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级气体输送装置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5466114阅读:107来源:国知局
一种多级气体输送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一种气体输送装置的结构设计,其采用多级(至少3级)往复式结构,工作时装置首级可产生一定的真空度,完成对气体的抽吸作用,经过多级增压后排出气体具有较高压力。多级气体输送装置有多个腔体,各腔体采用节段式,由多个可复制的独立腔体(一个首级腔、一个末级腔和若干个中间腔体)组成,各中间腔体结构完全相同,气体输送装置级数的选择依据要求的出口压力来确定,在保证首末腔体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增加中间腔体的数量即可。
【专利说明】一种多级气体输送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多级气体输送装置。
【背景技术】
[0002]气体输送设备是指能引起气体持续流动的驱动机器,是压缩和输送气体设备的总称。气体输送设备按照工作原理可以分为离心式、旋转式、往复式和喷射式。按照出口压力和压缩比可分为通风机、鼓风机、压缩机和真空泵。各种气体输送设备均有各自的优缺点,各种气体输送设备在使用时均有一定的局限性。真空泵是能够产生真空的气体输送设备,压缩比由真空度决定。真空泵产生真空,使其在进口能够对输送气体形成较好的抽吸作用,但是其出口压力较低。
[0003]输送气体时,有时需要在进口产生较高的真空度,以实现对气体的抽吸。同时又要求出口处的气体能具有较高的压力。为满足这种要求,往往先使用真空泵完成抽吸,再通过增压设备将抽送的气体增压到所需压力。采用这种方法可以达到预期效果,但是由于真空泵和增压设备独立存在于的气体输送系统中,需要多个独立的动力源来驱动,增加了系统能耗,同时二者的分散布置,不利于系统的集成,使得系统结构复杂,系统运行的故障率增大,可靠性降低。因此,开发一种既可以在进口处产生一定真空度,同时又能使出口气体具有较高压力的气体输送设备,尤为必要。

【发明内容】

[0004]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气体输送装置,能在进口处产生一定的真空度,同时又能使出口气体具有较高压力。其采用至少3级的多级往复式结构。工作时装置首级可产生一定的真空度,完成对气体的抽吸作用,经过多级增压后排出气体具有较高压力。
[0005]实现上述多级气体输送装置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6]多级气体输送装置有多个腔体,各腔体采用节段式,由多个可复制的独立腔体(一个首级腔、一个末级腔和若干个中间腔体)组成,各中间腔体结构完全相同,气体输送装置级数的选择依据要求的出口压力来确定,在保证首末腔体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增加中间腔体的数量即可。每个腔体内部结构相同,具有一定的互换性。每个节段式腔体由上下腔、活塞盘、环形隔膜片、上下腔体单向连通阀组成;各级节段式腔体之间通过上下盘体依次连接形成泵体,首级下盘布置进气口单向阀并添加进气口,末级上盘布置出气口单向阀并添加出气口,进出气口分别连接进口管路,在各级之间布置级间单向连通阀,首级下盘外部布置连接轴导向密封体。连接轴一端与驱动机构相连,另一端通过导向密封体,穿过各级上下盘,依次连接各级活塞盘。
[0007]连接轴在驱动机构的作用下做往复运动,使得各级活塞盘做往复运动,加之隔膜片的变形,各级上下腔容积发生变化,各级上下腔体内气体压力发生变化,在压力差的作用下,各级腔体单向连通阀、级间单向连通阀与进出气口单向阀实现开闭,气体输送装置完成对气体的抽吸以及增压过程,最终实现输送气体的作用。【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08]图1.三级气体输送装置结构图
