泵浦的充放气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059307发布日期:2018-07-31 21:12阅读:136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泵浦结构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泵浦的充放气结构。



背景技术:

充气产品因具有充气时使用,而放气后方便收藏或携带的功能,已广泛使用于各种家居用品,比如日常使用的充气床、充气沙发等。目前,这些充气产品的充气和放气采用充放气泵来实现。

现有的充放气泵一般通过单向阀和换气芯配合进行充气产品的充气和放气工作通过,这类充放气泵使用单向阀和换气阀芯,使得充放气泵的结构复杂,体积也比较大,生产成本也比较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泵浦的充放气结构,其结构简单、生产成本低。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泵浦的充放气结构,其包括本体和控制面板,本体和控制面板连接形成本体腔室,本体或控制面板上设有连通本体腔室的通气口;所述本体腔室内设有马达、泵体、泵盖和叶轮,所述泵体和泵盖连接形成泵体腔室,叶轮设置在泵体腔室内,而马达的转动轴穿设泵体中并与叶轮连接,所述本体上设有进气口和出气口,所述泵盖上设有连通泵体腔室的进气口和出气口;所述充放气结构还包括与泵盖和本体活动配合的转动机构,该转动机构选择性地导通泵体出气口和本体出气口或者导通本体进气口和泵体进气口。

所述转动机构包括手轮和旋转盘,所述手轮通过传动件连接旋转盘并带动旋转盘转动;所述旋转盘上设有选择性地连通本体腔室和泵盖进气口的第一进气孔、选择性地连通泵盖出气口和本体出气口的第一出气孔、选择性地连通本体进气口和泵盖进气口的第二进气孔以及选择性地连通泵盖出气口和本体腔室的第二出气孔,所述第一进气孔与第一出气孔配合连通泵体腔室、泵体腔室和本体出气口,所述第二进气孔与第二出气孔配合连通本体进气口、泵体腔室和本体腔室。

所述充放气结构还包括连接本体的固定面板,固定面板上设有控制马达电源通断的微动开关,而所述传动件上设有两个选择性地触动微动开关的触动块。

所述传动件为转动轴,所述转动轴一端连接手轮,另一端连接有齿轮,该齿轮与旋转盘啮合。

所述通气口设置在控制面板上,所述手轮设置在通气口处,在手轮上设有连通外部的气孔;所述转动轴为中空结构,在转动轴的侧壁上设有连通手轮气孔和本体腔室的气孔。

所述触动块设置在转动轴外周。

所述控制面板通过固定环与本体连接,所述固定面板连接在本体腔室内。

所述传动件为摆杆,所述摆杆一端连接手轮,另一端连接旋转盘。

所述旋转盘外周设有一固定孔,摆杆连接旋转盘的一端固定在该固定孔内。

所述通气口设置在控制面板上,所述手轮设置在通气口处,手轮上设有连通外部的气孔,所述摆杆连接手轮的一端设有连接头,该连接头上端面向上凸起形成与手轮配合连接的固定台阶,该固定台阶上设有连通手轮气孔和本体腔室的气孔。

所述触动块设置在连接头下端面。

所述控制面板通过固定面板与本体连接,所述控制面板与固定面板之间通过固定环连接。

所述手轮设有三个档位,分别是充气档位、放气档位和关闭档位。

所述手轮的旋转行程为120°,充气档位到关闭档位的行程角度为60°,关闭档位到放气档位的行程角度为60°;两个触动块之间的夹角为120°。

一种泵浦的充放气结构,其包括本体和控制面板,本体和控制面板连接形成本体腔室,本体上设有连接充气产品的充放气口,控制面板上设有通气口;本体腔室内设有马达、泵体、泵盖和叶轮,泵体和泵盖连接形成泵体腔室,泵盖上设有进气口和出气口,叶轮设置在泵体腔室内,而马达的转动轴穿设泵体中并与叶轮连接,所述充放气结构还包括与泵盖和控制面板活动配合的转动机构,该转动机构选择性地导通控制面板通气口和泵盖进气口或者导通控制面板通气口和泵盖出气口。

所述转动机构包括手轮和旋转盘,所述手轮连接旋转盘并带动旋转盘转动,所述旋转盘上设有其转动时选择性导通通气口和泵盖进气口或者导通通气口和泵盖出气口的第一通气口,以及选择性导通泵盖出气口和充放气口或者导通泵盖进气口和充放气口的第二通气口。

