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子和马达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636709阅读:257来源:国知局
定子和马达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定子和具备该定子的马达。



背景技术:

以往,为了提高马达的效率,使用了使被卷绕于定子的齿上的绕组的占空系数提高的方法。例如,使用将绕组同时卷绕在定子的所有齿上的方法。根据该方法,当绕组被卷绕于所有的齿上而形成线圈时,各绕组的卷绕起始末端和卷绕结束末端成为从线圈突出的状态。然后,需要对所有绕组的两个末端准确地进行接线。但是,在绕组的两个末端的数量多的情况下,容易发生误接线,马达制造的效率有可能降低。

为了防止制造马达时发生绕组的误接线,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1-314055号公报)公开了如下方法:采用具有用于在接线时对绕组的末端临时地进行支承的槽的绝缘子。根据该方法,在绝缘子的槽中安装有弹性体的突起,可防止被插入到槽中的绕组脱出。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在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1-314055号公报)中,由于绝缘子的槽根据绕组的直径而成型,因此,在绕组的直径变更的情况下,有可能无法将绕组插入到槽中,或有可能绕组容易从槽中脱出。因此,需要使用具有与绕组的直径对应的槽的绝缘子。因此,根据该方法,有可能由于绕组的直径而无法防止误接线的发生。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容易地识别被卷绕于齿上的绕组的卷绕起始末端和卷绕结束末端并可防止误接线的发生的定子和具备该定子的马达。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定子具备:定子铁芯;和绝缘子,其被安装于定子铁芯的轴向的端面。定子铁芯具有圆筒部、多个齿和多个绕组。多个齿从圆筒部的内周面向圆筒部的径向内侧突出,并且,所述多个齿沿着圆筒部的周向配置。多个绕组被卷绕于各个齿上。绕组具有:第一末端,其是齿的卷绕起始的部分;和第二末端,其是齿的卷绕结束的部分。绝缘子具有用于支承第二末端的绕组槽。绕组槽具有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第一空间包括开口部。第二空间包括用于钩挂第二末端的前端部,并且,所述第二空间通过弯曲部而与第一空间连通。开口部形成于绝缘子的如下端面:该端面是轴向上的端面,并且是不与定子铁芯接触的端面。

第一方面的定子具备绝缘子,该绝缘子具有用于支承绕组的第二末端的绕组槽。在定子的制造工序中,绕组的第二末端被钩挂于绕组槽而被绝缘子支承。此时,绕组的第一末端未被绝缘子支承。因此,进行绕组的第一末端和第二末端的接线的作业人员能够容易地区分作为绕组的卷绕起始末端的第一末端和作为绕组的卷绕结束末端的第二末端。因此,该定子能够防止制造工序中的误接线的发生。

此外,在定子的制造工序中,在将绕组卷绕于齿上后,能够将绕组的第二末端钩挂于绝缘子的绕组槽上进行固定。由此,能够防止绕组的第二末端松动而绕组从齿上脱开,因而,能够将绕组卷绕于齿上直至定子铁芯的径向最内侧。因此,在该定子的制造工序中,能够将绕组卷绕于齿上以使绕组占空系数提高。

本发明的第二方面的定子在第一方面的定子中,第一空间从开口部沿轴向延伸。

本发明的第三方面的定子在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的定子中,前端部相对于弯曲部而位于卷绕绕组的方向的一侧。卷绕绕组的方向是定子铁芯的周向。

本发明的第四方面的定子在第一方面至第三方面中的任一方面的定子中,第二空间相对于弯曲部而位于卷绕绕组的方向的一侧。弯曲部以90度以下的弯曲角度将第一空间与第二空间之间连结起来。

第四方面的定子可防止绕组的第二末端松开而绕组从齿上脱开。

本发明的第五方面的定子在第一方面至第三方面中的任一方面的定子中,第二空间还包括返回空间,所述返回空间相对于弯曲部而位于卷绕绕组的方向的相反侧。

第五方面的定子可防止绕组的第二末端松开而绕组从齿上脱开。

本发明的第六方面的定子在第一方面至第五方面中的任一方面的定子中,开口部在周向上位于齿中心位置与相邻槽中心位置之间。齿中心位置是卷绕如下的绕组的齿的周向上的中心位置,该绕组具有被支承于具有开口部的绕组槽中的第二末端。相邻槽中心位置是相邻槽的周向上的中心位置,所述相邻槽是处于齿中心位置的齿与在卷绕绕组的方向的相反方向上相邻的齿之间的空间。

