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屏蔽泵的泵头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724147阅读:394来源:国知局
一种屏蔽泵的泵头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屏蔽泵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屏蔽泵的泵头结构。



背景技术:

现有的屏蔽泵,包括泵头、电机和机座,泵头具有泵腔、进液通道及出液通道,泵腔内设有叶轮,电机包括电机主轴、绕于电机主轴的转子和围绕转子外围的定子,在定子和转子之间设置有屏蔽套,该屏蔽套形成一个使定子和转子之间隔离的空间;定子的外壳与泵体固定联接,定子与转子之间的空间与泵头内腔连通,叶轮的转轴与屏蔽电机的转子轴联接。流体从进液通道进入到泵腔,在叶轮带动下获得较大离心力,最后从出液通道排出。泵腔内壁对流体形成一定阻力。

申请公布号为CN03398022A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屏蔽泵的泵头,属于泵技术领域。它解决了现有屏蔽泵的泵头内腔空间小、内腔壁对流体阻力大的问题。本屏蔽泵的泵头包括泵腔、与泵腔相连通的进液通道和出液通道;泵腔壁上开设有凹入的流道,流道呈螺旋状且与出液通道相连通。

上述泵头结构增大了泵头内腔的空间,可以容纳较大宽度的叶片,但仍有一些不足:流体沿流道到达出液口时并不能有效流入出液口内,泵头结构的导流效果尚有不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的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一种屏蔽泵的泵头结构,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提高泵头结构的导流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屏蔽泵的泵头结构,包括呈碗状的泵盖,所述泵盖的内腔壁开设有进液口、出液口和流道,所述进液口设于该泵盖的内腔底部,其特征在于,所述流道呈环状且沿泵盖的内侧壁周向开设,该流道与所述出液口相连通,所述流道的轴向高度与出液口一致,该流道从出液口的一侧延伸至出液口的另一侧且径向深度逐渐增加。

屏蔽泵的叶轮位于泵盖结构的内腔里,流体通过进液口从外界流入到泵盖内,叶轮受电机驱动开始旋转,从泵盖的底部抽取流体进入叶轮,通过叶轮旋转将其中的流体压入泵盖内侧的流道内,流体在流道的内顺势流动最终从出液口流出,完成对流体的泵压操作。通过设置环状的流道且使流道的轴向高度与出液口一致,这样保障了叶轮与出液口高度能相对应,从而使部分叶轮压出的流体能更直接地通过流道进入出液口,提高泵头结构的导流效果;流体从泵盖底部进入叶轮沿叶轮的外围均匀压出,随着流体在流道内流动在到达出液口前其流量会逐渐增大,通过设置流道的径向深度从出液口一侧到另一侧逐渐增加,这样在保持流体流转稳定的同时在出液口两侧形成深度差,使流体能更有效地进入出液口,从而提高了泵头结构的导流效果。

在上述的一种屏蔽泵的泵头结构中,所述泵盖的底部具有横置的进液管,所述进液管的内腔与所述进液口相连通,该进液管与进液口之间具有弧形的导流面。进液管用于与外界管道连接,通过设置进液管横置便于泵头结构的安装布置,设置进液管与进液口之间具有弧形的导流面,这样能为流体从进液管流至进液口提供导向,减小流体的阻力,从而提高泵头结构的导流效果。

在上述的一种屏蔽泵的泵头结构中,所述泵盖的内腔底部设有隔板,所述隔板呈盘状且能将泵盖的内腔底部覆盖,该隔板的中央开设有通孔,所述通孔与进液口相连通,该通孔的侧壁自下而上相内收缩。现有技术中进液管与泵盖为一体成型结构,而进液管与泵盖组成的结构复杂不利于拔模操作,通过在泵盖的内腔底部设置独立外加的隔板,这样可以增加进液口的设计尺寸以便于拔模,降低工艺成本;通过在隔板的中央设置侧壁自下而上相内收缩的通孔,这样通孔能够正对叶轮的中央,且通孔的侧壁为流体提供导向,使流体顺利进入叶轮,从而提高泵头结构的导流效果。

在上述的一种屏蔽泵的泵头结构中,所述隔板的外缘具有凸块,所述泵盖的内腔壁开设有卡槽,所述凸块卡接于所述卡槽内。通过在隔板的外缘设置凸块与泵盖内腔壁的卡槽相卡接,这样为隔板的装配提供限位,防止隔板流体影响发生跟转现象,提高泵头结构的稳定性。

在上述的一种屏蔽泵的泵头结构中,所述泵盖的外围具有横置的出液管,所述出液口与所述出液管轴向平行,该出液口与出液管之间垂直设有筒状的安装座,所述出液管的内腔与所述安装座的内腔相连通,该安装座的内腔与出液口相连通。设置出液管用于与外界的设备连接,通过设置出液口与出液管轴向平行,使流经出液口的流体进入出液管仍有较高的势能,通过在出液口与出液管之间设置安装座,可在安装座内装配流量监测器或阀门,提高了屏蔽泵的功能性。

