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向充气泵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464196阅读:20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双向充气泵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双向充气泵。
背景技术
由用户用手操作的充气泵种类相当多,其中最典型的传统式结构即如同一般人用来对自行车轮胎进行充气的充气泵(俗称打气筒),该种充气泵具有一筒状的本体,在本体中组装有一由作动杆操作的活塞,并于作动杆顶端设有供用户握持的握把,在本体下端延伸出一充气管,另在本体的适当位置设置有活塞,当用户拉起握把时,空气会进入本体内侧的活塞下方,而当用户将握把下压时,则会由活塞将本体中的空气推入充气管中,而由充气管提供一份充气的功效,该种传统式的充气泵为单向充气泵,亦即其在活塞上、下移动一个往返行程中,只能够有在向下移动的单一行程提供充气作用,在向上移动的行程中则无法进行充作作用,故而其使用效率不佳。
市面上曾见到有另一种更进步的充气泵,其可在握把推、拉双向行程中均进行充气动作,而可提高使用效率,该种双向充气泵的结构如图9、10所示,其是在一筒状本体70内侧轴向设置一内管72,在该内管72中设有一单向阀74,使得内管72中的空气只能由下往上,而不能够由上往下,并于该内管72下端形成有与本体70内部空间相导通的气孔76;在本体70顶端组装有一上盖80,在该上盖80一侧设有一出气口82,并于上盖80底面设有一导气室84,该导气室84底面设有一与本体70内管72上端相连接的导气口86及一与本体70内部空间相导通的单向阀口88,该单向阀口88只容许本体70中的空气进入导气室84中,而不容许导气室84中的空气进入本体70中,又在该上盖80上方的该出气口82与前述的导气室84相导通,而可让本体70中的空气由该出气口82被导出,当然,在该出气口82位置亦可衔接充气管,而将充气泵送出的空气转送至适当位置;该上盖80中央穿设有一作动管90,该作动管90下端结合有一外径与本体70内径相配合的活塞92,该活塞92上设有一可套设在内管72上的穿孔93,在该活塞92内侧设有一导气室94,并在该活塞92的上、下表面分别设有一可将导气室94中的空气导入本体70中的单向阀口95,96,又该导气室94与作动管90下端相导通,在该作动管90的上端设有握把98,并于握把98一侧形成有一进气口99。
当用户在使用而将握把98上拉时,会带动活塞92在本体70中上移,此时在活塞92上方的空气会经由上盖80的导气室84单向阀口88进入导气室84,并经由出气口82被送出;同时,在外界的空气则经由进气口99进入作动管90中,再经由活塞92内侧的导气室94而由活塞92下表面的单向阀口96进入活塞92下方的本体70中;当用户将握把98下压时,会带动活塞92在本体70中下移,此时在活塞92下方的空气会经由气孔76进入内管72,并进入上盖80的导气室84中,再经由出气口82被送出;同时,在外界的空气则经由进气口99进入作动管90中,再经由活塞92内侧的导气室94而由活塞92上表面的单向阀口95进入活塞92上方的本体70中;藉由上述的反复操作,而可达到双向充气的功效,其较传统式的单向充气泵更具使用效率,而为一更进步的设计。
而在实际运用中却发现,前述的双向充气泵在使用上并不方便,因为其内管72的设置,使得活塞92上设有一供内管72穿过的穿孔93,此即使得活塞92在组装时不单要注意其外缘与本体70内壁的气密效果,同时亦必须注意其穿孔93与内管72间的气密效果,亦即在活塞92上即会有两处位置可能发生气密不良的问题,其在质量控制及日后维护保养上均有负面影响。
另在一般人的使用习惯上,往往不会注意到握把与本体间的相对位置,因为在传统的单向充气泵使用时,用户可任意的转动握把,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施力方向,但前述双向充气泵在使用时,其握把98与本体70间的相对角度是固定的,因为其活塞92以穿孔93套设在内管72上,故而其活塞92无法在本体70内侧作转动,而作动管90下端与活塞92结合呈一体,作动管90上端与握把98结合呈一体,使得其握把98自然无法作转动,其与一般用户的使用习惯不同,亦有可能因为用户未留心而强力转动握把98,造成充气泵内部结构毁损,此显然是该双向充气泵在结构设计上未尽完善所造成的问题。