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压控制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340989发布日期:2019-08-03 16:13阅读:157来源:国知局
液压控制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液压控制装置。



背景技术:

具有球阀等阀部件的液压控制装置例如广泛使用于车辆的液压供给机构。球阀在设置有开口端的中空套筒内配置作为阀芯的球而构成。例如,在日本特开2016-194356号公报中,公开有适用于进行发动机的自动停止控制的车辆并具有蓄压器的液压供给机构。该液压供给机构以如下方式进行控制:在规定的停止条件成立到停止发动机为止的期间,使工作油经由球阀的开口端流入蓄压器而被蓄压。并且,日本特开2016-194356号公报的液压供给机构以如下方式进行控制:若规定的停止条件成立,则推压球而开放球阀的阀,并经由球阀的开口端开放蓄压器内蓄压的液压,从而对前进离合器提供压力。

然而,在以往的液压控制装置中,阀部件容纳于与阀部件的端口对应地设置有油路的层叠结构的壳体内。即,在壳体的上层与下层所相对的部分分别设置有凹部,在由壳体的上层以及下层的凹部构成的容纳空间内容纳有阀部件。在组装制造液压控制装置时,将阀部件插入壳体的下层的凹部内之后,将壳体的上层以阀部件容纳于壳体的上层的凹部内的方式覆盖并重叠配置于壳体的下层。而且,在将阀部件插入壳体的凹部内时,有时导致中空套筒内的可动部件从阀部件的中空套筒开口端脱落。



技术实现要素:

因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在制造包含阀部件的液压控制装置时防止可动部件从阀部件的中空套筒脱落。

本申请的例示性的第一实用新型的液压控制装置具有:第一主体部,所述第一主体部在内部具有第一油路,并具有从外表面的第一开口连通至所述第一油路的第一凹部;第二主体部,所述第二主体部在内部具有第二油路,并具有从外表面的第二开口连通至所述第二油路的第二凹部;以及柱状的阀部件,以所述第一开口与所述第二开口相对、且在由所述第一凹部和所述第二凹部构成的容纳空间内容纳所述阀部件的方式配置了所述第一主体部和所述第二主体部,所述阀部件具有:圆筒状套筒,所述圆筒状套筒具有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并在所述第一端部与所述第二端部之间具有中空部,所述第一端部是具有与所述第一油路连通的第三开口的端部,所述第二端部是具有与所述第二油路连通的第四开口并位于与所述第一端部相反的一侧的端部;阀芯,所述阀芯配置于所述中空部的所述第二端部侧,并对构成所述第二端部侧的所述中空部的第三油路进行开闭;可动部件,所述可动部件配置于所述中空部内的所述第一端部侧,并被容纳成能够沿所述中空部移动,在所述第一端部侧具有承受来自所述第一油路的液压的受压面,在所述第二端部侧具有能够根据所述受压面的液压而与所述阀芯接触的接触部;以及止动部件,所述止动部件配置于所述受压面与具有所述第三开口的第一端部之间,将可动部件的向所述第一端部侧的移动限制在规定的范围内。

由以下的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说明,参照附图,可以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及其他要素、特征、步骤、特点和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的液压控制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2是实施方式的液压控制装置的剖视图。

图3是阀部件的立体图。

图4是阀部件的立体图。

图5是阀部件的一部分构成元件的分解立体图。

图6是阀部件的一部分构成元件的局部放大分解立体图。

图7是实施方式的液压控制装置中所含的阀部件的俯视图。

图8a是对阀部件的输入输出端口进行第一状态说明的图。

图8b是对阀部件的输入输出端口进行第二状态说明的图。

图9a是对变形例所涉及的阀部件进行说明的图。

图9b是图9a所示的阀部件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实用新型的液压控制装置的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液压控制装置的一实施方式,以下提及本实施方式的液压控制装置适用于进行发动机的自动停止控制的车辆而组装于具有蓄压器的液压供给机构的情况,但是本实用新型的液压控制装置的用途并不限于该情况。

(1)本实施方式的液压控制装置1的结构

以下,参照图1以及图2对本实施方式的液压控制装置1的结构进行说明。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液压控制装置1的分解立体图。图2是本实施方式的液压控制装置1的剖视图。

如图1以及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液压控制装置1在整体上由多个主体部(第一主体部B1、第二主体部B2以及第三主体部B3)成为层叠结构而构成,柱状的阀部件10组装于该多个主体部中。即,液压控制装置1具有第一主体部B1、第二主体部B2、第三主体部B3以及柱状的阀部件10。

