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备流体调节装置的流体泵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817667发布日期:2018-11-02 22:48阅读:111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流体泵系统,具体涉及一种配备流体调节装置的流体泵系统(fluidpumpsystemhavingfluidcontroldevice)。

背景技术

流体系统是指利用流体执行机械功的装置,流体系统中包括气缸以及泵。流体系统通过工作流体的压力使气缸的活塞进行往返运动并借此执行机械功,此时的工作流体的压力由流体泵生成。如上所述的流体系统能够适用于如注塑机、机床、冲压机、重型设备以及工业机械等各种领域中需要作直线运动的部分,在近年来还应用于如小型玩具等多种领域。

在如上所述的流体系统中是将油或水作为工作流体进行使用,在使用时需要将工作流体填充到气缸以及泵的内部。但是,在填充工作流体的过程中会有空气同时流入,而空气的流入会导致无法将泵的压力完整地传递到气缸一侧的问题。而且,即使在填充工作流体的过程中并没有空气流入,也有可能在使用过程中导致空气的流入,此时必须在对流体系统进行分解之后再重新填充流体。

先行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大韩民国注册专利第一0-0366667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配备流体调节装置的流体泵系统,它可以尽可能地避免空气流入到流体泵系统的内部并仅利用工作流体进行填充。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另一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配备流体调节装置的流体泵系统,它可以不对流体泵系统进行拆解即可向系统内部填充工作流体,从而能够尽可能地避免工作流体与身体发生接触并保持清洁。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配备流体调节装置的流体泵系统的技术解决方案为:

包括:泵主体,利用填充于内部的工作流体进行工作,用于向气缸传递动力;以及,流体调节装置,连接于所述泵主体以及气缸之间,通过选择性地改变工作流体的移动路径而使所述工作流体在流体泵以及气缸之间进行流动,或通过流体注入部向所述泵主体或气缸的内部填充工作流体或对工作流体进行排出。

在另一实施例中,所述流体调节装置,通过在所述泵主体、气缸以及流体注入部中的某两个之间进行连接而向所述泵主体或气缸的内部注入工作流体,或对泵主体或气缸内部的工作流体进行排出,或通过在泵主体以及气缸之间进行连接而使气缸工作。

在另一实施例中,当所述流体调节装置在所述泵主体以及气缸之间进行连接时,所述流体调节装置以及所述流体注入部之间将被隔断,当所述流体调节装置在所述泵主体以及流体注入部之间进行连接时,所述流体调节装置以及所述气缸之间将被隔断,而当所述流体调节装置在所述流体注入部以及气缸之间进行连接时,所述流体调节装置以及所述泵主体之间将被隔断。

在另一实施例中,所述流体调节装置成对构成,一对流体调节装置分别连接到位于泵主体中的两个工作流体进出部。

在另一实施例中,所述流体调节装置,包括:装置主体,在内部形成安装空间,具有用于对安装空间的内外部进行连接的多个流体出入口;旋转主体,安装于所述安装空间的内部,可通过旋转使其内部的流动空间选择性地与所述多个流体出入口连接;以及,旋钮,以可旋转的方式结合到所述装置主体,用于驱动所述旋转主体进行旋转。

在另一实施例中,所述流体出入口,包括:第一出入口,与所述泵主体连接;第二出入口,与所述流体注入部连接;以及,第三出入口,与所述气缸连接;其中,所述流体调节装置选择性地在内部的流动空间以及所述第一出入口至第三出入口中的某两个之间进行连接。

在另一实施例中,在所述流体调节装置的装置主体的安装空间中对旋转主体进行收容,所述旋转主体通过与安装在所述装置主体外侧的旋钮进行连动旋转而改变工作流体的流动路径。

在另一实施例中,所述流体调节装置的旋转主体内部配备有流动空间,且在所述旋转主体中以90度为间隔配置有将所述流动空间连接到外部的第一流路、第二流路以及第三流路,借此,在所述旋转主体发生旋转时,所述第一流路至第三流路中的某两个流路与所述第一出入口至第三出入口中的某两个连接。

通过如上所述的适用本发明的配备流体调节装置的流体泵系统,本发明可以达到的技术效果是:

本发明配备有用于向流体泵以及气缸的内部注入流体的一体化的流体调节装置,流体调节装置位于流体泵与气缸之间,在正常情况下使得工作流体在两者之间进行流动,而在作业人员对流体调节装置进行操作时能够将工作流体注入到流体泵或气缸的内部或将其从中排出,此时因为工作流体是在流体流动路径被关闭的状态下注入或排出,因此能够在注入/排出工作流体的过程中防止空气流入到系统内部。借此,不仅能够改善工作流体的注入/排出作业性,还能够提升流体泵系统的工作性能。

此外,因为在本发明中流体调节装置是与流体泵形成为一体,因此作业人员能够在不对流体泵-气缸进行分解的情况下利用流体调节装置向系统的内部注入工作流体或将混入工作流体中的空气排出到外部。借此,能够提升流体泵系统的维护保养性。

此外,因为作业人员能够在不对流体泵-气缸进行分解的情况下利用流体调节装置向系统的内部注入工作流体,因此能够在工作流体的注入过程中降低工作流体与作业人员的身体发生接触的可能性。借此,能够保持清洁并提升作业的便利性。

附图说明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理解,以下说明仅是示意性地说明本发明的原理,所述原理可按多种方式应用,以实现许多不同的可替代实施方式。这些说明仅用于示出本发明的教导内容的一般原理,不意味着限制在此所公开的发明构思。

结合在本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的附图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并且与上文的总体说明和下列附图的详细说明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的原理。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是对适用本发明的配备流体调节装置的流体泵系统的一实施例进行图示的斜视图;

图2是对构成图1中所图示的实施例的各个部件进行分解图示的分解斜视图;

图3是对与图2中所图示的分解斜视图不同的视角进行图示的分解斜视图;

图4是对图1中所图示的一实施例的内部结构进行图示的侧向截面图;

图5a以及图5b分别是对流体调节装置在流体泵-气缸之间进行连接的状态进行图示的斜视图以及概要结构图;

图6a以及图6b分别是对流体调节装置在流体泵-流体注入部之间进行连接的状态进行图示的斜视图以及概要结构图;

图7a以及图7b分别是对流体调节装置在气缸-流体注入部之间进行连接的状态进行图示的斜视图以及概要结构图。

图中附图标记说明:

10为流体泵,18为驱动轴,

100为气缸,110为气缸主体,

120为活塞,

50、50’为流体调节装置,51为装置主体,

52为安装空间,53为第一结合孔,

55a~55c为流体出入口,

60为盖子主体,62为第二结合孔,

64为贯通孔,65为旋钮安装部,

67a~67c为阻挡槽,

70为旋转杆,71为连接主体,

72为组装槽,73为嵌入凸起,

77为旋钮,77a为旋钮的中心孔,

78为有标志槽,79为阻挡突起部,

80为旋转主体,83为密封槽,

85为操作部,86a~86c为旋转主体的流路,

87为组装部,88为嵌入槽。

具体实施方式

接下来,将结合示例性的附图对适用本发明的部分实施例进行详细的说明。需要注意的是,在为各个附图中的构成要素分配参考符号的过程中,对于相同的构成要素,即使是包含在不同的附图中也尽可能地分配了相同的参考符号。此外,在对适用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说明的过程中,如果判定对相关的公知构成或功能的具体说明可能会妨碍对适用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理解,将省略其相关的详细说明。

此外,在对适用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说明的过程中,能够使用如第一、第二、a、b、(a)以及(b)等术语。如上所述的术语只是为了对某个构成要素与其他构成要素进行区分,对应的构成要素的本质和次序或顺序并不因为所使用的术语而受到限定。当记载为某个构成要素被“连接”、“结合”或“接驳”到其他构成要素时,对应的构成要素能够是被直接连接或接驳到对应的其他构成要素,但是应该理解为在对应的各个构成要素之间还能够有又一个其他构成要素被“连接”、“结合”或“接驳”。

本发明涉及一种通过电机或引擎等使驱动轴18进行旋转,接下来通过将驱动轴18的旋转力转换成活塞的平行运动而产生油压或水压,再通过将上述所产生的流体压力传递到气缸100中而使气缸100的活塞120进行直线运动的流体泵系统。尤其是,通过在流体泵10以及气缸100之间配备流体调节装置50、50’,能够将工作流体注入到流体泵10以及气缸100的内部或将其排出到外部,还能够对混入工作流体中的空气进行去除。接下来,将对其具体的结构进行详细的说明。此时,工作流体能够是如水或油等各类流体。

