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排烟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119728发布日期:2018-08-07 22:38阅读:256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涉及一种排烟系统。



背景技术:

当今世界很多重特大火灾事故造成人员大量伤亡和财产的重大损失,主要是火灾现场中的浓烟与烈焰。两者之间更为危害的还是浓烟。浓烟给火灾现场受困人员向外逃生增添了很多艰难险阻,乌黑的浓烟使人视线不清,找不到逃生之路,呼吸困难,吸入浓烟还会中毒,甚至窒息死亡,逃不出火场。另外,浓烟还给进入火场进行救援的人员增加障碍,使人看不见前进道路,行动延缓,搜救目标看不见,错过了很多救人的时间和机会。有时甚至救人未成,反而被烟火所困,危及救援人员的自身安全。造成火灾现场人员逃生难,救援人员救灾难的两难现象。

在发生火灾时,若是排烟管道无法及时排出浓烟,可能会导致人员的伤亡的概率增大。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排烟系统,具有及时排出浓烟的效果。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排烟系统,包括控制箱、排烟管、设置在排烟管上的鼓风机,所述控制箱内设置有根据室内一氧化碳的浓度来控制鼓风机转速的控速电路,所述控速电路包括:

检测电路,用于检测室内的一氧化碳的浓度并输出相应的检测值;

控制电路,耦接于检测电路以接收检测值,并根据检测值输出占空比可调的控制信号;

双向可控硅VT,串接于鼓风机的供电回路上,其控制端耦接于控制电路的输出端以接收控制信号,当室内的一氧化碳的浓度升高时,双向可控硅VT提高鼓风机的转速。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鼓风机将室内的气体排出到室外。在发生火灾时,室内产生大量的一氧化碳,通过双向可控硅VT提高鼓风机的转速,及时排出了浓烟。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检测电路包括用于检测室内的一氧化碳的浓度的一氧化碳传感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一氧化碳传感器来检测室内的一氧化碳浓度,技术成熟,检测方便。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控制电路为多谐振荡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多谐振荡器是一种能产生矩形波的自激振荡器,只有两个暂稳态,工作时,电路的状态在两个暂稳态之间自动地交替变换,由此产生矩形波脉冲信号。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多谐振荡器包括555时基电路。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555时基电路中包括555定时器,555定时器是一种模拟和数字功能相结合的中规模集成器件,该器件成本低、性能可靠。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排烟管上设置有防火阀,所述排烟管内设置有根据排烟管内温度来控制防火阀和鼓风机同步启闭的温控电路。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火灾进入排烟管内,排烟管内温度上升,若排烟管不关闭,火灾会沿着排烟管继续蔓延,通过防火阀,将排烟管关闭,减小火势蔓延。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温控电路包括:

温感部,设置在排烟管内用于检测排烟管内的温度并输出温度值;

比较部,耦接于温感部并将温度值与预设值进行比较后输出比较信号,所述预设值为280度;

控制部,耦接于比较部以响应于比较信号并控制防火阀和鼓风机同步启闭。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温感部检测排烟管内的温度,比较部将温感部检测到的温度与280度进行比较,在排烟管内温度高于280度时,防火阀将排烟管,鼓风机关闭。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为:还包括消防开关,所述消防开关一端耦接于交流电,所述消防开关另一端耦接于双向可控硅VT与鼓风机的连接点。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火灾刚发生时,通过闭合消防开关,双向可控硅VT被短路,从而使鼓风机全速转动,排烟效果好。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防火阀为电磁阀。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电时,电磁线圈产生电磁力把关闭件从阀座上提起,阀门打开;断电时,电磁力消失,弹簧把关闭件压在阀座上,阀门关闭。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通过鼓风机将室内的气体排出到室外。室内一氧化碳浓度高时,通过双向可控硅VT提高鼓风机的转速,及时排出了浓烟。在火灾刚发生时,通过闭合消防开关,使鼓风机全速转动,排烟效果好。结构简单,技术成熟,便是实施。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的整体结构图;

图2为控速电路的电路图;

图3为温控电路的电路图。

附图标记:1、控制箱;2、排烟管;3、消防开关;4、防火阀;5、鼓风机;6、一氧化碳传感器;7、温度传感器;100、控速电路;101、检测电路;102、控制电路;200、温控电路;201、温感部;202、比较部;203、控制部。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一种排烟系统,如图1所示:包括控制箱1、排烟管2、消防开关3。排烟管2连通室内和室外。排烟管2由室内到室外依次设置有防火阀4、鼓风机5。消防开关3设置在室内。通过鼓风机5将室内的气体排出到室外。

如图2所示:控制箱1内设置有用于根据室内的一氧化碳浓度控制鼓风机5转速的控速电路100,控速电路100包括用于检测室内的一氧化碳浓度并输出相应的一氧化碳浓度检测值的检测电路101、耦接于检测电路101以接收一氧化碳浓度检测值并根据一氧化碳浓度检测值输出占空比可调的控制信号的控制电路102、串接于鼓风机5的供电回路且耦接于控制电路102的输出端以接收控制信号并根据控制信号调节鼓风机5转速的双向可控硅VT。

