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内转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24551阅读:362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泵配件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内转子。



背景技术:

目前所使用的内转子,通常采用铸造车削而成,使用时驱动轴通过键、销与内转子连接或者转子轴一端加工成不规则的形状直接插入内转子内孔中来驱动内外转子的运转。

申请号为201420825170.9的专利文件公开了一种机油泵内转子,该内转子的中间位置设置有轴孔,在轴孔内连接驱动轴,由于轴孔内表面呈圆弧状,且经过车削之后的轴孔内表面粗糙度较低,其粗糙度等级为3.2,也就意味着轴孔内表面具有较高的光滑度,而通常电机驱动轴的表面粗糙度较低,其粗糙度等级为3.2,电机驱动轴表面也具有较高的光滑度,而电机驱动轴是与轴孔内表面抵接配合,为了保持齿轮啮合传动顺畅度,会在内转子上残留较多的油液,在电机驱动轴与轴孔内也会残留较多的油液,在电机驱动轴与轴孔内表面抵接配合时,容易在两者表面之间形成真空油膜层,由于真空力的牵扯,对电机驱动轴与轴孔内表面配合带来较大的阻力,容易造成内转子轴孔内表面或者电机驱动轴外表面的损坏,存在改进的不足之处。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内转子,该内转子通过设置弧形槽和竖直平面,与驱动轴表面形成线接触,避免电机驱动轴表面与内转子内壁形成真空油膜层,有利于内转子与电机驱动轴的稳定配合。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内转子,包括齿体,所述齿体外设有凸齿,所述齿体中部设有轴孔,所述轴孔内壁设有与驱动电机驱动轴上的键或销相嵌设配合的弧形槽,所述轴孔内壁还设有与驱动轴表面相切的竖直平面,所述竖直平面与驱动轴表面形成线接触。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轴孔内壁设置弧形槽,一方面可以与驱动电机驱动轴键或销进行嵌设配合传动连接,另一方面,由于弧形槽的弧度与轴孔内壁的弧度存在差异,所以能够避免轴孔内壁和驱动轴表面大面积贴合形成真空油膜层,在轴孔内壁设置与驱动轴表面相切的竖直平面,使得竖直平面与驱动电机转动轴表面形成线接触,能够避免轴孔内壁和驱动轴表面局部的贴合形成真空油膜层,弧形槽与竖直平面两者相结合,共同作用,避免电机驱动轴表面与内转子内壁形成真空油膜层,有利于内转子与电机驱动轴稳定顺畅的配合。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弧形槽设有若干个且均匀分布于轴孔内壁。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弧形槽设置为四个。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四个弧形槽均匀分布在轴孔内壁的形式一方面能够起到方便电机驱动轴连接的作用,另一方面,能够在保证内转子结构强度的同时尽量多的避免轴孔内壁和驱动轴表面大面积贴合形成真空油膜层的情况。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相邻弧形槽之间的竖直平面均设有若干块,若干块所述的竖直平面构成弧面单元,弧面单元两侧与弧形槽相连接。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弧面单元由三块竖直平面构成。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三块竖直平面构成的弧面单元在便于加工的同时尽量多的避免轴孔内壁和驱动轴表面局部贴合形成真空油膜层的情况。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凸齿设置为10个。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相邻凸齿之间构成内凹弧面,所述内凹弧面的内切圆直径大于凸齿的外切圆直径。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 加大啮合数量的同时使得本方案的内转子在运行时啮合间隙变动率较小,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动力损耗,有利于延长内转子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内转子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1、齿体;2、轴孔;3、弧形槽;4、凸齿;5、内凹弧面;6、竖直平面。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做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一种内转子,可以应用带油泵、液压泵设备中,内转子包括齿体1,在齿体1外设有凸齿4,凸齿4设有10个,均匀分布在齿体1外缘,相邻凸齿4之间形成了内凹弧面5,内凹弧面5的内切圆直径大于凸齿4的外切圆直径,在齿体1中部设有轴孔2,在轴孔2内壁设有与驱动电机驱动轴键或销相嵌设配合的弧形槽3,弧形槽3设置有四个,均匀分布在轴孔2内壁,在轴孔2内壁还设有与驱动轴表面相切的竖直平面6,竖直平面6与驱动轴表面形成线接触,竖直平面6位于相邻的弧形槽3之间,每一组相邻的弧形槽3之间都设有三块竖直平面6,三块竖直平面6构成弧面单元,弧面单元的两侧与弧形槽3相连接。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