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开发中后期油藏老井水淹程度定量评价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2838116发布日期:2020-11-06 16:34阅读:276来源:国知局
一种开发中后期油藏老井水淹程度定量评价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油田开发地质储层精细研究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开发中后期油藏老井水淹程度定量评价方法。
背景技术
:在长期注水开发过程中,由于地层水推进或注水开发,储层会发生不同程度的水淹,导致储层的物性、含油性、电性等方面的性质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目前大多数油藏已经进入开发中后期,伴随水淹情况日益严重,如何提高油田的水驱采油效率己经成为重中之重,准确识别和定量评价老井水淹程度成为提高剩余油采收率的关键。技术实现要素:为了解决目前水淹层的评价精度有待进一步提高的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开发中后期油藏老井水淹程度定量评价方法,提高了水淹层定量评价效果。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开发中后期油藏老井水淹程度定量评价方法,包括步骤:对含水率和电阻率比值进行回归分析,建立含水率—电阻率比值之间的关系;获取老井目前含水率fw,通过所述含水率—电阻率比值之间的关系,得到校正的老井电阻率rt;根据所述校正的老井电阻率rt,计算剩余油饱和度;根据所述剩余油饱和度对老井水淹程度进行定量评价。其中,所述对含水率和电阻率比值进行回归分析,建立含水率—电阻率比值之间的关系,包括:针对同一类型沉积砂体,第一口钻遇该砂体的电阻率记为r0,其它时期钻遇的井,初始电阻率记为rt,初始含水率记为fw,按钻遇时间排序为:a1(rt1,fw1)、a2(rt2,fw2)、…、ai(rti,fwi)、…、an(rtn,fwn)电阻率比值rt’为:进行[rt’,fw]回归分析,建立含水率—电阻率比值之间的关系,得出:rt=r0-r0·f(fw)=r0[1-f(fw)]其中,所述根据所述校正的老井电阻率rt,计算剩余油饱和度,包括:高含水期辫状河道相剩余油饱和度计算式如下:其中,φ为孔隙度;fw为含水率;r0为第一口钻遇该砂体的岩石电阻率;pz为混合液矿化度;m为胶结指数;n为饱和度指数;a、b为与岩性有关的系数,sw为剩余油饱和度。其中,曲流河相的主力含油砂体的含水率—电阻率比值之间的关系如下:r=0.81,其中r为回归分析的相关系数,代表回归公式准确性。其中,三角洲相的主力含油砂体的含水率—电阻率比值之间的关系如下:r=0.82,其中r为回归分析的相关系数,代表回归公式准确性。其中,扇三角洲相的主力含油砂体的含水率—电阻率比值之间的关系如下:r=0.86,其中r为回归分析的相关系数,代表回归公式准确性。其中,辫状河道砂体的含水率—电阻率比值之间的关系如下:r=0.89,其中r为回归分析的相关系数,代表回归公式准确性。其中,还包括:当没有老井目前含水率资料时,将预设范围的钻遇同一沉积砂体的含水率作为老井目前含水率。其中,还包括:获取新井电阻率,通过所述含水率—电阻率比值之间的关系,计算得到砂体的含水率,根据该含水率判断水淹程度。其中,辫状河道砂体的含水率—电阻率比值之间的关系如下:r=0.89,其中r为回归分析的相关系数,代表回归公式准确性。本申请实施例开发中后期油藏老井水淹程度定量评价方法具有如下有益效果:针对开发中后期油藏出现的开发问题,在关于水淹层变化特征分析和水淹机理研究的基础上,分析储层含油性的评价模型阿尔奇公式的适应性,改进以真实砂岩为基础提出的阿尔奇公式模型,建立适合于高含水期和特高含水期的阿尔奇改进公式模型,正确计算水淹层含油饱和度。