[0009]图中:1、连接轴,2、导向密封体,3、密封圈,4、首级下盘,5、首级下活塞盘,6、首级隔膜片,7、首级上活塞盘,8、穿杠螺栓,9、首级上盘,10、中间下盘,11、中间下活塞盘,12、中间隔膜片,13、中间上活塞盘,14、中间上盘,15、末级下盘,16、末级下活塞盘,17、末级隔膜片,18、末级上活塞盘,19、末级上盘,20、出气口单向阀,21、出气口,22、驱动机构,23、进气口,28、进气口单向阀,25、首级下腔,26、首级活塞盘紧固螺栓,27、首级腔体单向连通阀,28、首级上腔,29、首级-中间级间密封环,30、首级-中间级间单向连通阀,31、首级-中间连接轴密封圈,32、中间下腔,33、中间活塞盘紧固螺栓,34、中间上腔,35、中间-末级级间密封环,36、中间腔体单向连通阀,37、中间-末级级间单向连通阀,38、末级下腔,39、末级上腔,40、末级活塞盘紧固螺栓,41、中间-末级连接轴密封圈,42、末级腔体单向连通阀,43、连接轴连接螺栓。
【具体实施方式】
[0010]依据实际空间条件气体输送装置在运行过程中,可进行水平、竖直、倾斜布置。对于多级气体输送装置,其由一个首级腔体、一个末级腔体和多个中间腔体组成,各中间腔体结构完全相同。对于气体输送装置级数的选择依据要求的出口压力来确定,在保证首末腔体不变的情况下,增加中间腔体的数量。
[0011]结合图1,对竖直布置时的三级气体输送装置的实施形态进行说明,其他布置状态以及多级时的实施形态相同。
[0012]三级气体输送装置靠近驱动机构22的一端为首级低压进气端。各级上下盘包围部分为腔体,自下而上依次为首级腔体、中间腔体和末级腔体,各级腔体为节段式可复制,具有一定的互换性。
[0013]首级腔体结构如下:首级腔体被首级上活塞盘7、首级下活塞盘5、首级隔膜片6分割为首级上腔28、首级下腔25。首级隔膜片6为环形,在首级隔膜片6内外圈的正反面分设一对环形凸台,通过首级上盘9、首级下盘4,压紧首级隔膜片6外圈,在首级上盘9、首级下盘4对称布置两个环形凹槽,配合首级隔膜片6外圈凸台,在压紧首级隔膜片6外圈的同时起到密封作用。在首级上活塞盘7、首级下活塞盘5对称布置两个环形凹槽,与首级隔膜片6内圈凸台配合,设置首级活塞盘紧固螺栓26以压紧首级上活塞盘7、首级下活塞盘5及首级隔膜片6内圈。在首级上活塞盘7、首级下活塞盘5之间镶嵌至少I个首级腔体单向连通阀27,连通首级上腔28与首级下腔25。
[0014]中间腔体结构如下:中间腔体被中间上活塞盘13、中间下活塞盘11、中间隔膜片12分割为中间上腔34、中间下腔32。中间隔膜片12为环形,在中间隔膜片12内外圈的正反面分设一对环形凸台,通过中间上盘14、中间下盘10,压紧中间隔膜片12外圈,在中间上盘14、中间下盘10对称布置两个环形凹槽,配合中间隔膜片12外圈凸台,在压紧中间隔膜片12外圈的同时起到密封作用。在中间上活塞盘13、中间下活塞盘11对称布置两个环形凹槽,与中间隔膜片12内圈凸台配合,设置中间活塞盘紧固螺栓33以压紧中间上活塞盘13、中间下活塞盘11及中间隔膜片12内圈。在中间上活塞盘13、中间下活塞盘11之间镶嵌至少I个中间腔体单向连通阀36,连通中间上腔34与中间下腔32。
[0015]末级腔体结构如下:末级腔体被末级上活塞盘18、末级下活塞盘16、末级隔膜片17分割为末级上腔39、末级下腔38。末级隔膜片17为环形,在末级隔膜片17内外圈的正反面分设一对环形凸台,通过末级上盘19、末级下盘15,压紧末级隔膜片17外圈,在末级上盘19、末级下盘15对称布置两个环形凹槽,配合末级隔膜片17外圈凸台,在压紧末级隔膜片17外圈的同时起到密封作用。在末级上活塞盘18、末级下活塞盘16对称布置两个环形凹槽,与末级隔膜片17内圈凸台配合,设置末级活塞盘紧固螺栓40以压紧末级上活塞盘18、末级下活塞盘16及末级隔膜片17内圈。在末级上活塞盘18、末级下活塞盘16之间镶嵌至少I个末级腔体单向连通阀42,连通末级上腔39与末级下腔38。
[0016]首级下盘4布置进气口单向阀24并添加进气口 23,末级上盘19布置出气口单向阀20并添加出气口 21,分别连接进出口管路;在首级上盘9与中间下盘10之间镶嵌至少一个首级-中间级间单向连通阀30,在中间上盘14与末级下盘15分别镶嵌至少一个中间-末级级间单向连通阀37
