021与杆体2连接;进一步地,如图3所示,引鞋4与第一凹槽的第二侧边3022连接并延伸至杆体2的外表面。

以下就该抽油杆打捞工具的工作原理给予解释:

如图1所示,将该抽油杆打捞工具的接头1与连接管柱连接后下放到油井的套管内,当抽油杆打捞工具到达至抽油杆位置时,抽油杆本体先进入到接箍矛座3的第一通孔301内,随着抽油杆打捞工具向下运动,抽油杆的接箍进入第一通孔301内并被卡在第一通孔301的下端部内,再加上引鞋4给抽油杆接箍提供夹紧力,保证抽油杆进入到接箍矛座3内而不会滑脱,此时,上提连接管柱即可将抽油杆打捞出来。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为了使抽油杆的接箍能够卡在第一通孔301的下端部内,第一通孔301的下端部的孔径应该等于或者略小于抽油杆接箍的外径。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抽油杆由不同直径的抽油杆本体组成,而不同直径的抽油杆本体依靠接箍(接箍的外径大于抽油杆本体的外径)进行连接,为了能有效地将接箍卡紧在接箍矛座3内,故将该抽油杆打捞工具下放到油井的套管内之前,应选择与该抽油杆直径相匹配的抽油杆打捞工具,即选择接箍矛座3上的第一通孔301下端部的孔径略大于抽油杆本体的直径的抽油杆打捞工具。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第一通孔301的上端部的孔径大于第一通孔301的下端部的孔径,便于大直径的接箍进入到第一通孔301的下端部后被卡住而不会脱落,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不对接箍矛座3的尺寸进行具体限制,便于操作以及对该油井套管内的抽油杆进行有效打捞即可。

可见,通过在接箍矛座3设置具有不同孔径的第一通孔301以及与第一通孔301相贯通的第一凹槽302,不仅便于落鱼(抽油杆)进入到抽油杆打捞工具内,而且使抽油杆的接箍能卡在第一通孔301的下端部内;通过在接箍矛座3的外侧连接引鞋4,且该引鞋4延伸至杆体2的外表面,从而给抽油杆提供夹紧力,保证抽油杆进入到接箍矛座3内在打捞过程中而不会滑脱;另外,该抽油杆打捞工具具有强度高、载荷大特点,能够实现活动解卡与倒扣。

进一步地,在实际操作中,为了便于将落鱼(抽油杆)从套管内打捞出来,需要将该抽油杆打捞工具的接头1与连接管柱进行连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采取螺纹连接的方式将接头1的上端部与连接管柱进行连接,方便该抽油杆打捞工具的安装与拆卸。其中,接头1上端部的具体结构为:接头1的上端部设置圆孔101,且在圆孔101的内表面设置有螺纹。

更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在接头1的中部设置第二通孔102,且第二通孔102与圆孔101连通。位于接头1中部的第二通孔102可称为水眼,使清水通过连接管柱内部由水眼流出至抽油杆表面以冲净其上方的稠油、污物、沉沙等,从而提升打捞效率。

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在杆体2的外侧设置第二凹槽201,便于将箍矛座3的第一凹槽的第一侧边3021插入第二凹槽201内;另外采用焊接方式将接箍矛座3与杆体2进行连接,以提高接箍矛座3与杆体2的连接强度,避免在打捞过程中出现接箍矛座3与杆体2脱离的情况。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不对第二凹槽201的尺寸进行限制,使接箍矛座3的一侧能够镶嵌到第二凹槽201(即第一凹槽的第一侧边3021能够插入到第二凹槽201内)即可。

进一步地,在实际操作中,不同型号的油井所使用的抽油杆的外径不同,故为了对不同型号的油井中的套管内的抽油杆进行打捞,需要不同尺寸的接箍矛座3,即打捞某一型号油井所对应的抽油杆时,需要在杆体2的外侧连接与该抽油杆相对应的接箍矛座3,而接箍矛座3采取焊接方式与杆体2进行连接,不能单独对接箍矛座3进行更换,故可对接箍矛座3以及杆体2进行整体更换,为了便于对接箍矛座3与杆体2进行更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采用螺纹连接的方式将杆体2与接头1的下端部进行连接,具体为在接头1的下端部设置内螺纹,在杆体2的上端部设置外螺纹。

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将杆体2的下端部的形状设置为锥形,减少抽油杆打捞工具下行时的阻力,便于杆体2的下移以打捞抽油杆。

在实际操作中,为了便于引入落鱼(抽油杆),在引鞋4的下端部的内侧设置倒角,这种方法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普遍采取的方法,在此不做详细说明。

下面以玉门油田的青西油田井为例来说明该抽油杆打捞工具的工作过程:

在使用该抽油杆打捞工具之前,为了便于操作以及对该油井套管内的抽油杆进行有效打捞,该抽油杆打捞工具的尺寸设置为:接头1的外径为86mm、长度为300mm,圆孔101的孔径为61mm,第二通孔102的孔径为12mm;杆体2的外径为61mm、长度为2000mm,杆体2形状为锥形的下端部长度为400mm,在距离杆体2下端面600mm处设置长度为100mm、深度为12mm的第二凹槽201;箍矛座3的外径为60mm、长度为100mm,第一通孔301上、下端部的孔径分别为24mm与18mm,且第一通孔301上端部的孔长为10mm,第一凹槽302的宽度为18mm。

将上述抽油杆打捞工具与外径为61mm(个数为12根)以及外径为73mm(个数为1根)的连接管柱连接后下至预计鱼顶(抽油杆)位置慢转下放,每下一根连接管柱,需上提判断是否捞获,重复操作,直至将抽油杆进入接箍矛座3内,若悬重增加应及时旋转上提,如若不能活动解卡则倒扣起钻,直至将抽油杆从套管内打捞出。

该工具缓慢旋转就可使抽油杆进入接箍矛座3,捞获抽油杆(直径为16mm-25mm)后,可以180KN大力上提活动解卡,不会失效,如果不能解卡还可以旋转倒扣。其中2014年在玉门油田青西油田窿1井使用该工具成功打捞12次,捞获抽油杆234根;2015年和2016年分别在Q2-37、3-7井使用该工具均能一次成功捞获抽油杆,成功率为100%。

上述所有可选技术方案,可以采用任意结合形成本公开的可选实施例,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