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转式压缩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429264阅读:12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旋转式压缩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旋转式压缩机。
背景技术
传统旋转式压缩机,由设置在壳体内的电机、设置在电机下方的压缩机构组成。壳体包括上壳体,主壳体和下壳体。压缩机构包括气缸,设置在气缸内的活塞和滑片,安装在气缸上部的长轴承,安装在气缸下部的短轴承以及穿过长、短轴承的偏心曲轴,压缩机构或通过长轴承固定在主壳体上,或通过气缸固定在与主壳体焊接固定的机架上。润滑油主要分布在位于旋转式压缩机的壳体底部的油池中。在旋转式压缩机的运转过程中,润滑油通过供油通路给压缩机构的各个作相对运动的零部件供油润滑及密封。 部分泄露到气缸的压缩腔内的润滑油,与随着吸入气体带进压缩腔的润滑油,一起随着压缩腔的排气排出到电机与长轴承之间的电机下部的空间中,并且,该空间中的气体与油池中的润滑油冲撞接触,使得部分润滑油被气体带出油池,之后,随着排出的气体经过电机内部的空间完成油气分离过程,被分离的油沿着主壳体的内壁流回到长轴承的法兰面上,通过法兰面上的回油孔流回到油池中。在通常设计中,长轴承的法兰面或机架上的回油孔设计成截面面积相等的形状, 如附图6中的回油孔的上下截面积均为S ;或者,设计成带有较小的拔模角度,其中,较大的截面面积与较小的截面面积基本相等。实际上,回油孔的大小应以满足回油要求来设计,而传统旋转式压缩机的回油孔通常都偏大,使得位于电机与长轴承之间的气体很容易与油池的油面接触,从而很容易导致润滑油被排出的气体吸附而带走。特别是在压缩机除霜过程中,此时,从压缩腔排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液体,这些液体遇到温度较高的电机后产生蒸发现象,从而导致在电机与长轴承之间的空间中,处于十分混乱的紊流状态,气体上下冲撞,通过长轴承的回油孔与油池中的润滑油接触,极易带走润滑油,或者,在压缩机的启动或沉积启动条件下,此时的润滑油中溶解了大量的制冷剂,随着启动后的润滑油温度的升高,制冷剂在油中产生大量气泡,气泡逸出油池,从而导致润滑油被气泡带走,这都会导致压缩机油池的油面不断下降, 影响的旋转式压缩机的供油,带来润滑和密封问题,并降低了旋转式压缩机的安全性能和可靠性。另外,在制冷剂为R290等可燃性制冷剂的旋转式压缩机中,由于可燃性制冷剂用于家用空调器中时,制冷剂的封入量有着严格的限制,通常情况下,通过减少旋转式压缩机的润滑油的充注量来降低溶解在润滑油中的制冷剂的含量,是满足制冷剂封入量限制标准的途径之一。然而,在减少了润滑油的充注量后,需要通过减少油池的容积来保证旋转式压缩机运转时的油面高度,这样会使得油面的波动相对于传统旋转式压缩机而言,显得较大, 少量的润滑油排出旋转式压缩机的壳体后,都会引起油池的高度大幅下降,因此,在旋转式压缩机的非稳态过程,特别是除霜过程和沉积启动等过程中,油池的高度极易突然下降,从而导致压缩机的磨损或卡死。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旨在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合理、操作灵活、制作成本低、适用范围广的旋转式压缩机,以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按此目的设计的一种旋转式压缩机,包括设置在壳体内的电机和压缩机构,电机位于压缩机构的上方,电机与压缩机构中的偏心曲轴相接,压缩机构包括带有活塞的气缸, 偏心曲轴驱动活塞在气缸内作偏心转动,用于支撑偏心曲轴的长轴承和短轴承分别设置在气缸的上下两侧,压缩机构通过长轴承或者机架与壳体的内壁相接,油池位于壳体的底部, 其结构特征是长轴承或者机架上设置有回油孔,该回油孔的纵截面呈上大下小状,即回油孔朝向电机一侧的开口面积>回油孔朝向气缸一侧的开口面积。所述回油孔的纵截面包括上中下三个部分,其中,上部的开口面积和下部的开口面积均大于中部的开口面积。所述回油孔的纵截面的上部、中部和下部之间通过直线或弧线相接。所述回油孔的纵截面包括上下二个部分,其中,上部的开口面积大于下部的开口面积。所述回油孔的纵截面的上部和下部之间通过直线或弧线相接。所述回油孔的横截面呈圆形、椭圆形、方形、三角形、菱形或它们的组合。本实用新型通过在长轴承或者机架上设置有回油孔,该回油孔的截面呈上大下小状,即回油孔朝向电机一侧的开口面积 > 回油孔朝向气缸一侧的开口面积,在旋转式压缩机运转过程中,通过电机上、下部空间分离出来的润滑油沿着壳体的内壁流到回油孔时,由于长轴承的上部的压力略大于长轴承的下部的压力,故润滑油能顺利的流回到油池中;尤其是非稳态运转时,如除霜过程中,由于回油孔的下部较小的开口面积,使得长轴承的上部的气流与油池的接触较少,从而减少气流紊流带走的润滑油的油量,或在沉积启动条件下, 从油池中逸出的气泡不会快速离开油池,从而减少带走的润滑油的油量,达到防止油池的油面激烈波动的目的。本实用新型特别适用于采用可燃性制冷剂,如M90、R1270、R161和R32等的旋转式压缩机时,由于润滑油的充注量较少,在上述的非稳态运转条件下,油池的油面更加容易产生较大波动,而采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后,能取得明显改良的效果。