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双向充气泵,其可让用户在操作时不受握把角度的限制,同时在握把推拉之间均可进行充气,令使用更顺手,且不会因为不慎转动握把而造成充气泵内部结构毁损,本实用新型还可以根据需要容易地改成为单向充气的充气泵,而可增加整体使用的变化性及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双向充气泵,其包括一筒状本体,该本体中设有活塞,在该筒状本体上方设有上盖,该上盖中央穿设一作动管,在该作动管的上端结合有一握把,下端与该本体中的活塞相结合,其特征在于该活塞内部设置有一进气导气室及一出气导气室,在该进气导气室的上、下方活塞表面设置有让空气由进气导气室进入本体中的单向阀口,在该出气导气室的上、下方活塞表面设置有让空气由本体进入出气导气室中的单向阀口;在该握把中央的两侧分别设置有进、出气口;该作动管内侧穿设组装有一内管,该内管贯穿该作动管,该内管下端与该活塞相结合,上端与该握把相结合,该内管的上端与该握把处的进气口相通,而下端与该活塞中的进气导气室相通;该作动管内侧、内管外侧的空间下端与该活塞中的出气导气室相连通,该空间的上端则与该握把处的出气口相连通。
所述的双向充气泵,其特征在于该握把可为一止滑型握把,在该握把进、出气口上设有L型缺口,一浪管接头借助该L型缺口锁固于该握把进、出气口上。
所述的双向充气泵,其特征在于在该活塞中央可设有一组装管,该作动管的下端与该活塞组装管相结合。
所述的双向充气泵,其特征在于在该活塞外围可以组装有一气密垫圈。
所述的双向充气泵,其特征在于该上盖一侧设有一泄气口,该泄气口上盖合有一气口盖。
所述的双向充气泵,其特征在于该气口盖呈圆形帽盖状,其一端罩设于该泄气口上的开口端,另一端则以肋片连接一塞入该泄气口的开口中的塞块,该各肋片之间设置有通气孔。
所述的双向充气泵,其特征在于该上盖泄气口呈管状,并在该管状泄气口的外壁上设置有螺纹,该气口盖与该管状泄气口相螺合。
所述的双向充气泵,其特征在于在该气口盖内侧设有与该泄气口螺纹相应嵌合的凸销。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本实用新型的双向充气泵,其可依用户习惯自由拉、推或转动握把,在操作时不受握把角度的限制,同时在握把推拉之间均可进行充气,令使用更顺手,且不会因为转动握把而造成充气泵内部结构毁损,本实用新型还可以根据需要容易地改成为单向充气的充气泵,而可增加整体使用的变化性及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
本实用新型的双向充气泵,其握把外形具有止滑作用,其将内管设置在作动管内侧,而可让整体结构更精简,方便保养维护,并让漏气的机会降低,提高整体的质量。
以下结合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特征及目的。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双向充气泵的外观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双向充气泵的组件分解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双向充气泵的上盖泄气口与气口盖的组件分解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双向充气泵的组合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双向充气泵的活塞上移时的使用状态参考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双向充气泵的活塞下移时的使用状态参考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双向充气泵的气口盖被开启而活塞上移时的使用状态参考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双向充气泵的气口盖被开启而活塞下移时的使用状态参考图。
图9传统双向充气泵的组件分解示意图。
图10为传统双向充气泵的组合剖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所示,其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双向充气泵的外观示意图,其在一体成型的筒状本体10上方设有上盖20,上盖20中央穿设一作动管30,在该作动管30的顶端结合有一止滑型握把50,而在该握把50中央的两侧分别形成有进、出气口52,54,该进、出气口52,54可与浪管60接头62相套接,在进、出气口52,54上设有可供浪管60接头62容易锁入及取出且不易脱落的L型缺口500,又在浪管60另端则设有具L型缺口640的接头64,并在该接头64侧以一固定索642串接有多个气嘴644,其可依需要在接头64处选择套接不同的气嘴644;另在上盖20一侧设有一泄气口22,并在该泄气口22上盖合有一气口盖24。
