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达以及马达的制造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7555881发布日期:2019-04-30 18:36阅读:338来源:国知局
马达以及马达的制造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一种定子(stator)及电路基板被树脂密封构件覆盖的马达(motor)以及马达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有一种泵(pump)装置,其包括配置叶轮及转子(rotor)的泵室、以及配置在泵室外侧的定子及电路基板(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泵装置中,在定子及电路基板与泵室之间,配置有防止流体流入定子及电路基板的配置部位的间隔壁。定子及电路基板被树脂密封构件覆盖。定子形成为大致圆筒状,且包括驱动用线圈(coil)、经由线圈架(bobbin)来卷绕驱动用线圈的定子芯材(stator core)、以及将驱动用线圈的端部捆扎起来固定的端子接脚(pin)。端子接脚被压入固定于线圈架。

而且,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泵装置中,电路基板是形成为平板状,且以定子的轴向与电路基板的厚度方向一致的方式而固定于间隔壁。端子接脚被焊接固定于电路基板。在间隔壁上,形成有用于固定电路基板的一个紧固用突起,电路基板通过螺丝而固定于一个紧固用突起。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泵装置的制造时,在将间隔壁插入定子内周侧的状态下,将电路基板固定于间隔壁,并且将端子接脚焊接固定至电路基板。而且,将此状态的间隔壁、定子及电路基板配置于模具内,向该模具内注入树脂材料并使其固化,由此来形成覆盖定子及电路基板的树脂密封构件。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13-204431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泵装置中,为了通过树脂密封构件来更切实地覆盖定子及电路基板,优选的是在树脂密封构件的形成时提高注入至模具内的树脂材料的注入压力。另一方面,若提高注入至模具内的树脂材料的注入压力,则会有大的成形压力作用于配置在模具内的平板状的电路基板。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泵装置中,配置在模具内的电路基板是通过一个螺丝而固定于间隔壁,因此若注入至模具内的树脂材料的注入压力变高,则有可能会因流入定子及间隔壁与电路基板之间的树脂材料的压力,而导致电路基板朝向远离定子及间隔壁的方向翘曲。而且,若电路基板的翘曲量变大,则被压入固定至线圈架的端子接脚有可能从线圈架脱落。

因此,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马达,该马达的定子及电路基板被树脂密封构件覆盖,并且具有一端侧被焊接固定至电路基板而另一端侧被固定至定子的绝缘构件的端子接脚,其中,能够防止形成树脂密封构件时端子接脚从绝缘构件脱落。而且,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该马达的制造方法。

[解决问题的手段]

为了解决所述课题,本发明的马达包括:转子,具有驱动用磁铁;定子,形成为筒状并配置在转子的外周侧,并且具有驱动用线圈;间隔壁构件,具有配置在转子与定子之间的大致有底圆筒状的间隔壁;电路基板,在转子的轴向上的间隔壁的外侧,固定于间隔壁的底部;以及树脂制的树脂密封构件,覆盖定子及电路基板,定子包括:绝缘构件;定子芯材,具有经由绝缘构件来卷绕驱动用线圈的多个凸极部;以及多个端子接脚,电性连接驱动用线圈的端部,并且与轴向平行地配置,若将轴向中的相对于间隔壁来配置电路基板的方向设为第1方向,将第1方向的相反方向设为第2方向,则电路基板较定子芯材及绝缘构件而配置在第1方向侧,端子接脚的第1方向侧的部分被焊接固定至电路基板,绝缘构件具有对端子接脚的第2方向侧的部分进行压入固定的压入固定部,在端子接脚的第2方向端,形成有防脱部,该防脱部接触于压入固定部的第2方向侧的面即第2方向面,以防止端子接脚朝向第1方向脱落。

本发明的马达中,若将转子的轴向中相对于间隔壁来配置电路基板的方向设为第1方向,将第1方向的相反方向设为第2方向,则在端子接脚的第2方向端,形成有防脱部,该防脱部接触于绝缘构件的压入固定部的第2方向侧的面即第2方向面,以防止端子接脚朝向第1方向脱落。因此,本发明中,在形成树脂密封构件时,即使有大的成形压力作用于电路基板与绝缘构件之间,也能够防止端子接脚从绝缘构件脱落。而且,由于能够防止端子接脚从绝缘构件脱落,因此能够抑制形成树脂密封构件时的电路基板的翘曲。

