箱梁内模液压控制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263077发布日期:2018-12-14 21:44阅读:324来源:国知局
箱梁内模液压控制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液压系统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箱梁内模液压控控制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高速铁路建设的发展,用于架设桥梁的孔箱梁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由于其需求量很大,为保证质量速度,箱梁内模通常采用整体式液压脱模,目前由于箱梁内模整体脱模的液压系统主要为液压泵站、液压油缸和液压硬管组成,其液压硬管直接通过液压软管连接在液压泵站上,液压油缸通过液压软管连接在液压硬管上,然后通过操作放置在内模端部的液压泵站,控制液压油缸收缩,实现内模的立模和脱模。现有箱梁内模液压系统的整体式液压脱模的方式存在对各个液压缸收缩的可控性不高,且维修不方便等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箱梁内模液压控制系统,旨在解决现有箱梁内模液压系统的整体式液压脱模的方式存在对各个液压缸收缩的可控性不高,且维修不方便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箱梁内模液压控制系统,其包括油箱、油泵、电机、进油过滤器、单向阀和控制支路;所述电机与所述油泵相连;所述油箱、所述油泵、所述进油过滤器以及所述单向阀依次相连;所述控制支路包括换向阀、第一液控单向阀、第二液控单向阀、第一单向节流阀、第二单向节流阀和若干个液压缸,所述换向阀与所述第一液控单向阀和所述第二液控单向阀的进油口相连,所述第一液控单向阀和所述第二液控单向阀的出油口分别与所述第一单向节流阀和所述第二单向节流阀的进油口相连,所述第一液控单向阀的控制口与所述第二液控单向阀的进油口相连,所述第二液控单向阀的控制口与所述第一液控单向阀的进油口相连,所述第一单向节流阀的出油口与若干个所述液压缸的无杆腔相连,所述第二单向节流阀的出油口与若干个所述液压缸的有杆腔相连;所述换向阀与所述单向阀的出油口和所述油箱相连;若干个所述控制支路并联组成控制支路组连接在所述单向阀和所述油箱之间。

优选地,所述控制支路组与所述油箱之间还设置有空冷器,所述控制支路组内的所述换向阀的出油口与所述空冷器的进油口相连,所述空冷器的出油口与所述油箱相连。

优选地,所述空冷器与所述油箱之间还设置有回油过滤器,所述回油过滤器的进油口与所述空冷器的出油口相连,所述回油过滤器的出油口与所述油箱相连。

优选地,所述箱梁内模液压控制系统还包括溢流阀,所述溢流阀的进油口设置在所述进油过滤器与所述油泵之间的管路上,其出油口与所述油箱相连。

优选地,所述箱梁内模液压控制系统还包括压力表,所述压力表设置在所述进油过滤器和所述单向阀之间的管路上。

优选地,所述换向阀为手动换向阀。

优选地,所述电机为伺服电机。

优选地,所述梁内模液压控制系统还包括控制模块,所述控制模块包括温度传感器和控制单元,所述温度传感器设置在所述空冷器的进油口处,并与所述控制单元相连,所述控制单元与所述空冷器相连。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中,每一条控制支路上的液压缸设置有换向阀、第一单向节流阀和第二单向节流阀,换向阀控制液压缸的收缩,第一单向节流阀和第二单向节流阀控制液压缸的动作速度,每条控制支路上的液压缸与其他控制支路上的液压缸相互独立,不与其他支路上的液压缸干涉,提高了对每个液压缸的可控性,保证了模板运动的可靠性,并且一条控制支路的液压缸故障不影响其他控制支路,便于故障的检测维修,同时也提高了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箱梁内模液压控制系统的原理图。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固定”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固定”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另外,本实用新型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箱梁内模液压控制系统。

