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式涡轮压缩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446346阅读:19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卧式涡轮压缩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卧式涡轮压缩机,具体来说,涉及分别具有端板和螺旋体的固定涡轮和可动涡轮相啮合而成的压缩机。
现在,用于冷冻装置等卧式涡轮压缩机构,是如特开平6—66274号公报所公开的那样。
该涡轮压缩机如图5所示,是由在卧式的封闭壳体(C)内一侧安装压缩机构(E)另一侧安装电动机(M)而构成的。并且,上述压缩机构(E)具有固定涡轮(FS)和可动涡轮(OS),它们各自在其端板前面形成螺旋体,该固定涡轮(FS)和可动涡轮(OS)的螺旋体相啮合着。
上述电动机(M)通过驱动轴(S)连接着可动涡轮(OS)的端板。该驱动轴(S)的近压缩机构(E)一侧的端部通过第1轴承架(H)被封闭壳体(C)支持着,另一端图中末示出,是通过第2轴承架被封闭壳体(C)支持着。
在上述封闭壳体(C)上连接着吸入管(J),它开口于压缩机构(E)和电动机之间的内部空间(A)处。
此外,在上述第1轴承架(H)处设有用橡胶等可挠性材料制成的间隔部件(B),将压缩机构(E)的吸入侧与内部空间(A)隔离开。在上述第1轴承架(H)的上部,形成有吸入通路(D),将内部空间(A)连通至压缩机构(E)的吸入侧。
并且,在上述固定涡轮(FS)的背面侧,设有形成输出腔(G)的隔壁(F)。在固定涡轮(FS)的端板上形成的输出泵(P)开口于该输出腔(G),同时输出管(K)也连通于该输出腔(G)。
上述涡轮压缩机的压缩动作如下。
首先,驱动电动机(M),可动涡轮(OS)相对固定涡轮(FS)作无自转的公转运动。于是,例如从冷冻装置的蒸发器返回的低压气体制冷剂从吸入管(J)流入封闭壳体(C)的内部空间(A)。
该气体制冷剂从内部空间(A)通过吸入通路(D)流入压缩机构(E),被该压缩机构(E)压缩。其后,高压的气体制冷剂从压缩机构(E)经输出泵(P)流入输出腔(G),由输出管(K)供给冷凝器。
在上述现有的卧式涡轮压缩机中,固定涡轮(FS)的螺旋体的螺旋终端和可动涡轮(OS)的螺旋体的螺旋终端之间有180度的位相差。因此,在两个涡轮(FS,OS)的螺旋体之间形成的2个压缩腔的吸入口也存在180度的位相差。
从而,在现有的卧式涡轮压缩机中,当使一个压缩腔的吸入口位于卧式的封闭壳体(C)上部时,另一压缩腔的吸入口便位于卧式的封闭壳体(C)的下部。
另一方面,在装备有上述卧式涡轮压缩机的冷冻装置中,将输出气体制冷剂供给蒸发器进行逆循环运转除霜时,以及在其后再次转换为正常运转使输出气体制冷剂流到冷凝器时,有许多液体制冷剂从蒸发器返回封闭壳体(C)。
这时候,如上所述,由于一个吸入口位于卧式的封闭壳体(C)的下部,所以液体制冷剂一通过吸入通路(D),该液体制冷剂就被从吸入口吸入到压缩腔。其结果发生液体压缩,引起螺旋体破损等不利压缩机的问题出现。
另外,从长时间的停止状态起动的时候,由于封闭壳体(C)底部存油处(Q)浸入了液体制冷剂,会出现形成润滑油与制冷剂的溶解液的情况。该形成的溶解液的气泡一通过吸入通路(D)该气泡就被吸入到压缩腔,其结果是由润滑油与制冷剂的溶解液引发液体压缩。
因此,考虑使上述各吸入口位于封闭壳体(C)的上下方向的中间部位。这样,可以使位于下部的吸入口的高度位于中间部位。
根据上述方法,多少可以防止液体压缩。然而,通过了吸入通路(D)的液体制冷剂,从该吸入通路(D)被各吸入口直接吸入。因此,依然存在着没能够充分解决液体压缩的问题。
鉴于这一点,本发明目的是要以一种简单的结构来防止液体压缩,消除由液体压缩引起的起动不良,螺旋体破损等问题,而不论是在有液体制冷剂的侵入,还是有大量液体返回的情况下。