本发明的第七方面的定子在第一方面至第六方面中的任一方面的定子中,前端部与定子铁芯之间的距离长于绕组槽与定子铁芯之间的最小距离。

第七方面的定子可防止绕组的第二末端松开而绕组从齿上脱开。

本发明的第八方面的定子在第一方面至第七方面中的任一方面的定子中,第二末端与中性点连接。

本发明的第九方面的定子在第一方面至第八方面中的任一方面的定子中,绕组以第二末端从齿的径向内侧伸出的方式被卷绕于齿上。

本发明的第十方面的马达具备:第一方面至第九方面中的任一方面的定子;和转子,其被配置在所述定子的内侧。

第十方面的马达能够在定子的制造工序中防止误接线的发生,因此,能够抑制由绕组的接线不良导致的马达的生产率的降低。此外,由于该定子能够将绕组卷绕于齿上以使在定子的制造工序中绕组占空系数提高,因此,能够提高马达的效率。此外,由于该马达可防止在定子的制造工序中绕组的第二末端松开而绕组从齿上脱开,因此,能够抑制马达的制造不良的发生。

发明效果

第一方面、第二方面、第三方面、第六方面、第八方面和第九方面的定子能够容易地识别被卷绕于齿上的绕组的卷绕起始末端和卷绕结束末端并可防止误接线的发生。

第四方面、第五方面和第七方面的定子能够防止绕组的卷绕结束末端松开而绕组从齿上脱开。

第十方面的马达能够抑制由绕组的接线不良导致的马达的生产率的降低,能够提高马达的效率,并能够抑制马达的制造不良的发生。

附图说明

图1是旋转式压缩机的纵剖视图。

图2是图1的线段ii-ii处的定子的剖视图。

图3是马达的俯视图。

图4是图3的线段iv-iv处的马达的剖视图。

图5是示出线圈的绕组的接线状态的图。

图6是将图5所示的线圈的绕组的接线状态简化了的图。

图7是被安装在定子铁芯的上端面的绝缘子的俯视图。

图8是图7所示的绝缘子的侧视图。

图9是图8的绕组槽的附近的放大图。

图10是从图3的箭头x的方向观察的线圈的侧视图。

图11是示出绕组朝向定子的径向外侧被拉拽的状态的图。

图12是变形例a的绕组槽的附近的放大图。

图13是变形例b的绕组槽的附近的放大图。

图14是变形例c的绕组槽的附近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关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定子和具备该定子的马达,参照附图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马达例如是被用于空调装置的旋转式压缩机的驱动马达。旋转式压缩机是如下的压缩机:在缸体的内部使活塞偏心旋转以使缸体内部的空间的容积变化,从而对在制冷剂回路循环的制冷剂进行压缩。

(1)压缩机的结构

图1是旋转式压缩机101的纵剖视图。旋转式压缩机101主要具备外壳10、压缩机构15、马达16、曲柄轴17、吸入管19和排出管20。图1所示的虚线的箭头表示制冷剂的流动。下面,对旋转式压缩机101的各构成要素进行说明。

(1-1)外壳

外壳10具有:大致圆筒状的主干部外壳部11;碗状的上壁部12,其呈气密状地被熔接于主干部外壳部11的上端部;和碗状的底壁部13,其呈气密状地被熔接于主干部外壳部11的下端部。外壳10由在外壳10的内部和外部压力或温度变化的情况下不容易发生变形和破损的刚性部件成型。外壳10以主干部外壳部11的大致圆筒状的轴向沿着铅垂方向的方式设置。在外壳10的底部设置有积存润滑油的油积存部10a。润滑油是被用于对旋转式压缩机101内部的滑动部进行润滑的冷冻机油。

外壳10主要容纳:压缩机构15;马达16,其被配置在压缩机构15的上方;和曲柄轴17,其沿着铅垂方向配置。压缩机构15和马达16经曲柄轴17而被连结起来。吸入管19和排出管20呈气密状地与外壳10接合。

(1-2)压缩机构

压缩机构15主要由前盖23、缸体24、后盖25和活塞21构成。前盖23、缸体24和后盖25通过激光熔接被紧固成一体。压缩机构15的上方的空间是供被压缩机构15压缩的制冷剂排出的高压空间s1。

压缩机构15具有压缩室40,该压缩室是被前盖23、缸体24和后盖25围绕而成的空间。压缩室40被活塞21区划成与吸入管19连通的吸入室和与高压空间s1连通的排出室。

活塞21被嵌合于曲柄轴17的偏心轴部17a。通过曲柄轴17的轴旋转,活塞21在压缩室40中进行以曲柄轴17的旋转轴为中心的公转运动。通过活塞21的公转运动,压缩室40的吸入室和排出室的容积发生变化。

