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流风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456571阅读:19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贯流风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在家用空调机等中的贯流风机的结构。
对于壁挂型家用空调机的室内机而言,作为其送风手段的贯流风机已被广泛使用。例如,已知有图5所示的现有装置。
在图5中,室内机100由热交换器101、贯流风机102、风扇壳103、外罩104和格栅105等构成。风机102布置在壳103内、热交换器101的下游。该风机102在确保其与壳103之间规定的背面间距y2的情况下可旋转地支撑在轴上。由马达(未示出)带动风机102旋转。
另外,室内机100通过与室外机(未示出)配管接线形成公知的冷冻循环。热交换器101中的制冷剂由室外机供给。当风机102旋转时,从室内进来的空气被热交换器101冷却、成为冷风从吹风口106送出。
用在空调机中的这种风机102的典型结构如图6和图7所示,例如在日本专利2039701号公报和特开平9-317691号公报中公开了与此大致相同的结构。如两图所示,上述风机102由多个送风叶片110、第一端板111和第二端板112构成。这些送风叶片110、端板111和端板112分别由树脂注射模塑成形后,将相互的连接部对接,通过超声波焊接使它们连接起来,这样风机102就制作完成了。
在这里,各送风叶片110由从环形基板113呈圆筒状地延伸出多个翼片114而成。另外,在翼片114之端部115的外周部设置使各翼片114相互连接的环板116。
该环板116是为确保送风叶片110中零件的水平尺寸精度和强度、防止在超声波焊接加压时翼片116圆周方向错位、径向扩张而设置的。环板的宽度L10设定为对风量性能(风量和噪音)产生最小影响的2mm左右。
从空调机的小型化及省电等因素出发,要求用在家用空调机之室内机中的贯流风机具有更好的风量性能(风量、噪音)。否则,就存在转速上升或转速幅度变宽的倾向。为此,应使翼片变薄、通过向树脂材料中增加玻璃纤维和碳纤维的混入量来保障送风叶片自身的强度。
另外,特别是在近年,为了省电而增加室内机的风量,就必须使贯流风机大形化,而从送风叶片的强度考虑,大形化又受到限制。
即,在现有技术家用空调机的贯流风机的结构中,专门设在翼端115处的环板116的厚度L11是1mm左右,宽度L10为2mm左右,环板116与翼片114结合部的尺寸L12是1mm左右。为此,送风叶片110的树脂注射模塑成形时,由于注射成形时树脂的流动,在环板116的各中间部116a(见图7)处会出现接头,使强度减弱。这样,当使送风叶片110相互对接并实施超声波焊接时,该接头部分以及翼端与环板的结合部会出现白化和裂缝,由于该原因,风扇102旋转时,就会出现异常音响和破损等异常现象。但是,要增大环板116各处的尺寸又由于风量性能(风量、噪音)的下降而很难进行。
由于图5所示的间隙距离y2通常为3mm左右,特别是,增加环板116的厚度L11会使风量性能大幅度下降,另外,由于出现笛音和风机102接触壳103等问题也使该尺寸很难减少。另外,要使上述宽度L10和结合部尺寸L12增大,也由于风量性能的降低而难于实现。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贯流风机,通过改变设置在送风叶片翼端上的补强板的结构,使在该补强板部分不会出现白化和裂缝,防止发生异常音响和破损,从而实现风扇的大型化。
本发明的贯流风机具有以下结构。
即,本发明的贯流风机由轴向连接的送风叶片、设置在轴向两端的端板一体形成,送风叶片包括环状基板、从上述环状基板呈圆筒状延伸出的多个翼片、将上述各翼片的内周部相互连接起来的补强板。
由于采用这样的结构,使补强板布置在各翼片的内周部,其厚度所需的尺寸能自由设定,因此能确保补强板有足够的强度,实现贯流风机的大型化。另外,由于补强板不向翼片的外周部突出,因此就能使风扇的直径增大,进一步提高其风量性能。


图1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之贯流风机的分解断面图;图2是表示图1所示的贯流风机的送风叶片的立体图;图3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之贯流风机的分解断面图;图4是本发明第三实施例之贯流风机的分解断面图;图5是表示使用贯流风机的家用空调机之室内机的内部构造图6是现有技术中贯流风机的分解断面图;图7是表示图6所示的贯流风机的送风叶片的立体图。
下面将参照附图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
另外,搭载本发明贯流风机的空调机的构成、功能、作用同现有技术基本一样,这里不再说明。
(第1实施例)图1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之贯流风机的分解断面图,图2是表示图1所示的贯流风机的送风叶片的立体图。
在图1和图2中,贯流风机1由多个送风叶片2、第一端板3和第二端板4构成。各送风叶片2、端板3和端板4分别由树脂注射模塑成形后,将相互的连接部对接,通过超声波焊接使它们连接起来,这样风机1就制作完成了。
各送风叶片2的一端具有环形基板5。从环形基板5呈圆筒状地延伸出多个翼片6。在翼片6内周的连接部7处,设置使各翼片6相互连接的补强板、即环板8。该环板8与导向突部82一体形成。该突部82的外周面成为焊接连接时作为导向用的导向面81。