为达到以上的目的,本发明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是,首先分别在卧式涡轮压缩机的在卧式封闭壳体(1)内一侧安装压缩机构(E),在另一侧安装电动机(M)。
上述压缩机构(E)是由各自在其端板(2a,3a)前面形成螺旋体(2b,3b)的固定涡轮(2)和可动涡轮(3)的螺旋体(2b,3b)相啮合而构成的,在两个涡轮(2,3)之间形成有对偶状的许多压缩腔(RA,RB)。
上述电动机(M)使可动涡轮(3)公转地与该涡轮(3)连接。并且,吸入管(11)开口于上述封闭壳体(1)的内部空间(12)中的压缩机构(E)和电动机(M)之间,其特征在于,
上述固定涡轮(2)的螺旋体(2b)的螺旋终端,向可动涡轮(3)的螺旋体(3b)的螺旋终端一侧延长,使上述对偶状的两个压缩腔(RA,RB)的吸入口(22,23)接近使上述吸入口(22,23)位于封闭壳体(1)的上部。
在上述内部空间(12)中的压缩机构(E)和电动机(M)之间设置隔离架(4),将内部空间(12)分为压缩机构腔(12A)和电动机腔(12B),上述吸入管(11)开口于电动机腔(12B)。
在上述隔离架(4)的上部,形成有吸入通路(24),该通路连通于吸入口(22,23)开口的吸入部,同时在上述隔离架(4)设有连通压缩机构腔(12A)和电动机腔(12B)并具有设定流动阻力的回油通路(25)。
本发明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是,在上述权利要求1的发明中,吸入管(11)向电动机腔(12B)的开口位置相对于隔离架(4)上部的吸入通路(24)在周向上错位。
本发明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是,在上述权利要求1或2的发明中,吸入通路(24)相对于成对偶状的压缩腔(RA,RB)的吸入口(22,23)在周向错位。
本发明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是,在上述权利要求3的发明中,吸入通路(24)相对吸入口(22,23)在可动涡轮(3)的公转方向前方侧错位。
根据上述结构,在关于权利要求1的发明中,将固定涡轮(2)的螺旋体(2b)的螺旋终端延长,使该螺旋体(2b)与可动螺旋体(3b)成非对称状。并且使成对偶状的压缩腔(RA,RB)的吸入口(22,23)接近,同时将这些吸入口(22,23)配置在封闭壳体(1)的上部。进而,将上述吸入口(22,23)开口的压缩机构腔(12A)和吸入管(11)开口的电动机腔(12B)用隔离架(4)隔开,于该隔离架(4)的上部设吸入通路(24),同时在该隔离架(4)上设回油通路(25)。
例如,在冷冻装置中进行逆循环运转除霜时以及在其后返回正常运转时,会出现有许多液体制冷剂从吸入管(11)返回封闭壳体(1),液体制冷剂侵入压缩机构腔(12A)的情况。另外,在起动时会出现由于润滑油与制冷剂的溶解液的形成,由这一形成,溶解液的气泡从吸入通路(24)侵入到压缩机构腔(12A)的情况。
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各压缩腔(RA,RB)的吸入口(22,23)位于上部,所以液体制冷剂及溶解液不会被从吸入口(22,23)吸入到压缩腔(RA,RB),抑制了液体压缩。
另外,从上述压缩机构腔(12A)向电动机腔(12B)的回油也切实可行,从而抑制了可动涡轮(3)搅拌油。
进而,上述各涡轮(2,3)的螺旋体(2b,3b)成非对称状,由此可抑制涡轮的外径(端板外径),因此可谋求小形化,防止液体压缩,提高可靠性。
在权利要求2的发明中,上述吸入管(11)的开口位置相对于吸入通路(24)在周向上错位,因此即使有许多液体制冷剂从吸入管(11)返回时,该液体制冷剂也不会被直接从吸入管(11)吸进吸入通路(24),其结果是更切实地解决了液体压缩的问题,可靠性更高了。
在权利要求3的发明中,上述吸入通路(24)相对于吸入口(22,23)在周向上错位,因此,当液体制冷剂侵入吸入通路(24)时,该液体制冷剂飞散而不会被直接吸入吸入口(22,23)。其结果是防止了从上述吸入通路(24)飞散的液体制冷剂被吸入吸入口(22,23)而产生的液体压缩,更切实地解决了液体压缩的问题。