(1-3)马达

马达16是无刷dc(直流)马达,其被容纳在外壳10的内部,并且被设置在压缩机构15的上方。马达16主要由被固定于外壳10的内周面的定子51和以设置有气隙的方式旋转自如地被容纳在定子51的内侧的转子52构成。关于马达16的结构的具体情况,后面进行说明。

(1-4)曲柄轴

曲柄轴17以其中心轴沿着铅垂方向的方式配置。曲柄轴17具有偏心轴部17a。曲柄轴17的偏心轴部17a与压缩机构15的活塞21连结。曲柄轴17的铅垂方向上侧的端部与马达16的转子52连结。曲柄轴17被前盖23和后盖25支承成旋转自如。

(1-5)吸入管

吸入管19是贯通外壳10的主干部外壳部11的管。吸入管19的处于外壳10的内部的端部被嵌入到压缩机构15中。吸入管19的处于外壳10的外部的端部与制冷剂回路连接。吸入管19是用于从制冷剂回路向压缩机构15提供制冷剂的管。

(1-6)排出管

排出管20是贯通外壳10的上壁部12的管。处于外壳10的内部的排出管20的端部在高压空间s1中位于马达16的上方。排出管20的处于外壳10的外部的端部与制冷剂回路连接。排出管20是用于将被压缩机构15压缩的制冷剂向制冷剂回路提供的管。

(2)马达的结构

对马达16的结构的详细情况进行说明。图2是图1的线段ii-ii处的定子51的剖视图。图3是马达16的俯视图。图4是图3的线段iv-iv处的马达16的剖视图。

马达16是具有9个集中绕组线圈的集中绕组马达,并且是通过变频控制而被驱动的可变速马达。马达16是具有u相、v相和w相的三相马达。

(2-1)定子

定子51主要具有定子铁芯61和绝缘子62。如图4所示,在定子铁芯61的铅垂方向的上端面61a和下端面61b分别安装有作为树脂绝缘体的绝缘子62。

(2-1-1)定子铁芯

定子铁芯61是由电磁钢构成的多个圆环状板沿铅垂方向层叠而成的大致圆筒形状的部件。定子铁芯61的大致圆筒形状的轴向是铅垂方向。

定子铁芯61被固定于外壳10。具体而言,定子铁芯61的外周面被熔接于外壳10的内周面。在定子铁芯61的铅垂方向的两端部分别设置有三处熔接部位。也可以根据定子铁芯61的重量和固有频率等适当地确定熔接部位。另外,定子铁芯61也可以通过压入和热压配合而被固定于外壳10。

如图2所示,定子铁芯61具有圆筒部71和9个齿72。各个齿72从圆筒部71的内周面朝向圆筒部71的径向内侧突出。圆筒部71的径向处于与铅垂方向正交的水平面内。9个齿72被配置在关于圆筒部71的中心轴而9次对称的位置。即,9个齿72沿着圆筒部71的周向以40度的角度间隔等间隔地配置。

如图2所示,在定子铁芯61的圆筒部71的外周面形成有9个铁芯切口71a。各个铁芯切口71a是从圆筒部71的上端面到下端面沿圆筒部71的中心轴切口形成的槽。从齿72观察,各个铁芯切口71a位于圆筒部71的径向外侧。9个铁芯切口71a配置在关于圆筒部71的中心轴而9次对称的位置。即,9个铁芯切口71a沿着圆筒部71的周向以40度的角度间隔等间隔地配置。铁芯切口71a形成沿铅垂方向在主干部外壳部11与定子51之间延伸的空间。

如图3和图4所示,定子铁芯61的各齿72与绝缘子62一同卷绕有绕组73。由此,如图3所示,在定子51中形成有9个线圈u1、u2、u3;v1、v2、v3;w1、w2、w3。在图3所示的定子51的俯视图中,按顺时针方向配置有线圈u1、w3、v1、u2、w1、v2、u3、w2、v3。绕组73未跨越多个齿72被卷绕,9根绕组73分别独立地被卷绕于各齿72。即,9个线圈u1、u2、u3;v1、v2、v3;w1、w2、w3是集中绕组线圈。绝缘子62对定子铁芯61与绕组73进行绝缘。绕组73是铜线等导电体。绕组73沿着图3所示的空心箭头在定子51的俯视图中沿顺时针方向被卷绕。

