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439407阅读:12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风扇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新型涉及一种家用设备,特指一种通过流体压力差和风扇排风产生交互作用的设备。
背景技术
风扇作为一种通风和消暑降温设备已广泛使用,小到家庭排气风扇,大到工业使用的风扇,都是根据功率的大小来产生排气量的大小,所以达到的效果都不理想。通过叶轮转动产生的吸排气使空气流动,但高速的空气流动使人感到很不舒服,较慢风速又没作用。以风扇来产生压力的设备,因只是通过吸排气,也产生不出高压力,所以有必要对风扇进行改进。传统风扇极强的吸气排气,产生很大的空气流动,较慢风速又没感觉没有作用,较 快风速虽然能产生一定的压力差,使周围空气向风流转移,但吹向人体又感觉难受,所以通过正负压之间形成压力差后才能使风速产生较好的作用,但传统风扇不可避免的只能通过高流速形成很快风速产生稍微一些的低气压,使周围环境较慢空气产生的高气压向高风速产生的低气压转移,于是形成风扇周围的空气流动达到消暑降温的作用,但较快风速使人很难受,对身体也不好,况且,风扇高流速产生的低气压,因普通家用风扇排出的流速也不太高,与周围空气的压力差也不大,所以产生压力差转移区速度也不快,空气流动性效果也不好。

实用新型内容本新型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风扇通过压力差和排风共同产生空气流动交互作用,来产生更大、更舒适的空气流动的风扇,同时提供一种通过压力差来产生更大压力和推动力的设备。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新型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风扇,包括动力装置、扇叶,所述扇叶内部设有流体通道,扇叶的正面设有多个流体通道的流体导入口 ;所述风扇还包括一电机,所述电机包括吸气口与排气口,所述电机的吸气口通过导管与扇叶的流体通道相通,电机的排气口为流体导出口,与外界相通。为了增加内外流体路径的差距,形成更大的压力差,本技术方案中,所述流体通道包括上层流体通道与下层流体通道,上层流体通道与下层流体通道相通;扇叶正面设有多个流体通道的流体导入口,与上层流体通道相通;下层流体通道与电机的吸气口相通。其中,所述风扇的动力装置通过中心转轴与扇叶同轴设置,中心转轴于扇叶的一端设有罩体,电机设于罩体内,电机的排气口设在罩体上。在一改进的技术方案中,所述电机设置在风扇外。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方案提供一种风扇,包括环形扇,所述环形扇内设有流体通道,包括第一流体通道以及第二流体通道,第一流体通道上设有流体导入口,第二流体通道上设有流体导出口 ;所述风扇还包括一电机,所述电机包括吸气口与排气口,所述电机的吸气口与环形风扇的第一流体通道相通,电机的排气口与环形风扇的第二流体通道相通。其中,所述流体导入口与流体导出口以一定的角度设置在流体通道上。其中,所述环形扇为两个,包括同轴设置的内环以及外环,内环通过支撑柱与外环相连接,外环形成第一流体通道,内环形成第二流体通道。其中,所述风扇还包括一水箱,水箱山设置多个小孔,所述小孔与第二流体通道相通。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方案还提供一种风扇,包括环形扇以及扇叶,扇叶设置在环形扇中间,通过支柱连接环形扇,所述环形扇上设置有流体导入口,所述扇叶上设置有流体导出口 ;所述风扇还包括一电机,所述电机包括吸气口与排气口,所述电机的吸气 口与环形风扇的流体导入口相通,电机的排气口扇叶的流体导出口相通。其中,所述流体导入口与流体导出口以一定的角度设置。本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方案,电机工作后,流体导入口吸气,流体导出口排气,在流体导入口处形成负压区,流体导出口处形成正压区,从而在风扇周围形成压力差转移区,其流速比风扇风速快很多,与排出流体产生的正压区形成很大压力差,这种压力差比传统风扇大得多,正压区较慢流体必然向负压区较快流体瞬间转移,同时也带动周围环境的流体向负压区为中心转移压力差,高压力向低压力区转移压力差,就如水向低处流一样。通过压力差转移区,再配合风扇排出柔和的风,在压力差转移区和较柔和风的交互作用下,形成很舒适的空气流动,达到良好的效果。