本发明中,例如,防脱部是将端子接脚的第2方向端部分弯折而形成的弯折部。此时,能够在从第1方向侧将端子接脚压入固定至压入固定部后形成防脱部。

本发明中,优选的是,定子芯材包括形成为环状的外周环部、以及从外周环部朝向定子的径向内侧突出的多个凸极部,压入固定部形成于轴向覆盖部,该轴向覆盖部从第1方向侧覆盖定子的周方向上的外周环部的一部分,在压入固定部,以在周方向上隔开间隔的状态而固定有两根端子接脚,轴向覆盖部包括加强用的壁厚部,该加强用的壁厚部配置在周方向上的两个防脱部之间,并与压入固定部的第2方向面相连。若以此方式构成,则即使为了配置防脱部而使压入固定部的第2方向面与外周环部的第1方向侧的端面在轴向上远隔,也能够确保轴向覆盖部的强度。因此,能够抑制将驱动用线圈卷绕至绝缘构件时的轴向覆盖部的变形。

本发明中,优选的是,定子芯材包括形成为环状的外周环部、以及从外周环部朝向定子的径向内侧突出的多个凸极部,压入固定部形成于轴向覆盖部,该轴向覆盖部从第1方向侧覆盖定子的周方向上的外周环部的一部分,轴向覆盖部包括接触覆盖部,该接触覆盖部在轴向上配置于外周环部与第2方向面之间,且以覆盖周方向上的外周环部的一部分的方式而接触于外周环部。若以此方式构成,则即使固定于压入固定部的端子接脚万一朝向第2方向移动,也能够防止端子接脚与定子芯材的接触,其结果,能够防止驱动用线圈与定子芯材的短路。

本发明中,优选的是,防脱部是将端子接脚的第2方向端部分弯折而形成的弯折部,弯折部的长度短于轴向上的压入固定部与接触覆盖部的间隔。若以此方式构成,则能够在从第1方向侧将端子接脚压入固定至压入固定部后形成防脱部,因此即使在轴向覆盖部形成接触覆盖部,也能够在端子接脚形成防脱部。

本发明中,优选的是,在压入固定部,以在定子的周方向上隔开间隔的状态而固定有两根端子接脚,在压入固定部,形成有供两根端子接脚压入的两个压入孔,压入孔形成为从压入固定部的第1方向侧的面贯穿至第2方向面。

本发明中,优选的是,防脱部是将端子接脚的第2方向端部分弯折而形成的弯折部,定子芯材包括形成为环状的外周环部、以及从外周环部朝向定子的径向内侧突出的多个凸极部,压入固定部形成于轴向覆盖部,该轴向覆盖部从第1方向侧覆盖定子的周方向上的外周环部的一部分,在压入固定部,以在周方向上隔开间隔的状态而固定有两根端子接脚,轴向覆盖部包括加强用的壁厚部,该加强用的壁厚部配置在周方向上的两个弯折部之间,且与压入固定部的第2方向面相连,弯折部是朝向壁厚部弯折。

本发明中,优选的是,定子芯材包括形成为环状的外周环部、以及从外周环部朝向定子的径向内侧突出的多个凸极部,压入固定部形成于轴向覆盖部,该轴向覆盖部从第1方向侧覆盖定子的周方向上的外周环部的一部分,在压入固定部,以在周方向上隔开间隔的状态而固定有两根端子接脚,轴向覆盖部包括接触覆盖部,且包括加强用的壁厚部,该接触覆盖部是在轴向上配置于外周环部与第2方向面之间,且以覆盖周方向上的外周环部的一部分的方式而接触于外周环部,该加强用的壁厚部配置在周方向上的两个防脱部之间,且与压入固定部的第2方向面及接触覆盖部相连。

本发明的马达例如是通过马达的制造方法来制造,该马达的制造方法包括:绝缘构件安装工序,在定子芯材上安装绝缘构件;第1压入工序,在绝缘构件安装工序后将端子接脚压入压入固定部;线圈卷绕工序,在第1压入工序后,将驱动用线圈的端部卷绕并捆扎至端子接脚,并且将驱动用线圈经由绝缘构件而卷绕至凸极部;焊接工序,在线圈卷绕工序后,将驱动用线圈的端部焊接固定至端子接脚;第2压入工序,在焊接工序后,将端子接脚进一步压入至压入固定部;以及弯折部形成工序,在第2压入工序后,将端子接脚的第2方向端部分弯折而形成弯折部。该制造方法中,即使在轴向覆盖部形成接触覆盖部,也能够在端子接脚形成防脱部。而且,该制造方法中,在焊接工序后的第2压入工序中,将端子接脚进一步压入至压入固定部,因此能够缓和端子接脚与凸极部之间的驱动用线圈的张力,其结果,能够防止端子接脚与凸极部之间的驱动用线圈的断线。

