泵体组件、压缩机及换热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286119发布日期:2018-12-14 23:16阅读:104来源:国知局
泵体组件、压缩机及换热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泵体组件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泵体组件、压缩机及换热设备。



背景技术:

在现有技术中,泵体组件的滑片依靠滑片槽内的背压进行滑动。然而,在泵体组件的排气后期,由于存在过压缩,造成排气腔的压力高于正常的排气压力,而此时滑片槽的背压腔内的压力仍为排气压力,容易发生滑片与气缸内壁脱离的现象,导致滑片的头部与气缸发生撞击而产生振动及噪声,影响泵体组件的工作性能及工作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泵体组件、压缩机及换热设备,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泵体组件的滑片较易与气缸脱离、影响泵体组件工作性能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泵体组件,包括:转轴,转轴的转子部具有用于容纳滑片的滑片槽;压力调节结构,压力调节结构的一端与滑片槽的背压腔连通,压力调节结构的另一端与气缸的内腔连通;调节件,设置在压力调节结构内,当内腔与背压腔存在压力差时,调节件在压力差的作用下在压力调节结构内滑动,以使滑片的头部始终与气缸的内表面相接触。

进一步地,压力调节结构为设置在转子部上的连通槽。

进一步地,连通槽包括顺次连通的第一槽段、容置槽段和第二槽段,第一槽段与内腔连通,第二槽段与背压腔连通,调节件活动设置在容置槽段内,且当内腔的压力小于背压腔的压力时,调节件滑动至第一槽段和容置槽段的连通处,以切断第一槽段和容置槽段的连通状态。

进一步地,当内腔的压力大于背压腔的压力时,调节件在容置槽段内滑动,以使第一槽段与第二槽段连通。

进一步地,第二槽段为开设在滑片槽的槽壁上的凹部,且凹部向滑片槽的尾部延伸以连通至背压腔。

进一步地,调节件为柱状结构。

进一步地,容置槽段靠近第二槽段一侧的槽壁为台阶面,且台阶面沿泵体组件的轴向设置,当内腔的压力大于背压腔的压力时,内腔内的气体通过台阶面流经第二槽段以进入背压腔内。

进一步地,当内腔的压力大于背压腔的压力时,调节件运动至容置槽段与第二槽段的连通处,以切断容置槽段和第二槽段的连通状态。

进一步地,调节件为滑块,容置槽段由第一槽段向第二槽段的方向延伸,以使滑块能够在容置槽段内来回滑动。

进一步地,滑块具有相对设置的一组滑移配合面,滑移配合面与容置槽段的槽壁之间具有预定距离D,预定距离D大于等于0.01mm且小于等于0.02mm。

进一步地,第一槽段包括顺次连通的第一子槽段和第二子槽段,且二者呈夹角设置,第一子槽段相对于第二子槽段远离容置槽段设置。

进一步地,第一子槽段的宽度大于第二子槽段的宽度。

进一步地,第二槽段包括顺次连通的第三子槽段和第四子槽段,且二者呈夹角设置,第三子槽段相对于第四子槽段靠近容置槽段设置。

进一步地,第四子槽段为开设在滑片槽的槽壁上的凹部,且凹部向滑片槽的尾部延伸以连通至背压腔。

进一步地,气缸为滚动轴承式气缸。

进一步地,在转轴的轴线方向上,转子部的高度为H,连通槽的槽深为h,满足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压缩机,包括上述的泵体组件。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换热设备,包括上述的压缩机。

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泵体组件包括转轴、压力调节结构及调节件。其中,转轴的转子部具有用于容纳滑片的滑片槽。压力调节结构的一端与滑片槽的背压腔连通,压力调节结构的另一端与气缸的内腔连通。调节件设置在压力调节结构内,当内腔与背压腔存在压力差时,调节件在压力差的作用下在压力调节结构内滑动,以使滑片的头部始终与气缸的内表面相接触。这样,在泵体组件运行过程中,在压力差的作用下调节件在压力调节结构内滑动,以调节气缸的内腔与背压腔之间的压力差,确保滑片的头部始终与气缸相接触,进而防止泵体组件在排气阶段滑片头部与气缸内表面脱开导致滑片与气缸发生撞击,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泵体组件的滑片较易与气缸脱离、影响泵体组件工作性能的问题,减小泵体组件的功耗,提升泵体组件的运行可靠性。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泵体组件的实施例一的剖视图;

图2示出了图1中的泵体组件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图1中的泵体组件的气缸与转轴配合后的俯视图;

