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改进型逻辑阀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682312阅读:318来源:国知局
一种改进型逻辑阀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属于控制阀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改进型逻辑阀。



背景技术:

逻辑阀插装在插装阀体中,通过逻辑阀的开启、封闭动作和开启量的大小来控制主油路的液流方向、压力和流量。逻辑阀多用于高压、大流量或特大流量的液压系统中,在实际适用机械范围:大型机床、折床、压铸机、塑料射出成型机、轧铜机及各种重型产业机械及车辆和船舶等。

现有的逻辑阀包括由盖板、阀芯、阀套和弹簧等组成,盖板和阀套插装在阀体上,阀芯和弹簧均设置于阀套上,在阀套上开设有两个主油口和一个控制油口,控制油口能控制阀芯在阀套内轴向移动并使两个主进油口相通或封闭,但是该逻辑阀存在以下技术问题:1、该技术方案中阀套设置于盖板外表面上并且阀套和盖板两者通过螺钉连接,使得在阀套和盖板之间存在间隙,使得阀套和盖板两者的密封性差;2、该技术方案中,当控制油口与油箱相通,阀芯仅通过主油口内液压油产生的压力推动阀芯轴向移动,导致阀芯的响应速度慢。

综上所述,为解决现有逻辑阀结构上的不足,需要设计一种响应速度快、密封性好的改进型逻辑阀。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技术存在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响应速度快、密封性好的改进型逻辑阀。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改进型逻辑阀,包括:

阀体;

盖板,其设置于阀体上且在盖板的外表面设置有先导阀,在盖板上设置有与先导阀相连并用于液压油流通的控制油路;

阀套,其插设于盖板上,在阀套上开设有相通的主进油口和主出油口;

阀芯,其穿设于阀套上且在阀芯和阀套之间形成有容纳腔;

所述控制油路能通过先导阀将液压油导入至容纳腔内并推动阀芯在阀套上轴向移动,使得阀芯能使主进油口和主出油口导通或者阻断。

在上述的一种改进型逻辑阀中,所述控制油路包括设置于盖板上并与先导阀相通的控制进油管、控制出油管以及控制油管,控制进油管、控制出油管以及控制油管的进油口均位于盖板的同一端面上,在盖板上还设置有两端分别与先导阀和容纳腔相通的导油管。

在上述的一种改进型逻辑阀中,所述容纳腔包括第一容纳腔和第二容纳腔,所述阀芯的后端面和阀套形成所述第一容纳腔,所述第一容纳腔通过导油管与先导阀相通,在阀芯的中部和阀套合围而成所述第二容纳腔,所述第二容纳腔与控制进油管相通。

在上述的一种改进型逻辑阀中,在阀芯上开设有环形台阶面,在阀套上开设有与环形台阶面对应的环形台阶槽,所述环形台阶面和环形台阶槽形成所述第二容纳腔。

在上述的一种改进型逻辑阀中,在阀芯上开设有多个导油孔且各导油孔的两端分别与第二容纳腔和控制进油管相通。

在上述的一种改进型逻辑阀中,在阀套和盖板之间形成有环形容纳腔,在盖板上设置有两端分别与控制进油管和环形容纳腔相通的连接管。

在上述的一种改进型逻辑阀中,在盖板上开设有多个贯穿盖板的连接孔,各连接孔内均设置有螺钉且螺钉的一端穿过连接孔并螺纹连接于阀体上。

在上述的一种改进型逻辑阀中,阀芯的上端面开设有安装槽,在安装槽内设置有弹性件且所述弹性件的上端抵靠于盖板上。

在上述的一种改进型逻辑阀中,在阀套的外表面设置有多个第一密封圈,所述第一密封圈的两侧分别与阀套和盖板接触。

在上述的一种改进型逻辑阀中,在阀芯的外表面设置有多个第二密封圈,所述第二密封圈的两侧分别与阀芯和阀套接触。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包括盖板、阀套以及阀芯,其中阀套的上端插设于盖板上,保证了盖板和阀套两者连接的稳固性,并保证了盖板和阀套两者的密封性;

2、在盖板上开设有用于液压油流通的控制油路,在阀芯和阀套两者之间形成有容纳腔,控制油路内的液压油能导入至容纳腔并能产生推动阀芯沿着阀套轴向向上的控制压力,同时,主进油口内液压油也能产生轴向向上的主进油压力,控制压力和主进油压力两者共同推动阀芯移动,提高了阀芯的响应速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剖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另一视角的剖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另一视角的剖视图。

图中,100、盖板;110、先导阀;120、连接孔;200、阀套;210、主进油口;220、主出油口;240、环形容纳腔;250、连接管;300、阀芯;320、导油孔;400、控制进油管;410、控制出油管;420、控制油管;430、导油管;600、弹簧;700、第一密封圈;710、第二密封圈。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如图1至图4所示,本改进型逻辑阀包括盖板100、阀套以及阀芯300,其中,盖板100安装于阀体(图中未标出)上在盖板100的外表面固连有先导阀110,在盖板100上还置有用于液压油流通的控制油路,阀套插设于盖板100上,在阀盖上开设有主进油口210和主出油口220,阀芯300穿设于阀套上,在阀芯300和阀套之间形成有容纳腔,在工作过程中,控制油路能通过先导阀110将液压油导入至容纳腔内,液压油能推动阀芯300沿着阀套轴向移动,使得主进油口210和主出油口220两者导通或者阻断。

在盖板100的上表面开设有贯穿盖板100的连接孔120,并且连接孔120包括呈阶梯型设置的第一连接孔和第二连接孔,第一连接孔和第二连接孔同轴设置且第一连接孔的直径大于第二连接孔的直径,在安装的过程中,在第一连接孔上设置有螺钉,螺钉的一端穿过第二连接孔并螺纹连接于阀体上,使得盖板100与阀体两者连接的稳固性并保证了盖板100和阀体的密封性。