在图1中,对流体泵10以及与其结合的流体调节装置50、50’进行了图示。如图1所示,流体调节装置50、50’被结合到流体泵10中。首先,将对流体泵10进行说明。流体泵10是利用连接到电机或引擎并进行旋转的驱动轴18的旋转力,驱动被收纳到其内部的活塞(未图示)进行往返运动。在活塞进行往返运动的过程中被压缩的工作流体将通过第一泵孔被排出到外部,与此同时,外部的工作流体将通过一侧的第二泵孔注入。在图1中,仅对构成流体泵10的外观结构的泵主体以及驱动轴18进行了图示,是无法观察到内部结构的状态。

如上所述的流体泵10的内部结构能够有多种不同的实例,例如,当在内部倾斜安装的斜盘进行旋转时,斜盘的倾斜会使得一部分活塞上升并对工作流体进行压缩,而其他的活塞将下降并使工作流体流入到内部。工作流体能够通过流体泵10的工作流体进出部实现进出。对于与流体泵10的动作相关的结构,能够进行各种不同的变形。

流体泵10的工作流体进出部,由分别连接到第一泵连接管h1以及第二泵连接管h1’的第一泵孔以及第二泵孔构成。此外,第一泵连接管h1以及第二泵连接管h1’分别连接到第一流体调节装置50以及第二流体调节装置50’。在特定的情况下,还能够省略第一泵连接管h1以及第二泵连接管h1’,直接将第一流体调节装置50以及第二流体调节装置50’结合到流体泵10中。需要注意的是,因为第一流体调节装置50以及第二流体调节装置50’具有相同的结构,因此在接下来的内容中为了说明的便利,将在一对流体调节装置50、50’中以第一流体调节装置50为基准进行说明。

首先,将结合图5b对气缸100进行说明。上述气缸100能够在位于气缸主体110内部的活塞120进行往返直线运动的过程中执行各种动作。例如,能够适用于如注塑机、机床、冲压机、重型设备以及工业机械等,还能够适用于小型玩具。流体泵10负责向如上所述的气缸100的内部供应压缩工作流体。图5b中的箭头代表气缸100的活塞120工作的方向,而附图编号m代表驱动流体泵10进行旋转的电机。

此外,在图5b中还包括流体注入部t、t’。上述流体注入部t、t’用于向由流体泵10-气缸100构成的工作系统的内部注入工作流体,或对已注入的工作流体进行排出。为此,在上述流体注入部t、t’中能够保管有工作流体。在图5b中,对分别连接到后续说明的第一流体调节装置50以及第二流体调节装置50’中的第一流体注入部t以及第二流体注入部t’分别进行了图示,但是第一流体注入部t和第二流体注入部t’也能够是同一个。需要注意的是,上述流体注入部t、t’能够是用于注入/排出工作流体的注射器或泵结构。

在上述流体泵10以及气缸100之间,配备有流体调节装置50、50’。流体调节装置50、50’位于流体泵10以及气缸100之间,用于对两者进行连接或对两者中某一侧的流动进行隔断并将其路径切换到流体注入部t。在如上所述的切换路径的状态下,能够将流体注入部t中的工作流体供应到流体泵10或气缸100中。此外,还能够利用流体调节装置50、50’将系统内部的工作流体排出到外部。

上述流体调节装置50、50’,能够通过在泵主体、气缸100以及流体注入部t中的某两个之间进行连接而向上述泵主体或气缸100的内部注入工作流体,或对泵主体或气缸100内部的工作流体进行排出,或通过在泵主体以及气缸100之间进行连接而使气缸100工作。具体来讲,(i)当上述流体调节装置50、50’在上述泵主体以及气缸100之间进行连接时,上述流体调节装置50、50’以及上述流体注入部t、t’之间将被隔断(在图5a、图5b中所图示的状态);(ii)当上述流体调节装置50、50’在上述泵主体以及流体注入部t、t’之间进行连接时,上述流体调节装置50、50’以及上述气缸100之间将被隔断(在图6a、图6b中所图示的状态);(iii)而当上述流体调节装置50、50’在上述流体注入部t、t’以及气缸100之间进行连接时,上述流体调节装置50、50’以及上述泵主体之间将被隔断(在图7a、图7b中所图示的状态)。

