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液压站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610392发布日期:2019-01-15 22:12阅读:286来源:国知局
一种液压站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液压传动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液压站。



背景技术:

液压站又称液压泵站,电机带动油泵旋转,泵从油箱中吸油后打油,将机械能转化为液压油的压力能,液压油通过集成块(或阀组合)被液压阀实现了方向、压力、流量调节后经外接管路传输到液压机械的油缸或油马达中,从而控制了液动机方向的变换、力量的大小及速度的快慢,推动各种液压机械做功。

在液压站的液压泵工作时,液压油箱里液压油的温度会逐渐升高,过高的油温会加速液压泵内重要部件如密封件的老化,减少其使用寿命。

为了使液压油的油温降低,现有技术中通常采用热管风冷技术但是仍不能彻底解决液压油箱的散热问题。还有一种方法就是在液压油上方设置风扇,利用空气对流对液压油油面进行降温,这种方式虽然成本低廉但是对油温降低的整体效果非常不明显。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液压站,以解决现有液压站的液压油箱散热性能不好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液压站包括循环壳和设置在循环壳内的液压箱;循环壳包括围绕液压箱依次设置并首尾依次连通的左循环室、冰室和右循环室;左循环室、冰室、右循环室、左循环室形成水循环回路,其相邻两者之间通过管道相互连通;位于冰室处的液压箱侧面多处向液压箱内凹,冰室对应处外凸,凹处和凸处相互配合。

具体地,左循环室、冰室、右循环室相邻两者管道上均连接有单向阀。

具体地,左循环室和右循环室之间的管道上设有循环水泵。

具体地,冰室的进水口和出水口均设有滤网。

具体地,左循环室、冰室、右循环室内分别设有温度传感器。

具体地,一种液压站还包括控制器;控制器的温度采集端与温度传感器的输出端电连。

具体地,左循环室、冰室、右循环室内分别设有液位传感器。

具体地,液位传感器的输出端与控制器的液位采集端电连;控制器电连有报警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水在循环回路:左循环室、右循环室、冰室、左循环室之间流通为液压箱降温,水经过冰室温度得到降低,液压箱设有与冰室相互配合凹处和凹处,增大了液压箱被降温的面积,使降温效果更好。

(2)本实用新型中单向阀保证了水流的单向运动,防止了水不运动及,前后混合。

(3)本实用新型中滤网防止冰进入管道、左循环室或右循环室中,造成堵塞。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上述附图中,附图标记对应的部件名称如下:

2-液压箱,3-左循环室,4-冰室,5-右循环室,6-凹处,7-凸处,8-单向阀,9-循环水泵,10-滤网,11-温度传感器,12-控制器,13-液位传感器,14-报警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包括但不限于下列实施例。

如图1所示,一种液压站包括循环壳和设置在循环壳内的液压箱2;循环壳包括围绕液压箱2依次设置并首尾依次连通的左循环室3、冰室4和右循环室5;左循环室3、冰室4、右循环室5、左循环室3形成水循环回路,其相邻两者之间通过管道相互连通;位于冰室4处的液压箱2侧面多处向液压箱2内凹,冰室4对应处外凸,凹处6和凸处7相互配合。

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水在循环回路:左循环室3、右循环室5、冰室4、左循环室3之间流通为液压箱2降温,水经过冰室4温度得到降低,液压箱2设有与冰室4相互配合凹处6和凹处6,增大了液压箱2被降温的面积,使降温效果更好。

作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左循环室3、冰室4、右循环室5相邻两者管道上均连接有单向阀8;单向阀8保证了水流的单向运动,防止了水不运动及,前后混合。

作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左循环室3和右循环室5之间的管道上设有循环水泵9;循环水泵9使水流处于流动状态。

作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冰室4的进水口和出水口均设有滤网10;滤网10防止冰进入管道、左循环室3或右循环室5中,造成堵塞。

作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左循环室3、冰室4、右循环室5内分别设有温度传感器11;温度传感器11用于实时监控水温。

作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一种液压站还包括控制器12;控制器12的温度采集端与温度传感器11的输出端电连。

作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左循环室3、冰室4、右循环室5内分别设有液位传感器13;液位传感器13用于实时监控液位。

作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液位传感器13的输出端与控制器12的液位采集端电连;控制器12电连有报警器14;当液位超过设定的阈值时,报警器14发出报警,提醒人们及时处理。

本实用新型中的控制器12、液位传感器13及温度传感器11均为成熟常规的现有技术,故此不做详细描述。

按照上述实施例,便可很好地实现本实用新型。值得说明的是,基于上述结构设计的前提下,为解决同样的技术问题,即使在本实用新型上做出的一些无实质性的改动或润色,所采用的技术方案的实质仍然与本实用新型一样,故其也应当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