并通过对实际水淹层的评价,将理论研究与现场应用相结合,提出利用“含水率—电阻率比值法”定量评价水淹层,进行老井电阻率曲线校正和预测新井水淹程度,提高了水淹层定量评价效果。附图说明图1为“含水率—电阻率比值法”地质模式图;图2为真武油田辫状河相的主力砂体电阻率比值与原始含水率交汇图;图3a为真武油田曲流河相的主力砂体电阻率比值与原始含水率交汇图;图3b为真武油田三角洲相的主力砂体电阻率比值与原始含水率交汇图;图3c为真武油田扇三角洲相的主力砂体电阻率比值与原始含水率交汇图;图4为含油饱和度so随地层电阻率rt在不同性质注入水下的变化示意图;图5为含油饱和度解释与岩心对比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的介绍。在下述介绍中,术语“第一”、“第二”仅为用于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下述介绍提供了本发明的多个实施例,不同实施例之间可以替换或者合并组合,因此本申请也可认为包含所记载的相同和/或不同实施例的所有可能组合。因而,如果一个实施例包含特征a、b、c,另一个实施例包含特征b、d,那么本申请也应视为包括含有a、b、c、d的一个或多个所有其他可能的组合的实施例,尽管该实施例可能并未在以下内容中有明确的文字记载。下面的描述提供了示例,并且不对权利要求书中阐述的范围、适用性或示例进行限制。可以在不脱离本申请内容的范围的情况下,对描述的元素的功能和布置做出改变。各个示例可以适当省略、替代或添加各种过程或组件。例如所描述的方法可以以所描述的顺序不同的顺序来执行,并且可以添加、省略或组合各种步骤。此外,可以将关于一些示例描述的特征组合到其他示例中。(1)水淹程度评价方法国内发展现状上世纪八十年代,任贵荣运用自然电位、相位差、深浅侧向等测井资料针对水淹油层后各种因素的变化,从理论基础出发、地球物理特征研究、水淹层解释模型,到运用定性定量的方法识别水淹层,最后利用逐步回归法推导含油饱和度、孔渗。1987年,赵文光为了更为精确的解释水淹程度,定量的解释水淹程度,进行了水淹层测井解释方法的研究,为提高油田采收率提供了依据。在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初期期间,国内学者积极投入到水淹层研究工作当中,在影响水淹层的微观因素、测井解释法上,产生了众多的测井解释模型和识别标准。水淹层评价技术,1987年,曾文冲研究得到了可动水分析方法,有效解释评价了低电阻水淹层;1996年,雍世和根据水淹机理,采用取心和压汞资料,试图摒弃使用电阻率测井曲线,建立测井与压汞的关系模型解释评价水淹层含水饱和度,并取得了好的成效。上世纪九十年代,李玉恒等人运用油藏地球化学技术对老井调整井进行水淹层评价,利用地球化学的方法进行水淹层油水分布的研究,为油层水洗程度与水淹状况提供了理论依据、解释方法及应用效果,作为判别水淹层的新技术、新方法,油藏地球化学己成为当前研究的前沿。1998年,宋子齐、谭成仟等基于测井曲线,利用取心资料、试油和动态开发资料,运用灰色系统理论对高含水水淹层进行评价。水淹层测井解释技术,不少油田采用自然电位基线偏移法、自然电位幅度变化、电阻率变化、自然电位与电阻率曲线对应性分析法等定性定量的进行水淹层解释,条件特殊的话可使用声波、中子伽马等测井曲线的变化、激发极化电位、相位介电也可以判别水淹层。①常规测井资料定量解释水淹层目前,国内各油田已形成一套基于常规测井资料定性判别水淹层、定量求剩余油饱和度与含水率,综合判别水淹级别的解释方法。近几年,通过测井系列的改善和新解释方法的研究,初步解决了厚层内划分水淹部位和判断水淹级别的问题。应用多种不同的方法:大庆油田三次加密调整井以常规测井资料为主,研究应用常规测井曲线评价水淹层技术应用范围广、实用价值大。对目前油田应用的水淹层测井系列的适应性做了分析,并且针对个别曲线的不适应性提出了自适应反褶积处理技术和深、浅电阻率曲线联合反演技术,为下一步定量计算储层参数打下良好基础。