所述控制面板和本体之间通过固定面板连接,所述固定面板将本体腔室分割为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所述第一腔室与控制面板的通气口连通,所述第二腔室与本体的充放气口连通;所述固定面板上设有可连通第一通气口的第三通气口和第四通气口。

所述泵盖上连接有控制马达启动或关闭的微动开关,相应地,所述旋转盘外周设有两个与微动开关配合的触动块。

采用上述方案后,本实用新型通过在本体上设置出气口并配合旋转盘实现泵浦的充气工作,通过在本体上设置进气口并配合旋转盘实现泵浦的放气工作。在泵浦不工作时,本体的进气口和出气口均处于封闭状态;在充气状态下,手轮带动旋转盘转动,使得旋转盘上的第一进气孔和第一出气孔分别对准泵盖上的进气口和出气口,同时导通本体的出气口封闭本体进气口,马达带动叶轮旋转,从而将气体充入充气产品内,实现充气功能。在放气转状态下,手轮带动旋转盘转动,使得旋转盘上的第二进气孔和第二出气孔分别对准泵盖上的进气口和出气口,同时导通本体的进气口封闭本体的出气口,马达带动叶轮旋转,将充气产品内的气体排出,实现放气功能。或者本实用新型通过调节转动机构使控制面板通气口连通泵盖进气口以及本体的充放气口连通泵盖出气口,从而为泵浦提供充气通道,以实现泵浦的充气工作;通过调节转动机构使控制面板通气口连通泵盖出气口以及本体的充放气口连通泵盖出气口,从而为泵浦提供放气通道,以实现泵浦的放气工作。该泵浦的充放气结构在不使用单向阀的情况下,实现了泵浦的充放气功能,该充放气结构大大缩小了泵浦的体积,简化了泵浦的结构,降低了泵浦的生产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俯视图;

图3为图2的A-A方向剖视图;

图4为图2的B-B方向剖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充气状态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放气状态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转动轴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俯视图;

图10为图9的C-C方向剖视图;

图11为图9的D-D方向剖视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充气状态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放气状态示意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摆杆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1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结构组合示意图;

图1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俯视图;

图18为图17的E-E方向剖视图;

图19为图17的F-F方向剖视图;

图2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关闭档位状态示意图;

图2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充气状态示意图;

图2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放气状态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揭示了一种泵浦的充放气结构,其包括本体11和控制面板12,本体11和控制面板12连接形成本体腔室,在本体11或控制面板12上设有连通本体腔室的通气口;所述本体腔室内设有马达21、泵体22、泵盖24和叶轮23,所述泵体22和泵盖24连接形成泵体腔室,叶轮23设置在泵体腔室内,而马达21的转动轴穿设泵体22中并与叶轮23连接,所述充放气结构还包括转动机构,转动机构包括手轮31、和旋转盘33,手轮31通过传动件与旋转盘33连接,本体11上设有进行充气的出气口112以及进行放气的进气口111,所述泵盖24上设有连通泵体腔室的进气口241和出气口242;所述旋转盘33上设有选择性地连通本体腔室和泵盖24进气口352的第一进气孔331、选择性地连通泵盖24出气口242和本体11出气口112的第一出气孔332、选择性地连通本体11进气口111和泵盖24进气口241的第二进气孔333以及选择性地连通泵盖24出气口242和本体腔室的第二出气孔334,所述第一进气孔331与第一出气孔332配合连通本体腔室、泵体腔室和本体11出气口112,所述第二进气孔333与第二出气孔334配合连通本体11进气口111、泵体腔室和本体腔室。

配合图1至图22所示,以下将例举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述。

图1至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该实施例中泵浦的充放气结构包括本体11、控制面板12、马达21、泵体22、泵盖24、叶轮23、手轮31、齿轮32和旋转盘33,其中,控制面板12和本体11通过固定环14连接,控制面板12和本体11配合形成本体腔室,在控制面板12上设有一连通本体腔室外部的通气口121;本体11底部设有连接充气产品的进气口111和出气口112,出气口112实现泵浦的充气功能,进气口111实现泵浦的放气功能。