[发明的效果]

如上所述,本发明中,在定子及电路基板被树脂密封构件覆盖,并且具有一端侧被焊接固定至电路基板而另一端侧被固定至定子的绝缘构件的端子接脚的马达中,能够防止形成树脂密封构件时端子接脚从绝缘构件脱落。而且,根据本发明的马达的制造方法,即使在轴向覆盖部形成接触覆盖部,也能够在端子接脚形成防脱部,并且能够防止端子接脚与凸极部之间的驱动用线圈的断线。

附图说明

图1是装入有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马达的泵装置的剖面图。

图2是图1所示的电路基板、定子及间隔壁构件的立体图。

图3是图2所示的电路基板、定子及间隔壁构件的侧面图。

图4是图2所示的定子芯材的平面图。

图5(A)是图2所示的第1绝缘体(insulator)及端子接脚的侧面图,图5(B)是图2所示的第1绝缘体及端子接脚的正面图。

图6是成为图4所示的定子芯材的芯材原体的平面图。

图7(A)及图7(B)是用于说明图2所示的定子的装配方法的图,图7(A)是表示第1压入工序后的状态的图,图7(B)是表示第2压入工序后的状态的图。

附图标号说明:

1:泵装置;

2:叶轮;

3:马达;

4:电路基板;

5:转子;

6:定子;

7:罩壳;

8:上壳;

8a:吸入部;

8b:喷出部;

9:泵室;

10:密封构件(O型环);

11:间隔壁构件;

11a:间隔壁;

11b:圆筒部;

11c:底部;

11d、16a:凸缘部;

11h:轴保持部;

11j:固定用突起;

11k:定位用突起;

12:树脂密封构件;

14:驱动用磁铁;

15:套筒;

16:保持构件;

17:固定轴;

18:推力轴承构件;

23:驱动用线圈;

24:定子芯材;

24a:外周环部;

24b:凸极部;

24c:凸极前端部;

24d:连结部;

24e:外周部;

24f:接缝;

25:绝缘体(绝缘构件);

26:端子接脚;

26a:弯折部(防脱部);

30:第1绝缘体;

30a:下侧半筒部;

30b:内侧凸缘部;

30c:外侧凸缘部;

30d:轴向覆盖部;

30e:径向覆盖部;

30f:压入固定部;

30g:接触覆盖部;

30h:凹部;

30j:上端面(第2方向面);

30k:下端面;

30m:壁厚部;

30n:压入孔;

31:第2绝缘体;

34:螺丝;

54:芯材原体;

54a:弯折部;

54b:带状部;

60:夹具;

H:轴向上的压入固定部与接触覆盖部的间隔;

L:弯折部的长度;

Z1:第2方向;

Z2:第1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泵装置的概略结构)

图1是装入有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马达3的泵装置1的剖面图。图2是图1所示的电路基板4、定子6及间隔壁构件11的立体图。图3是图2所示的电路基板4、定子6及间隔壁构件11的侧面图。另外,以下的说明中,将图1的上侧(Z1方向侧)设为“上”侧,将图1的下侧(Z2方向侧)设为“下”侧。

本实施例的马达3是装入至被称作密闭式泵(canned pump)(密闭式电动泵(canned motor pump))的类型的泵装置1中来使用。泵装置1包括以马达3的动力来旋转的叶轮2。而且,马达3包括转子5、定子6以及用于控制马达3的电路基板4。叶轮2、转子5、定子6及电路基板4被配置在包含罩壳(housing)7及上壳(case)8的壳体的内部,所述罩壳7构成马达3的一部分,所述上壳8覆盖罩壳7的上部。罩壳7与上壳8通过省略图示的螺丝而彼此固定。

在上壳8上,形成有流体的吸入部8a与流体的喷出部8b。在罩壳7与上壳8之间,形成有供从吸入部8a吸入的流体朝向喷出部8b通过的泵室9。而且,在罩壳7与上壳8的接合部分,配置有用于确保泵室9的密闭性的密封(seal)构件(O型环(O ring))10。罩壳7包括:间隔壁构件11,具有以隔开泵室9与定子6的方式而配置在泵室9与定子6之间的间隔壁11a;以及树脂制的树脂密封构件12,覆盖间隔壁构件11的下表面及侧面。

