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气端盖及螺杆压缩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056637发布日期:2019-03-08 17:30阅读:409来源:国知局
吸气端盖及螺杆压缩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压缩机领域,特别是一种吸气端盖及螺杆压缩机。



背景技术:

螺杆压缩机是商用空调螺杆机组的重要组成部分,被称之为商用空调的“心脏”。然而现阶段,螺杆压缩机吸气端盖多采用图1结构,在图2中,进气滤清器被固定在吸气端盖的法兰处,冷媒通过进气滤清器进入压缩机,方向为斜向上,如图2,其左侧空间狭小,阻碍气体顺畅的流通,进而造成电机冷却效果差。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而提供一种提高气体流畅度进而提高电机冷却效果的吸气端盖及螺杆压缩机。

一种吸气端盖,包括本体,所述本体内安装有进气滤清器,且所述本体处于所述进气滤清器周侧的内壁上设置有导流结构。

所述本体上设置有吸气口,所述进气滤清器对应所述吸气口的位置设置在所述本体的内部。

所述本体上设置有排气口,且所述吸气口的轴线和所述排气口的轴线具有夹角。

所述导流结构设置于所述进气滤清器远离所述排气口的一侧。

所述导流结构包括至少一条导流圈,所有所述导流圈沿远离所述吸气口的方向均匀排列。

所述导流圈远离所述吸气口的侧面形成导流平面。

所有所述导流圈平行设置。

所述导流圈的数量为至少两个,且相邻两个所述导流圈之间具有第一间距。

所述导流圈为弧形结构。

所述导流圈的中部靠近所述吸气口,且所述导流圈的两端沿远离所述吸气口的方向贴合所述本体的内壁延伸形成所述弧形结构。

所述导流平面沿所述弧形结构的中部向所述弧形结构的两端扭转形成扭转平面。

所述扭转平面具有扭转角。

所述扭转角与所述进气滤清器的通风量呈反比。

所述第一间距与所述进气滤清器的通风量呈正比。

所述导流圈到所述进气滤清器的周侧面具有第二间距。

所述导流结构与所述本体一体铸造成型。

一种螺杆压缩机,包括上述的吸气端盖。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吸气端盖及螺杆压缩机,通过在本体内部设置导流结构,能够将进气滤清器进入的冷媒进行导流,并且能够迫使进气滤清器内的冷媒向远离导流结构的方向流动,进而避免了进气滤清器内的冷媒在冲击吸气端盖的内壁造成冷媒流量降低的问题,同时根据进气滤清器的通风量对第一间距、导流平面的扭转角和第二间距进行调节,能够最大限度的增加吸气端盖的冷媒流畅度,进而能够增加电机的冷却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的吸气端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现有技术中的吸气端盖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吸气端盖及螺杆压缩机的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的A部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吸气端盖及螺杆压缩机的实施例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吸气端盖及螺杆压缩机的实施例中未设置进气滤清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吸气端盖及螺杆压缩机的实施例中未设置进气滤清器的侧剖视图;

图中:

1、本体;2、进气滤清器;3、导流结构;31、导流圈;11、吸气口;12、排气口;4、第一间距;5、第二间距。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如图3至图7所示的吸气端盖,包括本体1,所述本体1内安装有进气滤清器2,且所述本体1处于所述进气滤清器2周侧的内壁上设置有导流结构3,冷媒在进气滤清器2中均匀沿轴向各个方向流动,然而在现有技术中的吸气端盖的一侧空间狭小,然而利用导流结构3能够对进气滤清器2的冷媒进行导向,从而使冷媒向吸气端盖的另一侧流动,有效改善冷媒的流道流畅,从而达到冷却电机的效果。

所述本体1上设置有吸气口11,所述进气滤清器2由所述吸气口11装入所述本体1内部,且所述进气滤清器对应所述吸气口11的位置设置在所述本体1的内部,在进气滤清器2由吸气口11装入本体1后,能够与导流结构3进行配合,达到改善进气滤清器2内冷媒流动方向的效果。

所述本体1上设置有排气口12,且所述吸气口11的轴线和所述排气口12的轴线具有夹角,也即所述本体1具有一定的弯曲度,而在具有一定弯曲度的情况下,进气滤清器2的冷媒到排气口12会具有一定的距离差,而导流结构3,能够迫使冷媒沿到排气口12最短的路径进行流动,而尽可能的减少冷媒由进气滤清器2远离排气口12的周侧面流出进气滤清器2,从而减小冷媒在与本体1的内壁冲击后造成流量减少的问题。

所述导流结构3设置于所述进气滤清器2远离所述排气口12的一侧。

所述导流结构3包括至少一条导流圈31,所有所述导流圈31沿远离所述吸气口11的方向均匀排列,根据结构的需要设置一条或多条导流圈31,能够保证导流结构3对进气滤清器2中的冷媒的导流和迫使作用。

所述导流圈31远离所述吸气口11的侧面形成导流平面,利用导流平面对冷媒进行一定的导向作用。

所有所述导流圈31平行设置,根据进气滤清器2的高度进行多层导流,增加导流结构3的效果。

所述导流圈31的数量为至少两个,且相邻两个所述导流圈31之间具有第一间距4,也即每一导流圈31均是单独的结构,而且根据进气滤清器2的吸气量、法兰高度等尺寸,调节第一间距4。

所述导流圈31为弧形结构,且所述弧形结构能够将进气滤清器2中的冷媒进行弧形导向,减小导流结构3对冷媒的导向阻力,进而增加冷媒的流畅度。

所述导流圈31的中部靠近所述吸气口11,且所述导流圈31的两端沿远离所述吸气口11的方向贴合所述本体1的内壁延伸形成所述弧形结构。

所述导流平面沿所述弧形结构的中部向所述弧形结构的两端扭转形成扭转平面,利用扭转平面,能够将冷媒由直接吹向本体1的内壁转向至沿本体1内壁进行流动,减小冷媒对本体1的冲击,进而增加冷媒的流量。

所述扭转平面具有扭转角,优选的,所述扭转角的角度范围不超过180°,其中扭转角能够根据进气滤清器2的通风量、法兰高度、螺旋结构的尺寸等进行调节,并且利用扭转角确定弧形结构的长度。

优选的,所述弧形结构的长度不小于进气滤清器2的截面的直径长度。

所述扭转角与所述进气滤清器2的通风量呈反比,也即通风量越大,扭转角越小。

所述第一间距4与所述进气滤清器2的通风量呈正比,也即通风量越大,第一间距4越小。

所述导流圈31到所述进气滤清器2的周侧面具有第二间距5,从而避免导流圈31与进气滤清器2产生接触,造成进气滤清器2等结构的损坏,而且也不需要对进气滤清器2的结构进行任何改进。

所述导流结构3与所述本体1一体铸造成型。

一种螺杆压缩机,包括上述的吸气端盖。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