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将空气分步压缩的扇叶及使用其的风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773969阅读:1022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将空气分步压缩的扇叶及使用其的风扇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风扇叶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可将空气分步压缩的扇叶及使用其的风扇。



背景技术:

传统的风扇扇叶一般为瓦片式,工作原理大致为:风扇扇叶固定于具有一定扭转角度的叶叉上,叶叉通过螺丝固定在电机上,电机转动带动风扇扇叶转动,扇叶产生气流将空气吹送到人们身上。这种传统风扇扇叶在启动时和加速时承受的瞬间扭矩很大,导致电机启动和加速时瞬间电流比较大,电机启动和加速运行不平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可将空气分步压缩的扇叶及使用其的风扇。

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可将空气分步压缩的扇叶,其安装部用于将扇叶安装在电机上,其叶梢位于远离所述安装部的另一端;

所述扇叶包括主叶和副叶;

所述扇叶为带有圆角的长板件,包括有作为背风面的上表面和作为压风面的下表面,所述主叶位于先迎风的方向,所述副叶位于后迎风的方向;

所述主叶位于所述扇叶中部的位置处较窄,位于所述扇叶的所述安装部和所述叶梢的位置处较宽;所述副叶位于所述扇叶中部的位置处较宽,位于所述扇叶的所述安装部和所述叶梢的位置处较窄;

所述主叶和所述副叶在所述扇叶的压风面成一定角度,该角度自所述叶梢至所述安装部逐渐减少0.1°~5°。

优选的,所述主叶的宽度为40~100mm,所述副叶的宽度为0.1~50mm。

优选的,所述副叶的压风面方向设置有平叶;

所述主叶与所述平叶在所述扇叶的压风面的衔接角度为160°~175°,所述副叶与所述平叶在所述扇叶的背风面的衔接角度为160°~170°。

优选的,所述主叶的压风面方向设置有端叶;

所述端叶与所述主叶在所述扇叶的压风面的衔接角度为150°~170°。

优选的,所述叶梢相对所述扇叶的背风面翘起,翘起角度为3°~17°。

优选的,所述主叶与所述安装部形成的角度为1°~7°,所述副叶与所述安装部形成的角度为10°~18°。

优选的,所述扇叶本体还设置加强筋,所述加强筋设置于所述主叶的压风面上靠近所述安装部的一端,所述加强筋从所述扇叶的一端向另一端延伸,其高度和宽度逐渐减少。

优选的,所述可将空气分步压缩的扇叶为一体冲压成型。

使用上述任意一项所述的可将空气分步压缩的扇叶的风扇,所述风扇包括电机和可将空气分步压缩的扇叶;所述可将空气分步压缩的扇叶的安装部与所述电机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1、可将空气分步压缩的扇叶能够将气流分步压缩,减少扇叶启动和加速时承受的瞬间扭矩,降低电机启动和加速时的瞬间大电流,使电机运行更平稳;

2、扇叶旋转时,进入所述主叶中部的空气优先作一次压缩加速,部分被压缩加速的空气通过所述主叶、所述副叶曲线夹角面分别导流到扇叶中前部位和所述安装部方向,与正在该位置作一次压缩加速的空气一起做第二次压缩加速,使空气流速进一步增加,导致扇叶外围和中心风量增大,风量分布更均匀,提高用户的舒适感。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扇叶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扇叶侧视横截面工作状态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扇叶侧视横截面工作状态示意图。

其中:主叶1,副叶2,端叶3,平叶4,叶梢5,加强筋6,安装部7。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如图1所示,一种可将空气分步压缩的扇叶,其安装部7用于将扇叶安装在电机上,其叶梢5位于远离所述安装部7的另一端;

所述扇叶包括主叶1和副叶2;

所述扇叶为带有圆角的长板件,包括有作为背风面的上表面和作为压风面的下表面,所述主叶1位于先迎风的方向,所述副叶2位于后迎风的方向;

所述主叶1位于所述扇叶中部的位置处较窄,位于所述扇叶的所述安装部7和所述叶梢5的位置处较宽;所述副叶2位于所述扇叶中部的位置处较宽,位于所述扇叶的所述安装部7和所述叶梢5的位置处较窄;

所述主叶1和所述副叶2在所述扇叶的压风面成一定角度,该角度自所述叶梢5至所述安装部7逐渐减少0.1°~5°。

所述扇叶分为压风面和背风面,所述压风面为扇叶的作用面,空气从所述扇叶的压风面压缩后吹向受众,而背风面为扇叶的非作用面,空气从所述扇叶的背风面沿着平面流动,例如:常规的风扇安装,扇叶的压风面为朝向地面的一面,而背风面为朝向屋顶的一面。