在上述的一种屏蔽泵的泵头结构中,所述进液管的外端部均设有外螺纹。通过在进液管的外端设置外螺纹,能够便于进液管与外界管道的内螺纹配合连接。

在上述的一种屏蔽泵的泵头结构中,所述泵盖敞口端的端面设有若干连接孔,所述连接孔沿周向均匀布置。通过在泵盖的端面沿周向均匀设置若干连接孔,这样能够保障泵盖装配的稳定性。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如下:

1、本泵头结构通过设置流道的径向深度出液口一侧到另一侧逐渐增加,在出液口两侧形成深度差,使流体能更有效地进入出液口,从而提高了泵头结构的导流效果。

2、本泵头结构通过在泵盖的内腔底部设置独立外加的隔板,使进液口的设计尺寸可以更大,提高了拔模效率,降低工艺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本泵头结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泵头结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泵头结构中隐去隔板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泵头结构中隐去隔板的另一角度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中,1、泵盖;11、进液口;12、出液口;13、流道;14、卡槽;15、连接孔;

2、进液管;21、导流面;22、外螺纹

3、隔板;31、通孔;32、凸块;

4、出液管;5、安装座。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如图1、图3、图4所示,本屏蔽泵的泵头结构包括呈碗状的泵盖1,泵盖1的内腔壁开设有进液口11、出液口12和流道13,进液口11设于泵盖1的内腔底部,流道13呈环状且沿泵盖1的内侧壁周向开设,流道13与出液口12相连通,流道13的轴向高度与出液口12一致,流道13从出液口12的一侧延伸至出液口12的另一侧且径向深度逐渐增加。屏蔽泵的叶轮位于泵盖1结构的内腔里,流体通过进液口11从外界流入到泵盖1内,叶轮受电机驱动开始旋转,从泵盖1的底部抽取流体进入叶轮,通过叶轮旋转将其中的流体压入泵盖1内侧的流道13内,流体在流道13的内顺势流动最终从出液口12流出,完成对流体的泵压操作。通过设置环状的流道13且使流道13的轴向高度与出液口12一致,这样保障了叶轮与出液口12高度能相对应,从而使部分叶轮压出的流体能更直接地通过流道13进入出液口12,提高泵头结构的导流效果;流体从泵盖1底部进入叶轮沿叶轮的外围均匀压出,随着流体在流道13内流动在到达出液口12前其流量会逐渐增大,通过设置流道13的径向深度出液口12一侧到另一侧逐渐增加,这样在保持流体流转稳定的同时在出液口12两侧形成深度差,使流体能更有效地进入出液口12,从而提高了泵头结构的导流效果。泵盖1敞口端的端面设有若干连接孔15,连接孔15沿周向均匀布置。通过在泵盖1的端面沿周向均匀设置若干连接孔15,这样能够保障泵盖1装配的稳定性。

如图2所示,泵盖1的底部具有横置的进液管2,进液管2的内腔与进液口11相连通,进液管2与进液口11之间具有弧形的导流面21。进液管2用于与外界管道连接,通过设置进液管2横置便于泵头结构的安装布置,设置进液管2与进液口11之间具有弧形的导流面21,这样能为流体从进液管2流至进液口11提供导向,减小流体的阻力,从而提高泵头结构的导流效果。进一步来讲,进液管2的外端部均设有外螺纹22。通过在进液管2的外端设置外螺纹22,能够便于进液管2与外界管道的内螺纹配合连接。

如图1、图2所示,泵盖1的内腔底部设有隔板3,隔板3呈盘状且能将泵盖1的内腔底部覆盖,隔板3的中央开设有通孔31,通孔31与进液口11相连通,通孔31的侧壁自下而上相内收缩。现有技术中进液管2与泵盖1为一体成型结构,而进液管2与泵盖1组成的结构复杂不利于拔模操作,通过在泵盖1的内腔底部设置独立外加的隔板3,这样可以增加进液口11的设计尺寸以便于拔模,降低工艺成本;通过在隔板3的中央设置侧壁自下而上相内收缩的通孔31,这样通孔31能够正对叶轮的中央,且通孔31的侧壁为流体提供导向,使流体顺利进入叶轮,从而提高泵头结构的导流效果。进一步来讲,隔板3的外缘具有凸块32,泵盖1的内腔壁开设有卡槽14,凸块32卡接于卡槽14内。通过在隔板3的外缘设置凸块32与泵盖1内腔壁的卡槽14相卡接,这样为隔板3的装配提供限位,防止隔板3流体影响发生跟转现象,提高泵头结构的稳定性。

如图1-4所示,泵盖1的外围具有横置的出液管4,出液口12与出液管4轴向平行,出液口12与出液管4之间垂直设有筒状的安装座5,出液管4的内腔与安装座5的内腔相连通,安装座5的内腔与出液口12相连通。设置出液管4用于与外界的设备连接,通过设置出液口12与出液管4轴向平行,使流经出液口12的流体进入出液管4仍有较高的势能,通过在出液口12与出液管4之间设置安装座5,可在安装座5内装配流量监测器或阀门,提高了屏蔽泵的功能性。

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