转子5包括驱动用磁铁14、圆筒状的套筒(sleeve)15、以及保持驱动用磁铁14及套筒15的保持构件16。保持构件16形成为带凸缘的大致圆筒状。驱动用磁铁14被固定在保持构件16的外周侧,套筒15被固定在保持构件16的内周侧。在配置于上侧的保持构件16的凸缘部16a,固定有叶轮2。叶轮2及转子5被配置在泵室9的内部。

转子5可旋转地支撑于固定轴17。固定轴17是以上下方向与固定轴17的轴向一致的方式而配置。即,上下方向为转子5的轴向。固定轴17的上端被保持于上壳8,固定轴17的下端被保持于罩壳7。固定轴17插通至套筒15的内周侧。而且,在固定轴17上,安装有抵接于套筒15上端面的推力轴承(thrust bearing)构件18。本实施例中,套筒15作为转子5的径向轴承(radial bearing)发挥功能,套筒15及推力轴承构件18作为转子5的推力轴承发挥功能。

定子6包括驱动用线圈23、定子芯材24、以及作为绝缘构件的绝缘体25,且整体形成为筒状。具体而言,定子6形成为大致圆筒状。定子6经由间隔壁11a而配置于转子5的外周侧。即,在转子5与定子6之间配置有间隔壁11a。而且,定子6是以上下方向与定子6的轴向一致的方式而配置。

而且,定子6包括供驱动用线圈23的端部捆扎并电性连接的多个端子接脚26。端子接脚26是以上下方向与端子接脚26的长边方向一致的方式而配置。即,端子接脚26是与上下方向平行地配置。关于定子6的具体结构将后述。另外,以下的说明中,将转子5及定子6的径向设为“径向”,将转子5及定子6的周方向(圆周方向)设为“周方向”。

如上所述,间隔壁构件11包括间隔壁11a。间隔壁11a形成为带凸缘的大致有底圆筒状,且包括圆筒部11b、底部11c及凸缘部11d。圆筒部11b形成为圆筒状,且以覆盖驱动用磁铁14的外周面的方式而配置。底部11c形成为封闭圆筒部11b的下端的圆板状。凸缘部11d是以从圆筒部11b的上端朝向径向外侧扩展的方式而形成。

在底部11c的上表面,以朝向上侧突出的方式而形成有保持固定轴17的下端侧的轴保持部11h。在底部11c的下表面,以朝向下侧突出的方式而形成有用于将电路基板4固定至间隔壁构件11的固定用突起11j。固定用突起11j是形成在底部11c的下表面的中心。而且,在底部11c的下表面,以朝向下侧突出的方式而形成有用于对电路基板4进行定位的定位用突起11k。如图1所示,间隔壁11a的内侧及上侧成为泵室9,叶轮2及转子5被配置在间隔壁11a的内侧及上侧。间隔壁11a起到防止泵室9内的流体流入到定子6及电路基板4的配置部位的功能。

电路基板4是环氧玻璃(glass epoxy)基板等刚性(rigid)基板,形成为平板状。该电路基板4是以上下方向与电路基板4的厚度方向一致的方式,而较驱动用线圈23、定子芯材24及绝缘体25配置在下侧。而且,电路基板4在借助固定用突起11j与定位用突起11k而在径向上受到定位的状态下,固定于螺入至固定用突起11j的螺丝34。即,电路基板4较底部11c而在下侧(即,上下方向上的间隔壁11a的外侧)固定于底部11c,电路基板4被配置在泵室9的外侧。另外,图3中,省略了固定用突起11j、定位用突起11k及螺丝34的图示。

端子接脚26的下端侧部分被焊接固定于电路基板4。即,驱动用线圈23经由端子接脚26而电性连接于电路基板4。本实施例的下方向(Z2方向)为定子6的轴向中的相对于间隔壁11a来配置电路基板4的方向即第1方向,上方向(Z1方向)为第1方向的相反方向即第2方向。

树脂密封构件12是为了完全覆盖电路基板4及驱动用线圈23等,以保护电路基板4及驱动用线圈23等不受流体损害而设置。树脂密封构件12整体上形成为大致有底圆筒状,完全覆盖电路基板4、定子6、圆筒部11b及底部11c。而且,树脂密封构件12覆盖凸缘部11d的下表面。

(定子的结构)

