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施工用救生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216644发布日期:2018-12-08 08:29阅读:757来源:国知局
隧道施工用救生舱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隧道施工安全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隧道施工用救生舱。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交通建设的快速发展,隧道工程的建设数量、规模及穿越地质的复杂程度均发生了质的变化,由于各种原因,隧道施工过程中关门坍塌事故时有发生。

根据灾后事故调查发现,造成人员伤亡的事故中,坍方地点大部分发生在掌子面后方一定距离,塌方发生后掌子面人员将受到生命威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隧道施工用救生舱,将救生舱放置在掌子面后方,在塌方发生时工作人员可及时进入救生舱等待救援。

本发明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隧道施工用救生舱,包括舱体,所述舱体内设置有用于存放救生物资的储物箱,所述储物箱设置有可锁闭的箱门,所述舱体设置有在舱体顶部受挤压时对箱门进行解锁的开锁机构。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救生舱放置在掌子面后方,在发生塌方事故而工作人员未能及时逃离现场时,可进入舱体内进行躲避,避免被塌下的泥土压住,并在舱体内等待救援,保证人员生命安全,并且当塌方面积较大时,泥土盖住舱体的顶部,挤压舱体顶部,开锁机构对箱门进行解锁,可利用储物箱内的救生物资进行应急救生。

优选的,所述储物箱设置于储物箱内的顶部,所述箱门铰接于储物箱的一端的顶部,所述箱门与储物箱之间设置有用于驱使箱门往打开的方向运动的第一弹性件,所述储物箱设置有用于锁闭箱门的锁扣机构。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锁扣机构锁闭箱门,将储物箱内的救生物资与外界进行隔离,保护救生物资,在需要取出救生物资时,解开锁扣机构,箱门在第一弹性件的作用下打开,方便取用救生物资。

优选的,所述锁扣机构包括一端铰接于储物箱底部的连接板,所述连接板的另一端往上凸起形成有与箱门卡接配合的卡块,所述连接板与储物箱之间设置有用于驱使连接板与储物箱的底部贴合的方向运动的第二弹性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连接板在第二弹性件的作用下保持往上转动的趋势,卡块与箱门更稳固地卡接配合,在需要翻开或合上箱门时,将卡块往下压,减少卡块与箱门运动的阻碍,松开卡块后,卡块在第二弹性件的作用下回复初始位置。

优选的,所述开锁机构包括设置于舱体的上方的承接板,所述承接板连接有竖直滑动连接于储物箱的抵杆,所述抵杆的底端与连接板抵接配合。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塌方面积较大时,泥土盖住舱体上方的承接板,挤压并往下压承接板,承接板带动抵杆往下运动,抵杆将连接板往下抵,使卡块与箱门分离,箱门在第一弹性件的作用下打开,方便人员及时发现并取用救生物资。

优选的,所述救生舱内设置的储物箱的数量大于1个。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增大救生物资的储备量。

优选的,在承接板的上方沿舱体的长度方向设置有挡板,所述挡板与舱体之间设置有第三弹性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挡板增加承托塌下的泥土的面积,并减少由于部分泥土落在承接板与舱体顶部之间而挡住承接板的情况,并且挡板对塌下的泥土起到缓冲防震作用,减少救生舱由于过大的压力而变形的情况,保证人员生命安全。

优选的,所述挡板呈弧形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减少平时泥土等固体物质在挡板上堆积的情况。

优选的,所述救生物资包括呼吸面罩、药物、矿泉水、手电、应急通信设备等。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为被困人员提供多方面的应急救生所需。

优选的,所述舱体的一端为入口,另一端封闭并呈弧形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舱体的封闭端往朝向掌子面的方向放置,减少泥土碎石等进入舱体内部的情况。

优选的,所述储物箱内设置有辅助灯,所述舱体顶部在承接板下方设置有用于控制辅助灯工作的按钮开关。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塌方面积较大时,承接板按压按钮开关,辅助灯工作,为舱体内的人员取用救生物资提供照明。

综上所述,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在发生塌方事故而工作人员未能及时逃离现场时,可进入舱体内等待救援;

2、当塌方面积较大时,箱门被打开,方便人员及时发现并取用救生物资;

