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空泵的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025116发布日期:2019-03-02 03:00阅读:182来源:国知局
真空泵的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有关一种真空泵的结构,特别指一种可将电气设备的管路系统中的空气抽离的真空泵的结构。



背景技术:

市面上可见的电气设备,例如冷气机、电冰箱,皆以冷媒在其管路系统中经由蒸发和冷凝,而达到致冷的效果,为避免致冷过程因空气存留在管路系统内而导致系统损坏,故在管路系统中的空气必须抽离,即所谓抽真空,此时是以真空泵为执行的工具。

已知真空泵,通常是以驱动马达连结泵体,利用驱动马达的心轴和泵体内的转芯连结,带动置于转芯的叶片以离心式转动,而达到前述将空气抽离的抽真空效果。然而,已知真空泵具有以下问题:

1、由于泵体只有一个,所以一次只能接在一前述电气设备的管路系统进行抽离空气的抽真空动作,若是有多个电气设备的管路系统需要抽离空气时,则必须一一等候,造成作业时间长,而有效率不佳的问题;或者,若要一次能对多个电气设备的管路系统进行抽离空气的抽真空动作,则须一次配带多个真空泵,虽然可相对缩短作业时间,但一次必须携带多个真空泵,也造成携带和收纳的不便。

2、承1,已知真空泵,不但泵体只有一个,而且泵体内的转芯也只有一个,实务经验发现,在对前述管路系统内的空气抽离时,所能达到的真空度有限,难以有效地将管路系统内的空气抽离干净。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目的之一,在于解决上述的问题而提供一种真空泵的结构,可达到较佳效率且收纳方便的功效。

本实用新型目的之二,在于提供一种真空泵的结构,各泵体有二负压产生件一者在前而另一者在后而同时作动时,可达到抽离空气的加强效果,而可获得较佳的真空度。

本实用新型目的之三,在于提供一种真空泵的结构,座体的基架所设的二开关阀得以管路并联,且共同使用一管路而对外连通所欲抽离空气的管路系统,可同时获得二泵体中共四负压产生件的作动而抽离空气,可获得更佳的真空度。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以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包括:

一座体;

一驱动马达,设于该座体内,该驱动马达有一可被驱动旋转的心轴,该座体在该心轴两端的位置各有一进气道,该二进气道独立且不相通;

二泵体,分别在该心轴的两端安装在该座体,该二泵体皆有一供空气进入的入口、一供空气排出的出口以及一连通该入口和该出口的气体通道,且该二泵体内皆在其气体通道中有一将空气由该入口抽往该出口的负压产生件,该二负压产生件于所在的泵体内分别被可传动地连结在该心轴的两端;

二外罩,分别罩住各该泵体且固定在该座体。

其中,该座体在该心轴的两端各有一基架安装该二泵体,各该泵体在所安装的基架依序往外迭设包括一前端盖、一前块体、一中间块体、一后块体以及一后端盖,该入口位于该前端盖,且该出口位于该后块体,该气体通道由该入口依序经该前端盖、前块体、中间块体以及该后块体而连通至该出口,所述前块体和该后块体皆有一和该气体通道相通的槽室,该二槽室中皆容置有一前述的负压产生件。

其中,各该基架设一开关阀,该二进气道分别位于该二基架,且分别连通于各该基架所设的开关阀及泵体的入口间。

其中,该二基架所设的开关阀为独立而分别以管路对外连通,或以管路并联且共同使用一管路而对外连通。

其中,所述负压产生件皆有一在所在的槽室中偏心而设的转芯,且在各该转芯皆有一轴部和复数叶片,该复数叶片随所设的转芯转动以推挤该槽室中的空气,该前块体内的转芯,以其轴部两端分别连接该心轴的一端和在该后块体内的转芯的轴部的一端。

其中,该前块体内的转芯,其轴部的一端和该心轴的一端一者为凹而另一者为凸而同轴连接,且其轴部的另一端和该后块体内的转芯的轴部的一端,也是一者为凹而另一者为凸而同轴连接。

其中,该后块体在有该出口的一侧设一可被空气排出而掀起的舌片挡住该出口。

其中,该外罩有一位置对应该出口的排气阀,且该外罩有一观景窗和一泄油阀。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真空泵的结构,可达到较佳效率且收纳方便的功效;各泵体有二负压产生件一者在前而另一者在后而同时作动时,可达到抽离空气的加强效果,而可获得较佳的真空度;座体的基架所设的二开关阀得以管路并联,且共同使用一管路而对外连通所欲抽离空气的管路系统,可同时获得二泵体中共四负压产生件的作动而抽离空气,可获得更佳的真空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立体外观图,图中一侧的外罩拆离座体而显露泵体。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局部剖视图,图中所剖为座体一侧的外罩所罩的泵体。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机体、外罩和一泵体的各部零件拆解时的位置关系图,图中为清楚显示心轴,故将心轴显露在座体外而和驱动马达分离。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机体、外罩和另一泵体的各部零件拆解时的位置关系图,图中为清楚显示心轴,故将心轴显露在座体外而和驱动马达分离。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气体通道在任一泵体中由各通道连通构成的示意图。

图6为图2的6-6剖线位置所示的前块体中所设负压产生件的动作示意图。

图7为图2的7-7剖线位置所示的后块体中所设负压产生件的动作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二开关阀分别以管路连接于二不同的管路系统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二开关阀以管路连接于同一管路系统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真空泵的结构,所选用的较佳实施例,包括一座体1、一驱动马达2、二泵体3以及二外罩4,其中:

如图1至4所示,驱动马达2设于座体1内,驱动马达2有一可被驱动旋转的心轴21,座体1在心轴21两端的位置各有一进气道11,二进气道11相互独立,且不相通。

如图1所示,二泵体3分别在心轴21的两端安装在座体1,而二外罩4 分别罩住各泵体3且固定在座体1。如图3至4所示,二泵体3皆有一入口31、一出口32以及一气体通道33,空气可由入口31进入泵体3内,且经气体通道 3而流动至出口32,让空气得以排出。二泵体3内,皆在其气体通道33中有一负压产生件34,此负压产生件34可将空气由入口31抽往出口32,二负压产生件34在所在的泵体3内分别被可传动地连结在心轴21的两端。

如图1至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座体1在心轴21的两端各有一基架12 安装二泵体3,各泵体3在所安装的基架12依序往外迭设一前端盖35、一前块体36、一中间块体37、一后块体38以及一后端盖39,入口31位于前端盖 35,且出口32位于后块体38,气体通道33由入口31依序经前端盖35、前块体36、中间块体37以及后块体38而连通至出口32。其中,前块体36有一和气体通道33相通的槽室361,槽室361中容置有一负压产生件34。后块体38 也有一和气体通道33相通的槽室381,槽室381中也容置有一负压产生件34。

如图5所示,所述气体通道33,在前端盖35有一通道331,在前块体36 有一通道332和通道333,在中间块体37有一通道334,在后块体38有通道 335和通道336,其中在前端盖351有入口31连通于通道331,而通道331在前端盖35和前块体36迭设时是和通道332连通,通道332并在前块体36中依序和槽室361和通道333连通,而通道333在前块体36和中间块体37迭设时是和通道334连通,而通道334在中间块体37和后块体38迭设时是和通道 335连通,通道335并在后块体38中依序和槽室381和通道336连通,而通道 336则在后块体38连通出口32。

如图2至4所示,前述负压产生件34,皆有一在所在的槽室361、381中偏心而设的转芯341(344),在各转芯341(344)皆有一轴部342(345)和二叶片 343(346),二叶片343(346)随所设的转芯341(344)转动以推挤槽室361、381中的空气。在本实施例中,前块体36内的转芯341,以其轴部342两端分别连接心轴21的一端和在后块体38内的转芯344的轴部345的一端,故在驱动马达 2驱动心轴21转动时,如图6所示,心轴21经前块体36内的轴部342而带动转芯341旋转,令二叶片343对槽室361中的空气挤压而往后流动,并如图7 所示,由轴部342经轴部345带动转芯344旋转,令二叶片346对槽室381中的空气挤压而往后流动,而至出口32排出。

在本实施例中,后块体38在有出口32的一侧设一舌片382,此舌片382 受螺丝383和压片384的压制而挡住出口32,而舌片382对出口32的阻挡不是固定不变的,意即当气体通道33内的空气压力大到能克服舌片382被压制的力量,舌片382会在出口32上稍微掀起,让气体通道33内的空气能由出口 32排出。

承上,前块体36内的转芯341,其轴部342的一端和心轴21的一端一者为凹而另一者为凸而同轴连接,在此为心轴21的一端有一凹部211,而轴部 342的一端有一凸部342a,心轴21和轴部342以凹部211和凸部342a对接而同轴连接;轴部342的另一端和后块体38内的转芯344的轴部345的一端,也是一者为凹而另一者为凸而同轴连接,在此是轴部342的另一端有一凸部 342b,而轴部345的一端有一凹部345a,轴部342和轴部345以凸部342b和凹部345a对接而同轴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各基架12设一开关阀121,二进气道11分别位于二基架 12,且分别连通于各基架12所设的开关阀121及泵体3的入口31间。此外,外罩4有一排气阀41,此排气阀41在外罩4所设的位置是对应出口32,且外罩4有一观景窗42和一泄油阀43。

承上,二基架12所设的开关阀121为独立而不相通,因此各开关阀121 仅与一泵体3的气体通道33连通,此时各开关阀121可如图8所示,分别以管路122对外连通,或如图9所示,以管路123并联(例如以图中所示以三通接头124并联)且共同使用一管路125而对外连通。

由上述的说明不难发现本实用新型的主要优点,在于:

1、座体1中设有驱动马达2,且座体1在驱动马达2的心轴21的两端安装有二泵体3,二泵体3有独立的入口31、气体通道33以及出口32,当有二不同的管路系统A、B需要将气体抽离时,可将该二不同的管路系统A、B分别连接至座体1(如上述的开关阀121),且经座体1的二进气道11分别连通二泵体3的入口31,二泵体3内所设的负压产生件34随驱动马达2的心轴21 驱动时,可由二泵体3分别将二管路系统A、B内的空气抽离,故以二泵体3 共用一座体1和驱动马达2的型态,可同时进行二不同的管路系统A、B内的空气抽离的抽真空作业,对于已知真空泵以一驱动马达搭配一泵体的设置,而只能一次对一管路系统抽离空气而效率不佳者,相对可达到较佳抽真空效率的功效;且对于已知真空泵必须以两台分别才能对二管路系统分别抽离空气而有收纳不便者,相对则可达到收纳方便的功效。

2.若如上述实施例的型态,即各泵体3内分别有二负压产生件34,且二负压产生件34一者在前而另一者在后,则二负压产生件34同时作动时,可达到抽离空气的加强效果,而可获得较佳的真空度。

3.承2,若座体1的基架12所设的二开关阀121,如前所述以管路123经三通接头124并联,且共同使用一管路125而对外连通至所欲抽离空气的管路系统A(B)时,可同时获得二泵体3中共四负压产生件34的作动而抽离空气,可获得更佳的真空度。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