如图1所示,所述可将空气分步压缩的扇叶沿所述箭头A方向转动时,空气在所述主叶1进行变向、压缩和加速后产生较大的向下气流。所述主叶1与所述副叶2的连接夹角采用渐变式设计,使得扇叶在旋转过程中,使进入所述主叶1不同部位的空气分步压缩,减少扇叶叶面启动和加速时承受的瞬间扭矩,降低电机启动和加速时的瞬间大电流,使电机运行更平稳。扇叶旋转时,进入所述叶梢5和中部的空气优先作一次压缩加速,部分被压缩加速的空气通过所述主叶1、所述副叶2曲线夹角面分别导流到扇叶中前部位和所述安装部7方向,与正在该位置作一次压缩加速的空气一起做第二次压缩加速,使空气流速进一步增加,导致扇叶外围和中心风量增大,风量分布更均匀,提高用户的舒适感。所述主叶1在所述安装部7和所述叶梢5的位置处较宽,是因为所述安装部7作为空气第二次压缩的所在地,设置成较宽形状时,加强了支撑不容易产生振动,而所述叶梢5设置成较宽形状时,有效将空气旋涡导出去和有效减少振动。

更进一步的,所述主叶1的宽度为40~100mm,所述副叶2的宽度为0.1~50mm。

所述主叶1是通过旋转加速气流使空气产生向下的压力,这一个过程是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行程去实现的,所以要求所述主叶1的压面宽度较大。而所述副叶2的旋转使得气流再次压缩,从而能够在单位面积内形成更大的风量吹向地面。如果所述副叶2过宽,就会增加再次压缩空气的运动幅度,使得电机的负荷增大,能耗增加。但是如果所述副叶2过窄,就会导致再次压缩空气的效果不明显,风量不能够得到增强。

更进一步的,如图1所示,所述副叶2的压风面方向设置有平叶4;

所述主叶1与所述平叶4在所述扇叶的压风面的衔接角度为160°~175°,所述副叶2与所述平叶4在所述扇叶的背风面的衔接角度为160°~170°。

所述平叶4起到导出尾涡的作用,如图2和图3所示,空气沿箭头B方向在所述可将空气分步压缩的扇叶中,经过多次压缩加速后产生较大的向下气流,同时也产生了尾涡,尾涡作用于所述扇叶时会产生振动,所述副叶2与所述平叶4在所述扇叶的背风面的衔接角度优选为165°,所述平叶4相对所述扇叶的背风面略为翘起,能有效地导出尾涡。另外,所述主叶1与所述平叶4在所述扇叶的压风面的衔接角度优选为170°,使得所述主叶1与所述副叶2形成一定角度的夹角,对空气进行有效压缩和增速。

更进一步的,如图1所示,所述主叶1的压风面方向设置有端叶3;

所述端叶3与所述主叶1在所述扇叶的压风面的衔接角度为150°~170°。

所述端叶3与所述主叶1在所述扇叶的压风面的衔接角度优选为160°,加强对空气的倒流作用,方便空气气流进入到所述扇叶。

更进一步的,所述叶梢5相对所述扇叶的背风面翘起,翘起角度为3°~17°。

所述叶梢5相对所述扇叶的背风面翘起时使得扇叶在旋转时抵消受到向下的空气压力,不会下垂现象,保证扇叶能够高速正常运行。同时,所述叶梢5相对所述扇叶的背风面翘起能够有效地将旋涡导流出去,从而消除振源,使所述可将空气分步压缩的扇叶工作稳定安静。如果所述翘起角度太小则无法使旋涡完全导出,影响所述叶梢5的消振降噪效果,如果所述叶梢5翘起角度太大则会影响所述扇叶的美观性和整体尺寸要求。

更进一步的,所述主叶1与所述安装部7形成的角度为1°~7°,所述副叶2与所述安装部7形成的角度为10°~18°。

所述主叶1与所述安装部7形成的角度优选为5°,所述副叶2与所述安装部7形成的角度优选为16°。所述主叶1与所述安装部7形成一个较小的夹角,既可保证切风压缩效果,又可避免因夹角过大而增大迎风面积,使得所述扇叶受到的阻力增大。所述副叶2与所述安装部7形成一个较大的夹角,是为了起到压风增速的效果,在所述主叶1经过一次压缩的空气需要更大的夹角才能使其实现变向、增速的效果。

更进一步的,如图1所示,所述扇叶本体还设置加强筋6,所述加强筋6设置于所述主叶1的压风面上靠近所述安装部7的一端,所述加强筋6从所述扇叶的一端向另一端延伸,其高度和宽度逐渐减少。

由于所述主叶1的作用面积最大,所受到的冲击力必然也是最大的,所述加强筋6的作用是局部增加扇叶的强度,减少扇叶旋转过程中产生的颤动,对扇叶外观也产生一些美化作用,提高用户的购买意愿。

更进一步的,所述可将空气分步压缩的扇叶为一体冲压成型。

对扇叶进行冲压加工时,冲压加工的生产效率高而且冲压质量稳定,互换性好,符合现代工厂提倡的高效精益化生产。另外,在对可将空气分步压缩的扇叶进行冲压时,容易产生冷变形硬化效应,冲压的强度和刚度均较高。

使用上述任意一项所述的可将空气分步压缩的扇叶的风扇,所述风扇包括电机和可将空气分步压缩的扇叶;所述可将空气分步压缩的扇叶的安装部7与所述电机连接。

使用所述可将空气分步压缩的扇叶的风扇可以将空气分步压缩后吹向受众,节能环保,运行平稳。

以上内容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