在权利要求4的发明中,上述吸入通路(24)相对于吸入口(22,23)在可动涡轮(3)的公转方向前方侧错位,即错位到螺旋体(3b)的螺旋终端背面一侧。因此,从上述吸入通路(24)飞散并侵入压缩机构腔(12A)的液体制冷剂被吸入口(22,23)吸入时,必须要迂回过上述螺旋体(3b)的螺旋终端,其结果是更加有效地防止了这一吸入,进一步提高了对液体压缩的防止。
根据权利要求1的发明,将固定涡轮(2)的螺旋体(2b)的螺旋终端延长,使各压缩腔(RA,RB)的吸入口(22,23)接近,并且将这些吸入口(22,23)配置在封闭壳体(1)的上部,另一方面,将上述吸入口(22,23)开口的压缩机构腔(12A)和吸入管(11)开口的电动机腔(12B)用隔离架(4)隔开,于该隔离架(4)的上部设吸入通路(24),因此能够切实防止液体压缩。
就是说,例如在冷冻装置中进行逆循环运转除霜时以及在其后返回正常运转时,会出现有许多液体制冷剂从吸入管(11)返回封闭壳体(1),液体制冷剂侵入压缩机构腔(12A)的情况。另外,在起动时形成润滑油和制冷剂的溶解液,由这一形成,会产生溶解液的气泡从吸入通路(24)侵入到压缩机构腔(12A)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各压缩腔(RA,RB)的吸入口(22,23)位于上部,所以能够确实防该气泡及上述液体制冷剂被从吸入口(22,23)吸入到压缩腔(RA,RB),可以切实防止液体压缩。
另外,由于在上述隔离架(4)设有回油通路(25),从压缩机构腔(12A)向电动机腔(12B)的回油能够切实可行,因而可以切实防止可动涡轮(3)搅拌油。
另外,由于上述固定涡轮(2)的螺旋体(2b)与可动涡轮(3)的螺旋体(3b)成非对称状,由此可抑制涡轮外径(端板外径),从而可谋求小形化,同时能防止液体压缩,因而可以提高可靠性。
根据权利要求2的发明,将吸入管(11)的开口位置相对于吸入通路(24)在周向上错位,因此即使有许多液体制冷剂从吸入管(11)返回时,也可以防止该液体制冷剂被直接从吸入管(11)吸进吸入通路(24),其结果是能够更切实地解决了液体压缩的问题,可以得到更高的可靠性。
根据权利要求3的发明,将上述吸入通路(24)相对于吸入口(22,23)在周向上错位,因此,当液体制冷剂侵入吸入通路(24)时,该液体制冷剂飞散而防止被直接吸入进吸入口(22,23)。其结果是可以防止从上述吸入通路(24)飞散的液体制冷剂被吸入吸入口(22,23)而产生的液体压缩,因此能够更切实地解决液体压缩的问题。
根据权利要求4的发明,由于吸入通路(24)相对于吸入口(22,23)在可动涡轮(3)的公转方向前方侧错位,因此上述吸入口(22,23)是位于可动涡轮(3)的螺旋体(3b)的螺旋终端背面一侧。为此,从上述吸入通路(24)飞散并侵入压缩机构腔(12A)的液体制冷剂被吸入口(22,23)吸入时,必须要使该液体制冷剂迂回过上述螺旋体(3b)的螺旋终端部,其结果是可以更加有效地防止这一吸入,进一步提高了对液体压缩的防止。


图1所示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是部分切除了固定涡轮及可动涡轮而看到的支架剖面图。
图2所示为省略了一部分的卧式涡轮压缩机的纵向剖面图。
图3为只示出支架的右侧视图。
图4所示为其它实施例的卧式涡轮压缩机的主要部分的剖面图。
图5所示为省略了一部分的现有卧式涡轮压缩机的纵向剖面图。
以下,根据图面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
如图2所示,该卧式涡轮压缩机设置于冷冻装置的制冷回路中,其构成是在横向设置的封闭壳体(1)内一侧安装压缩机构(E),另一侧安装电动机(M)。
上述压缩机构(E)由固定涡轮(2)和可动涡轮(3)构成,固定涡轮(2)的端板(2a)前面形成螺旋体(2b),可动涡轮(3)端板(3a)前面形成螺旋体(3b)。该固定涡轮(2)的螺旋体(2b)和可动涡轮(3)的螺旋体(3b)相啮合着。