3、当塌方面积较大时,辅助灯工作,为舱体内的人员取用救生物资提供照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施例中舱体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施例中储物箱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舱体;2、储物箱;3、箱门;4、第一弹性件;5、连接板;6、卡块;7、第二弹性件;8、承接板;9、抵杆;10、挡板;11、第三弹性件;12、辅助灯;13、按钮开关;14、照明灯;15、控制开关;16、底座;17、脚轮;18、第四弹性件;19、安装板;20、安装槽。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以下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发明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发明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以上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隧道施工用救生舱,如图1所示,包括底座16和固定在底座16上方的呈圆筒状设置的舱体1,舱体1采用钢板材料制成,舱体1的一端为入口,另一端封口并呈弧形设置,形成盾型的形状,将舱体1强度较大的封口端面向掌子面放置,减少舱体1变形的情况,舱体1的直径为900-1000mm,一般掌子面会有2-3人工作,使得在舱体1内的空间足够容纳在掌子面工作的人员,底座16的底部设置有带锁的脚轮17,方便移动舱体1,并且在舱体1移动到位时可锁紧脚轮17,固定舱体1的位置。

结合图2和图3,其中图3舱体1被隐藏,舱体1内的顶部沿其长度方向水平固定连接有安装板19,安装板19的底面沿其长度方向固定安装有3个储物箱2,储物箱2靠近舱体1入口的端部设置为箱口并设置有用于封闭储物箱2的箱门3,箱门3的顶端铰接于储物箱2的顶部,并且箱门3与储物箱2之间设置有第一弹性件4,第一弹性件4使箱门3具有往远离储物箱2的方向向上翻转的趋势,第一弹性件4具体为扭簧。

在储物箱2底部的中部铰接有连接板5,连接板5与储物箱2之间设置有第二弹性件7,第二弹性件7使连接板5具有往贴合于储物箱2的底部的方向翻转的趋势,第二弹性件7具体为扭簧。连接板5远离其转动轴的一端的两侧往上凸起形成有与箱门3卡接配合的卡块6,卡块6朝向舱体1的开口的一侧呈斜面设置。

储物箱2内的顶部固定安装有辅助灯12,在储物箱2内放置呼吸面罩、药物、矿泉水、手电、应急通信设备等救生物资(图中未示出),并且辅助灯12为舱体1内的人员取用救生物资提供照明。

在舱体1的上方设置有3个弧形的承接板8,并且每个承接板8各与一储物箱2靠近箱门3的部分的正上方相对应,安装板19在每个箱体的靠近箱门3的部分的两侧竖直滑动连接有抵杆9,抵杆9的底端穿过储物箱2的底部并与连接板5的上表面抵接配合,且其抵接点位于连接板5的转动轴以外,抵杆9的顶端固定连接于承接板8,并且抵杆9位于安装板19上方的部分套接有第四弹性件18,第四弹性件18为弹簧,为承接板8提供向上的弹力。

在承接板8的上方沿舱体1的长度方向设置有弧形的挡板10,挡板10与舱体1之间设置有第三弹性件11,本实施例中第三弹性件11为弹簧,并设置有2个,舱体1的顶部在两两承接板8之间设置有向内凹陷的安装槽20,第三弹性件11一端固定连接于安装槽20,一端固定连接于挡板10。

舱体1的顶部在每个承接板8的正下方固定安装有凸出于舱体1顶部的按钮开关13,按钮开关13用于控制辅助灯12的工作,在承接板8被往下按压至与舱体1的顶部贴合时,按钮开关13被触发,辅助灯12工作。

安装板19的下表面在每两储物箱2之间安装有照明灯14,照明灯14由安装于舱体1内部侧壁的控制开关15控制其工作,在安装板19与舱体1顶部之间的空间内可放置用于为辅助灯12和照明灯14供电的电源装置。

具体使用过程:将舱体1的封闭端往朝向掌子面的方向放置,在发生塌方事故而工作人员未能及时逃离现场时,可进入舱体1内等待救援,并可往下拉动连接板5使卡块6与箱门3分离,箱门3打开,可取用储物箱2内的救生物资。

当塌方面积较大时,泥土盖住舱体1上方的挡板10,挡板10往下移动从而挤压并往下压承接板8,承接板8带动抵杆9往下运动,抵杆9将连接板5往下抵,使卡块6与箱门3分离,箱门3在第一弹性件4的作用下打开,并且在承接板8被往下按压至与舱体1的顶部贴合时,按钮开关13被触发,辅助灯12工作,方便人员及时发现并取用救生物资。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