本实用新型也适用于采用传统的HCFC及HFC类制冷剂的旋转式压缩机中,在非稳态运转或某些工况下压缩机油面较低时,也能较好的达到上述防止油面激烈波动的目的。本实用新型具有结构简单合理、操作灵活、制作成本低、适用范围广的特点。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的C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3为第二实施例的局部剖视放大结构示意图。图4为第三实施例的局部剖视放大结构示意图。图5为第四实施例的局部剖视放大结构示意图。图6为传统旋转式压缩机中的回油孔的局部剖视放大结构示意图。[0024]图7为第五实施例的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图中1为上壳体,2为主壳体,3为下壳体,4为电机,5为长轴承,6为气缸,7为活塞,8为偏心曲轴,9为短轴承,10为机架,A为油池,B为回油孔,E为回油孔的汇集段。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第一实施例参见图1-图2,本旋转式压缩机,包括设置在壳体内的电机4和压缩机构,电机4 位于压缩机构的上方,电机4与压缩机构中的偏心曲轴8相接,压缩机构包括带有活塞7的气缸6,偏心曲轴8驱动活塞7在气缸6内作偏心转动,用于支撑偏心曲轴8的长轴承5和短轴承9分别设置在气缸6的上下两侧,压缩机构通过长轴承5与壳体的内壁相接,油池A 位于壳体的底部,长轴承5上设置有回油孔B,该回油孔B的纵截面呈上大下小状,即回油孔 B朝向电机4 一侧的开口面积>回油孔B朝向气缸6 —侧的开口面积。回油孔B的纵截面包括上下二个部分,其中,上部的开口面积Sl大于下部的开口面积S2。回油孔B的纵截面的上部和下部之间通过倾斜的直线相接。有Sl > 1. 8*S2。回油孔的横截面呈圆形、椭圆形、方形、三角形、菱形或它们的组合。 为了改善加工工艺性,可以在下部制作一个汇集段E。第二实施例参见图3,在本实施例中,回油孔B的纵截面包括上中下三个部分,其中,上部的开口面积和下部的开口面积均大于中部的开口面积。回油孔B的纵截面的上部、中部和下部之间通过倾斜的直线相接。其余未述部分见第一实施例,不再重复。第三实施例参见图4,在本实施例中,回油孔B的纵截面的上部和下部之间依次通过竖向直线和横向直线相接。其余未述部分见第一实施例,不再重复。第四实施例参见图5,在本实施例中,回油孔B的纵截面的上部和下部之间通过弧线相接。其余未述部分见第一实施例,不再重复。第五实施例参见图7,在本实施例中,压缩机构通过机架10与壳体的内壁相接,机架10上设置有回油孔B。其余未述部分分见第一实施例至第四实施例,不再重复。
权利要求1.一种旋转式压缩机,包括设置在壳体内的电机(4)和压缩机构,电机(4)位于压缩机构的上方,电机(4)与压缩机构中的偏心曲轴(8)相接,压缩机构包括带有活塞(7)的气缸(6),偏心曲轴(8)驱动活塞(7)在气缸(6)内作偏心转动,用于支撑偏心曲轴(8)的长轴承( 和短轴承(9)分别设置在气缸(6)的上下两侧,压缩机构通过长轴承( 或者机架(10)与壳体的内壁相接,油池(A)位于壳体的底部,其特征是长轴承( 或者机架(10) 上设置有回油孔(B),该回油孔⑶的纵截面呈上大下小状,即回油孔⑶朝向电机⑷一侧的开口面积>回油孔⑶朝向气缸(6) —侧的开口面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式压缩机,其特征是所述回油孔(B)的纵截面包括上中下三个部分,其中,上部的开口面积和下部的开口面积均大于中部的开口面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旋转式压缩机,其特征是所述回油孔(B)的纵截面的上部、中部和下部之间通过直线或弧线相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式压缩机,其特征是所述回油孔(B)的纵截面包括上下二个部分,其中,上部的开口面积大于下部的开口面积。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旋转式压缩机,其特征是所述回油孔(B)的纵截面的上部和下部之间通过直线或弧线相接。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所述的旋转式压缩机,其特征是所述回油孔(B)的横截面呈圆形、椭圆形、方形、三角形、菱形或它们的组合。
专利摘要一种旋转式压缩机,包括设置在壳体内的电机和压缩机构,电机位于压缩机构的上方,电机与压缩机构中的偏心曲轴相接,压缩机构包括带有活塞的气缸,偏心曲轴驱动活塞在气缸内作偏心转动,用于支撑偏心曲轴的长轴承和短轴承分别设置在气缸的上下两侧,压缩机构通过长轴承或者机架与壳体的内壁相接,油池位于壳体的底部,长轴承或者机架上设置有回油孔,该回油孔的纵截面呈上大下小状,即回油孔朝向电机一侧的开口面积>回油孔朝向气缸一侧的开口面积。回油孔包括上中下三个部分,其中,上部的开口面积和下部的开口面积均大于中部的开口面积。本实用新型具有结构简单合理、操作灵活、制作成本低、适用范围广的特点。
文档编号F04C29/02GK202117934SQ201120204160
公开日2012年1月18日 申请日期2011年6月16日 优先权日2011年6月16日
发明者高斌 申请人:广东美芝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