线圈u1、u2、u3通过绕组73被卷绕于在定子铁芯61的周向上以120度的角度间隔配置的各个齿72上而形成。线圈v1、v2、v3通过绕组73被卷绕于在定子铁芯61的周向上以120度的角度间隔配置的各个齿72上而形成。线圈w1、w2、w3通过绕组73被卷绕于在定子铁芯61的周向上以120度的角度间隔配置的各个齿72上而形成。线圈u1、u2、u3并列地被接线,并形成马达16的u相。线圈v1、v2、v3并列地被接线,并形成马达16的v相。线圈w1、w2、w3并列地被接线,并形成马达16的w相。如图3所示,在沿定子铁芯61的周向相邻的两个线圈u1、u2、u3;v1、v2、v3;w1、w2、w3之间形成有线圈间的间隙即槽sl1~sl9。在图3所示的定子51的俯视图中,槽sl1是线圈u1与线圈w3之间的间隙,槽sl2~sl9从槽sl1沿顺时针方向配置。

图5是示出线圈u1、u2、u3;v1、v2、v3;w1、w2、w3的接线状态的图。在图5中示出了定子铁芯61的俯视图,但省略了绝缘子62。图6是将图5所示的接线状态简化了的图。

各线圈u1、u2、u3;v1、v2、v3;w1、w2、w3的绕组73的卷绕起始的部分即9根供电线e1~e9从定子铁芯61的上端面61a侧伸出。各线圈u1、u2、u3;v1、v2、v3;w1、w2、w3的绕组73的卷绕结束的部分即9根中性线c1~c9也从定子铁芯61的上端面61a侧伸出。

供电线e1~e9是绕组73的卷绕起始的部分。供电线e1、e4、e7分别从线圈u1、u2、u3的绕组73延伸并与u相的供电端子u连接。供电线e3、e6、e9分别从线圈v1、v2、v3的绕组73延伸并与v相的供电端子v连接。供电线e5、e8、e2分别从线圈w1、w2、w3的绕组73延伸并与w相的供电端子w连接。3个供电端子u、v、w被安装于外壳10,并与外部电源(未图示)连接。在线圈u1、u2、u3;v1、v2、v3;w1、w2、w3中分别绕紧固定有绕组73,因此,对于绕组73,卷绕起始的部分即供电线e1~e9即使不进行固定于定子铁芯61的处理也不会松动。

中性线c1~c9是绕组73的卷绕结束的部分。中性线c1、c4、c7分别从线圈u1、u2、u3的绕组73延伸并与中性点74连接。中性线c3、c6、c9分别从线圈v1、v2、v3的绕组73延伸并与中性点74连接。中性线c5、c8、c2分别从线圈w1、w2、w3的绕组73延伸并与中性点74连接。在中性点74处,所有的中性线c1~c9被电连接。如图4所示,绕组73的供电线e1~e9和中性线c1~c9被卡定于绝缘子62,以免它们相互被电连接,所述绝缘子被安装于定子铁芯61的上端面61a。中性点74被绝缘帽(未图示)覆盖着被插入到任一槽sl1~sl9中。绝缘帽通过电绝缘用的聚酯薄膜等而成型。

(2-1-2)绝缘子

绝缘子62是被安装于定子铁芯61的铅垂方向的两端面61a、61b的绝缘体。绝缘子62由例如液晶聚合物(lcp)、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聚苯硫醚(pps)、聚酰亚胺和聚酯等具有高耐热性的树脂成型。

图7是被安装于定子铁芯61的上端面61a的绝缘子62的俯视图。图8是图7所示的绝缘子62的侧视图。图8是从外侧朝向中心观察图7所示的绝缘子62的全景展开图。在图8中,绝缘子62的左端与绝缘子62的右端连结。如后面所述,绝缘子62具有9个绕组槽d1~d9。图9是在图8中绕组槽d1的附近的放大图。在图7至图9中,利用空心箭头示出了卷绕绕组73的方向。卷绕绕组73的方向是定子铁芯61的周向。

如图7所示,绝缘子62具有环状部62a和9个突出部62b。环状部62a与定子铁芯61的圆筒部71的上端面接触。突出部62b从环状部62a的内周面朝向环状部62a的径向内侧突出。突出部62b与定子铁芯61的齿72的上端面接触。

如图8所示,在绝缘子62的环状部62a形成有9个绕组槽d1~d9。绕组槽d1~d9的数量与突出部62b的数量相同。绕组槽d1~d9是l字型的槽。绕组槽d1~d9分别是用于钩挂中性线c1~c9而对该中性线c1~c9进行支承的槽。绕组槽d1~d9对被卷绕于其附近的齿72上的绕组73的中性线c1~c9进行支承。接着,参照图9对绕组槽d1的结构进行说明。下面的说明也可应用于d2~d9。