驱动轴(5)连接于上述电动机(M),该驱动轴(5)是使可动涡轮(3)公转地与该可动涡轮(3)连接。
上述驱动轴(5)的一端通过轴承(6a)由隔离架(4)支持着,隔离架(4)接近压缩机构(E),并且固定在封闭壳体(1)上;另一端图中末示出,是通过轴承架由封闭壳体(1)支持着。
在上述驱动轴(5)的一端形成有偏心轴部(7),该偏心轴部(7)通过轴承(6b)插入筒状的轴部件(8),该筒状的轴部件(8)从可动涡轮(3)的端板(3a)背面侧突出。
此外,在上述可动涡轮(3)的端板(3a)与隔离架(4)之间,设有防止自转用的欧氏环(9)。
驱动电机(M),驱动轴(5)一转动,可动涡轮(3)就相对固定涡轮(2)进行无自转的公转运动。由该公转运动在各螺旋体(2b,3b)之间形成第1压缩腔(RA)和第2压缩腔(RB)。由这两个压缩腔(RA,RB)的容积收缩来压缩制冷剂,该制冷剂从在上述固定涡轮(2)的端板(2a)的中心部形成的输出泵(10)输出。
另一方面,传导制冷剂的吸入管(11)开口于上述封闭壳体(1)的内部空间(12)中的压缩机构(E)和电动机(M)之间。
并且,在上述固定涡轮(2)的端板(2a)的背面,设有固定于封闭壳体(1)的隔离板(13)。该隔离板(13)在固定涡轮(2)的端板(2a)的背面隔离出一个输出腔(14)。并且输出泵(10)通过设在隔离板(13)上的输出阀装置(15)开口于该输出腔(14),同时输出管(16)与输出腔(14)连通。
此外,在上述隔离板(13)上设有搜集润滑油的防雾装置(17),另一方面,上述输出腔(14)的润滑油由毛细管(18)回收到电动机腔(12B)。
在上述隔离板(13)上设有成为一体的气体遮蔽部(19),在上述毛细管(18)的端部设有毛细管导板(20),上述封闭壳体(1)由安装脚架成倾斜状支持于设置面(GL)上。
在上述卧式涡轮压缩机中,本发明的特征如图1所示,首先在于固定涡轮(2)的螺旋体(2b)。也就是,该固定涡轮(2)的螺旋体(2b)的螺旋终端,从该螺旋终端到相对可动涡轮(3)的螺旋体(3b)的螺旋终端的部位大致延长了180度。
而由上述螺旋体(2b)的延长,使得在两涡轮(2,3)间形成的两个压缩腔(RA,RB)的吸入口(22,23)接近。进而,如图1所示,使这些吸入口(22,23)位于封闭壳体(1)上部那样来配置两涡轮(2,3)。
另一方面,在压缩机构(E)和电动机(M)之间设置的隔离架(4)将内部空间(12)分隔成吸入口(22,23)开口的压缩机构腔(12A)和吸入管(11)开口的电动机腔(12B),吸入口(22,23)开口于该压缩机构腔(12A)的吸入部。在上述隔离架(4)的上部,形成着连通于压缩机构腔(12A)吸入部的吸入通路(24),同时在上述支架(4)上设有连通压缩机构腔(12A)和电动机腔(12B)并具有设定流动阻力的回油通路(25)。
更具体地说,在将上述固定涡轮(2)的螺旋体(2b)的螺旋终端延长到可动涡轮(3)的螺旋体(3b)的螺旋终端的延长部分内侧壁面上,形成着和其它部分同样的渐开线或与其近似的曲线。
另外,由于螺旋体(2b)的延长,固定涡轮(2)的螺旋体(2b)的内壁面同可动涡轮(3)的螺旋体(3b)的外壁面所形成的第1压缩腔(RA)的吸入体积比固定涡轮(2)的螺旋体(2b)的外壁面同可动涡轮(3)的螺旋体(3b)的内壁面所形成的第2压缩腔(RB)的吸入体积有所增加。
从而,上述第1压缩腔(RA)的压缩比与第2压缩腔(RB)的压缩比不同,为此,在上述可动涡轮(3)或固定涡轮(2)的螺旋体(2b,3b)的螺旋始端部形成调节用缺口,用以调节第1压缩腔(RA)的开始输出角度比第2压缩腔(RB)的开始输出角度早,使两压缩腔(RA,RB)的压缩比一样。
另外,上述隔离架(4)如图1所示,形成着与封闭壳体(1)的内周面相对的园形外周面,将隔离架(4)的上部在设定范围做出缺口以形成上述吸入通路(24)。在上述隔离架(4)的外周面与封闭壳体(1)的内周面之间形成微小间隙(a)。例如,上述微小间隙(a)被设定为20—30um,上述隔离架(4)与封闭壳体(1)之间形成有回油通路(25)。
