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空压机入口导叶防冻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046045阅读:1268来源:国知局
一种空压机入口导叶防冻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压机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空压机入口导叶防冻装置。



背景技术:

透平空压机是生产和提供压缩空气的重要设备。透平空压机正常运转时是根据预先设定的出口压力,自动调节空压机入口导叶的开度,达到为生产或用户提供稳定空气压力的目的。然而,在类似于我国东北等寒冷地区,由于冬季环境温度较低,空压机长时间吸入的低温空气流经入口管道,极易造成空压机入口导叶装置和入口管道结霜、结冰,致使空压机入口导叶丧失自动功能,不但影响空压机自身的稳定运行,减少了压缩空气产量,而且无法保证生产需要和用户需求,给压缩空气使用厂家和部位带来诸多不便和损失。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压机,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入口管道结霜、结冰,致使空压机入口导叶丧失自动功能,影响空压机自身的稳定运行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空压机入口导叶防冻装置,包括入口导叶,所述入口导叶的外壁设置有防冻外管,所述防冻外管的外壁顶部设置有水箱,所述水箱的顶部设置有进水口,所述水箱的内腔设置有水泵,所述水泵的外壁设置有连接管,所述连接管贯穿防冻外管的外壁,所述连接管的底部设置有加热阀,所述防冻外管的内腔设置有水管,所述水管的一端设置在加热阀的底部,所述水管的另一端设置在水箱的内腔,所述防冻外管的内腔底部设置有集水槽,所述集水槽的左右侧壁均设置有导流管,所述加热阀的内腔设置有散流板,所述加热阀的内腔左右侧壁均设置有恒温加热器,所述恒温加热器位于散流板的底部,所述加热阀的底部设置有底板,所述底板的顶部设置有密封圈,所述密封圈套接在水管的外壁。

优选的,所述散流板的外壁均匀设置有散流孔。

优选的,所述底板的底部两端均设置有螺钉,所述底板通过螺钉与加热阀连接。

优选的,所述导流管的外壁与防冻外管的内壁贴合。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种空气机入口导叶防冻装置,通过在入口导叶外壁设置防冻外管,并通过水箱内的水泵将水源通过加热阀进行恒温加热,然后在水管内循环流动,对入口导叶进行上的可塑性冰层融化,入口导叶开关顺畅,保证了空压机的稳定运行,提高了冬季寒冷地区空压机的使用效率,抑制了冬季气温寒冷时入口导叶不灵敏,影响空压机能耗,给生产留下安全隐患的问题,延长了空压机每天的工作时间,提高了空压机的使用时间,增加了经济效益。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加热阀结构示意图。

图中:1入口导叶、2防冻外管、3水箱、4进水口、5水泵、6连接管、7加热阀、8水管、9集水槽、10导流管、11散流板、12恒温加热器、13底板、14密封圈。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2,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空压机入口导叶防冻装置,包括入口导叶1,所述入口导叶1的外壁设置有防冻外管2,所述防冻外管2的外壁顶部设置有水箱3,所述水箱3的顶部设置有进水口4,所述水箱3的内腔设置有水泵5,所述水泵5的外壁设置有连接管6,所述连接管6贯穿防冻外管2的外壁,所述连接管6的底部设置有加热阀7,所述防冻外管2的内腔设置有水管8,所述水管8的一端设置在加热阀7的底部,所述水管8的另一端设置在水箱3的内腔,所述防冻外管2的内腔底部设置有集水槽9,所述集水槽9的左右侧壁均设置有导流管10,所述加热阀7的内腔设置有散流板11,所述加热阀7的内腔左右侧壁均设置有恒温加热器12,所述恒温加热器12位于散流板11的底部,所述加热阀7的底部设置有底板13,所述底板13的顶部设置有密封圈14,所述密封圈14套接在水管8的外壁。

其中,所述散流板11的外壁均匀设置有散流孔,将流进加热阀7内的水充分散流,便于加热阀7对其进行充分加热,所述底板13的底部两端均设置有螺钉,所述底板13通过螺钉与加热阀7连接,固定底板13和加热阀7,所述导流管10的外壁与防冻外管2的内壁贴合,便于将冷凝的水通过导流管10引入到集水槽9内。

工作原理:在入口导叶1外壁设置防冻外管2,水箱3内的水泵5将水箱3内的水通过连接管6输送到加热阀7内,通过散流板11将输送的水进行散流,然后通过恒温加热器12对其进行恒温加热,在防冻外管2内通过水管8进行循环流动,对入口导叶1内的温度进行降低,密封圈14对加热阀7起到密封的作用,由于长期恒温加热,防冻外管2内会有凝结水聚集,通过防冻外管2内腔导流管10将凝结水导流到集水槽9内。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