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复合材料智能油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064603阅读:155来源:国知局
一种复合材料智能油管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油管,特别涉及一种复合材料智能油管。



背景技术:

油田采油用的杆式泵抽油机,由于其机械运动部分多、管径大、承载大,所以耗费电能、磨损大、事故多、维修难,所以工程技术专家研究发明了电潜泵、磁悬浮泵,但是配套使用的油管还是以前的钢管,重量重,施工成本高,丝口易滑脱,造成事故;另其重量使电机承载大,往上举升所需电量大,造成能耗大;给井下电潜泵、磁悬浮泵供电的电缆只能捆绑在钢管外壁,又造成了施工不便和电缆破损漏电、甚至断路的风险,油管内壁结蜡需经常清蜡,耗费人力和财力,油管直径大,管内容积量大,油液量多,电机承载大,往上举升所需电量大,造成能耗大,制约了自动化、信息化的建设。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复合材料智能油管,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重量轻、施工成本低,电缆内置,施工便捷,通过内置加热层(电缆、加热丝或电热膜)自动控制加热熔蜡,无需人工机械、化学除蜡,节省人力和财力,油管直径小,管内容积量小,油液量少,泵往上举升所需电量减少,可使能耗大大降低,抗拉强度高,接口连接不易滑脱,可以避免造成事故,耐腐蚀、耐高温、导线及传感器线路的内置设计,可以实现数据监测和信息传输,提升管理水平。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手段: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复合材料智能油管,其特征在于,包括内衬钢骨架管,所述内衬钢骨架管外部设置有第一绝缘层,所述第一绝缘层外设置有加热层,所述加热层外设置有第二绝缘层,所述第二绝缘层外设置有动力电缆层,所述动力电缆层外设置有第三绝缘层,所述第三绝缘层外设置有抗拉纤维层,所述抗拉纤维层外设置有第四绝缘层,所述第四绝缘层外设置有信息传感层,所述信息传感层外设置有外绝缘保护层。

进一步的,所述加热层上设置有环绕设置的加热丝、轴向设置的加热供电线,所述加热供电线为双线电缆。

进一步的,所述加热层上设置有加热膜、轴向设置的加热供电线,所述加热供电线为双线电缆。

进一步的,所述动力电缆层上设置有若干动力电缆。

进一步的,所述信息传感层上设置有信号线、控制线。

进一步的,所述抗拉纤维层采用碳纤维材料制作。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采用了碳纤维材料,重量轻、施工成本低,电缆内置,施工便捷,通过内置加热层(电缆、加热丝或电热膜)自动控制加热熔蜡,无需人工机械、化学除蜡,节省人力和财力,油管直径小,管内容积量小,油液量少,泵往上举升所需电量减少,可使能耗大大降低,抗拉强度高,接口连接不易滑脱,可以避免造成事故,耐腐蚀、耐高温、导线及传感器线路的内置设计,可以实现数据监测和信息传输,提升管理水平。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加热层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动力电缆层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信息传感层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如图1-4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复合材料智能油管,其特征在于,包括内衬钢骨架管1,所述内衬钢骨架管1外部设置有第一绝缘层2,所述第一绝缘层2外设置有加热层3,所述加热层3外设置有第二绝缘层4,所述第二绝缘层外设置有动力电缆层5,所述动力电缆层5外设置有第三绝缘层6,所述第三绝缘层6外设置有抗拉纤维层7,所述抗拉纤维层7外设置有第四绝缘层8,所述第四绝缘层8外设置有信息传感层9,所述信息传感层9外设置有外绝缘保护层10,可以使油管直径小,管内容积量小,油液量少,泵往上举升所需电量减少,可使能耗大大降低。

所述加热层3上设置有环绕设置的加热丝3-1、轴向设置的加热供电线3-2,所述加热供电线3-2为双线电缆,使用时与加热丝3-1电连接,通过内置加热层(电缆、加热丝或电热膜)自动控制加热熔蜡,无需人工机械、化学除蜡,节省人力和财力。

所述动力电缆层5上设置有4根按圆周均匀分布的动力电缆5-1,电缆内置,施工更加便捷。

所述信息传感层9上设置有两根对称设置的信号线9-1、与信号线9-1呈品行布置的控制线9-2,可以实现数据监测和信息传输,提升管理水平。

所述抗拉纤维层7采用碳纤维材料制作,可以使管道质量更轻,施工成本低,由于碳纤维的抗拉强度又是钢铁的10倍,接口连接不易滑脱,可以避免造成事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