在多个主体部B1~B3设置有油路,该油路与阀部件10的输入输出端口连通。如图2所示,阀部件10是具有球状的阀芯16的球阀。即,被构成为通过阀芯16的开放或封闭的动作使在多个主体部B1~B3中流动的工作油在阀部件10中连通或非连通。

更具体地说,在图2中,液压控制装置1的下层的第一主体部B1、上层的第二主体部B2以及最上层的第三主体部B3成为层叠结构。各主体部是例如通过铝等金属的压铸而做成的部件。

在第一主体部B1与第二主体部B2之间设置有隔板S1。隔板S1例如是铁等平板,提供相邻的主体部之间的密封功能。在隔板S1设置有用于配置阀部件10的圆孔S1h。

在第二主体部B2与第三主体部B3之间未设置有隔板,但是也可以为了提供进一步的密封功能而设置隔板。

另外,在图1中,第一主体部B1、第二主体部B2以及第三主体部B3的形态设为长方体状,但是并不限于此。各主体部的形状能够根据液压控制装置1所要求的外观形状而适当地改变。

如图1所示,第一主体部B1在内部具有油路103,并具有从外表面的第一开口101a连通至油路103的第一凹部101。第二主体部B2在内部具有油路203,并具有从外表面的第二开口201a连通至油路203的第二凹部201。

油路103是第一油路的一例,油路203是第二油路的一例。

在层叠组装各主体部的状态下,以第一开口101a与第二开口201a相对、且在由第一凹部101和第二凹部201构成的容纳空间内容纳阀部件10的方式配置了第一主体部B1和第二主体部B2。即,成为圆形的第一开口101a、圆形的第二开口201a以及隔板S1的圆孔S1h在图2的上下方向上重合对齐的状态。在该状态下,阀部件10容纳在由第一凹部101、圆孔S1h以及第二凹部201构成的圆柱状的容纳空间内。第一开口101a的直径以及第二开口201a的直径与圆柱状的阀部件10的对应的部分(后述的第一圆筒部1201以及第三圆筒部1203)的外径大致相同。隔板S1的圆孔S1h的直径比第一圆筒部1201以及第三圆筒部1203的外径稍大,以免与阀部件10的第一圆筒部1201以及第三圆筒部1203产生干涉。

(2)阀部件10的结构

接下来,参照图3至图7对组装于本实施方式的液压控制装置1的阀部件10的结构进行说明。

图3是阀部件10的立体图。图4是从与图3不同的视点观察时的阀部件10的立体图。图5是阀部件10的一部分构成元件的分解立体图,是从与图3相同的视点观察时的图。图6是阀部件10的一部分构成元件的局部放大分解立体图,是从与图4相同的视点观察时的图。图7是阀部件10的俯视图。

如图3以及图4所示,阀部件10在整体上呈圆筒状的形态,设置有多个输入输出端口125、127、128。如图2所示,输入输出端口125与第二主体部B2的油路205连通,输入输出端口128与第一主体部B1的油路108连通。

在以下说明中,轴向是指沿阀部件10的长度方向的中心轴线AX的方向。轴向在图2中与上下方向相同。中心轴线AX与后述的圆筒状套筒12的长度方向的中心轴线相同。

圆筒状套筒12的内周壁上的周向是指在与中心轴线AX垂直的假想面上沿圆筒状套筒12的内周壁面的方向。圆筒状套筒12的外周壁上的周向是指在与中心轴线AX垂直的假想面上沿圆筒状套筒12的外周壁面的方向。

如图5以及图6所示,阀部件10具有圆筒状套筒12、O形圈13、可动部件14、螺旋弹簧15、阀芯16、销17以及C形环18(止动部件的一例)。

圆筒状套筒12具有:第一端部121,该第一端部121是具有与油路103连通的第三开口121a的端部;以及第二端部122,该第二端部122是具有与油路203连通的第四开口122a并位于与第一端部121相反的一侧的端部,在第一端部121与第二端部122之间具有中空部H。

如图5所示,圆筒状套筒12由第一圆筒部1201、第二圆筒部1202、第三圆筒部1203、第四圆筒部1204以及第五圆筒部1205构成。第一圆筒部1201以及第三圆筒部1203的外径比第二圆筒部1202、第四圆筒部1204以及第五圆筒部1205的外径大。

在第一圆筒部1201设置有连通中空部H与油路108(参照图2)的输入输出端口128。第一圆筒部1201的端部成为圆筒状套筒12的第一端部121。第一圆筒部1201的内径实质上与第一滑动部141的外径相等,以便可动部件14在中空部H内移动时,可动部件14的第一滑动部141沿着第一圆筒部1201的内周壁1201a(参照图2)滑动。