图4示出了图3中的气缸与转轴配合后的A处放大示意图;

图5示出了图3中的气缸与转轴配合后的B处放大示意图;

图6示出了图5中的气缸与转轴配合后的C处放大示意图;

图7示出了图2中的泵体组件的转子部的局部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8示出了图3中的调节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9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泵体组件的实施例二的气缸与转轴配合后的俯视图;

图10示出了图9中的泵体组件的转子部的局部立体结构示意图;以及

图11示出了图9中的泵体组件的调节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11、上法兰;12、下法兰;20、气缸;21、内腔;30、转轴;31、转子部;311、滑片槽;311a、背压腔;312、第一槽段;312a、第一子槽段;312b、第二子槽段;313、容置槽段;314、第二槽段;314a、第三子槽段;314b、第四子槽段;32、转轴中心孔;33、转轴侧孔;40、滑片;50、调节件;51、滑移配合面;60、电机;70、油泵。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需要指出的是,除非另有指明,本申请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申请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通常是针对附图所示的方向而言的,或者是针对竖直、垂直或重力方向上而言的;同样地,为便于理解和描述,“左、右”通常是针对附图所示的左、右;“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但上述方位词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泵体组件的滑片较易与气缸脱离、影响泵体组件工作性能的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泵体组件、压缩机及换热设备。

实施例一

如图1至图3所示,泵体组件包括转轴30、压力调节结构及调节件50。其中,转轴30的转子部31具有用于容纳滑片40的滑片槽311。压力调节结构的一端与滑片槽311的背压腔311a连通,压力调节结构的另一端与气缸20的内腔21连通。调节件50设置在压力调节结构内,当内腔21与背压腔311a存在压力差时,调节件50在压力差的作用下在压力调节结构内滑动,以使滑片40的头部始终与气缸20的内表面相接触。

应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在泵体组件运行过程中,在压力差的作用下调节件50在压力调节结构内滑动,以调节气缸20的内腔21与背压腔311a之间的压力差,确保滑片40的头部始终与气缸20相接触,进而防止泵体组件在排气阶段滑片40头部与气缸20内表面脱开导致滑片40与气缸20发生撞击,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泵体组件的滑片较易与气缸脱离、影响泵体组件工作性能的问题,减小泵体组件的功耗,提升泵体组件的运行可靠性。

在本实施例中,压力调节结构为设置在转子部31上的连通槽。这样,当内腔21与背压腔311a之间存在压力差时,调节件50在连通槽内滑动,以调节二者之间的压力差,保证滑片40的头部始终与气缸20的内表面相接触,防止压缩腔与排气腔之间发生蹿气现象,进而提升泵体组件的运行可靠性。

在本实施例中,连通槽设置在转子部31的朝向上法兰11的一侧,气缸20位于上法兰11与下法兰12之间。

如图4至图7所示,连通槽包括顺次连通的第一槽段312、容置槽段313和第二槽段314,第一槽段312与内腔21连通,第二槽段314与背压腔311a连通,调节件50活动设置在容置槽段313内,且当内腔21的压力小于背压腔311a的压力时,调节件50滑动至第一槽段312和容置槽段313的连通处,以切断第一槽段312和容置槽段313的连通状态。上述结构的结构简单,容易加工、实现。

具体地,在泵体组件的吸气阶段,内腔21的压力小于背压腔311a内的压力,即背压腔311a提供给调节件50的作用力F1大于内腔21提供给调节件50的作用力F2(作用力F2在泵体组件吸气阶段较小,泵体组件排气阶段较大,过压缩时大于排气压力),则调节件50在压力作用下朝向第一槽段312运动,直至运动至第一槽段312和容置槽段313的连通处,将第一槽段312和容置槽段313断开连通,进而将内腔21与背压腔311a断开连通。而此时背压腔311a内的压力仍然大于内腔21中的压力,则滑片40的头部在背压作用下与气缸20的内表面抵接,进而保证泵体组件的正常运行。

在本实施例中,当内腔21的压力大于背压腔311a的压力时,调节件50在容置槽段313内滑动,以使第一槽段312与第二槽段314连通。这样,在泵体组件的排气阶段,内腔21内的压力大于背压腔311a内的压力,则调节件50在压力作用下朝向第二槽段314运动,以使第二槽段314和第一槽段312连通,直至内腔21内的压力值与背压腔311a的压力值相等。这样,在转轴30转动过程中,上述设置能够减小滑片40的头部受到来自内腔21的作用力,相对地增大背压腔311a内的压力值,进而保证滑片40的头部与气缸20的内表面相接触,进而提升泵体组件的工作性能及运行可靠性。