马达21、泵体22、泵盖24和叶轮23设置在本体腔室内,泵体22和泵盖24连接形成泵体腔室,叶轮23设置在泵体腔室内,而马达21的转轴穿过泵体22后连接泵体腔室内的叶轮23。启动马达21后,马达21带动叶轮23转动,进行充气或放气工作。在泵盖24上设有进气口241和出气口242,泵体腔室通过泵盖24上的进气口241与本体腔室连通,通过泵盖24的出气口242与本体11进气口111或出气口112连接。

手轮31设置在控制面板12的通气口121上,而齿轮32和旋转盘33设置在本体腔室内,手轮31上设有气孔311,手轮31通过转动轴34连接齿轮32,转动轴34为中空结构,在转动轴34侧壁上设有气孔341,该气孔341连通手轮31气孔311和本体腔室,使得本体腔室与外部连通。手轮31连接齿轮32并带动齿轮32转动,而齿轮32与旋转盘33相互啮合,齿轮32在转动的时候带动旋转盘33带动。

旋转盘33上设有第一进气孔331、第一出气孔332、第二进气孔333以及第二出气孔334,在旋转盘33转动的过程中,第一进气孔331选择性地连通泵盖24进气口241和本体腔室,第一出气孔332选择性地连通泵盖24出气口242和本体11出气口112;第二出气孔334选择性地连通泵盖24的出气口242与本体腔室,第二进气孔333选择性地连通泵盖24的进气口241与本体11的进气口111。也就是说,旋转盘33在转动的过程中,当旋转盘33上的第一进气孔331连通泵盖24进气口241和本体腔室时,第一出气孔332连通泵盖24的出气口242和本体11的出气口112,第一进气孔331和第一出气孔332配合将泵盖24进气口241、本体腔室、泵盖24出气口242、泵体腔室和本体11出气口112连通;即本体11的出气口112导通、进气口111封闭。当旋转盘33上的第二出气孔334连通泵盖24出气口242和本体腔室时,第二进气孔333连通泵盖24的进气口241和本体11的进气口111,第二进气孔333和第二出气孔334配合将本体11进气口111、泵盖24进气口241、泵体腔室、泵盖24出气口242和本体腔室连通;即本体11的进气口111导通、出气口112封闭。泵浦处于不工作状态时,本体11进气口111和出气口112均处于封闭状态。

本体腔室内还设有微动开关15和固定面板13,固定面板13固定在本体11侧壁上,微动开关15设置在固定面板13上。上述转动轴34上端连接手轮31,下端穿过固定面板13后连接齿轮32,在转动轴34外周设有两个可触动微动开关15的触动块342。

手轮31设有三个档位,分别是充气档位、放气档位和关闭档位。手轮31的旋转行程可以根据使用需求进行设置,在本实施例中手轮31的旋转行程为120°,充气档位到关闭档位的行程角度为60°,关闭档位到放气档位的行程角度为60°,此时,转动轴34上的两个触动块342之间的夹角为120°。在常态下,手轮31处于关闭档位,两触动块342均没有触动微动开关15;此时,本体11的进气口111和出气口112均处于封闭状态。当手轮31旋转60°到充气档位时,本体11的出气口112导通,进气口111封闭,转动轴34的第一触动块3421触动微动开关15,启动马达21。此时,马达21带动叶轮23转动,使得泵浦外部的气体经由手轮31的气孔311和转动轴34的气孔341进入本体腔室,然后经由第一进气孔331和泵盖24进气口241进入泵体腔室,接着气体经由泵盖24出气口242、第一出气孔332和本体11出气口112进入充气产品内,实现泵浦的充气的功能。关闭泵浦时,手轮31反向转动60°,第一触动块3421再次触动微动开关15,从而断开马达21与电源的连接,关闭马达21,本体11的进气口111和出气口112均处于封闭状态。

当手轮31旋转60°到放气档位时,本体11的进气口111导通,出气口112封闭,转动轴34的第二触动块342触动微动开关15,开启马达21。此时,马达21带轮叶轮23转动,将充气产品内的气体经由本体11进气口111、第二进气孔333和泵盖24进气口241进入泵体腔室中,然后经由泵盖24出气口242和第二出气孔334进入本体腔室中,最后由转动轴34的气孔341和控制面板12上的通气孔121排出泵浦外部,实现泵浦的放气功能。