上述控制油路包括设置于盖板100上并与先导阀110相通的控制进油管400、控制出油管410以及控制油管420,其中,控制进油管400、控制出油管410以及控制油管420的进油口均开设于盖板100的同一端面上,方便控制进油管400、控制出油管410以及控制油管420三者油路的安装,并且控制进油管400、控制出油管410以及控制油管420三者分别环绕阀套设置,具体地,控制进油管400设置于阀套的左侧,控制出油管410设置于阀套的上方,控制油管420设置于阀套的右侧。

优选地,在盖板100上还设置有两端分别与先导阀110和容纳腔相通的导油管430,控制阀能通过先导阀110控制导油管430开启或者关闭。

在盖板100的中部开设有固定槽,上述阀套扣压设置于固定槽内,上述阀芯300穿设于阀套上,其中,阀套与盖板100两者固连并保持静止状态,而阀芯300能沿着阀套轴向移动。

在阀套的中部开设有贯穿阀套的通孔,当阀套螺纹连接于阀体上时,通孔与主油路相通且在通孔内穿设有阀芯300,从而通孔的下端即为主进油口210,在阀套的侧壁上开设有多个贯穿阀套侧壁的主出油口220,多个主出油口220且呈环状均匀分布于阀套的外侧壁上,并且主出油口220与主进油口210相通,在阀套的内壁上设置有环形抵靠部且环形抵靠部位于主进油口210和主出油口220之间。

当阀芯300的下端抵靠于环形抵靠部上时,阀芯300能堵塞主进油口210而阻断主进油口210和主出油口220导通;当阀芯300沿着通孔轴向滑移并远离环形抵靠部时,并且当阀芯300的下端面与主出油口220相切时,主进油口210内的液压油能通过主出油口220向外导出,阀芯300在轴向方向上移动的间距能控制主出油口220的开启量而实现液压油的导流速率。

上述容纳腔可分为第一容纳腔310和第二容纳腔,其中,在阀芯300端面和阀套两者之间形成有第一容纳腔310,上述导油管430的一端与第一容纳腔310相通,导油管430的另一端与先导阀110相通;第二容纳腔设置于阀芯300和阀套的中部且第二容纳腔与控制进油管400相通。

在阀芯300上开设有环形台阶面,在阀套上开设有与环形台阶面对应的环形台阶槽,在环形台阶面和环形台阶槽两者之间形成所述第二容纳腔,并且第二容纳腔与控制进油管400相通。

优选地,在阀芯300上开设有多个导油孔320,导油孔320的两端分别与第二容纳腔和控制进油管400相通,使得控制进油管400内的液压油能通过导油孔320导入至第二容纳腔内,同时提高了液压油导入至第二容纳腔内的速率,提高了本实用新型的响应速度。

进一步地,在阀套和盖板100之间形成有环形容纳腔240,各导油孔320均与环形容纳腔240相通,在盖板100上开设有两端分别与控制进油管400和环形容纳腔240相通的连接管250,控制进油管400内的液压有能通过连接管250导入至环形容纳腔240内,并且环形容纳腔240内的液压油能通过导油孔320导入至第二容纳腔内。

进一步地,上述导油孔320的轴心线与连接管250的轴心线平行并形成有高低差,连接管250的轴心线位于导油孔320的轴心线的上方且连接管250的直径和导油孔320的直径相等,避免环形容纳腔240内的液压油通过连接管250回流至控制进油管400内现象的产生。

在阀芯300的上端面开设有安装槽,在安装槽内设置有弹性件且弹性件的两端分别抵靠于阀芯300和盖板100之间,弹性件变形能对阀芯300产生弹性力,弹性力能提高了阀芯300的复位效率。

优选地,上述弹性件为弹簧600。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如下:

在初始状态下,控制油管420与先导阀110打开,控制油管420内的液压油导入至第一容纳腔310内并对阀芯300产生竖直向下的控制压力;控制进油管400内的液压油能通过连接管250导入至环形容纳腔240内并通过导油孔320导入至第二容纳腔内并对阀芯300产生竖直向上的进油压力;同时弹簧600变形并对阀芯300产生竖直向下的弹性力;主进油口210内的液压油能对阀芯300产生竖直向上的主进油压力;

从而可知,阀芯300上方向竖直向下的作用力为控制压力与弹性力之和,阀芯300上方向竖直向上的作用力为进油压力和主进油压力之和,并且控制压力与弹性力之和大于进油压力和主进油压力之和,使得阀芯300的下端抵靠于环形抵靠部上,主进油口210与主出油口220两者阻断;

当控制油管420与先导阀110关闭时,第一容纳腔310内的液压油通过导油管430导出至控制出油管410上,控制进油管400内的液压油能导入至第二容纳腔内并产生竖直向上的进油压力,同时弹簧600变形并对阀芯300产生竖直向下的弹性力;主进油口210内的液压油能对阀芯300产生竖直向上的主进油压力;

从而可知,阀芯300上方向竖直向下的作用力为弹性力,阀芯300上方向竖直向上的作用力为进油压力和主进油压力之和,并且进油压力和主进油压力之和大于弹性力,使得阀芯300沿着通孔轴向向上移动,主进油口210和主出油口220两者导通。

优选地,在阀套的外表面设置有多个第一密封圈700,第一密封圈700的两侧分别与阀套和盖板100接触,保证了阀套和盖板100两者的密封,避免出现液压油泄漏现象的产生。

进一步地,在阀芯300的外表面设置有多个第二密封圈710,第二密封圈710的两侧分别与阀芯300和阀套接触,保证了阀芯300和阀套两者的密封,避免出现液压油泄漏现象的产生。

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