如图5和图7所示,第二槽段314为开设在滑片槽311的槽壁上的凹部,且凹部向滑片槽311的尾部延伸以连通至背压腔311a。这样,第二槽段314与背压腔311a连通,进而通过控制第二槽段314与第一槽段312的连通状态即可控制背压腔311a与第一槽段312及内腔21的连通状态。上述设置使得转轴30的转子部31的结构简单,容易加工,降低了泵体组件的加工成本。

如图8所示,调节件50为柱状结构。具体地,第一槽段312与容置槽段313的连通处为弧形面。上述设置保证调节件50能够将第一槽段312与容置槽段313的连通处封堵,以实现该连通处的密封,密封后背压腔311a内的压力值和内腔21内的压力值将不能平衡,吸气阶段就能够保证背压腔311a内的压力值大于内腔21内的压力值,则滑片40的受力指向吸气侧,保证滑片40的头部与气缸20的内表面紧密贴合,实现泵体组件的吸气。同时,上述设置使得调节件50在容置槽段313内的滑动更加容易。上述结构的结构简单,容易加工。

可选地,调节件50为柱状结构经过精加工后的圆柱体。

如图5至图7所示,容置槽段313靠近第二槽段314一侧的槽壁为台阶面,且台阶面沿泵体组件的轴向设置,当内腔21的压力大于背压腔311a的压力时,内腔21内的气体通过台阶面流经第二槽段314以进入背压腔311a内。具体地,台阶面为纵向台阶面,由顺次连接的第一槽壁和第二槽壁形成,且第一槽壁靠近转子部31的上表面设置。当内腔21的压力大于背压腔311a的压力时,调节件50朝向台阶面运动且与第二槽壁抵接,内腔21内的高压气体通过台阶面进入至背压腔311a内,以使背压腔311a与内腔21内的压力值相等,增大背压腔311a内的压力值。

具体地,在泵体组件的排气阶段存在过压缩现象,内腔21内的压力值大于排气压力,背压腔311a提供给调节件50的作用力F1小于内腔21提供给调节件50的作用力F2,调节件50在压力差的作用下向背压腔311a方向移动,调节件50移动至台阶面停止。此时由于台阶面的存在,高压气体通过第一槽段312、容置槽段313及第二槽段314进入至背压腔311a内。由于背压腔311a和内腔21处于连通状态,则二者的压力会达到均衡,最终使得作用力F1等于作用力F2,则滑片40向滑片槽311方向运动的作用力消失,保证滑片40的头部不会与气缸20的内表面脱离,则不会产生撞击,减小了泵体组件的能耗、振动及噪声。

如图5至图7所示,第一槽段312包括顺次连通的第一子槽段312a和第二子槽段312b,且二者呈夹角设置,第一子槽段312a相对于第二子槽段312b远离容置槽段313设置。其中,第一子槽段312a的宽度大于第二子槽段312b的宽度。这样,上述设置不仅使得内腔21中的气体更加容易进入至第一槽段312内,且使得进入至第二子槽段312b内的气体的压力值增大,进而减少泵体组件在吸气阶段时第一槽段312与背压腔311a之间的气体流动,增大泵体组件在排气阶段时第一槽段312与背压腔311a之间的气体流动,进而增大背压腔311a内的压力值,使得泵体组件在运行过程中滑片40的头部始终与气缸20的内表面相接触,防止泵体组件发生振动及产生噪声,提高用户使用体验,提升泵体组件的工作性能。

在本实施例中,气缸20为滚动轴承式气缸。这样,在转轴30转动过程中,气缸20的内圈也能够进行转动,进而减小气缸20的内表面与滑片40之间的摩擦作用力,降低泵体组件的摩擦功耗,提升泵体组件的工作效率。

如图1和图7所示,在转轴30的轴线方向上,转子部31的高度为H,连通槽的槽深为h,满足这样,在泵体组件运行过程中,上述设置保证调节件50在连通槽内滑动过程中能够调节背压腔311a内的压力值,以保证调节件50的调压功能。