本实用新型在握把50的进、出气口52,54上设置有容易锁入及取出,又具有气密性且不易脱落的L型缺口500,同时在浪管60接头64处设有相同结构的L型缺口640,其能够让浪管60与握把50的进、出气口52,54间的组装,以及气嘴644与接头64间的组装更为稳固而不会轻易脱落,其要较现有产品迫紧式的结合更具稳定性与实用性。
配合图3的本实用新型双向充气泵的上盖20泄气口22与气口盖24的组件分解示意图来看,该泄气口22呈一管状开口,并在该管状泄气口22的外壁上形成有供气口盖24组装与启闭的螺纹220,而气口盖24呈一圆形帽盖状,在其一端为罩设于泄气口22上的开口端240,另端则以肋片242连接一塞块246,当气口盖24盖合于泄气口22上时,塞块246恰塞入泄气口22的开口中,而提供气密的封阻作用,并于各肋片242之间形成有通气孔244,同时在气口盖24内侧设有与泄气口22螺纹220相应嵌合的凸销248,其可让气口盖24在泄气口22外侧旋转开启或关闭且不会脱落。
配合图2的组件分解示意图与图4的组合剖面结构示意图来看,本实用新型的本体10呈筒状,本体10中组装有一活塞40,在活塞40外围组装有气密垫圈400,在活塞40中央设有一组装管42,并在活塞40内部设置有一进气导气室44及一出气导气室46,在该进气导气室44的上、下方活塞40表面形成有让空气由进气导气室44进入本体10中的单向阀口440,442,在该出气导气室46的上、下方活塞40表面形成有让空气由本体10进入出气导气室46中的单向阀口460,462;于图4中可以见到作动管30的下端与活塞40组装管42相结合,上端与握把50相结合,另在作动管30内侧穿设组装有一内管32,该内管32贯穿作动管30,并以其下端与活塞40相结合,上端与握把50相结合,配合图2中所示可知,在该内管32的上、下端分别形成有缺口320、322,上端的缺口320与握把50处的进气口52相通,而下端的缺口322与活塞40中的进气导气室44相通;同时在图4中可以见到活塞40中的出气导气室46与作动管30内侧、内管32外侧的空间相连通,而该空间的上端则与握把50处的出气口54相连通,而能够让出气导气室46中的空气能够经由作动管30内侧、内管32外侧的空间被导引至出气口54处送出。
由上述的说明可知,本实用新型在本体10中组装有活塞40,活塞40是由握把50经由作动管30操作而在本体10中作上、下位移,外界空气则可由进气口52经内管32进入活塞40中的进气导气室44中,然后通过单向阀口440或442进入本体10中,在本体10内部的空气则可由活塞40上的单向阀口460或462进入出气导气室46中,再经过作动管30内侧、内管32外侧的空间而由出气口54被送出。
配合图5、6的使用状态参考图来看,图5中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双向充气泵的活塞40上移时的使用状态,此时在本体10中活塞40上方的空气会经由单向阀口460进入出气导气室46中,并经过作动管30内侧、内管32外侧的空间而由出气口54被送出;同时外界的空气由进气口52经内管32进入活塞40中的进气导气室44,然后通过单向阀口442进入活塞40下方的本体10中;于图6中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双向充气泵的活塞40下移时的使用状态,此时在本体10中活塞40下方的空气会经由单向阀口462进入出气导气室46中,并经过作动管30内侧、内管32外侧的空间而由出气口54被送出;同时外界的空气由进气口52经内管32进入活塞40中的进气导气室44,然后通过单向阀口440进入活塞40上方的本体10中;亦即在本实用新型操作时,无论是用户将握把50上拉或下压,均可将本体10中的空气经活塞40出气导气室46后由出气口54送出,并让外界的空气由进气口52进入活塞40进气导气室44中,再进入本体10中活塞40的另侧,其在双向操作中均可进行充气动作,在使用上极具效率,同时其握把50可让用户自由的相对本体10作转动,而不会有操作不当造成毁损的状况发生。