在本实施例中,上述流体调节装置50、50’是被连接到流体泵10一侧,但是流体调节装置50、50’也能够被连接到气缸100。接下来,将对其具体结构进行详细的说明。首先,将结合图1至图3对第一流体调节装置50进行说明。第一流体调节装置50的主体结构由装置主体51构成。上述装置主体51大致上为六面体形状,在其内部形成安装空间52。在上述安装空间52中将插入在后续的内容中进行说明的旋转主体80,在装置主体51中形成有多个流体出入口55a~55c,从而将上述安装空间52与外部进行连接。上述装置主体51能够利用如合成树脂或金属等不同的材质制成。

在上述装置主体51的正面形成有第一结合孔53,上述第一结合孔53是当借助于第一结合用具b1将在后续的内容中进行说明的盖子主体60组装到装置主体51的正面时可供第一结合用具b1插入的槽。第一结合用具b1将在通过盖子主体60中的第二结合孔62之后被螺纹结合到上述第一结合孔53中。

在上述装置主体51中形成有多个流体出入口55a~55c。上述流体出入口55a~55c是工作流体在流动的过程中可出入的部分,在本实施例中,包括三个上述流体出入口55a~55c。三个流体出入口55a~55c分别位于装置主体51的不同的外侧面,分别为第一出入口55a、第二出入口55b以及第三出入口55c。其中,第一出入口55a与上述泵主体连接,第二出入口55b与流体注入部t连接,而第三出入口55c与气缸100连接。此外,上述第一流体调节装置50能够选择性地在上述第一出入口55a至第三出入口55c中的某两个之间进行连接。上述第一出入口55a与第三出入口55c以相互平行的方向开口形成,而第二出入口55b以与其直角相交的方向开口形成。

上述第一出入口55a至第三出入口55c分别与第一凸缘至第三凸缘a1~a3连接。上述第一凸缘至第三凸缘a1~a3能够单独地组装到装置主体51中,或与装置主体51形成为一体。或者,第一凸缘至第三凸缘a1~a3也能够被省略。如图5所示,上述第一凸缘a1与第一泵连接管h1连接,第二凸缘a2与第一流体注入管h2连接,而第三凸缘a3与第一气缸连接管h3连接。其中,第一泵连接管h1、第一流体注入管h2以及第一气缸连接管h3能够使用可挠性的管状结构或坚固的材质。在本实施例中,上述第一泵连接管h1由形态固定的管材构成。

盖子主体60被组装到上述装置主体51的正面。上述盖子主体60被组装到属于装置主体51的正面的安装空间52入口处,用于对安装空间52的入口进行封闭。位于上述盖子主体60中的第二结合孔62,可供第一结合用具b1通过并将盖子主体60固定到装置主体51中。上述盖子主体60用于在旋转主体80被插入到上述装置主体51的安装空间52之后对安装空间52进行横向阻挡,从而防止旋转主体80发生分离。附图编号64代表贯通盖子主体60的贯通孔。

在上述盖子主体60中,形成有从矩形框形状的基底部向前侧面突出的旋钮安装部65。上述旋钮安装部65是用于以可旋转的方式对在后续内容中进行说明的旋钮77进行组装的部分,采用具有大致圆形截面的圆筒形形状。旋钮77将以可旋转的方式安装到上述旋钮安装部65的外侧面,且在旋钮安装部65的外侧面形成有多个阻挡槽67a~67c。上述多个阻挡槽67a~67c用于在旋钮77旋转的过程中将其固定到特定的位置,与旋钮77中的阻挡突起部79对应。在上述旋钮77旋转的过程中阻挡突起部79被插入到上述阻挡槽67a~67c中时,将被固定在对应的角度。虽然在使用者用力旋转旋钮77时阻挡突起部79能够从阻挡槽67a~67c脱离并继续进行旋转,但是在小于一定力量的外力作用下旋钮77能够维持特定的角度。如上所述的旋钮安装部65也能够被省略。