图8至图14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该实施例中泵浦的充放气结构包括本体11’、控制面板12’、马达21’、泵体22’、泵盖24’、叶轮23’、手轮31’和旋转盘33’,其中,控制面板12’和本体11’连接配合形成本体腔室,在控制面板12’上设有一连通本体腔室外部的通气孔121’;本体11’底部设有连接充气产品的进气口111’和出气口112’,进气口111’实现泵浦的放气功能,出气口112’实现泵浦的充气功能。

马达21’、泵体22’、泵盖24’以及叶轮23’的连接结构与实施例一相同,不再赘述。

手轮31’设置在控制面板12’的通气口121’上,而旋转盘33’设置在本体腔室内,手轮31’上设有气孔311’,使得本体腔室从气孔311’处与本体腔室外部连通。手轮31’通过摆杆34’连接旋转盘33’,在旋转盘33’的外周设有一固定孔335’,摆杆34’一端连接手轮31’,另一端连接旋转盘33’的固定孔335’内。摆杆34’连接手轮31’的一端设有连接头343’,该连接头343’上端面向上凸起形成固定台阶3431’,该固定台阶3431’上设有气孔3432’,该固定台阶3431’穿过固定面板12’的穿孔后与手轮31’连接,此时,手轮31’气孔311’与固定台阶3431’气孔3432’连通,而固定台阶3431’气孔3432’与本体腔室连通。当转动手轮31’时,手轮31’通过摆杆34’带动旋转盘33’转动。

旋转盘33’上设有第一进气孔331’、第一出气孔332’、第二进气孔333’以及第二出气孔334’,在旋转盘33转动的过程中,第一进气孔331’选择性地连通泵盖24’进气口241’和本体腔室,第一出气孔332’选择性地连通泵盖24’出气口242’和本体11’出气口112’;第二出气孔334’选择性地连通泵盖24’的出气口242’与本体腔室,第二进气孔333’选择性地连通泵盖24’的进气口241’与本体11’的进气口111’。也就是说,旋转盘33’在转动的过程中,当旋转盘33’上的第一进气孔331’连通泵盖24’进气口241’和本体腔室时,第一出气孔332’连通泵盖24’的出气口242’和本体11’的出气口112’,第一进气孔331’和第一出气孔332’配合将泵盖24’进气口241’、本体腔室、泵盖24’出气口242’、泵体腔室和本体11’出气口112’连通;即本体11’的出气口112’导通、进气口111’封闭。当旋转盘33’上的第二出气孔334’连通泵盖24’出气口242’和本体腔室时,第二进气孔333’连通泵盖24’的进气口241’和本体11’的进气口111’,第二进气孔333’和第二出气孔334’配合将本体11’进气口111’、泵盖24’进气口241’、泵体腔室、泵盖24’出气口242’和本体腔室连通;即本体11’的进气口111’导通、出气口112’封闭。泵浦处于不工作状态时,本体11’进气口111’和出气口112’均处于封闭状态。

本实施例中控制面板12’通过固定面板13’与本体11’连接,控制面板12’与固定面板13’之间通过固定环14‘连接。固定面板13’的下端面连接有启动或关闭马达21’的微动开关15’。在摆杆34’的连接头343’下端面设有两触动块342’,摆杆34’随手轮31’转动过程中,两触动块342’选择性地触动微动开关25’,使得马达21’启动或关闭。

手轮31’设有三个档位,分别是充气档位、放气档位和关闭档位。手轮31’的旋转行程可以根据使用需求进行设置。在本实施例中手轮31’的旋转行程为120°,充气档位到关闭档位的行程角度为60°,关闭档位到放气档位的行程角度为60°,此时,摆杆34’连接头343’上的两个触动块342’之间的夹角为120°。在常态下,手轮31’处于关闭档位,两触动块342’均没有触动微动开关15’;此时,本体11’的进气口111’和出气口112’均处于封闭状态。当手轮31’旋转60°到充气档位时,本体11’的出气口112’导通,进气口111’封闭,摆杆34’的第一触动块3421’触动微动开关15’,启动马达21’。此时,马达21’带动叶轮23’转动,使得泵浦外部的气体经由手轮31’的气孔311’和转动轴34’的气孔341’进入本体腔室,然后经由第一进气孔331’和泵盖24’进气口241’进入泵体腔室,接着气体经由泵盖24’出气口242’、第一出气孔332’和本体11’出气口112’进入充气产品内,实现泵浦的充气的功能。关闭泵浦时,手轮31’反向转动60°,摆杆34’第一触动块3421’再次触动微动开关15’,从而断开马达21’与电源的连接,关闭马达21’,本体11’的进气口111’和出气口112’均处于封闭状态。

