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排出止回阀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877418阅读:320来源:国知局
一种排出止回阀片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隔膜泵制造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排出止回阀片。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应用在净水机内的RO隔膜泵,隔膜泵的泵头内结构设计主要有高压室、增压室、阀盖、进水单向阀门、出水单向阀门、隔膜片、凸轮打水支架组件等,目前,在出水单向阀门处设置的止回阀片为一体成型结构,这种结构对水的推开阻力较小,泵的工作效率降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中隔膜泵出水阀门处止回阀片对水的推开阻力小,降低泵的工作效率的缺点,提供了一种在止回阀片外设分片的排出止回阀片。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得以解决:

一种排出止回阀片,包括一阀片主体、一与阀片主体配合连接的支撑柱以及一设置在所述阀片主体下端与支撑柱之间的加强筋,所述阀片主体上通过一切口形成一阀瓣,所述支撑柱包括一与阀片主体固定连接的上支撑柱以及一设有限位台阶的下支撑柱。

作为优选:所述阀瓣包括一扇形阀瓣、一与主体固定连接的第二扇形阀瓣以及一第三扇形阀瓣,所述扇形阀瓣、第二扇形阀瓣以及第三扇形阀瓣均匀设置在阀片主体上,所述扇形阀瓣、第二扇形阀瓣以及第三扇形阀瓣之间为可分离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扇形阀瓣的外缘处还设有一四分之一圆弧,所述第二扇形阀瓣设有与所述圆弧对应的第二圆弧,所述圆弧与第二圆弧形成一半圆,所述第三扇形阀瓣也在外缘分别设有一与第二圆弧配合连接的第三圆弧。

作为优选:所述阀瓣之间形成角度为120度,根据水流对阀瓣进行的冲击力,将阀瓣设置成均匀的三瓣,水流对阀瓣的冲击力均匀分布。

作为优选:所述切口设置为直切口或者弧形口,设置的切口位置也可以是曲面形的切口,设置成直切口方便在产品加工后对阀瓣加工后粘连的地方进行分离,设置成弧形切口可以根据水流对阀片冲击过程中水流产生的漩涡状方便水流更快的通过阀片间的切口。

作为优选:所述阀瓣至少设有三片,设置的阀瓣可以被分为四片,在被阀瓣分为四片时,水流的阻力相应减少。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总结如下:

本实用新型结构设计合理,通过在阀片主体上设置的阀瓣,在水泵将水流对阀片进行推开的过程中能够有效的减少推开阻力,提高泵的工作效率,另一方面通过加强筋稳固了阀片主体与支撑柱的连接,增加了止回阀片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外形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也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附图中各数字所指代的部位名称如下:1—阀片主体,2—支撑柱,3—加强筋,10—阀瓣,11—切口,100—扇形阀瓣,101—第二扇形阀瓣,102—第三扇形,103—圆弧,104—第二圆弧,105—半圆,106—第二半圆,107—第三半圆,20—上支撑柱,21—下支撑柱。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实施例1:

如图1至图3所示,所述的一种排出止回阀片,包括一阀片主体1、一与阀片主体1配合连接的支撑柱2以及一设置在所述阀片主体1下端与支撑柱2之间的加强筋3,所述阀片主体1上通过一切口11形成一阀瓣10,所述支撑柱2包括一与阀片主体1固定连接的上支撑柱20以及一设有限位台阶的下支撑柱21。

其中,所述阀瓣10包括一扇形阀瓣100、一与主体固定连接的第二扇形阀瓣101以及一第三扇形102阀瓣100,所述扇形阀瓣100、第二扇形阀瓣101以及第三扇形102阀瓣100均匀设置在阀片主体1上,所述扇形阀瓣100、第二扇形阀瓣101以及第三扇形102阀瓣100之间为可分离连接。

实施例2:

如图1至图3所示,所述扇形阀瓣100的外缘处还设有一四分之一圆弧103,所述第二扇形阀瓣101设有与所述圆弧103对应的第二圆弧104,所述圆弧103与第二圆弧104形成一半圆105,所述第三扇形102阀瓣100与阀瓣10间也设有第二半圆106,所述第三扇形102阀瓣100与第二阀瓣10间设有第三半圆107。

其中,所述阀瓣10之间形成角度为120度,根据水流对阀瓣10进行的冲击力,将阀瓣10设置成均匀的三瓣,水流对阀瓣10的冲击力均匀分布。

其中,所述切口11设置为直切口11或者弧形口,设置的切口11位置也可以是曲面形的切口11,设置成直切口11方便在产品加工后对阀瓣10加工后粘连的地方进行分离,设置成弧形切口11可以根据水流对阀片冲击过程中水流产生的漩涡状方便水流更快的通过阀片间的切口11。

实施例3:

如图1至图3所示,所述阀瓣10至少设有三片,设置的阀瓣10可以被分为四片,在被阀瓣10分为四片时,每个阀瓣10的外缘处皆设置有相应的圆弧103或者方槽,随着阀瓣10数量的增多,水流的阻力相应减少,但当阀瓣10数量增多到密度较大的时候对水流产生的阻力则会减少失去设置的目的。

以上仅就本实用新型应用较佳的实例做出了说明,但不能理解为是对权利要求的限制,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可以有其他变化,不局限于上述结构。总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独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所作的各种变化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