旋钮77被组装到上述旋钮安装部65。上述旋钮77是在使用者对流体调节装置50、50’进行操作时用于执行实质性操作的部分,能够是圆筒形形状。上述旋钮77能够被组装到上述旋钮安装部65中而进行旋转动作,而且因为同时被组装到旋转主体80,因此在旋转过程中将驱动旋转主体80进行旋转。

在本实施例中,上述旋钮77被组装到旋转杆70的一侧末端,而旋转杆70的另一侧末端被组装到旋转主体80中,从而借助于旋转杆70对旋钮77以及旋转主体80进行连接。上述旋转杆70中形成有组装槽72,通过旋钮77的中心孔77a之后的第二结合用具b2将被螺纹结合到上述组装槽72中,从而在旋转杆70-旋钮77之间完成组装。其中,上述旋转杆70能够与旋钮77形成为一体,也能够是旋转主体80的一部分。在旋转杆70的连接主体71的末端具有与上述连接主体71连接的嵌入凸起73,上述嵌入凸起73采用与形成于旋转主体80中的嵌入槽88对应的形状,可以避免旋转杆70发生空转并确保旋转主体80正常旋转。

上述旋钮77的正面形成有标志槽78。上述标志槽78用于向使用者告知其旋转主体80的旋转状态,在本实施例中,上述标志槽78大致为“┴”字形形状。构成上述标志槽78的三个槽78a、78b、78c的方向,分别与在后续的内容中进行说明的旋转主体80的第一流路86a、第二流路86b以及第三流路86c延长的方向一致。借此,使用者能够知晓旋转主体80的当前状态,从而了解流体调节装置50、50’正在使工作流体向哪一个方向流动。

旋转主体80以可旋转的方式被收纳到上述安装空间52中。通过以可旋转的方式安装到上述安装空间52的内部,能够借助于旋转选择性地在上述多个流体出入口55a~55c之间进行连接。在上述旋转主体80的内部形成有流动空间且在流动空间中形成有向外部开放的多个流路,借此,能够通过旋转主体80与旋钮77的连动旋转而改变工作流体的流动路径。即,在上述旋转主体80发生旋转时工作流体的流动路径也将随之发生变更,借此,能够使工作流体在泵主体与气缸100之间进行流动,或通过流体注入部t向上述泵主体或气缸100的内部填充工作流体或对其进行排出。

在上述旋转主体80中形成有密封槽83,通过在其中嵌入密封部件s1能够实现防水功能,在密封槽83的两侧分别延长形成操作部85以及组装部87。在上述组装部87中形成有与旋转杆70连接的嵌入槽88,而在操作部85中形成有选择性地与在上述内容中进行说明的三个流体出入口55a~55c连接的第一流路86a至第三流路86c。在上述操作部85中以90度为间隔配置有第一流路86a、第二流路86b以及第三流路86c,借此,在上述旋转主体80发生旋转时,上述第一流路86a至第三流路86c中的某两个流路与上述第一出入口55a至第三出入口55c中的某两个连接。

需要注意的是,在图2以及图3中,是对第一流路86a与第一出入口55a连接,第三流路86c与第三出入口55c连接,而第二流路86b因为朝向下方而没有与第二出入口55b连接的被隔断的状态进行了图示。即,处于通过在连接到第一出入口55a中的泵主体以及连接到第三出入口55c中的气缸100之间进行连接,能够使工作流体将泵主体的动力传递到气缸100中的状态。如图4中的截面图所示,因为第二流路86b朝向下方而被装置主体51的内侧面隔断,因此第二出入口55b处于没有与旋转主体80的流动空间连接的状态。因此,位于旋转主体80的流动空间中的工作流体,将无法通过第二出入口55b向流体注入部t的方向(图4中的箭头a方向)进行移动。

在本发明中,上述流体调节装置50、50’成对构成,一对流体调节装置50、50’分别连接到位于泵主体中的两个第一泵孔以及第二泵孔。一对流体调节装置50、50’能够分别在两个部分起到对工作流体进行传递、补充/排出或对空气进行排出的作用。因为气缸100的内部被划分成两个部分,因此为了能够在两个部分分别对工作流体进行补充/排出或对所混入的空气进行排出,配备一对流体调节装置50、50’较为便利。