当手轮31’旋转60°到放气档位时,本体11’的进气口111’导通,出气口112’封闭,摆杆34’的第二触动块3422’触动微动开关15’,启动马达21’。此时,马达21’带轮叶轮23’转动,将充气产品内的气体经由本体11’进气口111’、第二进气孔333’和泵盖24’进气口241’进入泵体腔室中,然后经由泵盖24’出气口242’和第二出气孔334’进入本体腔室中,最后由摆杆34’的气孔341’和控制面板12’上的通气孔121’排出泵浦外部,实现泵浦的放气功能。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本体上设置出气口并配合旋转盘实现泵浦的充气工作,通过在本体上设置进气口并配合旋转盘实现泵浦的放气工作。在泵浦不工作时,本体的进气口和出气口均处于封闭状态;在充气状态下,手轮带动旋转盘转动,使得旋转盘上的第一进气孔和第一出气孔分别对准泵盖上的进气口和出气口,同时导通本体的出气口封闭本体进气口,马达带动叶轮旋转,从而将气体充入充气产品内,实现充气功能。在放气转状态下,手轮带动旋转盘转动,使得旋转盘上的第二进气孔和第二出气孔分别对准泵盖上的进气口和出气口,同时导通本体的进气口封闭本体的出气口,马达带动叶轮旋转,将充气产品内的气体排出,实现放气功能。采用该充放气结构的泵浦在不使用单向阀的情况下,实现了泵浦的充放气功能,该充放气结构大大缩小了泵浦的体积,简化了泵浦的结构,降低了泵浦的生产成本。

图15至图22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在该实施例中,泵浦的充放气结构包括本体11”和控制面板12”,本体11”和控制面板12”连接形成本体腔室,本体11”上设有连接充气产品的充放气口111”,控制面板12”上设有通气口121”;本体腔室内设有马达21”、泵体22”、泵盖24”和叶轮23”,泵体22”和泵盖24”连接形成泵体腔室,泵盖24”上设有进气口241”和出气口242”,叶轮23”设置在泵体腔室内,而马达21”的转动轴穿设泵体22”中并与叶轮23”连接。充放气结构还包括与泵盖24”和控制面板12”活动配合的转动机构,该转动机构选择性地导通控制面板12”通气口121”和泵盖24”进气口241”以及充放气口111”和泵盖24”出气口242”或者导通控制面板12”通气口121”和泵盖24”出气口242”以及充放气口111”和泵盖24”进气口241”。本体11”上的充放气口111”数量为一个或一个以上,具体视充气产品结构而定,在本实施例中,充放气口111”数量设置为两个,且分别设置在本体11”的两侧。

转动机构包括手轮31”和旋转盘33”,手轮31”通过连接轴312”与旋转盘33”固定连接,当手轮31”转动时,旋转盘33”随着手轮31”转动。旋转盘33”上设有第一通气口331”和第二通气口332”,旋转盘33”转动时,第一通气口331”可以连通控制面板12”通气口121”和泵盖24”进气口241”,此时,第二通气口332”连通泵盖24”出气口242”和本体11”的充放气口111”。在该状态下,启动马达21”带动叶轮23”转动,即可对充气产品充气。叶轮23”转动将外部气体经由控制面板12”通气口121”、旋转盘33”第一通气口331”和泵盖24”进气口241”带入泵体腔室中,接着从泵体腔室经由泵盖24”出气口242”和旋转盘33”的第二通气口332”进入本体腔室,最后从本体11”的充放气口111”进入充气产品内,实现充气功能。旋转盘33”转动时,第一通气口331”可以连通控制面板12”通气口121”和泵盖24”出气口242”,此时,第二通气口332”连通泵盖24”进气口241”和本体11”的充放气口111”。在该状态下,启动马达21”带动叶轮23”转动,即可对充气产品放气。在叶轮23”的作用下,充气产品内的气体经由本体11”的充放气口111”带入本体腔室内,然后从本体腔室内经旋转盘33”的第二通气口332”和泵盖24”的进气口241”进入泵体腔室,最后从泵体腔室经由泵盖24”出气口242”和控制面板12”通气口121”排出,实现放气功能。

