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压机快速响应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263081发布日期:2018-12-14 21:44阅读:389来源:国知局
油压机快速响应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油压机技术领域,具体提供一种油压机快速响应系统。



背景技术:

对于具有小吨位提速快、精度与同步性要求高的双滑块或多滑块油压机,当利用传统的液压系统进行驱动时,传统液压系统中常出现的电机启动慢、电机输出不及时、传感器反馈与动力系统的调整不同步、沿程阀件泄漏量大等不良现象,会造成最终进入油压机油缸中的油量不等,进而会导致油压机上的滑块同步性差、精度控制不准确、反应速度慢等问题。

有鉴于此,特提出本实用新型。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油压机快速响应系统,其大大提升了滑块运行的同步性、精确性和响应速度。

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油压机快速响应系统,油压机包括油压缸、滑块、油箱和回油管件,所述油压缸的缸体上布设有上进/出油口和下进/出油口,所述滑块与所述油压缸的活塞杆定位连接,并能够在所述油压缸活塞杆的带动下进行上下往复移动定位,所述油箱用以供油给所述油压缸,所述回油管件连通于所述油箱内部;该快速响应系统包括吸油动力机构、控制阀机构、用以感测所述滑块位置信息的感测器、以及控制器,其中,所述吸油动力机构具有齿轮泵和能够驱动所述齿轮泵工作的第一电机,且所述齿轮泵的进油口还通过第一输油管与所述油箱内部相连通;所述控制阀机构具有比例方向阀、进油安全阀组件和泄油阀组件,所述比例方向阀的进油口通过第二输油管与所述齿轮泵的出油口相连通,并在所述第二输油管上连接有一调节管路,且所述调节管路上还安装有能够调节所述第二输油管中油压的所述进油安全阀组件,所述比例方向阀的第一工作口连通于所述油压缸的下进/出油口,所述比例方向阀的第二工作口处引出两条支路,其中一条所述支路连通于所述油压缸的上进/出油口,另一条所述支路连通于所述回油管件,且在另一条所述支路上还安装有用以在所述油压缸的活塞杆快速上升时能够调节所述上进/出油口的排油压力的所述泄油阀组件,另外,所述比例方向阀的回油口亦连通于所述回油管件;

所述感测器电性连接于所述控制器,且所述控制器能够相应的控制所述吸油动力机构和所述控制阀机构工作。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电机采用伺服电机;所述控制器采用PLC控制器;所述感测器采用位置传感器,且所述感测器定位安装于所述滑块上。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在所述第二输油管上并介于其进油端口与所述调节管路之间的位置处还安装有第一单向进油阀。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调节管路的出油端口连通于所述回油管件;

所述进油安全阀组件由压力插装阀、第一压力安全阀和比例压力控制阀组成。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泄油阀组件由方向插装阀、带单向阀的二位二通电磁阀和二位四通电磁换向阀组成。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该快速响应系统还包括有一用以供油给所述比例方向阀的供油机构,所述供油机构具有第一叶片泵、能够驱动第一叶片泵工作的第二电机、第三输油管和第四输油管,其中,所述第一叶片泵的进油口通过所述第三输油管连通于所述油箱内部,所述第一叶片泵的出油口通过所述第四输油管连通于所述比例方向阀的控制口,且在所述第四输油管上并自其进油端口至出油端口依次设置有第二单向进油阀、第二压力安全阀、调压阀和第三单向进油阀。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电机采用交流异步电机,且所述第二电机、第二单向进油阀、第二压力安全阀、调压阀和第三单向进油阀皆分别电性连接于所述控制器;

另外,所述第二压力安全阀和所述调压阀还分别连通于所述回油管件。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该快速响应系统还包括有一用以对所述油箱中的机油进行冷却及过滤的冷却过滤机构,所述冷却过滤机构具有第二叶片泵、冷却器和过滤器,其中,所述第二叶片泵能够在所述第二电机的驱动下工作,且所述第二叶片泵的进油口还通过第五输油管与所述油箱内部相连通,所述冷却器连接且连通于所述第二叶片泵的出油口和所述过滤器的进液口之间,且所述过滤器的出液口还通过第六输油管亦与所述油箱内部相连通。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冷却器和过滤器均分别电性连接于所述控制器。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相较于现有技术,通过在油压机系统中配置该快速响应系统,大大提升了系统的供油反应速度、及供油量的精确度,进而提升了滑块运行的同步性、精确性和响应速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油压机快速响应系统处于待机工作状态下的工作原理示意图;

图2为在所述滑块快速上升时,本实用新型所述油压机快速响应系统的工作原理示意图;

图3为在所述滑块下降时,本实用新型所述油压机快速响应系统的工作原理示意图。

结合附图,作以下说明:

1——油压缸 2——滑块

3——油箱 4——回油管件

50——吸油动力机构 500——齿轮泵

501——第一电机 502——第一输油管

51——控制阀机构 510——比例方向阀

511——第二输油管 512——第一单向进油阀

513——压力插装阀 514——第一压力安全阀

515——比例压力控制阀 516——方向插装阀

517——二位二通电磁阀 518——二位四通电磁换向阀

52——感测器 53——供油机构

530——第一叶片泵 531——第二电机

532——第三输油管 533——第四输油管

534——第二压力安全阀 535——调压阀

54——冷却过滤机构 540——第二叶片泵

541——冷却器 542——过滤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实施例1:

请参阅附图1、附图2和附图3所示,分别为本实用新型所述油压机快速响应系统处于三个不同工作状态下的工作原理示意图。油压机包括油压缸1、滑块2、油箱3和回油管件4,所述油压缸1的缸体上布设有上进/出油口和下进/出油口,所述滑块2与所述油压缸1的活塞杆定位连接,并能够在所述油压缸1活塞杆的带动下进行上下往复移动定位,所述油箱3用以供油给所述油压缸1,所述回油管件4连通于所述油箱3内部;特别的,该快速响应系统包括吸油动力机构50、控制阀机构51、用以感测所述滑块2位置信息的感测器52、以及控制器,其中,所述吸油动力机构50具有齿轮泵500和能够驱动所述齿轮泵500工作的第一电机501,且所述齿轮泵500的进油口还通过第一输油管502与所述油箱3内部相连通;所述控制阀机构51具有比例方向阀510、进油安全阀组件和泄油阀组件,所述比例方向阀510的进油口通过第二输油管511与所述齿轮泵500的出油口相连通,并在所述第二输油管511上连接有一调节管路,且所述调节管路上还安装有能够调节所述第二输油管511中油压的所述进油安全阀组件,所述比例方向阀510的第一工作口连通于所述油压缸1的下进/出油口,所述比例方向阀510的第二工作口处引出两条支路,其中一条所述支路连通于所述油压缸1的上进/出油口,另一条所述支路连通于所述回油管件4,且在另一条所述支路上还安装有用以在所述油压缸1的活塞杆快速上升时能够调节所述上进/出油口的排油压力的所述泄油阀组件,另外,所述比例方向阀510的回油口亦连通于所述回油管件4;

所述感测器52电性连接于所述控制器,且所述控制器能够相应的控制所述吸油动力机构50和所述控制阀机构51工作。

在本实施例中,优选的,所述第一电机501采用伺服电机;所述控制器采用PLC控制器;所述感测器52采用位置传感器,且所述感测器52定位安装于所述滑块2上。

在本实施例中,优选的,在所述第二输油管511上并介于其进油端口与所述调节管路之间的位置处还安装有第一单向进油阀512。

在本实施例中,优选的,所述调节管路的出油端口连通于所述回油管件4;

所述进油安全阀组件由压力插装阀513、第一压力安全阀514和比例压力控制阀515组成。

在本实施例中,优选的,所述泄油阀组件由方向插装阀516、带单向阀的二位二通电磁阀517和二位四通电磁换向阀518组成。

在本实施例中,优选的,该快速响应系统还包括有一用以供油给所述比例方向阀510的供油机构53,所述供油机构53具有第一叶片泵530、能够驱动第一叶片泵530工作的第二电机531、第三输油管532和第四输油管533,其中,所述第一叶片泵530的进油口通过所述第三输油管532连通于所述油箱3内部,所述第一叶片泵530的出油口通过所述第四输油管533连通于所述比例方向阀510的控制口,且在所述第四输油管533上并自其进油端口至出油端口依次设置有第二单向进油阀、第二压力安全阀534、调压阀535和第三单向进油阀。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第二电机531采用交流异步电机,且所述第二电机531、第二单向进油阀、第二压力安全阀534、调压阀535和第三单向进油阀皆分别电性连接于所述控制器;

另外,所述第二压力安全阀534和所述调压阀535还分别连通于所述回油管件4。

在本实施例中,优选的,该快速响应系统还包括有一用以对所述油箱3中的机油进行冷却及过滤的冷却过滤机构54,所述冷却过滤机构54具有第二叶片泵540、冷却器541和过滤器542,其中,所述第二叶片泵540能够在所述第二电机531的驱动下工作,且所述第二叶片泵540的进油口还通过第五输油管与所述油箱3内部相连通,所述冷却器541连接且连通于所述第二叶片泵540的出油口和所述过滤器542的进液口之间,且所述过滤器542的出液口还通过第六输油管亦与所述油箱3内部相连通。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冷却器541和过滤器542均分别电性连接于所述控制器。

综上所述,通过在油压机系统中配置该快速响应系统,大大提升了系统的供油反应速度、及供油量的精确度,进而提升了滑块运行的同步性、精确性和响应速度。

上述实施方式仅例示性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型,这些改进和变型也应视为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