即,将上述隔离架(4)的外径做得略小于封闭壳体(1)的内径,使支架(4)游离嵌合于封闭壳体(1)。而在隔离架(4)的外周部,如图3所示,埋入着多个焊接销(26),另一方面,在封闭壳体(1)上对应焊接销(26)的部位处形成有焊接孔。并且,在与封闭壳体(1)之间存在着微小间隙(a)的状态下将支架(4)焊接固定,由该微小间隙(a)形成上述回油通路(25)。
该回油通路(25)是一条狭窄通路,从形成于驱动轴(5)中的供油通路(27)供给到轴承(6a,6b)和支持可动涡轮(3)的端板(3a)的推力轴承面中的润滑油由该通路从压缩机构腔(12A)返回电动机腔(12B)。具体来说,在上述隔离架(4)上形成着轴部件(8)所位于的凹部(28),上述回油通路(25)是为润滑油从凹部(28)返回电动机腔(12B)的通路。
并且,上述回油通路(25)防止了润滑油和液体制冷剂从形成于电动机腔(12B)底部的存油处(29)的倒流,同时防止了润滑油积在凹部(28)处而发生可动涡轮(3)搅拌油的情况。
当上述回油通路(25)是由封闭壳体(1)与支架(4)之间的微小间隙(a)形成时,可以用焊接销(26)将隔离架(4)焊接固定在封闭壳体(1)上,因此驱动轴(5)可以容易地伸出。形成上述回油通路(25)的同时驱动轴(5)也可以容易伸出。
作为上述回油通路(25)的其它实施例也可以如图4所示,由连通小孔(b)构成,另外也可由缺口构成(图中末示出),还可由上述微小间隙(a)与连通小孔(b)一同构成。
另外,上述吸入通路(24)也可以与封闭壳体(1)上部的吸入口(22,23)的开口位置相吻合地设在一起设在封闭壳体(1)上部,但最好在周向上错开。特别是如图1所示,相对于上述吸入口(22,23),在关闭这些吸入口(22,23)的可动涡轮(3)公转方向的前方,即,错开到吸入口(22,23)的背面侧为好。此外,上述吸入管(11)开口于电动机腔(12B)的上部,但这个开口位置最好相对于吸入通路(24)在周向上错开。
以下,就卧式涡轮压缩机的动作加以说明。
首先,驱动电动机(M),可动涡轮(3)相对于固定涡轮(2)进行无自转的公转运动。于是,从冷冻装置的蒸发器返回的低压制冷剂从吸入管(11)流入封闭壳体(1)的电动机腔(12B)。
该制冷剂从电动机腔(12B)经吸入通路(24)流入压缩机构腔(12A),再从吸入口(22,23)进入各压缩腔(RA,RB),被压缩。其后,高压的制冷剂从各压缩腔(RA,RB)经输出泵(11)流到输出腔(14),由输出管(16)供给冷凝器。
如上所述,制冷剂从吸入口(22,23)流入各压缩腔(RA,RB)。此时由于固定涡轮(2)及可动涡轮(3)的螺旋体(2b,3b)是非对称的,并且使两吸入口(22,23)接近,配置于封闭壳体(1)的上部,因此既可以谋求作为非对称螺旋形式优点之一的小形化又能够抑制液体制冷剂被吸入口(22,23)吸入。
也就是说,在起动时会有一种情况,即,机器停止时浸入的液体制冷剂会形成电动机腔(12B)的润滑油与制冷剂的溶解液。另外,进行逆循环的除霜运转时会有许多的液体制冷剂返回的情况。进而,在其后恢复了正常运转的时候,会有许多的液体制冷剂从除霜运转时供给了气体制冷剂的蒸发器通过吸入管(11)返回电动机腔(12B)的情况。
这些情况下,溶解液的气泡和液体制冷剂被吸入口(22,23)吸入,然而如图1所示,由于两个吸入口(22,23)都位于封闭壳体(1)的上部,因此抑制了溶解液的气泡和液体制冷剂被吸入口(22,23)吸入。
另外,使上述吸入管(11)向电动机腔(12B)的开口位置相对于吸入通路(24)在周向上错位,并且,使吸入通路(24)相对于吸入口(22,23)在周向上错位。因此,包括从上述吸入管(11)流入电动机腔(12B)的液体制冷剂的制冷剂,如图1中虚线箭头所示,先在电动机腔(12B)内沿封闭壳体(1)的内周面在周向上流动。然后,上述制冷剂从吸入通路(24)按实线箭头所示,进入压缩机构(12A)后改变流向,向吸入口(22,23)的方向流动。
从而,上述制冷剂在从吸入管(11)经吸入通路(24)向吸入口(22,23)流动过程中液体制冷剂被分离,另外,防止了飞散的液体制冷剂被直接吸入进吸入口(22,23)。其结果是在上述吸入口(22,23)气化了的制冷剂被吸入,由此可以切实防止因液体制冷被吸入剂所致的液体压缩。