绕组槽d1主要由第一空间81和第二空间82构成。第一空间81与第二空间82通过弯曲部85而连通。第一空间81包括开口部83。开口部83是形成在环状部62a的上端面的、绕组槽d1的入口。开口部83形成在绝缘子62的如下端面:该端面是环状部62a的铅垂方向上的端面,并且是不与定子铁芯61接触的端面。第一空间81从开口部83沿铅垂方向延伸。第二空间82沿水平方向延伸。第二空间82包括前端部84。如后面所述,前端部84是用于钩挂绕组73的中性线c1~c9的部分。前端部84相对于弯曲部85而位于卷绕绕组73的方向的一侧。即,如图8所示,从外侧观察绝缘子62时,前端部84位于弯曲部85的左侧。如图9所示,将第一空间81与第二空间82之间的角度称为弯曲角度θ。第二空间82沿水平方向延伸,因此,弯曲角度θ是90度。

接着,对环状部62a的周向上的绕组槽d1的位置进行说明。下面的说明也可应用于绕组槽d2~d9。下面,绕组槽d1的位置是形成绕组槽d1的开口部83的位置。如图7和图8所示,绕组槽d1在环状部62a的周向上位于齿中心位置p1与相邻槽中心位置p2之间的区域r。齿中心位置p1是齿72的周向上的中心位置。相邻槽中心位置p2是处于齿中心位置p1的齿72与在卷绕绕组73的方向的相反方向上与该齿72相邻的齿72之间的空间的周向上的中心位置。在绕组槽d1的情况下,齿中心位置p1是线圈u1的齿72的周向上的中心位置,相邻槽中心位置p2是线圈u1的齿72与线圈v3的齿72之间的槽sl9的周向上的中心位置。

绕组73的中性线c1~c9分别通过绕组槽d1~d9的第二空间82。绕组73的供电线e1~e9分别通过绕组槽d1~d9的第一空间81。

(2-2)转子

转子52与曲柄轴17连结。曲柄轴17沿铅垂方向贯通转子52的旋转中心。转子52绕曲柄轴17的旋转轴旋转。转子52经曲柄轴17与压缩机构15连接。

如图1所示,转子52主要具有转子铁芯52a和多个磁体52b。转子铁芯52a由沿铅垂方向层叠的多个金属板构成。磁体52b被埋入到转子铁芯52a中。磁体52b沿转子铁芯52a的周向等间隔地配置。

(3)压缩机的动作

当马达16驱动时,转子52进行旋转,曲柄轴17进行轴旋转。通过曲柄轴17的轴旋转,压缩机构15的活塞21在压缩室40中进行以曲柄轴17的旋转轴为中心的公转运动。通过活塞21的公转运动,压缩室40的吸入室和排出室的容积发生变化。由此,低压的气体制冷剂从吸入管19被吸入到压缩室40的吸入室中。吸入室的容积由于活塞21的公转运动而减少,其结果是,制冷剂被压缩,吸入室成为排出室。被压缩的高压的气体制冷剂从排出室被排出到高压空间s1中。被排出的压缩制冷剂朝向铅垂方向上方通过定子51与转子52之间的空间即气隙。然后,压缩制冷剂从排出管20被排出到外壳10的外部。被旋转式压缩机101压缩的制冷剂是例如r410a、r22、r32和二氧化碳。

积存在外壳10底部的油积存部10a中的润滑油被提供到压缩机构15等的滑动部。被提供到压缩机构15的滑动部的润滑油流入到压缩室40中。在压缩室40中,润滑油成为微小的油滴而混入到制冷剂气体中。因此,从压缩机构15被排出的压缩制冷剂包含润滑油。压缩制冷剂中包含的润滑油的一部分在马达16的上方的高压空间s1中借助于制冷剂流产生的离心力等从制冷剂中被分离,并附着于外壳10的内周面。附着于外壳10的内周面的润滑油顺着外壳10的内周面落下而到达马达16的定子51的上表面的高度位置。进而,润滑油通过定子铁芯61的铁芯切口71a而落下。通过铁芯切口71a后的润滑油最终回到油积存部10a中。

(4)特征

马达16的定子51具有9个线圈u1、u2、u3;v1、v2、v3;w1、w2、w3。线圈u1、u2、u3;v1、v2、v3;w1、w2、w3是通过将绕组73卷绕于定子铁芯61的各齿72而形成的集中绕组线圈。在集中绕组线圈中,为了提高马达16的效率,绕组73被卷绕于齿72,以使绕组73的截面积在线圈u1、u2、u3;v1、v2、v3;w1、w2、w3的截面积中所占的比例即绕组占空系数提高。