②电阻率解释法电阻率测井仍然是探测水驱油田剩余油饱和度的有效方法。水驱油田在注淡水情况下,如果单纯使用水淹层地层真电阻率与含水饱和度建立关系图版,经常出现“u”形曲线,确定水淹层剩余油饱和度时存在多解性。用地层真电阻率与含水饱和度建立关系图版是1942年前使用过的思路,如果用水淹层地层电阻率指数与含水饱和度建立关系图版,不会出现“u”形曲线,可以排除多解性。③三饱和度法水驱油田产层三饱和度是指原始含油饱和度(soi)、剩余油饱和度(so)及残余油饱和度(sor),现在可以用现代测井技术探测产层三饱和度,世界石油工业要求测井解释产层三饱和度的相对误差不得超过5%。北京石油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和油田结合研究出了“油田注水开发期常规测井资料解释技术”,该方法在阿尔奇公式的基础上,考虑地层水电阻率、泥质含量、粒度中值等对地层电阻率的定量影响,建立了含水饱和度的解释模型;通过研究原始饱和度、剩余油饱和度和残余油饱和度与产层参数的变化关系,建立了油、水相渗透率解释模型。为了提高水淹层参数的计算精度,大庆油田提出了按地质条件约束建立储层参数方程的方法,即:分别将萨、葡、高油层分为表内厚层(≥2.0m)、表内中厚层(0.6~2.0m)、表内薄层(≤0.6m)、独立表外层,同时对中、厚油层进行细分层解释(层内层段≥0.3m的明显不均匀层),充分利用大庆油田丰富的密闭取心检查井资料,应用数理统计方法分别建立储层参数测井解释经验方程。以测井解释理论为指导,以岩心分析资料为依据,建立各参数测井解释评价模型如下:孔隙度:φ=f(den,……);粒度中值:md=f(hac,……);泥质含量:vsh=f(md,……);空气渗透率:ka=f(φ,……);束缚水饱和度:swi=f(ka,……);残余油饱和度:sor=f(swi,……);上述解释模型精度较高,经密闭取心检查井资料对比分析,参数计算满足下一步储层岩石物理相划分及水淹层解释的需要。江汉测井研究所的姜恩承等利用自然电位和激发极化电位解释模型两方面,用地层水电导率和阳离子交换量两参数,提出了适用于淡水泥浆、地层水为淡水(<3000mg/l)砂泥岩面、各类井(勘探井或开发井)储层评价解释技术,进而求取水淹层的含水饱和度。不同水淹类型的水淹层其水淹特征和测井响应特征等变化不同,相应的定性识别方法也不同。根据水淹层各自特征,在淡水、污水、边(底)水淹及水洗层情况下,应采用不同的定性识别方法。利用常规测井资料定性识别水淹层时,应根据研究区的具体地质条件,结合生产动态资料和生产测井资料,以及邻井吸水或生产状况,采用合适的定性识别方法进行综合识别,一般以某一种定性识别方法为主,其它方法为参考进行,在水淹层定性识别中,遵循“静态决定动态,动态依赖静态”的原则。水淹机理方面,林纯增通过岩石物理实验,提出当rwf大于、等于、小于2.5rw时,地层电阻率与含水饱和度的相关曲线并在生产实践及实验得出rt-rw关系图,为水淹层解释研究提供了实验数据。(2)水淹程度评价方法国外研究现状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前苏联在杜玛兹油田通过24口评价井,专门研究油田在水淹后期的剩余油分布情况。johnd.huppler运用数字模拟技术深入研究了影响相对渗透率时岩心非均质性在其中所起的作用,1998年,m.m.chang将剩余油饱和度的度量方法分为井间、单井和物质平衡法3种。1990年m.k.verma为了针对碳酸盐岩储层,采用特别岩心分析、测-注-测、物质平衡和tdt测井对水淹后的碳酸盐岩储层进行剩余油评价,因此低孔低渗水淹层识别有了一定的理论依据。2001年,hmada等人为了推出比表面与swi和sw之间的关系,研究了微观机理下伊蒙混层对低阻油层水淹层的影响。donaldson为了建立archie饱和度指数n同润湿性的关系,应用毛细管压力滞后回路面积的变化推导岩石表面的油水润湿相对程度。俄罗斯学者达哈诺夫认为,archie公式中的a、m,针对不同的岩性应该采用不同的参数值。