另外,供给到轴承(6a,6b)和推力承受面上的润滑油,经过回油通路(25)返回电动机腔(12B),所以,可防止润滑油积存在支架(4)的凹部(28)内。其结果,可防止可动涡轮(3)搅拌油,可减低上油量。还可以防止液体制冷剂和润滑油从存油处(29)倒流。
由于在支架(4)上只设置了吸入通路(24),所以,能提高其刚度,因此,可减少推力承受面的变形,提高压缩机的可靠性。
在上述的实施例中,两个涡轮(2,3)之间形成有两个压缩腔(RA,RB),但也可以是形成2组以上成对的多个压缩腔。总之,本发明中,只要将形成的各压缩腔的吸入口位于上部就可以。
另外,对上述实施例适用于冷冻装置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也可以适用于冷冻装置以外的各种装置。
如上所述,本发明的卧式涡轮压缩机作为冷冻装置等的压缩机是有效的,特别是适用于那些存在有液流体返回的装置。
权利要求
1.一种卧式涡轮压缩机,分别在卧式的封闭壳体(1)内一侧安装压缩机构(E)另一侧安装电动机(M)。上述压缩机构(E)是由各自在其端板(2a,3a)前面形成螺旋体(2b,3b)的固定涡轮(2)和可动涡轮(3)的螺旋体(2b,3b)相啮合而构成的,在两个涡轮(2,3)之间形成有对偶状的许多压缩腔(RA,RB)。上述电动机(M)使涡轮(3)公转地与该涡轮(3)连接,吸入管(11)开口于上述封闭壳体(1)的内部空间(12)中的压缩机构(E)和电动机(M)之间,其特征在于上述固定涡轮(2)的螺旋体(2b)的螺旋终端,向可动涡轮(3)的螺旋体(3b)的螺旋终端一侧延长,使上述对偶状的两个压缩腔(RA,RB)的吸入口(22,23)接近上述吸入口(22,23)位于封闭壳体(1)的上部。在上述内部空间(12)中,于压缩机构(E)和电动机(M)之间设置隔离架(4),将内部空间(12)分为压缩机构腔(12A)和电动机腔(12B)。上述吸入管(11)开口于电动机腔(12B)。上述隔离架(4)的上部,形成有吸入通路(24),该通路连通于吸入口(22,23)开口的吸入部在上述隔离架(4)上设有连通压缩机构腔(12A)和电动机腔(12B)并具有设定流动阻力的回油通路(25)。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卧式涡轮压缩机,其特征在于吸入管(11)向电动机腔(12B)的开口位置,相对于隔离架(4)上部的吸入通路(24)在周向上错位。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卧式涡轮压缩机,其特征在于吸入通路(24)相对于两个压缩腔(RA,RB)的吸入口(22,23)在周向上错位。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卧式涡轮压缩机,其特征在于吸入通路(24)相对于吸入口(22,23)在可动涡轮(3)的公转方向前方侧错位。
全文摘要
将固定涡轮(2)的螺旋体(2b)的螺旋终端延长到可动涡轮(3)的螺旋体(3b)的螺旋终端一侧。由于螺旋体(2b)的延长,使各压缩腔(RA,RB)的吸入口(22,23)接近,另一方面,使吸入口(22,23)位于封闭壳体(1)的上部。在分隔压缩机构腔(12A)和电动机腔(12B)的隔离架(4)的上部形成有吸入通路(24)。吸入管(11)的开口位置,相对于吸入通路(24)在周向上错位。吸入通路(24)相对压缩腔(RA,RB)的吸入口(22,23)在周向错位。吸入通路(24)相对于吸入口(22,23)在可动涡轮(3)的公转方向前方侧错位。
文档编号F04C23/00GK1129967SQ95190561
公开日1996年8月28日 申请日期1995年6月21日 优先权日1994年6月24日
发明者萩原茂喜, 带谷武和, 上野广道, 城村周一 申请人:达金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