图10是从图3的箭头x的方向观察的线圈u1的侧视图。在图10中,左侧是定子铁芯61的径向外侧,右侧是定子铁芯61的径向内侧。为了提高绕组占空系数,如图10所示,以使作为绕组73的卷绕起始的部分的供电线e1从定子铁芯61的径向最外侧伸出、并且使作为绕组73的卷绕结束的部分的中性线c1从定子铁芯61的径向最内侧伸出的方式将绕组73卷绕于齿72上。在该情况下,由于供电线e1从线圈u1的最内部的绕组73延伸,因此,被固定于线圈u1。另一方面,由于中性线c1从线圈u1的最外部的绕组73延伸,因此,被固定于线圈u1。但是,中性线c1通过位于线圈u1附近的绕组槽d1的第二空间82。由此,中性线c1被绕组槽d1支承以免从绕组槽d1中脱出,因此,能够防止中性线c1松动而线圈u1脱开。供电线e1通过绕组槽d1的第一空间81,但不被绕组槽d1支承。以上的说明也可应用于其它线圈u2、u3;v1、v2、v3;w1、w2、w3。即,由于中性线c2~c9分别被绕组槽d2~d9支承,因此,能够防止中性线c2~c9松动而线圈u2、u3;v1、v2、v3;w1、w2、w3脱开。

下面,对定子51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作为定子51的制造方法的一个示例,采用了放出绕组73的绕组喷嘴(未图示)而将绕组73同时卷绕于所有齿72的同时卷绕法。根据同时卷绕法,在将安装有绝缘子62的定子铁芯61固定的状态下,使9个绕组喷嘴在9个齿72的周围移动而将绕组73同时地卷绕于所有的齿72上。

被卷绕于9个齿72中的各个齿上的9根绕组73分别具有作为卷绕起始的部分的供电线e1~e9和作为卷绕结束的部分的中性线c1~c9。在绕组73被同时卷绕于所有齿72上后,9根供电线e1~e9和9根中性线c1~c9在定子铁芯61的上端面61a侧处于从线圈u1、u2、u3;v1、v2、v3;w1、w2、w3凸出的状态。此时,9根供电线e1~e9和9根中性线c1~c9未被固定。根据同时卷绕法,绕组73以中性线c1~c9从齿72的径向最内侧伸出的方式被卷绕于齿72上。

接着,进行将中性线c1~c9分别钩挂于绝缘子62的绕组槽d1~d9中的工序。具体而言,首先,使绕组喷嘴移动而从绕组槽d1~d9的开口部83分别将中性线c1~c9插入。接着,使绕组喷嘴移动而将中性线c1~c9分别插入到绕组槽d1~d9的弯曲部85。接着,使绕组喷嘴朝向定子铁芯61的径向外侧移动,中性线c1~c9成为朝向定子铁芯61的径向外侧被拉拽的状态。图11是表示此时的定子51的状态的图。在图11中,9根中性线c1~c9分别通过绕组槽d1~d9的弯曲部85而朝向定子铁芯61的径向外侧被拉拽。接着,不使绕组喷嘴移动,沿着图11所示的空心箭头的方向使定子51绕旋转轴旋转。由此,中性线c1~c9分别被插入到绕组槽d1~d9的前端部84。通过以上的工序,中性线c1~c9分别被钩挂于绕组槽d1~d9中。

然后,进行供电线e1~e9和中性线c1~c9的接线工序。具体而言,9根供电线e1~e9被连接于3个供电端子u、v、w,并且,9根中性线c1~c9与中性点74连接。接线工序通过手动作业进行。在接线工序后,供电线e1~e9分别被插入到绕组槽d1~d9中。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作业人员进行供电线e1~e9和中性线c1~c9的接线时,中性线c1~c9分别被钩挂于绕组槽d1~d9中而被绝缘子62支承。此时,供电线e1~e9不被绝缘子62支承。因此,进行供电线e1~e9和中性线c1~c9的接线的作业人员能够容易地区分供电线e1~e9和中性线c1~c9。因此,在定子51的制造工序中,可防止绕组73的供电线e1~e9和中性线c1~c9的误接线的发生,并且,可抑制由绕组73的接线不良引起的、具备定子51的马达16的生产率的降低。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定子51的制造工序中,在将绕组73同时地卷绕于所有的齿72上后,能够将作为绕组73的卷绕结束部分的中性线c1~c9钩挂于绝缘子62的绕组槽d1~d9中进行固定。由此,能够防止中性线c1~c9松动而线圈u1、u2、u3;v1、v2、v3;w1、w2、w3脱开,因此,能够将绕组73卷绕于齿72上直至定子铁芯61的径向最内侧。因此,在定子51的制造工序中,能够将绕组73卷绕于齿72上以使绕组占空系数提高,因此,具备定子51的马达16的效率提高。此外,在定子51的制造工序中,能够抑制作为绕组73的卷绕结束部分的中性线c1~c9从线圈u1、u2、u3;v1、v2、v3;w1、w2、w3脱开导致的、马达16的制造不良的发生。