在第二圆筒部1202设置有与中空部H连通的输入输出端口127。在第二圆筒部1202中的在轴向上与可动部件14的弹簧支承面141b(后述)相对的位置处设置有止挡面1202a(参照图2)。

第三圆筒部1203的内径实质上与第二滑动部142的外径相等,以便可动部件14在中空部H内移动时,可动部件14的第二滑动部142沿着第三圆筒部1203的内周壁1203a(参照图2)滑动。如图2所示,在第三圆筒部1203中的在轴向上与可动部件14的弹簧支承面141b(参照图5)相对的位置处设置有弹簧支承面1203b。

在第四圆筒部1204设置有连通中空部H与油路205(参照图2)的输入输出端口125(在周向上为四处)。

在第五圆筒部1205设置有供销17贯通的贯通孔123(在周向上为两处)。第五圆筒部1205的端部成为圆筒状套筒12的第二端部122。如图2所示,在中空部H内的第五圆筒部1205设置有锥形状的阀座面1205a。

在第五圆筒部1205的外周壁上沿周向设置有用于配置O形圈13的槽。如图2所示,O形圈13是密封第二主体部B2的油路205与油路203之间的部件。

可动部件14配置于中空部H内的第一端部121侧,并被容纳成能够沿中空部H移动,在第一端部121侧具有承受来自油路103的液压的受压面141a,在第二端部122侧具有能够根据受压面141a的液压而与阀芯16接触的接触部143a。

如图5所示,可动部件14具有:第一滑动部141,该第一滑动部141是直径沿轴向从一侧向另一侧变大的柱部分;第二滑动部142,该第二滑动部142是直径比第一滑动部141的直径小的圆柱部分;以及末端部143,该末端部143是直径比第二滑动部142的直径还小的圆柱部分。

第一滑动部141的底面成为受压面141a。由于受压面141a的直径比较大,因此来自油路103的液压能够转换成使可动部件14高效地轴向移动的力。当可动部件14在轴向上移动时,第一滑动部141沿第一圆筒部1201的内周壁1201a滑动,第二滑动部142沿第三圆筒部1203的内周壁1203a滑动。

末端部143的上表面成为接触部143a。如图2所示,末端部143的外径被规定成在第四圆筒部1204与第五圆筒部1205的内周壁之间设置有油路316。油路316是第三油路的一例。

并且,末端部143的接触部143a的轴向位置被规定成在受压面141a从油路103承受的液压较低时接触部143a不与阀芯16接触。

螺旋弹簧15配置于可动部件14的第一滑动部141的作为上表面的弹簧支承面141b与第三圆筒部1203的弹簧支承面1203b(参照图2)之间。作为施力部件的螺旋弹簧15在圆筒状套筒12的中空部H内对于可动部件14向圆筒状套筒12的第三开口121a施力。在通过螺旋弹簧15的作用力而受压面141a从油路103承受的液压低的情况下,不产生克服该作用力而使可动部件14移动的力。

阀芯16配置于中空部H的第二端部122侧,对构成第二端部122侧的中空部H的油路316(参照图2)进行开闭。在本实施方式的例中,阀芯16呈球状,但是并不限于此,只要能够对油路316进行开闭,则也可以具有任何形态。例如,代替阀芯16,也可以是截面呈椭圆形的阀芯或如子弹的形态(一个端部变细的形状)的阀芯。

如图2所示,销17配置于阀芯16与第二端部122之间,将阀芯16向第二端部122侧的移动限制在规定的范围内。在本实施方式的例中,销17是圆柱状销,但是并不限于此。如图5所示,在圆筒状套筒12的第五圆筒部1205的周壁上设置有两个贯通孔123。销17被支承于该两个贯通孔123内,并以横穿圆筒状套筒12的中空部H的方式配置。

并且,如图7所示,销17以从第二端部122朝向第一端部121的方向(即,轴向)观察阀部件10时与阀芯16重合的方式安装于圆筒状套筒12。因此,在图2中,阀芯16从阀座面1205a的轴向移动被限制为到球状的阀芯16的顶点与销17的表面接触为止。