图I是本新型技术方案的一实施例的侧面视图;图2是本新型技术方案的一实施例的正面视图;图3是本新型技术方案的一实施例的侧面视图;图4是本新型技术方案的一实施例的正面视图;图5是本新型技术方案的一实施例的侧面视图;图6是本新型技术方案的一实施例的正面视图;图7是本新型技术方案的一实施例的正面视图;图8是本新型技术方案的一实施例的正面视图;图9是本新型技术方案的一实施例的侧面视图。标号说明风扇I网罩101固定罩102支撑柱103底座104内环108扇叶2外壳201内壳202流体导入口 203流体导出口 204流体通道3上层通道301下层通道302通气口303通气管304隔板305扰流面306罩体4轴承401电机5导管501第一流体通道502流体室503排气口 504导气室505通气口 506环形侧面507弧面508动力装置6转轴601齿轮602变速器603水箱7注水口 701小孔702隔板70具体实施方式
为详细说明本新型的技术内容、构造特征、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详予说明。请参阅图I以及图2,本新型提供的一种风扇,该风扇I设有底座104和其上的支撑柱103连接固定罩102,在固定罩102内设置有动力装置6,动力装置6通过中空转轴601连接中空的罩体4,罩体又连接风扇的扇叶2,在扇叶2四周设有网罩101把扇叶2罩在其中。在固定罩102内设有电机5,所述电机5具体的可以为吸气马达,所述电机5包括吸气口与排气口,通过导管501穿过动力装置6的中空转轴601与密封的罩体4相连接,罩体4为内空,四周连接多个中空的扇叶,该风扇I的扇叶2内部设有流体通道3,扇叶的正面设有多个流体通道的流体导入口 203 ;所述电机5的吸气口通过导管501与扇叶的流体通道3相通,电机的排气口为流体导出口,与外界相通。在一种改进的技术方案中,在流体通道3内设有凹凸流线型的波形扰流面306,使流体经过路径增加至少1/3以上,同时流线型面使流体经过时阻力变小,速度加快,使风扇内外壳201之间产生更大的压力差,以达到更好的消暑降温的效果,还可在流体通道3内设多个弧形重复排列形成的扰流面,如多个凸形。在流体通道3内设有大约等同其长度的通 气管304,在外壳201上设有平衡均布的多个流体导出口 204,与流体通道内的通气管304和通气口 303与电机5的吸气口相通,电机5的排气口 504与风扇方向排出流体同方向。在另一种改进的技术方案中,与以上不同的是,在流体通道内用隔板305形成两层通道,上层通道301与各流体导入口 203相通,下层通道302通过通气口 303与电机5相通,上层通道可为左右通道或者对角线设置通道。当动力装置6工作时,扇叶2转动,此时电机5工作,产生很强的吸力,通过导管501使扇叶2的外壳201上的多个平衡均布流体导入口 203附近的流体高速吸入流体通道
3内,使得外壳201和其内的流体通道3内形成二层快速流动的流体层,其运动速度比传统依靠扇叶2转动产生的流体速度快很多,使扇叶2的背面在等同扇叶产生流体速度形成一圆形流体层,与外壳201在很强吸力作用下产生的一圆形快速流体层形成很大的压力差,同时又与周围流体产生很大的压力差,所以外壳201产生的高流速低气压与周围流体产生的低流速高气压必然统统都向外壳201的高流速低气压区转移,形成流体流动,于是风扇周围的流体都向外壳201形成一圈低气压高速转移,这是自然规律。就如同水从高向低处流一样,所以在扇叶周围形成很大的空气流动,使风扇达到很好的空气流通和消暑降温的效果。人的皮肤对气压变化敏感,通常气压的变化与风扇的风扇有直接关系,但风扇产生的风速都不太大,就算风扇的风速太高,很高的风速也产生不太大的压力差,况且高风速又使人感觉很不舒服,所以本新型只需要加快几个风扇正面表面上的流速,在风扇转动时正反面形成很大的流体压力差,就产生很大的流体压力差转移区,在周围就形成很大的气压变化,形成空气流动,再配合风扇排出的不高的风速使人感觉很舒服,没有太高风速引起的不良感觉。为了增加内外流体路径的差距,形成更大的压力差,本技术方案中,所述流体通道包括上层流体通道与下层流体通道,上层流体通道与下层流体通道相通;扇叶正面设有多个流体通道的流体导入口 203,与上层流体通道相通;下层流体通道与电机的吸气口相通。通过设置上层流体通道与下层流体通道,从而使风扇扇叶内部的流体的路径加长,扇叶表面的流体的行走路径与扇叶内部的流体路径的差距更加大,从而在扇叶的正面与流体导出口处形成压力差转移区,从而保证了周围流体的流动。扇叶内部流体路径与扇叶外部流体路径的不同长度比,会形成不一样的压力差转移区,从而在周围形成不一样的风力。