(5)变形例

(5-1)变形例a

在实施方式中,如图9所示,绕组槽d1~d9是l字型的槽。绕组槽d1~d9具有第一空间81和第二空间82。第一空间81与第二空间82之间的角度即弯曲角度θ是90度。但是,弯曲角度θ也可以是小于90度。

图12是本变形例的绕组槽d11的一个示例。在图12中利用空心箭头示出了卷绕绕组73的方向。绕组槽d11与实施方式的绕组槽d1~d9同样地形成于绝缘子62的环状部62a,所述绝缘子被安装于定子铁芯61的上端面61a。绕组槽d11主要由第一空间181和第二空间182构成。第一空间181与第二空间182通过弯曲部185而连通。第一空间181包括开口部183。开口部183是形成于环状部62a的上端面的、绕组槽d11的入口。第一空间181从开口部183沿铅垂方向延伸。第二空间182包括前端部184。前端部184相对于弯曲部185而位于卷绕绕组73的方向的一侧。即,从外侧观察绝缘子62时,前端部184位于弯曲部185的左侧。第二空间182在卷绕绕组73的方向上朝向铅垂方向上方倾斜。即,第一空间181与第二空间182之间的角度即弯曲角度θ小于90度。

在本变形例的绕组槽d11中,前端部184位于比弯曲部185靠铅垂方向上方的位置。因此,在将作为绕组73的卷绕结束部分的中性线c1~c9钩挂于绕组槽d11的工序中,被插入到绕组槽d11的前端部184的中性线c1~c9难以经由弯曲部185而从开口部183中脱出。因此,在定子51的制造工序中,能够更有效地抑制由作为绕组73的卷绕结束部分的中性线c1~c9从线圈u1、u2、u3;v1、v2、v3;w1、w2、w3脱开导致的、马达16的制造不良的发生。

(5-2)变形例b

在实施方式中,如图9所示,绕组槽d1~d9是l字型的槽。绕组槽d1~d9具有第一空间81和第二空间82。第二空间82的前端部84与定子铁芯61的上端面61a之间的距离和绕组槽d1~d9与定子铁芯61的上端面61a之间的最小距离相同。但是,前端部84与定子铁芯61的上端面61a之间的距离若长于绕组槽d1~d9与定子铁芯61的上端面61a之间的最小距离,则绕组槽d1~d9也可以具有其它形状。

图13是本变形例的绕组槽d21的一个示例。在图13中利用空心箭头示出了卷绕绕组73的方向。绕组槽d21与实施方式的绕组槽d1~d9同样地形成于绝缘子62的环状部62a,所述绝缘子被安装于定子铁芯61的上端面61a。绕组槽d21主要由第一空间281和第二空间282构成。第一空间281与第二空间282通过弯曲部285而连通。第一空间281包括开口部283。开口部283是形成于环状部62a的上端面的、绕组槽d21的入口。第一空间281从开口部283沿铅垂方向延伸。第二空间282包括前端部284。前端部284相对于弯曲部285而位于卷绕绕组73的方向的一侧。即,从外侧观察绝缘子62时,前端部284位于弯曲部285的左侧。第二空间282具有:水平部282a,其从弯曲部285沿水平方向延伸;和倾斜部282b,其从水平部282a朝向前端部284而向铅垂方向上方延伸。因此,前端部284与定子铁芯61之间的距离长于绕组槽d11与定子铁芯61之间的最小距离。最小距离是弯曲部285与定子铁芯61之间的距离。另外,第一空间281与第二空间282之间的角度即弯曲角度θ是90度。

在本变形例的绕组槽d21中,前端部284位于比弯曲部285靠铅垂方向上方的位置。因此,在将作为绕组73的卷绕结束部分的中性线c1~c9钩挂于绕组槽d21的工序中,被插入到绕组槽d21的前端部284的中性线c1~c9难以经由弯曲部285而从开口部283中脱出。因此,在定子51的制造工序中,能够更有效地抑制由作为绕组73的卷绕结束部分的中性线c1~c9从线圈u1、u2、u3;v1、v2、v3;w1、w2、w3脱开导致的、马达16的制造不良的发生。