优选销17被圆筒状套筒12的周壁支承为能够旋转。在该情况下,在阀部件10工作时与阀芯16接触的销17的表面的位置不集中在特定的位置,避免了销17的应力集中。

C形环18配置于可动部件14的受压面141a与具有第三开口121a的第一端部121之间,将可动部件14的向第一端部121侧的移动限制在规定的范围内。

如图6所示,在圆筒状套筒12的第五圆筒部1205的内周壁即靠近第一端部121的位置处的内周壁上设置有周向的槽124。C形环18的直径被缩小而被插入到槽124内,并在槽124内通过向扩径的方向作用的作用力而被保持于槽124的底面位置。C形环18的一部分被支承于槽124内,并且一部分与受压面141a的周缘的一部分接触。

如图6所示,C形环18包含C形状的弯曲部181和设置于弯曲部181的两端的辅具插入孔182。即,在C形环18的两端部设置有用于使C形环18的直径比槽124的位置处的圆筒状套筒12的内径缩小的辅具插入孔182。通过将辅具插入辅具插入孔182内而使C形环18的直径缩小,使C形环18插入槽124内时的作业性良好。另外,在不使用辅具的情况下,也可以不设置辅具插入孔182。

C形环18的一部分被插入到槽124内之后,从槽124向内侧突出,并在轴向上对圆筒状套筒12的受压面141a的一部分进行支承。突出量只要是能够在轴向上对圆筒状套筒12进行支承的量,则也可以适当地设定。由于C形环18的轴向厚度可以较小,因此C形环18的轴向的空间效率优异,并且无需很大程度上牺牲受压面141a。

接下来,参照图8对输入输出端口127、128进行说明。图8a和图8b是对阀部件10的输入输出端口进行说明的图,图8a是油路103为低压时的液压控制装置1的局部剖视图,图8b是油路103为高压时的液压控制装置1的局部剖视图。

第一主体部B1的油路108是排出阀部件10内的工作油的排出路。如图8所示,在油路108中的与阀部件10的输入输出端口128连通的端部沿圆筒状套筒12的外周壁的周向设置有槽108a。油路108连接于槽108a中的在周向上与输入输出端口128相反的一侧且轴向的一端侧。油路108的槽108a为了有效地排出阀部件10内的污染物的功能以及使阀部件10的动作顺畅的功能而设置。

有效地排出阀部件10内的污染物的功能如下。

当油路103为高压时,由于施加于受压面141a的压力高,因此可动部件14与C形环18分离,成为弹簧支承面141b与止挡面1202a接触的状态。因此,阀部件10的内部的污染物因重力而蓄积到弹簧支承面141b上。

当油路103为低压时,由于施加于受压面141a的压力低,因此可动部件14成为与C形环18接触的状态。此时,从圆筒状套筒12的内周壁与第二滑动部142之间的间隙以及圆筒状套筒12的外周壁与第一主体部B1之间的间隙向下方流动的工作油穿过第一滑动部141的弹簧支承面141b与圆筒状套筒12的止挡面1202a之间,被引导至油路108的槽108a。因此,蓄积在弹簧支承面141b上的污染物与工作油一同在槽108a内沿周向移动,不残留在槽108a内而从与槽108a的轴向一侧连接的油路108排出。

使阀部件10的动作顺畅的功能如下。

在油路103从低压变成高压的情况下,可动部件14被推压相当于圆筒状套筒12的内部的规定体积(图8b的ΔV)的量。因此,假设未设置有释放压力的机构,则圆筒状套筒12内成为高压,阻碍可动部件14的顺畅的移动。针对于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8a、图8b所示,输入输出端口127的端口端部127a呈直径从圆筒状套筒12的中空部H向第一主体部B1扩大的形状,端口端部127a与槽108a连通。因此,在油路103从低压变成高压的情况下,如图8b中虚线所示,圆筒状套筒12内的空气(Air)从输入输出端口127的端口端部127a向槽108a移动,抑制圆筒状套筒12内成为高压。若槽108a的体积比上述ΔV大,则更优选。

(3)本实施方式的液压控制装置1中的阀部件10的动作

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的液压控制装置1中的阀部件10的动作进行说明。

如前述,本实施方式的液压控制装置1适用于进行发动机的自动停止控制的车辆而组装于具有蓄压器的液压供给机构。

在液压供给机构中,在规定的停止条件成立到停止发动机为止的期间,进行蓄压到未图示的蓄压器的动作。液压控制装置1的油路203与蓄压器连通。在进行蓄压到蓄压器的动作时,蓄压器的压力被设定成比油路205低。因此,通过在油路205中流动的工作油的压力经由油路316推压阀芯16,工作油经由第四开口122a以及油路203流入蓄压器内而被蓄压。