图4是图2所示的定子芯材24的平面图。图5(A)是图2所示的第1绝缘体30及端子接脚26的侧面图,图5(B)是图2所示的第1绝缘体30及端子接脚26的正面图。

如上所述,定子6包括驱动用线圈23、定子芯材24、绝缘体25及端子接脚26。定子芯材24是将包含磁性材料的薄的磁性板层叠而形成的层叠芯材。该定子芯材24如图4所示,包括形成为环状的外周环部24a以及从外周环部24a朝向径向内侧突出的多个凸极部24b。本实施例的定子芯材24包括六个凸极部24b。六个凸极部24b是以等角度间距(pitch)而形成,且在周方向上以固定的间隔而配置。另外,定子芯材24所具有的凸极部24b的数量也可为六个以外的数量。而且,定子芯材24也可并非为层叠芯材。

外周环部24a形成为如下所述的环状,即,从上下方向观察时的外周面的形状为大致圆形状,从上下方向观察时的内周面的形状为大致六边形状。外周环部24a的外周面构成定子芯材24的外周面。而且,外周环部24a包含六个外周部24e。即,外周环部24a包含与凸极部24b相同数量的外周部24e。周方向上的外周环部24a的一部分、且从上下方向观察时呈大致六边形状的外周环部24a的内周面的1个顶点和与该顶点相邻的顶点之间的部分成为1个外周部24e。即,周方向上的外周环部24a的一部分、且与从上下方向观察时呈大致六边形状的外周环部24a的内周面的一边对应的部分成为1个外周部24e。

凸极部24b是形成于周方向上的外周部24e的中心。而且,凸极部24b包含凸极部24b的前端部即凸极前端部24c、及将凸极前端部24c与外周环部24a相连的连结部24d。凸极前端部24c在从上下方向观察时,形成为从呈直线状形成的连结部24d的前端(径向内侧端)朝向周方向的两侧延伸的大致圆弧状。径向上的凸极前端部24c的内侧面隔着圆筒部11b而与驱动用磁铁14的外周面相向。

而且,定子芯材24是将呈直线状相连的六个外周部24e(参照图6)在外周部24e与外周部24e的边界部分予以弯折,并将该端部彼此相连而形成的卷边(curling)芯材。即,定子芯材24是通过将下述芯材的端部彼此相连而形成为环状,所述芯材包含成为外周环部24a的带状芯材、及从该带状芯材的其中一个面竖立的六个凸极部24b。因此,如图4所示,在周方向上的外周部24e之间的一处部位,形成有接缝24f。

绝缘体25是由树脂等绝缘性材料所形成。该绝缘体25是对应于每个凸极部24b而安装,定子6包括六个绝缘体25。即,定子6包括与凸极部24b相同数量的绝缘体25。而且,绝缘体25形成为在两端具有凸缘部的带凸缘的筒状,且以形成为筒状的绝缘体25的轴向与定子6的径向一致的方式而安装于凸极部24b。

而且,绝缘体25包含可沿上下方向分割的第1绝缘体30与第2绝缘体31,通过将第1绝缘体30与第2绝缘体31组合起来而形成绝缘体25。第1绝缘体30配置于下侧,第2绝缘体31配置于上侧。

第1绝缘体30包含:四边槽状的下侧半筒部30a,覆盖连结部24d的下端侧部分的侧面及连结部24d的下表面;内侧凸缘部30b,与下侧半筒部30a的径向的内侧端相连;以及外侧凸缘部30c,与下侧半筒部30a的径向的外侧端相连。内侧凸缘部30b形成为从径向上的下侧半筒部30a的内侧端朝向周方向的两侧及下侧扩展的凸缘状,并覆盖凸极前端部24c的下端面及凸极前端部24c的下端侧部分的外周侧。

外侧凸缘部30c形成为从径向上的下侧半筒部30a的外侧端朝向周方向的两侧及下侧扩展的凸缘状,且包含从下侧覆盖外周部24e的一部分(即,周方向上的外周环部24a的一部分)的轴向覆盖部30d、以及从内周侧(径向内侧)覆盖外周部24e的一部分下端侧部分的径向覆盖部30e。即,外侧凸缘部30c覆盖外周部24e的一部分下端面与外周部24e的一部分下端侧部分的内周侧。轴向覆盖部30d是以与径向覆盖部30e的下端相连的方式而形成。