接下来,将对利用本发明使工作流体在系统内部进行流动,或将工作流体注入到系统内部或将其从中排出的过程进行详细的说明。

在图5a以及图5b中,分别对流体调节装置50、50’在流体泵10-气缸100之间进行连接的状态的斜视图以及概要结构图进行了图示。在图5a中,对第一流体调节装置50通过在泵主体以及气缸100之间进行连接而使流体泵10-气缸100系统能够正常工作的状态进行了图示。在图5b中,对第一流体调节装置50以及第二流体调节装置50’两者进行了图示,借此在泵主体以及气缸100之间进行连接。

如图5a所示,位于第一流体调节装置50的旋转主体80中的第一流路86a朝向泵主体的方向,因此能够通过第一出入口55a在泵主体的内部以及第一流体调节装置50之间进行连接。与此同时,位于第一流体调节装置50的旋转主体80中的第三流路86c朝向气缸100的方向,因此能够通过第三出入口55c在气缸100的内部以及第一流体调节装置50之间进行连接。借此,工作流体能够向图5a中的箭头方向进行流动,从而使流体泵10-气缸100系统能够正常工作。此外,因为第二流路86b朝向下侧方向而无法与第二出入口55b进行连接,因此处于没有与流体注入部t、t’实现连接的状态。此时,使用者能够通过观察旋钮77上的三个槽78a、78b、78c的形状而了解第一流路86a至第三流路86c的方向。

在最初,需要向流体泵10-气缸100系统的内部注入工作流体。因为在如上所述的工作流体的注入过程中流入到系统内部的空气会对系统的动作造成不良的影响,因此需要在注入工作流体的过程中避免空气的流入。因为本发明通过在流体泵10-气缸100系统中连接流体调节装置50、50’而构成一个闭合的系统,因此外部空气流入的可能性非常低。因此,不仅能够在工作流体的注入过程中防止空气流入到系统内部的情况,还能够提升工作流体的注入/排出作业性。

接下来将对如上所述的过程进行详细的说明。首先向泵主体的内部注入工作流体,接下来再向气缸100的内部注入工作流体,或按照与上述过程相反的顺序执行作业。在图6a以及图6b中,对用于将工作流体注入到泵主体内部的状态进行了图示。为此,使用者只需要在如图5a所示的状态下将旋钮77沿着逆时针方向旋转90度即可。当在旋转过程中旋钮77的阻挡突起部79被插入到上述阻挡槽67a~67c中时,将被固定在对应的角度。使用者能够通过阻挡感了解到适当的旋转程度,而且在小于一定力量的外力作用下旋钮77能够维持特定的角度。

如图6a以及图6b所示,位于第一流体调节装置50的旋转主体80中的第二流路86b朝向泵主体的方向(箭头①的方向),因此能够通过第一出入口55a在泵主体的内部以及第一流体调节装置50之间进行连接。与此同时,位于第一流体调节装置50的旋转主体80中的第一流路86a朝向流体注入部t、t’的方向(箭头①’的方向),因此能够通过第二出入口55b在流体注入部t、t’的内部以及第一流体调节装置50之间进行连接。借此,工作流体能够向图6a中的箭头方向进行流动,从而在流体泵10-流体注入部t之间进行连接。具体来讲,第一流体调节装置50将通过位于第二出入口55b中的第二凸缘a2连接到流体注入部t。此外,因为第三流路86c朝向下侧方向而无法与第三出入口55c进行连接,因此处于没有与气缸100实现连接的状态。此时,使用者能够通过观察旋钮77上的三个槽78a、78b、78c的形状而了解第一流路86a至第三流路86c的方向。

在如上所述的状态下,能够通过流体注入部t向流体泵10的内部注入工作流体,或对工作流体进行排出。例如,能够利用保管有工作流体的注射器形态的流体注入部t,将工作流体注入到流体泵10的内部。此时,因为系统处于闭合的状态,因此能够最大限度地抑制空气的流入。通过如上所述的方式,还能够利用第二流体调节装置50’将工作流体注入到泵主体的内部。