参数值不同,岩石润湿性不同,温度、压力不同均将导致饱和度指数的不同。archie方程是实验室内针对纯砂岩静态模型建立的经验公式,而油田开发是与之相反的水驱油的过程,尤其是在高含水期和特高含水期油藏,电阻率对高含水饱和度反应能力的局限性严重制约了这一阶段水淹层的评价精度。从目前国内外研究情况来看,水淹层评价一直在进步,但是针对开发中后期油藏老井水淹程度定量评价的研究较少,形成该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忽略了注水开发过程中油层参数、孔隙结构、流体分布等均产生一系列的变化,导致计算结果难于真实的表征地下水淹情况。实施例一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开发中后期油藏老井水淹程度定量评价方法,包括:对含水率和电阻率比值进行回归分析,建立含水率—电阻率比值之间的关系;获取老井目前含水率fw,通过含水率—电阻率比值之间的关系,得到校正的老井电阻率rt;根据校正的老井电阻率rt,计算剩余油饱和度;根据剩余油饱和度对老井水淹程度进行定量评价。本发明的目的是探索和研究适合开发中后期油藏老井水淹层实际变化规律和定量解释模型,利用提出的“含水率—电阻率比值法”定量评价水淹层,进行老井电阻率曲线校正和预测新井水淹程度,提高了水淹层定量评价效果。实施例二油田开发中后期完善的井网、井距条件及丰富的加密、调整、侧钻、更新、检查井资料,使测井技术成为这一时期油藏精细描述中评价储层及含流体饱和度变化情况的主要技术之一,起着其它方法无法替代的作用。老区新完钻井的测井资料中包含着非常丰富的储层信息,对其进行精确评价,可以最大限度的挖掘测井资料中所包含的储层信息。根据以上理论基础,针对研究区不同沉积类型砂体,统计钻遇同一沉积类型砂体上的不同时期测井信息,分析之间的关系。影响水淹层评价的主要测井参数是电阻率资料,而生产资料含水率是目前最能反应油田地下流体动态的真实信息。通过建立之间的关系,可以实现研究区水淹层定量评价的目的。在实际资料处理过程中发现,对于同一个沉积相解释层而言,钻遇不同砂体的初始电阻率值r0不同,为了消除初始值r0过大或过小的影响,提升电阻率的作用,利用电阻率比值的方法,采用合适的数学方法进行与含水率模拟,建立“含水率—电阻率比值”数学模型。具体方法如下:附图1中,a、b、c、d代表不同沉积类型砂体。针对同一类型沉积砂体,第一口钻遇此砂体的电阻率记为r0,其它时期钻遇的井,其初始电阻率和初始含水率记为rt、fw,则按钻遇时间排序为:a1(rt1,fw1)、a2(rt2,fw2)、…、ai(rti,fwi)、…、an(rtn,fwn)进行消除原始电阻率影响,电阻率比值rt’为:进行[rt’,fw]回归分析,建立含水率与电阻率比值之间的关系,得出:rt=r0-r0·f(fw)=r0[1-f(fw)]上述公式可以解决的问题:1、针对新井:已知新井rt,可以利用上述公式计算fw,从而判断水淹程度;2、针对老井:已知老井目前含水率fw,校正老井电阻率rt,改进阿尔奇公式计算剩余油饱和度从而判断老井目前的水淹程度。以真12断块辫状河道砂体为例,选取钻遇此砂体不同时期的9口井,统计各口井的初始电阻率、初始含水率和目前含水率等参数(表1)。表1实验区辫状河道相砂体各井参数统计表根据以上数据,如图2所示,建立电阻率比值与原始含水率的关系,得出辫状河道砂体:由公式转化即得:其中r为回归分析的相关系数,代表回归公式准确性。根据上述建立的公式,已知新井辫状河河道砂体电阻率,可以计算砂体的含水率,从而判断水淹程度;根据上述建立的公式,通过老井含水率的统计,可以反推老井目前电阻率,从而计算老井的剩余油饱和度。下面介绍水淹油藏阿尔奇公式改进。注水开发过程中的水淹层与勘探阶段的油气层相比,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水淹层是注水开发油田动态发展变化过程中的油气层,它的解释有很强的时间性,它和长期处于静态不变的油气层极不相同。