[0017]从驱动机构22开始依次向上,连接轴I布置方式如下:
[0018]首级下盘4外部布置导向密封体2,并在导向密封体2和首级下盘4外部之间增设一个密封圈3。连接轴I 一端与驱动机构22相连,另一端依次穿过导向密封体2、密封圈
3、首级下盘4,连接首级上活塞盘7与首级下活塞盘5,在连接轴I与首级下活塞盘7接触位置设置一个轴肩,首级上活塞盘7与连接轴I通过螺纹连接,在连接轴I首级上活塞盘7外部位置设置一个卡环,通过轴肩、螺纹、卡环将首级上活塞盘7与首级下活塞盘5与连接轴I固定连接,使得首级上活塞盘7与首级下活塞盘5随连接轴I同步运动。连接轴穿过首级上盘9和中间下盘10,进入中间下腔32,在首级上盘9和中间下盘10与连接轴I接触位置上对称设置一对首级-中间级间密封圈31,同时在首级上盘9和中间下盘10之间添加一个首级-中间级间密封环29。
[0019]连接轴I穿过中间下腔32,连接中间上活塞盘13、中间下活塞盘11,在连接轴I与中间下活塞盘11接触位置设置一个轴肩,中间上活塞盘13与连接轴I通过螺纹连接,在连接轴I中间上活塞盘13外部位置设置一个卡环,通过轴肩、螺纹、卡环将中间上活塞盘13与中间下活塞盘11与连接轴I固定连接,使得中间上活塞盘13与中间下活塞盘11随连接轴I同步运动。连接轴I穿过中间上盘14和末级下盘15,进入末级下腔38,在中间上盘14和末级下盘15与连接轴I接触位置上对称设置一对中间-末级级间密封圈41,同时在中间上盘14和末级下盘15之间添加一个中间-末级级间密封环35。
[0020]连接轴I穿过末级下腔38,末级上活塞盘18、末级下活塞盘16在中间位置通过连接轴连接螺栓43与连接轴I固定连接,二者同步运动。在末级上盘19与连接轴连接螺栓43对应位置设置一个凹槽,避免连接轴I运动到顶端时与末级上盘19发生干涉,同时减小了气体输送装置的轴向尺寸。
[0021]各级上下盘组成了气体输送装置的壳体,通过穿杠螺栓8连接起来。
[0022]气体输送装置的工作过程:
[0023]连接轴I在驱动机构22的作用下做往复运动,使得各级活塞盘做往复运动,同时各级隔膜片发生变形。
[0024]当连接轴I向下运动时,各级活塞盘下移,各级隔膜片发生变形,各级上腔体积增大,气体压力减小,各级下腔体积减小,气体压力增大,出气口单向阀20关闭,进气口单向阀24关闭,首级-中间级间单向连通阀30、中间-末级级间单向连通阀37关闭,首级腔体单向连通阀27、中间腔体单向连通阀36、末级腔体单向连通阀42打开,各级气体从各级下腔进入各级上腔。
[0025]当连接轴I向上运动时,各级活塞盘上移,各级隔膜片发生变形,各级下腔体积增大,气体压力减小形成低压,上腔体积减小,气体压力增大,进气口单向阀24打开,气体进入首级下腔25 ;首级腔体单向连通阀27、中间腔体单向连通阀36、末级腔体单向连通阀42关闭,首级-中间级间单向连通阀30、中间-末级级间单向连通阀37打开,气体从上一级上腔进入下一级下腔(首级上腔28进入中间下腔32、中间上腔34进入末级下腔38 )当末级上腔38压力大于打开出气口单向阀20所需的压力时,出气口单向阀20打开,末级上腔38气体排出。
[0026]连接轴I在驱动机构22的作用下做完成一次往复运动,各级均完成一次吸气、排气的过程,气体经过三次增压后排出,获得较高压力。当连接轴I做循环往复运动时,即可完成对气体的输送。
[0027]结论
[0028]以上,为本发明专利参照几个实施例做出的具体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例,也包含本发明构思范围内的其他实施例或变形例。
【权利要求】