此外,在如上所述的状态下,还能够对在系统的工作过程中流入到流体泵10内部的空气进行排出。当通过流体注入部t、t’对工作流体进行排出时,因为空气会比粘性相对较高的工作流体更快地被排出,因此能够借此对流入到流体泵10中的空气进行去除。此外,在必要时还能够利用流体注入部t、t’反复执行工作流体的注入/排出过程,从而对空气进行彻底去除。

最后,在图7a以及图7b中,分别对流体调节装置50、50’在气缸100-流体注入部t、t’之间进行连接的状态的斜视图以及概要结构图进行了图示。在图7a以及图7b中,对用于将工作流体注入到气缸100内部的状态进行了图示。为此,使用者只需要在如图5a所示的状态下将旋钮77沿着顺时针方向旋转90度即可。当在旋转过程中旋钮77的阻挡突起部79被插入到上述阻挡槽67a~67c中时,将被固定在对应的角度。使用者能够通过阻挡感了解到适当的旋转程度,而且在小于一定力量的外力作用下旋钮77能够维持特定的角度。

如图7a以及图7b所示,位于第一流体调节装置50的旋转主体80中的第二流路86b朝向气缸100的方向(箭头②的方向),因此能够通过第二出入口55b在气缸100的内部以及第一流体调节装置50之间进行连接。与此同时,位于第一流体调节装置50的旋转主体80中的第三流路86c朝向流体注入部t的方向(箭头②’的方向),因此能够通过第二出入口55b在流体注入部t的内部以及第一流体调节装置50之间进行连接。借此,工作流体能够向图7a中的箭头方向进行流动,从而在气缸100-流体注入部t之间进行连接。具体来讲,第一流体调节装置50将通过位于第二出入口55b中的第二凸缘a2连接到流体注入部t。此外,因为第一流路86a朝向下侧方向而无法与第一出入口55a进行连接,因此处于没有与泵主体实现连接的状态。此时,使用者能够通过观察旋钮77上的三个槽78a、78b、78c的形状而了解第一流路86a至第三流路86c的方向。

在如上所述的状态下,能够通过流体注入部t向气缸100的内部注入工作流体,或对工作流体进行排出。例如,能够利用保管有工作流体的注射器形态的流体注入部t,将工作流体注入到气缸100的内部。此时,因为系统处于闭合的状态,因此能够最大限度地抑制空气的流入。通过如上所述的方式,还能够利用第二流体调节装置50’将工作流体注入到气缸100内部中的其他划分空间。

此外,在如上所述的状态下,还能够对在系统的工作过程中流入到气缸100内部的空气进行排出。当通过流体注入部t、t’对工作流体进行排出时,因为空气会比粘性相对较高的工作流体更快地被排出,因此能够借此对流入到气缸100中的空气进行去除。此外,在必要时还能够利用流体注入部t、t’反复执行工作流体的注入/排出过程,从而对空气进行彻底去除。

如上所述,因为在本发明中流体调节装置50、50’是在流体泵10-气缸100之间形成为一体,因此作业人员能够在不对流体泵10-气缸100进行分解的情况下利用流体调节装置50、50’向系统的内部注入工作流体或将混入工作流体中的空气排出到外部。

在上述内容中,虽然是以构成适用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所有构成要素被结合成一个或结合工作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如上所述的实施例。即,只要是在本发明的目的范围之内,上述所有构成要素中的一个以上能够选择性地结合工作。此外,关于在上述内容中所记载的如“包含”、“构成”或“具有”等术语,除非另有明确的相反记载,否则只是代表对应的构成要素存在,并不应该解释为排除其他构成要素,而是应该解释为还能够包括其他构成要素。关于包括技术性或科学性术语在内的所有术语,除非另有不同的定义,否则其含义与具有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一般知识的人员所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已经在词典中做出定义的通常所使用的术语,应解释为与相关技术的上下文一致的含义,除非在本发明中做出明确的定义,否则不应解释为理想化或过于形式化的含义。

如上所述的内容只是对本发明的技术思想进行的示例性说明,具有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一般知识的人员能够在不脱离本发明的本质性特征的范围内对其进行各种修改以及变形。因此,在本发明中所公开的实施例不适用于对本发明的技术思想进行限定而是用于对其进行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思想的范围并不因为如上所述的实施例而受到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基于如下所述的权利要求书做出解释,且包含在与其同等的范围内的所有技术思想,都应该解释为包含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