环板8是为确保送风叶片2中零件的水平精度和强度、防止在超声波焊接加压时翼片6圆周方向错位、径向扩张而设置的。环板8的宽度L1设定为对风量性能(风量和噪音)产生最小影响的2mm左右。另外,环板8与各翼片6间结合部的尺寸L2设定为1mm左右。
另外,各翼片6的断面为翼形,在结合部7侧形成焊接凸部61,在基板5侧形成焊接凹部52。
此外,圆板状端板3具有位于其轴心部用来使马达的轴(未示出)插入固定的凸缘31、用来插进各翼片6之焊接凸部61的焊接凹部32和用来在组装时导向的导向凸部33。
另外,布置在与端板3相对的风机1另一端处的圆板状端板4形成有位于其轴心部插在轴承(未示出)中的轴41、用来插入基板5之焊接凹部52中的焊接凸部42、用来在组装时导向的导向凸部43。
下面说明各送风叶片2、端板3和端板4的组装方法。
首先将端板3和一个送风叶片2连接起来。这时,将送风叶片2的环板8的外周面81插入端板3的导向凹部33的内周面34中。之后,将各翼片6的焊接凸部61嵌入端板3的焊接凹部32中,完成连接的准备工作。
然后,用超声波焊接使各翼片6和端板3连接成一体。这里,利用超声波能量所进行的超声波焊接技术已成公知,不再说明。
这之后,将连接到端板3上的一个送风叶片2与其它同样的送风叶片2(多个)连接起来。该连接方法同端板3与送风叶片2的连接方法相同。之后,按照同样的方法反复操作,将多个送风叶片2连接起来。
最后,将端板4安装到上述连接体上,完成风机1。该连接方法也和端板3与送风叶片2的上述连接方法相同。
通过上述构成,由于环板8布置在各翼片6的内周侧,其厚度L3的必需尺寸可以自由地设定,因此能确保环板8有足够的强度。这样,环板8在各翼片间的部分(相当于图7所示的部分116a)不会出现接头和白化现象。另外,还能防止在结合部7处各翼片6的圆周方向错位、径向扩张。
另外,与图6所示的现有例子不同,在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中,由于作为补强板的环板8不向翼片6的外周部突出,其尺寸不妨碍风扇的直径变大,因此能改善风量性能。
此外,在上述环板8上设置了比各翼片顶端突出的、与各送风叶片2连接用的导向凸部82。这样就使送风叶片2之间以及送风叶片2与各端板3、4之间的连接精度提高。
再者,由于在从基板5延伸形成的各翼片6和设置在各翼片内周部的环板8的结合部7处布置了补强片R,因此形成了能够保证强度的送风叶片2。
(第2实施例)图3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之贯流风机的分解断面图。
第二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不同之处有以下几点。即,如图3所示,各翼片6一体形成有从各翼片6设置补强板8的位置处与环形基板5反向地延伸的、尺寸为L4的第二翼片60。采用这种结构,能确保较长的送风叶片2的强度。使贯流风机4变大的尺寸L4根据所使用的树脂材料、旋转速度、可焊接操作性等适当地确定。
(第2实施例)我们相信,第二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有相同的效果。
图4是本发明第三实施例之贯流风机的分解断面图。
在上述第一实施例中,在基板5上设置焊接凹部52,在翼片6上设置焊接凸部61,而在第三实施例中,没有设计这两者。这里,如图4所示,送风叶片2的相互连接、以及送风叶片2与各端板3、4的连接通过直接焊接而完成。
我们相信,第三实施例也与第一实施例具有相同的效果。
另外,在上述实施例中,以焊接为例对连接方法进行了说明,也可使用粘接等其它连接方法。
另外,图1所示的环板(补强板)8具有开口83,而在图3、图4中,尽管该开口部分为填满的圆板形或部分的薄片形,但它们具有同样的效果。
权利要求
1.一种贯流风机,它由轴向连接的送风叶片(2)和设置在轴向两端的端板(3,4)一体形成,其中,上述送风叶片(2)包括环状基板(5)、从上述环状基板(5)呈圆筒状延伸出的多个第一翼片(6)、将上述各翼片(6)的内周部相互连接起来的补强板(8)。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贯流风机,其中,上述补强板(8)是环状和圆板状之一种。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贯流风机,其中,上述补强板(8)设置在与上述环状基板(5)相对侧的翼片端部,而且具有与各送风叶片(2)连接时用来导向的导向突起(82)。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贯流风机,其中,在上述各翼片(6)和上述补强板(8)的连接部(7)设置补强片(R)。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贯流风机,其中,上述送风叶片(2)具有从设置上述补强板(8)的位置处朝与环状基板(5)相反方向延伸的、与上述各第一翼片(6)一体形成的第二翼片(60)。
全文摘要
一种贯流风机,它由轴向连接的多个送风叶片(2)和设置在轴向两端的端板(3,4)一体形成,各送风叶片(2)包括环状基板(5)、从上述环状基板(5)呈圆筒状延伸出的多个翼片(6)、将上述各翼片(6)的内周部相互连接起来的补强板(8)。采用这种结构,就不会使补强板(8)发生白化和裂缝的危险,可使其形状增大。
文档编号F04D29/28GK1334409SQ0112339
公开日2002年2月6日 申请日期2001年6月28日 优先权日2000年7月19日
发明者横内朗, 伊东正太郎, 三谷重信 申请人: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