轴向覆盖部30d包括将端子接脚26的上侧部分压入固定的压入固定部30f、及以覆盖外周部24e的一部分的方式而与外周部24e的下端面接触的接触覆盖部30g。压入固定部30f较接触覆盖部30g而配置于下侧,构成轴向覆盖部30d的下端侧部分。而且,接触覆盖部30g构成轴向覆盖部30d的上端侧部分。在上下方向上的压入固定部30f与接触覆盖部30g之间,形成有从轴向覆盖部30d的径向的外侧面朝向径向内侧凹陷的两个凹部30h。两个凹部30h是从周方向上的轴向覆盖部30d的两端分别朝向周方向的内侧而形成。

压入固定部30f的下端面(即,轴向覆盖部30d的下端面)以及接触覆盖部30g的上端面(即,轴向覆盖部30d的上端面)形成为在上下方向上正交的平面状。而且,凹部30h形成为四边槽状,如图5所示,压入固定部30f的上端面30j及接触覆盖部30g的下端面30k形成为在上下方向上正交的平面状。压入固定部30f形成为在周方向上细长的大致长方体状,接触覆盖部30g形成为在周方向上细长的大致长方形的平板状。接触覆盖部30g较压入固定部30f而配置于上侧,且在上下方向上配置于外周环部24a与压入固定部30f的上端面30j之间。本实施例的上端面30j成为压入固定部30f的第2方向侧的面即第2方向面。

周方向上的两个凹部30h之间为加强用的壁厚部30m。壁厚部30m的下端与压入固定部30f的上端面30j相连,壁厚部30m的上端与接触覆盖部30g的下端面30k相连。壁厚部30m被配置在周方向上的轴向覆盖部30d的中心位置。压入固定部30f的径向厚度、接触覆盖部30g的径向厚度与壁厚部30m的径向厚度相等。

在压入固定部30f,以在周方向上隔开间隔的状态而固定有两根端子接脚26。即,在压入固定部30f,如图5(B)所示,形成有供端子接脚26压入的两个压入孔30n。压入孔30n是以在上下方向上贯穿压入固定部30f的方式而形成。即,压入孔30n是以从压入固定部30f的第1方向侧的面贯穿至第2方向面即上端面30j的方式而形成。两个压入孔30n是以在周方向上夹着壁厚部30m的方式,而分别形成在周方向上的壁厚部30m的两侧。端子接脚26例如形成为细长的四棱柱状。该端子接脚26以端子接脚26的上端侧部分较压入固定部30f的上端面30j而朝上侧突出的方式固定于压入固定部30f。

在端子接脚26的上端,形成有防脱部26a,该防脱部26a接触于压入固定部30f的上端面30j,以防止端子接脚26朝向下方向脱落。本实施例的防脱部26a是将端子接脚26的上端侧部分弯折而形成的弯折部。因此,以下,将防脱部26a称作“弯折部26a”。弯折部26a是朝向壁厚部30m弯折。即,两个弯折部26a朝向周方向的内侧弯折,端子接脚26的上端侧部分呈大致L形状。另外,图5(B)等所示的示例中,弯折部26a弯折成90°,但弯折部26a的弯折角度例如只要介于45°~90°的范围即可。

弯折部26a的长度L(参照图5(B))短于上下方向上的压入固定部30f的上端面30j与接触覆盖部30g的下端面30k的间隔H(参照图5(B))。即,弯折部26a的长度L短于上下方向上的压入固定部30f与接触覆盖部30g的间隔H。如上所述,两个压入孔30n是以在周方向上夹着壁厚部30m的方式而分别形成在周方向上的壁厚部30m的两侧,壁厚部30m配置于周方向上的两个弯折部26a之间。

第2绝缘体31包含:四边槽状的上侧半筒部,覆盖连结部24d的上端侧部分的侧面及连结部24d的上表面;内侧凸缘部,与上侧半筒部的径向的内侧端相连;以及外侧凸缘部,与上侧半筒部的径向的外侧端相连。第2绝缘体31的内侧凸缘部形成为从径向上的上侧半筒部的内侧端朝向周方向的两侧及上侧扩展的凸缘状,并覆盖凸极前端部24c的上端面及凸极前端部24c的上端侧部分的外周侧。第2绝缘体31的外侧凸缘部形成为从径向上的上侧半筒部的外侧端朝向周方向的两侧及上侧扩展的凸缘状,覆盖外周环部24a的一部分上端面与外周环部24a的一部分上端侧部分的内周侧。