控制面板12”和本体11”之间可以通过固定面板13”连接,固定面板13”一端与本体11”连接,另一端通过固定环与控制面板12”连接。固定面板13”将本体腔室分割为两部分即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第一腔室与控制面板12”的通气口121”连通,第二腔室与本体11”的充放气口111”连通,转动机构的旋转盘33”以及马达21”、泵体22”、叶轮23”和泵盖24”均设置在第二腔室内。在固定面板13”上设有第三通气口131”和第四通气口132”,当进行充气功能时,第三通气口131”连通第一腔室和旋转盘33”的第一通气口331”,当进行放气功能时,第四通气口132”连通第一腔室和旋转盘33”的第一通气口331”。也就是说,旋转盘33”在转动时,旋转盘的第一通气口331”选择性地与第三通气口131”或第四通气口132”连通。

手轮31”可以设置在控制面板12”的通气口121”处,此时可以在手轮31”上设置气口,该气口连通第一腔室。

本实施例中泵盖24”上还连接有控制马达21”启动或关闭的微动开关,相应地,在旋转盘33”的外周设有两个与微动开关配合的触动块333”。手轮31”设有三个档位,分别是充气档位、关闭档位和放气档位,常态下,手轮31”处于关闭档位,此时,旋转盘33”封闭泵盖24”进气口241”和泵盖24”出气口242”。当充气产品需要进行充气时,转动手轮31”至充气档位,第一腔室经由第三通气口131”、第一通气口331”和泵盖24”进气口241”连通泵体腔室,而泵体腔室经由泵盖24”出气口242”和第二通气口332”332”连通第二腔室。旋转盘33”随手轮31”转动过程中,旋转盘33”上的其中一个触动开关接触微动开关,从而启动马达21”。马达21”启动后带动叶轮23”转动,在叶轮23”作用下,外部气体由手轮31”气孔进入第一腔室,然后经第三通气口131”、第一通气口331”和泵盖24”进气口241”进入泵体腔室,接着从泵体腔室经泵盖24”出气口242”和第二通气口332”332”进入第二腔室,最后从第二腔室经充放气口111”进入充气产品内,实现对充气产品的充气。充气完成后,旋转手轮31”调节至关闭档位,在旋转盘33”随手轮31”转动的过程中,旋转盘33”上的上述触动块333”会再次接触触动开关,从而关闭马达21”。

当产品需要进行放气时,转动手轮31”至放气档位,第一腔室经由第四通气口132”、第一通气口331”和泵盖24”出气口242”连通泵体腔室,而泵体腔室经由泵盖24”进气口241”和第二通气口332”连通第二腔室。旋转盘33”随手轮31”转动过程中,旋转盘33”上的另一个触动开关接触微动开关,从而启动马达21”。马达21”启动后带动叶轮23”转动,在叶轮23”作用下,充气产品内的气体由充放气口111”进入第二腔室,然后经第二通气口332”和泵盖24”进气口241”进入泵体腔室,接着从泵体腔室经泵盖24”出气口242”、第一通气口331”和第四通气口132”进入第一腔室,最后从第二腔室经手轮31”气孔排出,实现对充气产品的放气。放气完成后,旋转手轮31”至关闭档位,在旋转盘33”随手轮31”转动的过程中,旋转盘33”的上述触动块333”会再次接触触动开关,从而关闭马达21”。

该泵浦的充放气结构通过调节转动机构使控制面板12”通气口121”连通泵盖24”进气口241”以及本体11”的充放气口111”连通泵盖24”出气口242”,从而为泵浦提供充气通道,以实现泵浦的充气工作;通过调节转动机构使控制面板12”通气口121”连通泵盖24”出气口242”以及本体11”的充放气口111”连通泵盖24”出气口242”,从而为泵浦提供放气通道,以实现泵浦的放气工作。该泵浦的充放气结构在不使用单向阀的情况下,实现了泵浦的充放气功能,该充放气结构大大缩小了泵浦的体积,简化了泵浦的结构,降低了泵浦的生产成本。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范围作任何限制,故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细微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