检测电路101包括用于检测室内的一氧化碳浓度的一氧化碳传感器6(如图1所示)。一氧化碳传感器6设置在室内,一氧化碳传感器6设置在室内的中部,一氧化碳传感器6离地高度大于两米。

多谐振荡器包括555时基电路,555时基电路包括芯片NE555以及耦接于芯片NE555的电阻R1、电阻R2、电阻R3、电阻R4、电阻R5、电容C2、电容C3、稳压二极管VD,电容C2、电容C3选用涤纶电容器,稳压二极管VD为稳压值为9.1V,芯片NE555有8个管脚。

一氧化碳传感器6耦接于芯片NE555的5脚同时连接与电阻R1的一端,电阻R1的另一端接地,芯片NE555的1脚接地,芯片NE555的2脚和6脚耦接于电阻R3的一端,电阻R3的另一端耦接于电阻R2的一端,电阻R2的另一端耦接有电阻R4,电阻R4的另一端耦接于电源,电阻R2和电阻R4之间耦接有电容C3的一端和稳压二极管VD的截止端,电容C3的另一端和稳压二极管VD的另一端耦接于地,同时,电阻R2和电阻R4之间还耦接有芯片NE555的4脚和8脚,芯片NE555的7脚耦接于电阻R2和电阻R3之间,芯片NE555的3脚为输出端,耦接于电阻R5的一端,电阻R5的另一端耦接于双向可控硅VT的控制端,双向可控硅VT串联于鼓风机5的控制回路中,且鼓风机5和双向可控硅VT两端电压为220V。

芯片NE555与电阻R2、电阻R3和电容C3耦接可通过芯片NE555的3脚发出占空比可调的矩形波信号,当室内的一氧化碳浓度变化时,一氧化碳传感器6的发射的信号发生变化,改变多谐振荡器输出方波的占空比,调节双向可控硅VT的导通角,从而改变鼓风机5两端的电压,自动调节鼓风机5的转速。

如图3所示:防火阀4为电磁阀。排烟管2内设置有控制防火阀4和鼓风机5同步启闭的温控电路200。当排烟管2内的温度高时,防火阀4将排烟管2,鼓风机5关闭。

温控电路200包括:设置在排烟管2内用于检测排烟管2内的温度并输出温度值的温感部201、耦接于温感部201并将温度值与预设值进行比较后输出比较信号的比较部202、耦接于比较部202以响应于比较信号并控制防火阀4和鼓风机5同步启闭的控制部203。预设值为280度,当火灾进入排烟管2内,排烟管2内温度上升,若排烟管2不关闭,火灾会沿着排烟管2继续蔓延,通过将排烟管2关闭,减小火势蔓延。

温感部201设置为温度传感器7(如图1所示),温度传感器7设置在排烟管2内。

比较部202包括包括第六电阻R6、第七电阻R7、比较器A,第六电阻R6一端耦接于直流电,第六电阻R6另一端耦接于第七电阻R7一端,第七电阻R7另一端接地,比较器A反相端耦接于第六电阻R6与第七电阻R7的连接点以接收预设值。当火灾蔓延至排烟管2内,比较器A输出高电平。

控制部203包括三极管Q1,三极管Q1的基极耦接于比较器A的输出端以接收比较信号。三极管Q1的集电极耦接于直流电。三极管Q1的发射极耦接于继电器KM1,继电器KM1接地。

如图2和3所示:继电器KM1具有第一常闭触点开关S1和第二常闭触点开关S2,第一常闭触点开关S1串接在鼓风机5的供电回路上。第二常闭触点开关S2串接在防火阀4的供电回路上。当火灾蔓延至排烟管2内,比较器A输出高电平。三极管Q1导通,从而使继电器KM1得电,从而使第一常闭触点开关S1、第二常闭触点开关S2均断开,从而使防火阀4断电,从而使排烟管2关闭。

如图2所示:消防开关3一端耦接于交流电,消防开关3另一端耦接于双向可控硅VT与鼓风机5的连接点。当消防开关3闭合时,双向可控硅VT被短路,从而使鼓风机5全速转动,排烟效果好。

工作原理:通过一氧化碳传感器6感受室内一氧化碳的浓度,通过将检测值发射到多谐振荡器,从而输出占空比可调的控制信号,从而通过双向可控硅VT来调整鼓风机5两端的电压,改变鼓风机5的转速,在室内一氧化碳的浓度高时,鼓风机5的转速快,排烟效果好。在室内一氧化碳的浓度低时,鼓风机5的转速慢,噪音小,节省电能。

在闭合消防开关3时,双向可控硅VT被短路,从而使鼓风机5全速转动,排烟效果好。

当火灾进入排烟管2内,排烟管2内温度上升,若排烟管2不关闭,火灾会沿着排烟管2继续蔓延,通过防火阀4将排烟管2关闭,减小火势蔓延。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