1.一种多级气体输送装置,采用至少3级结构,各级隔膜片固定在活塞盘上,活塞盘串联在连接轴上,与其同步运动,各级活塞盘上布置有腔体连通阀,其特征在于:由泵腔、泵体和连接驱动机构组成; 泵腔:多级气体输送装置有多个腔体,各腔体采用节段式,由多个可复制的独立腔体(一个首级腔、一个末级腔和若干个中间腔体)组成,各中间腔体结构完全相同,气体输送装置级数的选择依据要求的出口压力来确定,在保证首末腔体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增加中间腔体的数量即可;每个腔体内部结构相同,具有一定的互换性;每个节段式腔体由上下腔、活塞盘、环形隔膜片、上下腔体单向连通阀组成; 泵体:各节段式泵腔之间通过各级上下盘依次连接组成泵体,泵体通过穿杠螺栓连接固定;泵体上布置级间单向连通阀、进出气口单向阀以及进出气口 ; 连接驱动机构:连接驱动机构主要有连接轴、驱动机构以及与连接轴相关的密封导向体; 连接轴在驱动机构的作用下做往复运动,使得各级活塞盘做往复运动,加之隔膜片的变形,各级上下腔容积发生变化,各级上下腔体内气体压力发生变化,在压力差的作用下,各级腔体单向连通阀、级间单向连通阀与进出气口单向阀实现开闭,气体输送装置完成对气体的抽吸以及增压过程,最终实现输送气体的作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体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各级隔膜片内外圈正反两面分设一对环形凸台,各级上下盘对称布置两个环形凹槽与隔膜片外圈凸台配合。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体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各级上下盘包裹的空间中有由活塞盘和隔膜片分割成上下腔体,首级下盘和末级上盘分别布置进出气口以及进出气单向阀。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体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各级活塞盘分为上下两部分,在上下活塞盘之间布置至少I个上下腔体单向连通阀,在各级上下活塞盘对称布置两个环形凹槽与隔膜泵外圈凸台配合,活塞盘上设置活塞盘紧固螺栓以压紧上下活塞盘及隔膜片内圈;在本级上盘和下一级下盘之间(首级上盘与中间下盘、中间上盘与末级下盘)分别镶嵌至少I个级间单向连通阀。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体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首级下盘外部布置连接轴导向。
6.密封体,并在导向密封体和首级下盘外部之间增设一个密封圈;在各级间与连接轴接触的盘体位置对称设置一对级间密封圈,在各级间(本级上盘与下一级下盘)之间添加一个级间密封环。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体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连接轴连接首级活塞盘,在连接轴与首级下活塞盘接触位置设置一个轴肩,首级上活塞盘与连接轴通过螺纹连接,在连接轴首级上活塞盘外部位置设置一个卡环,通过轴肩、螺纹、卡环将首级活塞盘与连接轴固定连接,使得首级活塞盘随连接轴同步运动;对于中间活塞盘的连接与首级活塞盘的连接相同。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体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末级活塞盘在中间位置通过连接轴连接螺栓与连接轴固定连接,二者同步运动。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体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末级上盘与连接轴连接螺栓对应位置设置一个凹槽,避免连接轴运动到顶端时与末级上盘发生干涉,同时减小了隔膜泵的轴向尺寸。
【文档编号】F04B41/00GK103629084SQ201310544632
【公开日】2014年3月12日 申请日期:2013年11月6日 优先权日:2013年11月6日
【发明者】贺博, 朱荣生, 杨爱玲 申请人:江苏国泉泵业制造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