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型离心通风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452835阅读:13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小型离心通风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离心通风机,具体地说,涉及一种用于风机盘管机组的小型离心通风机。
背景技术
在作为空调器的风机盘管机组中,小型离心通风机是主要构件之一,其作用是将空气吸入机组并吹动空气在机组中强制流动以与盘管进行热交换,然后将空气送入房间。小型离心通风机的性能直接影响着风机盘管机组的性能,其决定了风机盘管机组的风量和出口静压(亦称“机外静压”)是否能达到要求,而小型离心通风机的性能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结构参数的取值。小型离心通风机的结构示意图可见图1和图3。图示小型离心通风机1包括有叶轮2和螺旋形蜗壳3,叶轮2架设于蜗壳3的内部,其轴心O位于蜗壳3的中心,蜗壳3的两侧面设有入风口31,其前端设有出风口32,在靠近出风口32处的二侧设有安装孔33。
小型离心通风机1工作的简单原理是,当电机带动叶轮2快速旋转时,空气F被吸入风机的入风口31(如图中箭头所示),叶轮2一方面带动叶片间的空气F随其作等角速旋转,另一方面叶片间的空气F受离心力作用沿叶片向叶轮2的外缘运动,空气F受离心力被甩出叶轮2的同时获得很大的动能,并以较高的速度进入蜗壳3内,由于流道的逐渐扩大,空气F的大部分动能转化为静压能,最终以较高的全压沿切向从风机出风口32冲出(见图中箭头所示)。小型离心通风机1的主要结构参数包括有三个螺旋角α、截断角β和安装角γ,其含义及对小型离心通风机1的性能的影响分别说明如下螺旋角α——叶轮2外圆的切线与蜗壳3螺旋线的切线所形成的夹角。螺旋角α直接决定了蜗壳流道逐渐扩大的程度。若螺旋角α增大,则蜗壳3的流道较大,空气流动较流畅,静压损失减小,从而获得更大的风机全压和更高的风机效率,在风量风压相同的情况下,风机的转速可以降低,输入功率可以减小。然而,螺旋角α增大的直接后果会导致风机体积增大,安装高度增加。螺旋角α若减小,则结果与上述情况相反。
截断角β——蜗壳3靠近出风口32处的收缩点C(见图1)和叶轮2中心O的连线与水平轴形成的夹角。若截断角β增大,则风机的出风口32面积缩小,从而出风动能增大,但在出风口32转化成静压能的损失也相应变大;反之反然,并且截断角β过小将缩短蜗壳流道,使空气动能无法更好地转化成静压能。
安装角γ——风机安装孔33中心连线与铅垂轴形成的夹角。若安装角γ增大,则增加了风机的有效出风面积,在风量相同时降低了出风速度,从而增加了出口静压。
对于小型离心通风机1性能的影响,上述三个参数α、β、γ是综合起作用的,单一地改变某一参数,并不能达到最佳的性能效果。
在现有公知的小型离心通风机中,上述三个结构参数的取值范围为α0=2-7.3°、β0=14°、γ0=0-8°。结构参数取值为上述范围的现有小型离心通风机,其用于出口静压为0pa的条件时,完全可以满足风机盘管机组达到性能要求。然而新的国家标准《风机盘管机组》(GB19232-2003)提出了出口静压为12Pa、30Pa、50Pa等要求条件,原有的小型离心通风机在这种条件下就无法使风机盘管机组的输入功率等性能达到国标的要求,从而降低了空调器的整机性能。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小型离心通风机无法满足高静压条件下的性能要求的问题,本实用新型优化了其结构参数的取值,提供了一种性能优良的小型离心通风机,其具有在相同风量条件下,出口静压更高、功率消耗更小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小型离心通风机,包括有叶轮和螺旋形蜗壳,其特征在于该蜗壳的螺旋角α为2-10°,截断角β为10-25°,安装角γ为10-22°。
与现有小型离心通风机相比较,本实用新型优化了结构参数,因而实现了高静压、低功耗、大风量的优异性能,特别适用于高出口静压的场合。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的性能曲线对照图表。
