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灌注桩缩颈、漓淅的桩管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384283阅读:46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防灌注桩缩颈、漓淅的桩管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施工地基沉管灌注桩的桩管装置。
现有技术中,施工基地沉管灌注桩用的桩管是直管,桩管在锤击的作用下,按设计深度随桩尖沉入地下,向管中安放钢筋笼并浇灌混凝土,再将桩管振动上拔至地面标高止。用现有的桩管存在的问题是,桩管上拔时,由于软塑流塑的土质回缩性大,不易成孔,且泥土回缩力又不均;混凝土在初凝前又有流塑性;加上沙层、地下水的作用。造成还未密实的混凝土经管口流出时就受到土壤的挤压和地下水的作用,必然导致桩的质量问题,主要是产生桩身缩颈及桩身混凝土漓淅现象严重,桩身均质性差。用小应变动测仪进行动测试,结果质量较好的A类桩一般只占60%以下,质量差的只能重新打桩。现有技术也曾采用反插法拔桩,及拔管时边拔边向下反插,对混凝土进行内夯捣实,但反插在淤泥进行,易出现两次导向不准,且桩管回夹淤泥,反插导至淤泥夹杂在混凝土之中,反而造成桩不密实,不能有效地防止缩颈、漓淅现象。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出了一种防灌注桩缩颈、漓淅的桩管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任务是这样实现的,本实用新型是一种用于地基灌注桩的桩管装置,在桩管底管口附近段的外侧壁设有上止圈与下止圈,桩管底端设有上顶内沿可在上止圈与下止圈之间上下滑动的可套在桩管外的滑模管。这样当锤击桩管时,滑模管受土的摩擦力作用向上运动,当滑模管的上顶内沿滑到上止板时不再上滑,便随桩管一起下沉,沉桩完毕后,向管中安放钢筋笼并浇灌混凝土,将桩管振动上拔时,滑模受土的压力和摩擦力作用停留原地,桩管内混凝土流入模内成柱状体,当桩管下止板升至滑模管上顶口内沿时,带动滑模管向上提升,提升一段,向下沉管振击内夯,再抽管提升,如此反复进行,直到桩管及滑模管抽出地面为止。
上述的用于地基灌注桩的桩管装置,套在桩管底管口附近段滑模管的长度不大于上止板与下止板之间的距离。使桩管沉管时受力合理。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由于采取了本实用新型的装置,使内夯反插在滑模管内进行,由于滑模管的保护,混凝土不可能进淤泥,且导向准确,桩管反插内夯捣实增加了滑模管内混凝土的压力,使密实后的混凝土能够抵御土的回缩力和地下水的渗透,防止了桩身缩颈和漓淅现象的产生。用小应变动测仪进行动测试,结果桩身不缩颈、不漓淅,桩身均质性好,质量较好的A类桩占95%以上,桩身混凝土充盈系数也得以提高。解决了长期以来灌注桩的缩颈、漓淅现象这一技术难题,桩的承载能力也明显提高,桩身的性能赶上予制桩,但造价比预制桩节约三分之一,施工速度快。且工艺简单,投资少见效快,易于推广,适用性广。


图1为现有技术桩管结构及拔管缩颈时示意图。
图2为现有技术桩管结构及拔管漓淅时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桩管装置结构及拔管时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桩管装置结构及反插内夯时示意图。
图1、图2中,桩管(1)上拔时,由于软塑流塑的土质回缩性大,泥土回缩力不均,混凝土在初凝前又有流塑性,还未密实的混凝土经管口流出时就受到土壤的挤压,导致桩身(2)缩颈;沙层、地下水的渗透作用,水泥浆流失,使桩身(2)混凝土漓淅出一些孔隙(3)。
图3、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是一种用于地基灌注桩的桩管装置,在桩管(4)底管口附近段的外侧壁设有上止圈(5)与下止圈(6),桩管(4)底端设有上顶内沿可在上止圈(5)与下止圈(6)之间上下滑动的可套在桩管(4)外的滑模管(7)。套在桩管(4)底管口附近段滑模管(7)的长度不大于上止圈(5)与下止圈(6)之间的距离。滑模管(7)直径比桩管大5-6公分,桩管(4)上拔时不需将整个桩管(4)加粗就能起到扩孔作用,由于滑模管(7)沿桩管口同步上拔,整个桩孔都被滑模管(7)反向向园周外挤压了一遍,抵消了一部分土壤的回缩力,使土壤回缩力减小,成孔直径增加;图4中虚线为桩管在滑模管内对混凝土向下捣实。密实后的混凝土(8)能够抵御土的回缩力和地下水的渗透,防止了桩身(8)缩颈和漓淅现象的产生。
权利要求1.一种用于地基灌注桩的桩管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桩管(4)底管口附近段的外侧壁设有上止圈(5)与下止圈(6),桩管(4)底端设有上顶内沿可在上止圈(5)与下止圈(6)之间上下滑动的可套在桩管(4)外的滑模管(7)。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地基灌注桩的桩管装置,其特征在于套在桩管(4)底管口附近段滑模管(7)的长度不大于上止圈(5)与下止圈(6)之间的距离。
专利摘要一种灌注桩的桩管装置。现技术存在桩身缩颈及漓淅现象。本实用新型在桩管底管口附近段的外侧壁设有上止圈与下止圈,有上顶内沿可在上止圈与下止圈之间上下滑动的可套在桩管外的滑模管。套在桩管底管口附近段滑模管的长度不大于上止圈与下止圈之间的距离。因内夯反插捣实在滑模管内进行,混凝土不进淤泥,导向准确,滑模管内混凝土密实后的能够抵御土的回缩力和地下水的渗透,防止了桩身缩颈和漓淅现象的产生。
文档编号E02D5/66GK2130840SQ92218490
公开日1993年4月28日 申请日期1992年8月4日 优先权日1992年8月4日
发明者江森利, 毕恒信 申请人:连云港市机械化施工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