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泵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098503阅读:580来源:国知局
一种水泵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泵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能防止汽蚀的水泵。



背景技术:

水泵是输送液体或使液体增压的机械。在水泵使用过程中,当水泵流道中的液体流动到某处的压力等于或低于相应的汽化压力时,液体会发生汽化产生大量汽泡,当汽泡流动到高压区,在高压作用下迅速凝结而破裂,对流道表面材料形成极大的、反复的冲击,造成疲劳侵蚀或剥蚀,由于这种汽蚀现象的产生会导致水泵出现出水量少、水泵振动大、噪音大的现象,严重时还会损坏设备。

中国发明专利申请第200880100815.X号公开了一种水泵汽蚀现象探测的方法,通过传感器感应汽蚀现象并可以通过正在发生的汽蚀现象的程度控制电机的速度。中国发明专利申请第201010605373.3号公开了一种金属表面陶瓷化的方法,通过此种方法处理的金属表面会形成一种动态保护膜,能起到良好的抗腐蚀、汽蚀、磨损的作用。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水泵,能有效防止水泵发生汽蚀现象。

针对以上问题,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水泵,包括发动机、泵体、底座、泵轴、叶轮、进水口、出水口,所述泵体安装在底座上,所述发动机设置在泵体的顶部,所述泵轴和叶轮均设置在泵体内,所述泵轴的一端与发动机连接,另一端穿过叶轮设置,所述叶轮包括叶轮盘和叶片,所述叶片以泵轴为中心周向分布,所述水泵还包括控制装置,所述控制装置设有接收和反馈汽蚀信号的控制系统,所述叶片表面设有感应汽蚀的感应层,所述控制装置分别与感应层和发动机相连接,所述叶轮盘的上下两侧分别设有叶片形成双吸泵,所述叶轮盘上设有若干个通孔,所述通孔靠近叶片根部并以泵轴为中心周向分布。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叶片表面与感应层之间设有陶瓷涂层。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通孔孔径为3mm-15mm。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通孔的数量是叶片数量的1-3倍。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对比现有的防汽蚀的水泵,本实用新型的水泵采用双吸泵的形式,在相同的转速和流量下,减小进水口处的流速,当安装在叶片表面的感应层探测到水泵汽蚀现象正在发生时,根据汽蚀现象的程度调整发动机的速度,缓解水泵汽蚀现象,通孔的设置使叶轮出口处的高压水流流向叶片进口处背面附近,增加了叶片进口处背面附近的压力,使进水口处的压力大于水泵运行温度下液体的汽化压力,抑制汽蚀的产生,对叶片表面进行陶瓷化处理,使叶片表面形成一层动态保护膜,能起到良好的抗汽蚀的作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水泵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的叶轮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示意:1-发动机;2-泵体;3-泵轴;4-叶轮;5-进水口;6-出水口;7-底座;

8-控制装置;9-信号线;10-反馈线;11-叶片;12-叶轮盘;13-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如图1所示的一种水泵,包括发动机1、泵体2、底座7、泵轴3、叶轮4、进水口5、出水口6,所述泵体2安装在底座7上,所述发动机1设置在泵体2的顶部,所述泵轴3和叶轮4均设置在泵体2内,所述泵轴3的一端与发动机1连接,另一端穿过叶轮4设置,所述叶轮4包括叶轮盘12和叶片11,所述叶片11以泵轴3为中心周向分布,所述水泵还包括控制装置8,所述控制装置8设有接收和反馈汽蚀信号的控制系统,所述叶片11表面设有感应汽蚀的感应层,所述控制装置8分别与感应层和发动机1相连接,所述叶轮盘12的上下两侧分别设有叶片11形成双吸泵,所述叶轮盘12上设有若干个通孔13,所述通孔13靠近叶片11根部并以泵轴3为中心周向分布。

所述水泵采用双吸泵的形式,使水泵在相同的转速和流量下,减小进水口5处的流速,进水口5的压力相对于单吸泵增大,当安装在叶片11表面的感应层感应到水泵正在发生汽蚀现象时,控制装置8会通过信号线9接收到感应层发出的汽蚀信号并将该信号通过反馈线10反馈给发动机1,发动机1会根据反馈的汽蚀信号判断汽蚀现象的程度调整自身转动的速度,缓解水泵汽蚀现象,通孔13的设置使叶轮4出口处的高压水流流向叶片11进口处背面附近,增加了叶片11进口处背面附近的压力,使进水口5处的压力大于水泵运行温度下液体的汽化压力,抑制汽蚀的产生。

所述叶片11表面与感应层之间设有陶瓷涂层。对叶片11表面进行陶瓷化处理,使叶片11表面形成一层动态保护膜,能起到良好的抗汽蚀的作用。

所述通孔13孔径为3mm-15mm,所述通孔13的数量叶片11数量的1-3倍。所述通孔13孔径较小,通过通孔13的液流避开了叶轮4进口处的主流,对水泵效率影响很小。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型,上述假设的这些改进和变型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