驱动用线圈23包含含有铝合金或铜合金的导线。该驱动用线圈23经由绝缘体25而卷绕在凸极部24b上。具体而言,驱动用线圈23经由下侧半筒部30a与第2绝缘体31的上侧半筒部而卷绕至连结部24d。驱动用线圈23的一端部被捆扎固定至在第1绝缘体30上固定的两根端子接脚26中的其中一根,驱动用线圈23的另一端部被捆扎固定至两根端子接脚26中的另一根。

(马达的制造方法)

图6是成为图4所示的定子芯材24的芯材原体54的平面图。图7是用于说明图2所示的定子6的装配方法的图。

马达3是以下述方式制造。首先,在成为定子芯材24的芯材原体54(参照图6)上,安装作为绝缘构件的绝缘体25(绝缘构件安装工序)。芯材原体54如图6所示,包括:直线状的带状部54b,包含经由弯折部54a而相连的六个外周部24e;以及六个凸极部24b,从六个外周部24e分别朝向与带状部54b的长边方向正交的方向突出。在绝缘构件安装工序中,在六个外周部24e及凸极部24b上分别安装绝缘体25。具体而言,在六个外周部24e及凸极部24b上,分别从下侧安装第1绝缘体30,并且从上侧安装第2绝缘体31。

随后,如图7(A)所示,从下侧将两根端子接脚26分别压入至六个第1绝缘体30的压入固定部30f(第1压入工序)。在第1压入工序中,从下侧将端子接脚26暂时压入至压入固定部30f的压入孔30n。随后,在被暂时压入至压入固定部30f的两根端子接脚26中的其中一根端子接脚26的下端侧,卷绕并捆扎驱动用线圈23的一端部,并且将驱动用线圈23经由第1绝缘体30的下侧半筒部30a及第2绝缘体31的上侧半筒部而卷绕至凸极部24b后,将驱动用线圈23的另一端部卷绕并捆扎至两根端子接脚26中的另一根端子接脚26的下端侧(线圈卷绕工序)。

随后,对端子接脚26与驱动用线圈23的端部进行焊接固定(焊接工序)。随后,如图7(B)所示,将端子接脚26进而朝向上侧压入至压入固定部30f(第2压入工序)。随后,将端子接脚26的上端侧部分弯折而形成弯折部26a(弯折部形成工序)。在弯折部形成工序中,如图7(B)所示,从周方向上的凹部30h的两端侧将弯折用的夹具60插入至凹部30h,使用夹具60来弯折端子接脚26的上端侧部分而形成弯折部26a。夹具60例如是以空气压来驱动。

随后,以直线状的带状部54b成为呈环状的外周环部24a的方式,且以凸极部24b朝向径向上的外周环部24a的内侧突出的方式,以弯折部54a将带状部54b弯折,并通过熔接等而将带状部54b的端部彼此相连(定子芯材形成工序)。当定子芯材形成工序结束时,定子6完成。另外,也可在弯折部形成工序之前进行定子芯材形成工序。

随后,将间隔壁11a的圆筒部11b插入至定子6的内周侧,通过螺丝34将电路基板4固定于底部11c,并且将端子接脚26焊接固定至电路基板4。随后,将固定好电路基板4及定子6的间隔壁构件11配置于模具内,向该模具内注入树脂材料并使其固化,从而形成树脂密封构件12。即,树脂密封构件12是通过对固定好电路基板4及定子6的状态的间隔壁构件11射出树脂材料而形成。随后,在圆筒部11b的内周侧安装转子5。当安装好转子5时,马达3完成。而且,随后将叶轮2固定于保持构件16,并且将上壳8固定于罩壳7,于是,泵装置1完成。

(本实施例的主要效果)

如以上所说明般,本实施例中,在端子接脚26的上端,形成有弯折部26a,该弯折部26a接触于压入固定部30f的上端面30j,以防止端子接脚26朝向下方向脱落。因此,本实施例中,在形成树脂密封构件12时,即使有大的成形压力作用于电路基板4与第1绝缘体30之间,也能够防止端子接脚26从第1绝缘体30脱落。而且,本实施例中,由于能够防止端子接脚26从第1绝缘体30脱落,因此能够抑制形成树脂密封构件12时的电路基板4的翘曲。

本实施例中,在压入固定部30f的上侧,配置有接触覆盖部30g,该接触覆盖部30g以覆盖外周部24e的一部分的方式而接触于外周部24e的下端面。因此,本实施例中,即使固定于压入固定部30f的端子接脚26万一朝向上侧移动,也能够防止端子接脚26与定子芯材24的接触。因此,本实施例中,即使固定于压入固定部30f的端子接脚26万一朝向上侧移动,也能够防止驱动用线圈23与定子芯材24的短路。