另外,在本变形例中,若前端部284位于比弯曲部285靠铅垂方向上方的位置,则第二空间282也可以具有其它形状。

(5-3)变形例c

在实施方式中,如图9所示,绕组槽d1~d9是l字型的槽。绕组槽d1~d9具有第一空间81和第二空间82。第二空间82相对于弯曲部85而位于卷绕绕组73的方向的一侧。但是,第二空间82也可以包括相对于弯曲部85而位于卷绕绕组73的方向的相反侧的空间。

图14是本变形例的绕组槽d31的一个示例。在图14中利用空心箭头示出了卷绕绕组73的方向。绕组槽d31与实施方式的绕组槽d1~d9同样地形成于绝缘子62的环状部62a,所述绝缘子被安装于定子铁芯61的上端面61a。绕组槽d31主要由第一空间381和第二空间382构成。第一空间381与第二空间382通过弯曲部385而连通。第一空间381包括开口部383。开口部383是形成于环状部62a的上端面的、绕组槽d31的入口。第一空间381从开口部383沿铅垂方向延伸。第二空间382包括前端部384。前端部384相对于弯曲部385而位于卷绕绕组73的方向的一侧。即,从外侧观察绝缘子62时,前端部384位于弯曲部385的左侧。

在绕组槽d31中,第二空间382具有返回空间382a和折返空间382b。返回空间382a是相对于弯曲部385而位于卷绕绕组73的方向的相反侧的空间。折返空间382b是相对于弯曲部385而位于卷绕绕组73的方向的一侧的空间。折返空间382b包括前端部384。前端部384与定子铁芯61之间的距离长于绕组槽d31与定子铁芯61之间的最小距离。最小距离是处于第二空间382的铅垂方向最下方的点与定子铁芯61之间的距离。

在本变形例的绕组槽d31中,第二空间382具有返回空间382a。因此,在将作为绕组73的卷绕结束部分的中性线c1~c9钩挂于绕组槽d31的工序中,被插入到绕组槽d31的前端部384的中性线c1~c9难以经由返回空间382a而从开口部383中脱出。因此,在定子51的制造工序中,能够更有效地抑制由作为绕组73的卷绕结束部分的中性线c1~c9从线圈u1、u2、u3;v1、v2、v3;w1、w2、w3脱开导致的、马达16的制造不良的发生。

(5-4)变形例d

在实施方式中,如图9所示,绕组槽d1~d9是l字型的槽。绕组槽d1~d9的第一空间81沿铅垂方向延伸。但是,第一空间81也可以相对于铅垂方向而倾斜地延伸。此外,在变形例a~c中,第一空间181、281、381也可以相对于铅垂方向而倾斜地延伸。

(5-5)变形例e

在实施方式中,被安装于定子铁芯61的上端面61a的绝缘子62具有绕组槽d1~d9,但被安装于定子铁芯61的下端面61b的绝缘子62不具有绕组槽d1~d9。但是,被安装于定子铁芯61的下端面61b的绝缘子62也可以代替被安装于定子铁芯61的上端面61a的绝缘子62而具有绕组槽d1~d9。

在本变形例中,在定子51的制造工序中,能够使绕组73的中性线c1~c9从定子铁芯61的下端面61b伸出而分别固定于绝缘子62的绕组槽d1~d9。

(5-6)变形例f

在实施方式中,作为具备定子51的压缩机而使用了旋转式压缩机101,其中,所述定子51具有形成有绕组槽d1~d9的绝缘子62,但也可以使用涡旋式压缩机等其它压缩机。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的定子和马达能够容易地识别被卷绕于齿上的绕组的卷绕起始末端和卷绕结束末端、并能够防止误接线的发生。

标号说明

16马达

51定子

52转子

61定子铁芯

62绝缘子

71圆筒部

72齿

73绕组

74中性点

81第一空间

82第二空间

83开口部

84前端部

85弯曲部

181第一空间

182第二空间

183开口部

184前端部

185弯曲部

281第一空间

282第二空间

283开口部

284前端部

285弯曲部

381第一空间

382第二空间

382a返回空间

383开口部

384前端部

385弯曲部

e1~e9供电线(第一末端)

c1~c9中性线(第二末端)

d1~d9绕组槽

θ弯曲角度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1-314055号公报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