注水开发过程中油层的物性参数(孔隙度、渗透率、含水饱和度、粒度中值、泥质含量)和电性参数(电阻率、声波时差)均随着注入水的变化和注水开发过程的发展而处于不断的变化中。注水开发的油田地层中多了一种勘探阶段不曾有过的流体,而注入的流体本身也因各种因素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由于开发过程中的储层不同于勘探阶段的储层,因而引发出水淹层解释的基本特征:油气层解释使用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模型是阿尔奇公式,而此方程是在油驱水,即油气运移和聚集形成油藏的静态条件下使用的,而水淹层解释则要研究油藏处于注水开发、水驱油的动态变化环境。要充分研究注入的流体所引发的一系列流体变化,充分运用油层的物性参数和电性参数的变化规律。因而,不同开发时期应使用不同的参数甚至不同的解释模型,才能获得好的效果。在前面水淹层变化特征分析和水淹机理研究的基础上,认为影响开发中后期剩余油饱和度正确计算的两个最主要的参数为混合滤液电阻率和储层岩石电阻率。这两种参数随着注入水的不断增加以及注入水的性质不同是不断变化的。搞清这两种参数的变化规律,可以实现对阿尔奇公式的改进。注水开发油田利用阿尔奇公式计算水淹层含油饱和度,其局限性主要有以下两点:1、如图4所示,水淹层在注淡水的情况下,电阻率出现“u”型变化,在注污水的情况下,电阻率出现“l”型变化,地层电阻率rt与含水饱和度sw的关系是一个地层电阻率rt值对应两个含水饱和度sw值;2、注入水和地层水的矿化度不同,导致rw随着注入水的增加,是不断变化的,rw应该是混合滤液电阻率,是一个变化的参数。因此,水淹层含油饱和度的计算正确与否关键在于储层岩石电阻率(rt)的计算。在前面已经详细阐述了储层岩石电阻率(rt)的计算方法,以上述辫状河道砂体为例:高含水期辫状河道相剩余油饱和度计算的阿尔奇公式改进模型为:其中,φ为孔隙度,%;fw为含水率;r0为第一口钻遇该砂体的岩石电阻率;pz为混合液矿化度;m为胶结指数;n为饱和度指数;a、b为与岩性有关的系数。下面介绍老井电阻率校正。注水开发油田受注入水的不断作用,地下的岩性、物性、流体性质和电性特征不断发生变化,这些变化造成老井测井曲线不能真实反映目前地下储层的性质,二次测井的成本较高,为了节约成本,需要对老井测井曲线进行校正。影响剩余油饱和度计算、评价水淹程度最重要的参数是储层岩石电阻率,因此如何利用目前信息,校正老井电阻率就变得非常重要。通过建立的电阻率、初始电阻率和原始含水率的拟合公式,已知目前含水率,可以进行电阻率的计算,从而校正老井电阻率。以真12断块辫状河道真90井、真108-1井等7口井为例,进行老井电阻率校正。利用计算式:计算结果如表2所示,从表中可以看出,目前地下地层电阻率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其减小幅度与油井目前的含水率有关,含水率越高,电阻率减小程度越大,反之亦然。如真116井目前含水率为0.709,其电阻率减小1.9ω·m;而真124井目前含水率已达0.941,其电阻率目前仅有6.14ω·m,比原始电阻率减小了7.4ω·m。该方法当没有老井目前含水率资料时,无法求取目前电阻率,弥补方法是用邻近钻遇同一沉积砂体的含水率代替该井含水率,进而求取该电阻率值,实现老井电阻率校正。表2老井电阻率校正计算结果井名层位沉积类型时间原始电阻率(rt)目前含水率(fw)校正电阻率(rt)侧真120e2s16-2辫状河道20055.840.9804.87真108-1e2s16-2辫状河道1990170.9396.18真116e2s16-2辫状河道199114.180.70912.28真124e2s16-2辫状河道199413.560.9416.14真151e2s16-2辫状河道19966.090.9515.82真188e2s16-2辫状河道20098.670.9336.38真90e2s16-2辫状河道198722.890.9156.91真检1e2s16-2辫状河道199312.190.9186.82真11-1e2s16-2辫状河道20078.50.9266.57下面介绍新井水淹程度判断真检4井为2012年完钻的一口检查井,该井进行了系统的密闭取心,并进行了岩心饱和度测定,能够较为真实的反映最新的地下情况。