请参阅图8,在一改进的技术方案中,所述风扇的动力装置6通过中心转轴与扇叶同轴设置,中心转轴于扇叶的一端设有罩体,电机5设于罩体内,电机5的排气口设在罩体上。请参阅图3,所述电机5设置在风扇外。电机5设置在风扇外,通过导管501与密封的罩体4之间为轴承401连接,当风扇转动导管501不受影响,罩体4和各扇叶中的流体通道和流体导入口 203相通,由于电机5没有设在罩体4内,不用考虑扇叶转动产生平衡问题,所以电机5的功率可提高,使扇叶正反面产生更大的压力差,不但用于风扇、涡轮、还可用于各种民用和工业,以叶轮或涡轮产生压力和推动力的动力装置,以达到更好的节能效果和推动效果。参阅图9,在一改进的技术方案中,动力装置6的转轴601的端面设置齿轮602,带动多个齿轮组成的变速器603加速后,再带动电机5的转轴,由此带动电机5转动。该实施例可用于较大风扇或吊扇,由于动力装置6转轴和齿轮直径比电机5直径大,带动变速器加快后,再带动电机5不大的转轴转动,使其比风扇快很多的速度转动来产生吸力,使风扇外壳201之间形成压力差。该变速器为普通常见的变速器。本技术方案的风扇的流体导入口 203以一定角度设置在扇叶上。具体的可以为45-60度之间的任意值,从而保证在扇叶周围形成一圆形的压力差转移区,在周围就形成很大的气压变化,形成空气流动。请参阅图4以及图5,本技术方案提供的又一种风扇,该环形风扇有底座104,支撑柱103连接环形风扇1,所述环形扇的外壳201以及内壳202之间有环形层,设有流体通道,包括第一流体通道502,该流体通道为负压室,以及第二流体通道,第一流体通道502上设有流体导入口 203,第二流体通道上设有流体导出口 204 ;所述风扇还包括一电机5,所述电机5的吸气口与环形风扇的第一流体通道相通,电机5的排气口与环形风扇的第二流体通道相通。第一流体通道502和两侧为弧形边缘的流体室503,第一流体通道502与设在支撑柱内的电机5的吸气口通过导管501相通,在第一流体通道502外壳201上,即环形侧面507上,有一定角度的斜面或弧面508上,设有均布孔型的流体导入口 203与外界相通,电机5的排气口 504与环形层内的内空的流体室503相通,流体室503内层还设有导气室505,通过上部通气口 506彼此相通,导气室505左右弧形便于流体从均布的流体导出口 204以小于90度,从环形扇内侧有一定角度的形状,或弧度把快速流体导出。当电机5工作时,很大的吸力把流体从均布在环形侧面507上的斜面或弧面508设的多个圆孔形的流体导入口 203,把附近的流体强力吸入第一流体通道502,经导管501,从电机5的排气口 504以一定角度把强力吸入的流体又高速的喷入流体室503内,由于流体室不很大,排气口以一定角度喷出高速流体便于顺环形内壁快速转动,环流量可达360摄氏度,使流速加快再从环形扇内的流体室503在上部通气口 506把快速流体又送入内层导气室505内,又顺环形内壁快速转动,由于导气室左右弧形交接形状便于流体从均布环形内壁四周的流体导出口 204以小于90度的角度快速排除,顺环形内侧面一定角度或弧形向外界吹出流体,与圆形斜面或弧面508上的流体导出口 204,形成的环形负压区中间流过,而不会直接被流体导入口 203吸入。均布圆形斜面或弧面508的多个流体导入口 203及附近的流体被强力吸入负压室内,由于吸力较大,使整个圆形斜面或弧面形成一圈负压区,而以环形风扇I内侧经一定角度从流体导出口 204强烈喷出一圈有一定压力的流体,从环形侧面507形成的负压区中间通过,由于环形侧面507为负压区,负压区在较强吸力作用下的流体流速比吹出正向流体快的多,所以正向流体与负压区的流体形成较大的压力差,正向流体必然向负压区转移,同时风扇周围环境流速较慢的流体也必须向负压区转移流体压力,于是在风扇四周形成以负压区为中心的流体压力差转移区,就在风扇周围形成空气流动,因为各长条形流体导出口 204的口径都不太大,以一定压力从较小口径喷出流体,在一定距离后明显减缓,同时由于正负压区形成的压力差转移区产生的流体流动的交互作用下,使风扇四周的人感到凉爽舒适,而这种舒适感觉是在流体压力转移过程产生空气运动,和导出口喷出流体交互作用下获得的,而不同于传统风扇高风速形成的压力使人感到难 受。具体的,本新型技术方案的所述流体导入口 203与流体导出口以一定的角度设置在流体通道上。请参阅图6,所述环形扇为两个,包括同轴设置的内环108以及外环,内环108通过支撑柱103与外环相连接,外环形成第一流体通道,内环形成第二流体通道。电机5通过导管501与内环108内的流体室和导气管相通,从内环侧面均布流体导出口 204把流体排出。该技术方案也可以以一样的方式把导出口设置在内环的内径侧面或外径侧面。参阅图4,所述风扇还包括一水箱7,水箱7上设置多个小孔702,所述小孔与第二流体通道相通。