请参照图1,一种箱梁内模液压控制系统,其包括油箱1、油泵2、电机 3、进油过滤器4、单向阀5和控制支路6;电机3与油泵2相连;油箱1、油泵2、进油过滤器4以及单向阀5依次相连;控制支路6包括换向阀61、第一液控单向阀62、第二液控单向阀63、第一单向节流阀64、第二单向节流阀 65和若干个液压缸66,换向阀61与第一液控单向阀62和第二液控单向阀63 的进油口相连,第一液控单向阀62和第二液控单向阀63的出油口分别与第一单向节流阀64和第二单向节流阀65的进油口相连,第一液控单向阀62的控制口与第二液控单向阀63的进油口相连,第二液控单向阀63的控制口与第一液控单向阀62的进油口相连,第一单向节流阀64的出油口与若干个液压缸66的无杆腔相连,第二单向节流阀65的出油口与若干个液压缸66的有杆腔相连;换向阀61与单向阀5的出油口和油箱1相连;若干个控制支路6 并联组成控制支路组连接在单向阀5和油箱1之间。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中,每一条控制支路6上的液压缸66设置有换向阀61、第一单向节流阀64和第二单向节流阀65,换向阀61控制液压缸66 的收缩,第一单向节流阀64和第二单向节流阀65控制液压缸66的动作速度,每条控制支路6上的液压缸66与其他控制支路上的液压缸66相互独立,不与其他支路上的液压缸66干涉,提高了对每个液压缸66的可控性,保证了模板运动的可靠性,并且一条控制支路6的液压缸66故障不影响其他控制支路6,便于故障的检测维修,同时也提高了工作效率。

液压系统工作时,液压油由油泵2从油箱1中抽送出来,经进油过滤器4 过滤后抽送至换向阀61,当换向阀61上位工作时,液压油从第一液控单向阀62和第一单向节流阀64进入液压缸66的有杆腔,此时第二单向节流阀65因控制口有进油压力而打开,液压缸66有杆腔内的液压油经第二单向节流阀65 和第二液控单向阀63从换向阀61流回油箱1,实现液压缸66杆的伸出动作。换向阀61中间为工作时,液压缸66的有杆腔与无杆腔相连通,液压缸66处于自由状态。换向阀61下位工作时,液压油从第二液控单向阀63和第二单向节流阀65进入液压缸66有杆腔,此时第一单向节流阀64因控制口有进油压力而打开,液压缸66无杆腔内的液压油经换向阀61流回油箱1,实现液压缸66杆的收缩动作。

优选地,控制支路6组与油箱1之间还设置有空冷器7,控制支路6组内的换向阀61的出油口与空冷器7的进油口相连,空冷器7的出油口与油箱1 相连。当系统油温升高时,空冷器7启动,对液压油进行降温,从而保证了系统长时间运行可靠性。

优选地,空冷器7与油箱1之间还设置有回油过滤器8,回油过滤器8的进油口与空冷器7的出油口相连,回油过滤器8的出油口与油箱1相连。液压油在管路中掺杂的杂质会影响系统的正常运行,导致油管堵塞等问题,经回油过滤器8过滤后的液压油干净清洁,保证液压系统的正常运行。

优选地,箱梁内模液压控制系统还包括溢流阀9,溢流阀9的进油口设置在进油过滤器4与油泵2之间的管路上,其出油口与油箱1相连。在液压系统压力过高时,溢流阀9可对也液压系统卸荷,保证液压系统的压力正常,时液压系统正常运行。

优选地,箱梁内模液压控制系统还包括压力表10,压力表10设置在进油过滤器4和单向阀5之间的管路上。压力表10测试并显示液压系统中总的压力值,便于掌握液压系统中液压情况,便于及时调控。

优选地,换向阀61为手动换向阀61。通过手动换向阀61单独控制支路 6上的液压缸66,不与其他控制支路6上的液压缸66干涉。

优选地,电机3为伺服电机。伺服电机高效节能,可有效节省能源。

优选地,梁内模液压控制系统还包括控制模块11,控制模块11包括温度传感器和控制单元,温度传感器设置在空冷器7的进油口处,并与控制单元相连,控制单元与空冷器7相连。温度传感器获取回油温度,控制单元根据温度传感器获取的温度控制空冷器7对回油进行冷却,实现自动化。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