利用本次研究的阿尔奇改进公式计算的含油饱和度结果与密闭取心岩心饱和度测定结果进行对比,发现计算结果比测定结果普遍要高,但变化趋势一致,如图5所示,计算结果与测定结果相关系数达到0.8以上。本次解释结论与原解释结论符合率为95.2%(表3),表明本次研究结论可靠,可为真武油田后续调整开发和提高采收率提供科学依据。表3本次测井解释与岩心分析含油饱和度及本次测井解释结论与原解释结论对比表本申请中为了消除初始电阻率的影响,利用电阻率比值的方法,采用多元回归法与含水率进行模拟,建立“含水率—电阻率比值”数学模型;利用水驱油实验数据和钻井取心实验数据,建立适合于高含水期和特高含水期的阿尔奇改进公式模型,正确计算水淹层含油饱和度。针对开发中后期油藏出现的开发问题,在关于水淹层变化特征分析和水淹机理研究的基础上,分析储层含油性的评价模型阿尔奇公式的适应性,改进以真实砂岩为基础提出的阿尔奇公式模型,建立适合于高含水期和特高含水期的阿尔奇改进公式模型,正确计算水淹层含油饱和度。并通过对实际水淹层的评价,将理论研究与现场应用相结合,提出利用“含水率—电阻率比值法”定量评价水淹层,进行老井电阻率曲线校正和预测新井水淹程度,提高了水淹层定量评价效果。实施例三实施例二中,以辫状河道砂体为例,本实施例中,以曲流河、三角洲、扇三角洲相的主力含油砂体为例进行介绍。实施例二中,根据表1的数据,建立辫状河道砂体电阻率比值与原始含水率的关系,同理,如图3所示,分别建立曲流河、三角洲、扇三角洲相的主力含油砂体的“含水率-电阻率”比值模型:曲流河相的主力含油砂体的含水率—电阻率比值之间的关系为:r=0.81,其中r为回归分析的相关系数,代表回归公式准确性。三角洲相的主力含油砂体的含水率—电阻率比值之间的关系为:r=0.82,其中r为回归分析的相关系数,代表回归公式准确性。扇三角洲相的主力含油砂体的含水率—电阻率比值之间的关系为:r=0.86,其中r为回归分析的相关系数,代表回归公式准确性。根据上述公式,在已知含水率fw时,能够计算出电阻率比值rt,即能够得出校正的电阻率。根据上述公式,也能够得出rt=f(fw),将f(fw)替换计算式1-1中的从而得到对应含油砂体的剩余油饱和度的计算式。本申请的方法对于同一个沉积相解释层而言,不同时期钻遇相同砂体的初始电阻率值r不同,相同时期钻遇不同砂体的初始电阻率值r也不同,为了消除初始电阻率的影响,利用电阻率比值的方法,采用多元回归法与含水率进行模拟,建立“含水率—电阻率比值”数学模型;针对剩余油饱和度正确计算的两个最主要的参数为混合滤液电阻率和储层岩石电阻率,利用水驱油实验数据和钻井取心实验数据,采用地质统计分析法,建立适合于研究区高含水期和特高含水期的阿尔奇改进公式模型,正确计算研究区高含水期水淹层含油饱和度。通过对老井电阻率进行校正,使水淹层评价符合率由60%左右提高到80%。下面介绍解释结果验证。利用生产资料统计的含水率与解释模型计算出的含水率数据进行对比,井含水率误差分析表明:含水率平均绝对误差4.79%,平均相对误差6.1%(表4);所求的含水率误差总体上在所要求的误差范围之内,精度高,说明建立的测井解释模型是合理、可靠的。表4真武油田水淹层解释生产数据与模型计算数据误差分析(部分井)本申请的方法应用到开发中后期油藏老井水淹程度研究中,经过综合治理挖潜,真武油田提高了采收率0.2个百分点,2015-2019年增产3.24万吨,延长油田的稳产期限,开发形势好转,油田产量回升、含水下降,取得了明显开发效果和效益。该方法的应用潜力巨大,通过该新方法在其它油田的推广,可以提高老油田的整体采收率,不仅对江苏油田甚至我国东部油田老区稳产具有深远意义。以上介绍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当前第1页12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