图3是图1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首先请参阅图1和图3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图示小型离心通用机1包括有叶轮2和螺旋形蜗壳3,叶轮2架设于蜗壳3的内部,其轴心O位于蜗壳3的中心,蜗壳3的两侧面设有入风口31,其前端设有出风口32,在靠近出风口32处的二侧设有安装孔33。所述叶轮2外圆的切线与蜗壳3螺旋线的切线所形成的螺旋角α为2-10°;所述蜗壳3靠近出风口32处的收缩点C和叶轮2中心O的连线与水平轴形成的截断角β为10-25°;所述安装孔33中心连线与铅垂轴形成的安装角γ为10-22°。
小型离心通风机1的三个结构参数螺旋角α、截断角β和安装角γ,其取值范围在数学意义上是一个三维空间,每一台小型离心通风机1的一组结构参数取值[α,β,γ]实际上都相应于该三维空间中的一个点。本实用新型对传统的结构参数取值进行了优化处理,得到了性能最佳的小型离心通风机结构参数的取值范围。很显然,上述公知小型离心通风机的结构参数取值与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参数取值范围在该三维空间中完全不存在重合之处。以下为本实用新型三种具体实施例的结构参数取值实施例1一种小型离心通风机,其蜗壳的螺旋角α1=2°、截断角β1=25°、安装角γ1=10°;实施例2一种小型离心通风机,其蜗壳的螺旋角α2=10°、截断角β2=10°、安装角γ2=22°;实施例3一种小型离心通风机,其蜗壳的螺旋角α3=6°、截断角β3=18°、安装角γ3=16°。
按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结构参数范围取值而制成的小型离心通风机获得了比现有技术更为优良的性能。图2所示的图表给出了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经试验测试后所记录的性能曲线的对比,图中,纵坐标分别是出口静压Ps[单位为帕(Pa)]和输入功率N[单位为瓦(W)],横坐标是风量Q[单位为立方米/小时(m3/h)],Q-Ps是出口静压随风量变化的曲线,Q-N是输入功率随风量变化的曲线,具有下标1的为现有小型离心通风机的性能曲线,具有下标2的为本实用新型所述小型离心通风机的性能曲线。从图2性能曲线的对比图上可以看出,现有技术的风量—静压曲线Q-Ps1始终位于本实用新型的曲线Q-Ps2的下方,这意味着在相同输出风量Q的条件下,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小型离心通风机的出口静压Ps2始终大于现有小型离心通风机的出口静Ps1,也就是说,本实用新型的出口静压Ps2大于现有技术的Ps1,从而获得更高的风机效率,达到新国家标准提出的高静压的要求。从图2上还可以看出,现有技术的风量—功率曲线Q-N1,始终位于本实用新型的曲线Q-N2的上方,这说明在相同输出风量Q的条件下,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小型离心通风机的输入功率N2始终小于现有小型离心通风机的输入功率N1,也就是说,本实用新型的功率消耗在同等条件下小于现有技术的功率消耗,因而可降低电机转速和噪音。大量的试验数据表明,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小型离心通风机的性能大大胜过现有的小型离心通风机,在相同风量的条件下,其出口静压提高10-25%,输入功率平均下降10%。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对小型离心通风机的结构参数螺旋角α、截断角β、安装角γ进行了优化处理,提供了其结构参数的最佳取值范围,达到了提高出口静压、降低输入功率的有益效果。
权利要求1.一种小型离心通风机,其包括有叶轮和螺旋形蜗壳,其特征在于该蜗壳的螺旋角α为2-10°,截断角β为10-25°,安装角γ为10-22°。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性能优良的小型离心通风机,包括有叶轮和螺旋形蜗壳,该蜗壳的螺旋角α为2-10°,截断角β为10-25°,安装角γ为10-22°。本实用新型优化了小型离心通风机的结构参数,其具有在相同风量条件下,出口静压更高、功率消耗更小的优点,可用于各种风机盘管机组,特别适用于高出口静压的场合。
文档编号F04D17/08GK2859035SQ20052004669
公开日2007年1月17日 申请日期2005年11月18日 优先权日2005年11月18日
发明者朝田, 熊丽红, 唐学波, 马磊, 张振华 申请人:上海新晃空调设备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