注水口 701与水箱相通。由于水箱7上面隔板703均布小孔702与导气室和第二流体通道相通,并与流体导出口 204相通,当流体经过导气室505从流体导出口 204喷出时,产生吸力带动水箱7内的水从导出口排出,产生较湿润的空气。参阅图7,本技术方案提供的一种风扇,包括环形扇以及扇叶,扇叶设置在环形风扇I中间,扇叶通过支柱连接环形风扇1,所述环形扇上设置有流体导入口 203,所述扇叶上设置有流体导出口 ;所述风扇还包括一电机,所述电机的吸气口与环形风扇的流体导入口203相通,电机的排气口扇叶的流体导出口相通。把从圆形环面或环形侧面507上的流体导入口 203吸入的流体从罩体4中间的流体导出口 204随风扇吹出流体一起排出。同样形成了压力差转移区,与上述技术方案实现同样的技术效果。在此就不再赘述。具体的,所述流体导入口与流体导出口以一定的角度设置,从而能够保证在该风扇周围形成大范围的压力差转移区。以上所述仅为本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权利要求1.一种风扇,包括动力装置、扇叶,其特征在于所述扇叶内部设有流体通道,扇叶的正面设有多个流体通道的流体导入口; 所述风扇还包括一电机,所述电机包括吸气口与排气口,所述电机的吸气口通过导管与扇叶的流体通道相通,电机的排气口为流体导出口,与外界相通。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流体通道包括上层流体通道与下层流体通道,上层流体通道与下层流体通道相通; 扇叶正面设有多个流体通道的流体导入口,与上层流体通道相通; 下层流体通道与电机的吸气口相通。
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扇的动力装置通过中心转轴与扇叶同轴设置,中心转轴于扇叶的一端设有罩体,电机设于罩体内,电机的排气口设在罩体上。
4.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设置在风扇外。
5.一种风扇,其特征在于包括环形扇,所述环形扇内设有流体通道,包括第一流体通道以及第二流体通道,第一流体通道上设有流体导入口,第二流体通道上设有流体导出n ; 所述风扇还包括一电机,所述电机包括吸气口与排气口,所述电机的吸气口与环形风扇的第一流体通道相通,电机的排气口与环形风扇的第二流体通道相通。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流体导入口与流体导出口以一定的角度设置在流体通道上。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形扇为两个,包括同轴设置的内环以及外环,内环通过支撑柱与外环相连接,外环形成第一流体通道,内环形成第二流体通道。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扇还包括一水箱,水箱山设置多个小孔,所述小孔与第二流体通道相通。
9.一种风扇,其特征在于包括环形扇以及扇叶,扇叶设置在环形扇中间,通过支柱连接环形扇,所述环形扇上设置有流体导入口,所述扇叶上设置有流体导出口 ; 所述风扇还包括一电机,所述电机包括吸气口与排气口,所述电机的吸气口与环形风扇的流体导入口相通,电机的排气口扇叶的流体导出口相通。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流体导入口与流体导出口以一定的角度设直。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风扇,包括动力装置、扇叶,所述扇叶内部设有流体通道,扇叶的正面设有多个流体通道的流体导入口;所述风扇还包括一电机,所述电机的吸气口通过导管与扇叶的流体通道相通,电机的排气口为流体导出口。通过该技术方案,在风扇周围形成压力差转移区,其流速比风扇风速快很多,与排出流体产生的正压区形成很大压力差,这种压力差比传统风扇大得多,正压区较慢流体必然向负压区较快流体瞬间转移,同时也带动周围流体向负压区为中心转移压力差,高压力向低压力区转移压力差,就如水向低处流一样。通过压力差转移区,再配合风扇排出柔和的风,在压力差转移区和较柔和风的交互作用下,形成很舒适的空气流动,达到良好的效果。
文档编号F04F5/16GK202468454SQ201220063470
公开日2012年10月3日 申请日期2012年2月24日 优先权日2012年2月24日
发明者朱晓义 申请人:朱晓义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