接着,若规定的停止条件成立,则以液压控制装置1的油路103的压力上升的方式进行控制。因此,通过可动部件14的受压面141a所承受的液压而克服螺旋弹簧15的作用力而推压阀部件10的可动部件14,可动部件14的接触部143a推压阀芯16而开放油路316。其结果是,在蓄压器内被蓄压的工作油逆流,并经由油路203、第四开口122a、油路316以及输入输出端口125而向油路205流动。另外,在蓄压器内蓄积的工作油的液压穿过未图示的油路与前进离合器连通,从而能够使车辆顺畅地出发。

在本实施方式中,当可动部件14的接触部143a推压阀芯16时,如图2所示,由于在阀芯16的上方配置有销17,因此避免了阀芯16与第二主体部B2碰撞。因此,能够抑制因液压控制装置1的动作而产生污染物。

(4)本实施方式的液压控制装置1的组装方法

接下来,参照图1、图5以及图6对本实施方式的液压控制装置1的组装方法进行说明。

首先,在组装阀部件10的情况下,在图5中,将O形圈13安装于圆筒状套筒12,并使阀芯16容纳于圆筒状套筒12的中空部H内之后,将销17插入贯通孔123内。接着,翻转包含阀芯16的圆筒状套筒12,如图6所示,以第一端部121朝向上方的方式配置圆筒状套筒12。将安装有螺旋弹簧15的可动部件14从第一端部121的第三开口121a插入圆筒状套筒12的中空部H内。最后,只要一边使用辅具缩小C形环18的直径,一边安装于槽124,则完成阀部件10。

接下来,如图1所示,将第一主体部B1配置于平面上,将隔板S1一边对齐圆孔S1h与第一开口101a一边配置于第一主体部B1的上表面。接着,使阀部件10从第一端部121侧穿过圆孔S1h和第一开口101a而插入第一凹部101内。之后,使阀部件10的第二端部122侧插入第二凹部201内,从而将第二主体部B2配置于隔板S1上。最后,只要将第三主体部B3配置于第二主体部B2上,并利用未图示的紧固构件连接第一主体部B1、第二主体部B2以及第三主体部B3,则完成液压控制装置1。

在本实施方式的阀部件10中,由于在阀芯16的上方配置有销17,因此在组装液压控制装置1的过程中,销17作为阀芯16的止挡件发挥功能,能够防止阀芯16从圆筒状套筒12的第二端部122的第四开口122a脱落。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阀部件10中,由于在可动部件14的受压面141a与第一端部121之间配置有C形环18,因此能够防止在组装液压控制装置1的过程中可动部件14从第一端部121的第三开口121a脱落。

如以上说明,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液压控制装置1,设置有将阀部件10向第二端部122侧的移动限制在规定的范围内的销17。因此,能够防止在制造包含阀部件10的液压控制装置1时阀部件10的阀芯16脱落,并且能够抑制因液压控制装置1的动作而产生污染物。

并且,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液压控制装置1,通过配置有C形环18,能够防止在制造包含阀部件10的液压控制装置1时阀部件10的可动部件14脱落。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液压控制装置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并且,上述的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宗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改良或变更。

例如,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如图6所示,对在靠近第一端部121的位置处的内周壁上设置有周向的槽124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并不限于此。圆筒状套筒12也可以在靠近第一端部121的位置处的外周面上设置周向的槽,在图9a以及图9b中示出了该情况下的变形例。

与图6同样地,图9a是变形例所涉及的阀部件的一部分构成元件的局部放大分解立体图。图9b是在图9a中利用与轴向垂直的平面剖切安装有C形环18A之后的圆筒状套筒12C时的剖视图。

如图9a所示,在本变形例中,在圆筒状套筒12C的靠近第一端部的位置处的外周面设置有周向的槽1241。在槽1241设置有贯通圆筒状套筒12C的中空部的贯通孔1242(在周向上为两个)。

在本变形例中,C形环18A安装于圆筒状套筒12。C形环18A具有弯曲部183和设置于弯曲部183的两端的突出部184。弯曲部183沿着槽1241插入,两侧的突出部184插入到两个贯通孔1242内。如图9b所示,在C形环18A安装于圆筒状套筒12C的状态下,弯曲部183的外周面与圆筒状套筒12C的外周面一致,突出部184从圆筒状套筒12C的内周壁向圆筒状套筒12C的中空部突出。

在本变形例中,作为止动部件的C形环18C的一部分被支承于贯通孔1242内,并且一部分与可动部件(未图示)的受压面的周缘的一部分接触,防止该可动部件从圆筒状套筒12C脱落。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