本实施例中,防脱部26a是将端子接脚26的上端侧部分弯折而形成的弯折部26a,弯折部26a的长度L短于上下方向上的压入固定部30f与接触覆盖部30g的间隔H。因此,本实施例中,即使在轴向覆盖部30d形成接触覆盖部30g,也能够在从下侧将端子接脚26压入固定至压入固定部30f之后形成弯折部26a。即,本实施例中,即使在轴向覆盖部30d形成接触覆盖部30g,也能够在端子接脚26形成防脱部26a。

本实施例中,在轴向覆盖部30d形成有壁厚部30m,该壁厚部30m的下端与压入固定部30f的上端面30j相连,上端与接触覆盖部30g的下端面30k相连。因此,本实施例中,即使为了配置端子接脚26的弯折部26a而形成有两个凹部30h,也能够确保轴向覆盖部30d的强度,其结果,能够抑制将驱动用线圈23卷绕至绝缘体25时的轴向覆盖部30d的变形。

本实施例中,在第1压入工序中,将端子接脚26暂时压入至压入固定部30f之后卷绕驱动用线圈23,对端子接脚26与驱动用线圈23的端部进行焊接固定后,在第2压入工序中将端子接脚26进一步压入至压入固定部30f。因此,本实施例中,能够缓和端子接脚26与凸极部24b之间的驱动用线圈23的张力,其结果,能够防止端子接脚26与凸极部24b之间的驱动用线圈23的断线。

(其他实施方式)

所述实施例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的一例,但并不限定于此,在不变更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实施各种变形。

所述实施例中,压入固定部30f是形成于外侧凸缘部30c的轴向覆盖部30d,但压入固定部30f也可形成于内侧凸缘部30b。即,端子接脚26也可被压入固定至内侧凸缘部30b。而且,所述实施例中,在轴向覆盖部30d形成有壁厚部30m,但只要能够确保轴向覆盖部30d的强度,则也可不在轴向覆盖部30d形成壁厚部30m。进而,所述实施例中,在轴向覆盖部30d形成有接触覆盖部30g,但只要在形成树脂密封构件12时,能够使成为树脂密封构件12的树脂材料切实地流入凹部30h中,则也可不在轴向覆盖部30d形成接触覆盖部30g。

所述实施例中,端子接脚26的防脱部26a为弯折部26a,但防脱部26a也可为形成为棒状、平板状或者球状等的、弯折部26a以外的防脱部26a。此时,只要能够在从下侧将端子接脚26压入至压入固定部30f之后形成防脱部26a,则也可在轴向覆盖部30d形成接触覆盖部30g。另一方面,在从下侧将端子接脚26压入至压入固定部30f之后无法形成防脱部26a的情况下,则不在轴向覆盖部30d形成接触覆盖部30g,例如在压入至压入固定部30f之前的端子接脚26预先形成防脱部26a后,从上侧将端子接脚26压入至压入固定部30f。而且,在所述实施例中,若未在轴向覆盖部30d形成接触覆盖部30g,则也将预先形成有弯折部26a的端子接脚26从上侧压入至压入固定部30f。此时,在绝缘构件安装工序之前,将端子接脚26压入至压入固定部30f。

所述实施例中,将绝缘体25安装至定子芯材24的凸极部24b之后卷绕驱动用线圈23,但也可在将驱动用线圈23卷绕至形成为带凸缘的圆筒状的作为绝缘构件的线圈架之后,将卷绕有驱动用线圈23的状态的线圈架安装至定子芯材的凸极部。此时,将端子接脚26的上端侧部分压入固定的压入固定部被形成于线圈架。

所述实施例中,定子芯材24为卷边芯材,但定子芯材24也可为通过将在周方向上分割成多个的芯材予以组合而形成的所谓分割芯材。而且,定子芯材24也可为将形成为环状的薄的磁性板层叠起来形成的一体型的环状芯材。而且,所述实施例中,六个第1绝缘体30及第2绝缘体31被分别安装于六个凸极部24b的各个,第1绝缘体30及第2绝缘体31对应于每个凸极部24b而分割,但也可为,六个第1绝缘体30一体地形成,且六个第2绝缘体31一体地形成。而且,所述实施例中,马达3被用于泵装置1,但马达3也可被用于泵装置1以外的装置。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