接下来由图7、8来看,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双向充气泵在使用时亦可将盖合在上盖20泄气口22上的气口盖24加以开启,而让泄气口22被导通,亦即本体10中活塞40上方的空间与外界被导通,此时如图7所示将活塞40上移时,在本体10中活塞40上方的空气会直接由泄气口22处排出本体10之外,不会再经由单向阀口460进入出气导气室46中;同时外界的空气仍由进气口52经内管32进入活塞40中的进气导气室44,然后通过单向阀口442进入活塞40下方的本体10中;于图8中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双向充气泵的气口盖24被开启而活塞40下移时的使用状态,此时在本体10中活塞40下方的空气会经由单向阀口462进入出气导气室46中,并经过作动管30内侧、内管32外侧的空间而由出气口54被送出;同时外界的空气直接由泄气口22进入活塞40上方的本体10中;由上述的说明可知,当用户将本实用新型上盖20上的气口盖24开启而使得本体10内部活塞40上方的空间经由泄气口22直接与外界导通时,即使得本实用新型的充气泵仅有在活塞40下移时才提供充气的作用。
本实用新型泄气口22与气口盖24的设计,主要是针对孩童或力量较小的用户在使用时省力之用,举例而言当以本实用充气泵对自行车轮胎充气时,藉由双向充气的设计可以在极短的时间中让轮胎充满空气,但在轮胎接近充饱空气时,即需运用较大的力量才能将充气泵中的空气充入轮胎中,一般使用者在将握把50下压时可以利用体重来施力,但在将握把50向上拉起时,则不一定能够足够的的力量来拉动握把50,在此时本实用新型仅需将气口盖24开启而让泄气口22导通,即可轻松的将握把50上移,并在下压时进行充气。
权利要求1.一种双向充气泵,其包括一筒状本体,该本体中设有活塞,在该筒状本体上方设有上盖,该上盖中央穿设一作动管,在该作动管的上端结合有一握把,下端与该本体中的活塞相结合,其特征在于该活塞内部设置有一进气导气室及一出气导气室,在该进气导气室的上、下方活塞表面设置有让空气由进气导气室进入本体中的单向阀口,在该出气导气室的上、下方活塞表面设置有让空气由本体进入出气导气室中的单向阀口;在该握把中央的两侧分别设置有进、出气口;该作动管内侧穿设组装有一内管,该内管贯穿该作动管,该内管下端与该活塞相结合,上端与该握把相结合,该内管的上端与该握把处的进气口相通,而下端与该活塞中的进气导气室相通;该作动管内侧、内管外侧的空间下端与该活塞中的出气导气室相连通,该空间的上端则与该握把处的出气口相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向充气泵,其特征在于该握把为一止滑型握把,在该握把进、出气口上设有L型缺口,一浪管接头借助该L型缺口锁固于该握把进、出气口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向充气泵,其特征在于在该活塞中央设有一组装管,该作动管的下端与该活塞组装管相结合。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向充气泵,其特征在于在该活塞外围组装有一气密垫圈。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向充气泵,其特征在于该上盖一侧设有一泄气口,该泄气口上盖合有一气口盖。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双向充气泵,其特征在于该气口盖呈圆形帽盖状,其一端罩设于该泄气口上的开口端,另一端则以肋片连接一塞入该泄气口的开口中的塞块,该各肋片之间设置有通气孔。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双向充气泵,其特征在于该上盖泄气口呈管状,并在该管状泄气口的外壁上设置有螺纹,该气口盖与该管状泄气口相螺合。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双向充气泵,其特征在于在该气口盖内侧设有与该泄气口螺纹相应嵌合的凸销。
专利摘要一种双向充气泵,其具有一本体,该本体中设有活塞,在该本体上方设有上盖,该上盖中央穿设一作动管,该作动管的上端结合有一握把,下端与该本体中的活塞相结合,该活塞内部设置有一进气导气室及一出气导气室,该进气导气室以及该出气导气室的上、下方活塞表面都设置有单向阀口;该握把两侧分别设置有进、出气口;该作动管内侧穿设有一内管,该内管的上端与该握把处的进气口相通,而下端与该活塞中的进气导气室相通;该作动管与内管之间的空间下端与出气导气室相连通,上端则与握把处的出气口相连通。本实用新型可依用户习惯自由拉、推或转动握把,在握把推拉之间均可进行充气,使用方便、不易损坏。
文档编号F04B33/00GK2504401SQ0125967
公开日2002年8月7日 申请日期2001年9月24日 优先权日2001年9月24日
发明者蔡俊宏 申请人:宏竹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