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导热油泵叶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493872发布日期:2019-01-04 23:41阅读:435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导热油泵叶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导热油泵装置技术领域,具体地说,尤其涉及一种新型导热油泵叶轮。



背景技术:

导热油泵是一种热油循环泵,也常用于载热体输送泵,在工业生产中广泛运用。叶轮是导热油泵中输送介质的主要机构,叶轮性能优劣直接影响导热油泵工作效率。现有的导热油泵使用的叶轮为传统的旋转叶轮,通过叶片之间的区域形成的输送流域进行介质的输送,工作效率比较低,且工作过程中存在较大的噪音。因此,需要一种输送性能高、使用性能稳定,工作噪音相对低的导热油泵叶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导热油泵的叶轮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新型导热油泵叶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新型导热油泵叶轮,包括叶轮主体,所述叶轮主体中心位置设置有安装孔,所述安装孔内设置有导槽,所述安装孔外侧圆周方向均匀分布多个对流孔,所述对流孔端部设置有过渡孔,所述过渡孔连接导流型腔;

所述导流型腔设置成多个导流通道,所述导流通道设置成圆弧渐变形,所述导流通道的入口宽度LI是所述导流通道的出口宽度L0的2.15倍。

上述的一种新型导热油泵叶轮,所述对流孔的直径是所述过渡孔直径的2.15倍。

上述的一种新型导热油泵叶轮,所述叶轮主体通过导槽与导热油泵的主轴上的键连接。

上述的一种新型导热油泵叶轮,所述导流型腔的端部与导热油泵的泵体的进液口连接。

上述的一种新型导热油泵叶轮,所述导流通道的出口及所述对流孔出口与导热油泵的泵体的型腔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本实用新型设置的一种新型导热油泵叶轮设置有圆弧渐变形的导流通道及对流孔,通过对流孔对导流通道中的输送介质进行分流,提高输送的介质的流通性;导流通道及对流孔相结合形成的输送路径,改善叶轮的输送效果,提高导热油泵的输送效率,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输送介质过程的噪音,与现有的单通道流域的叶轮相比,输送性能更加稳定,输送效率更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在导热油泵中安装局部示意图。

附图中:1、叶轮主体;2、安装孔;3、导槽;4、对流孔;5、过渡孔;6、导流型腔;7、导流通道;8、键;9、进液口。

具体实施方式:

参阅图1至图2,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新型导热油泵叶轮,包括叶轮主体1,叶轮主体1中心位置设置有安装孔2,安装孔2内设置有导槽3,安装孔2外侧圆周方向均匀分布多个对流孔4,对流孔4端部设置有过渡孔5,过渡孔5连接导流型腔6;

导流型腔6设置成多个导流通道7,导流通道7设置成圆弧渐变形,导流通道7的入口宽度是导流通道7的出口宽度的2.15倍,在本实施例中,导流通道7的入口宽度LI为17.2mm,导流通道7的出口宽度L0为8mm。

本实施例中,对流孔4的直径是过渡孔5直径的2.15倍,具体数值为对流孔4的直径是14mm,过渡孔5直径约为6.5mm

本实施例中,其特征在于:叶轮主体1通过导槽3与导热油泵的主轴上的键8连接。

本实施例中,导流型腔6的端部与导热油泵的泵体的进液口9连接。

本实施例中,导流通道7的出口及对流孔4出口与导热油泵的泵体的型腔10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该新型导热油泵叶轮包括叶轮主体1,叶轮主体1中心位置设置有安装孔2,通过安装孔2套装到导热油泵的主轴上,通过导槽3主轴上的键8相互配合,将该新型导热油泵叶轮与导热油泵的主轴连接为一体,安装孔2外侧圆周方向均匀分布多个对流孔4,对流孔4端部设置有过渡孔5,过渡孔5连接导流型腔6,导流型腔6设置成多个导流通道7,导流通道7的入口宽度是导流通道7的出口宽度的2.15倍;导流型腔6端部与导热油泵的泵体的进液口9相连,当所输送的介质进入进液口9时,经导流通道7入口流入,导流通道7出口流出,进入导热油泵的泵体的型腔10,导流通道7设置成圆弧渐变形,导流通道7的入口宽度是导流通道7的出口宽度的2.15倍,以便提高导流通道7的流通性,降低介质输送过程中的噪音;在经导流通道7入口流入导流通道7出口过程中,会有部分介质经过渡孔5及对流孔4流入导热油泵的泵体的型腔10,通过对流孔4对导流通道7的介质进行分流,对流孔4的直径是过渡孔5直径的2.15倍,便于提高输送的介质的流通性,形成“窄进宽出”的效果。该新型导热油泵叶轮通过设置圆弧渐变形的导流通道及对流孔相结合的输送路径,改善叶轮的输送效果,提高导热油泵的输送效率,降低输送介质过程的噪音。

综上所述,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而已,并非用来限定本实用新型实施的范围。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凡依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范围所述的形状、构造、特征及精神所为的均等变化与修饰,均应落入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