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压缩机(未示出),包括上述的泵体组件。压缩机还包括电机60及与泵体组件的转轴30连接的油泵70。在压缩机运行过程中,电机带动下转轴30旋转,滑片40在离心力的作用下从滑片槽311伸出,并与气缸20的内表面接触。随着压缩机的平稳运行,滑片40在滑片槽311中开始做往复运动,滑片40的头部与气缸20的内表面接触,并带动气缸20的内圈进行旋转。3个滑片40与气缸20的内圈把整个月牙腔分为3个独立的腔室,3个腔室周期性的扩大、缩小,从而实现压缩机的吸气、压缩及排气。其中,滑片40与滑片槽311形成封闭空间,我们称之为背压腔311a,该背压腔311a也有3个,并且随着压缩机的运转周期性的放大和缩小。

如图1所示,油泵70浸在压缩机底部的油池内,转轴30旋转带动油泵70旋转。在油泵70的作用下,润滑油通过泵体组件的内部油路进入至3个背压腔311a内,此时3个背压腔311a内充满了润滑油,且油压为排气压力(高压)。具体地,润滑油通过油池进入到转轴中心孔32内并经由转轴侧孔33及上法兰11和转子部31上端面的间隙δ进入至背压腔311a内,进而使得滑片40的头部紧贴气缸20的内表面。

可选地,油泵70为容积式泵。

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换热设备(未示出),包括上述的压缩机。可选地,换热设备为空调器。

实施例二

实施例二的泵体组件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调节件的工作原理不同。

如图9至图11所示,当内腔21的压力大于背压腔311a的压力时,调节件50运动至容置槽段313与第二槽段314的连通处,以切断容置槽段313和第二槽段314的连通状态。这样,在泵体组件运行过程中,无论内腔21的压力与背压腔311a的压力大小关系如何,始终切断第一槽段312和第二槽段314的连通状态,进而保证内腔21与背压腔311a不会发生连通,而是通过调节件50在容置槽段313内的运动改变调节件50两侧的容积。

具体地,调节件50可滑动地设置在容置槽段313内且将其两侧划分为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其中,内腔21位于第一区域内,背压腔311a位于第二区域内,在调节件50滑动过程中,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的容积发生改变,以改变滑片槽311内的背压值。在泵体组件的吸气阶段,内腔21的压力小于背压腔311a的压力,调节件50滑动至第一槽段312和容置槽段313的连通处,以切断第一槽段312和容置槽段313的连通状态,则第二区域的容积增大,第一区域的容积相对地减小,则第二区域内的压力值相对地减小;在泵体组件的排气阶段,内腔21的压力大于背压腔311a的压力,调节件50运动至容置槽段313与第二槽段314的连通处,以切断容置槽段313和第二槽段314的连通状态,则第二区域的容积减小,第一区域的容积相对地增大,则第二区域内的压力值相对地增大,背压腔311a内的压力值增大,进而使得滑片40的头部始终与气缸20的内表面相接触。

如图9所示,调节件50为滑块,容置槽段313由第一槽段312向第二槽段314的方向延伸,以使滑块能够在容置槽段313内来回滑动。上述设置保证调节件50能够在容置槽段313内顺畅地滑动,进而提高泵体组件的结构可靠性。上述结构的结构简单,容易加工、实现。

如图11所示,滑块具有相对设置的一组滑移配合面51,滑移配合面51与容置槽段313的槽壁之间具有预定距离D,预定距离D大于等于0.01mm且小于等于0.02mm。这样,上述数值设置使得调节件50与滑移配合面51之间为密封配合,既能够保证调节件50在容置槽段313内滑动,且防止第一槽段312和第二槽段314内的气体发生连通而影响调节件50的调节性能。

如图10所示,第二槽段314包括顺次连通的第三子槽段314a和第四子槽段314b,且二者呈夹角设置,第三子槽段314a相对于第四子槽段314b靠近容置槽段313。其中,第四子槽段314b为开设在滑片槽311的槽壁上的凹部,且凹部向滑片槽311的尾部延伸以连通至背压腔311a。这样,第四子槽段314b与背压腔311a连通,进而通过控制第四子槽段314b与第一槽段312的连通状态即可控制背压腔311a与第一槽段312及内腔21的连通状态。上述设置使得转轴30的转子部31的结构简单,容易加工,降低了泵体组件的加工成本。

从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上述的实施例实现了如下技术效果:

在泵体组件运行过程中,在压力差的作用下调节件在压力调节结构内滑动,以调节气缸的内腔与背压腔之间的压力差,确保滑片的头部始终与气缸相接触,进而防止泵体组件在排气阶段滑片头部与气缸内表面脱开导致滑片与气缸发生撞击,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泵体组件的滑片较易与气缸脱离、影响泵体组件工作性能的问题,减小泵体组件的功耗,提升泵体组件的运行可靠性。

显然,上述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工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方式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