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泵体阀门组件及泵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572457发布日期:2019-05-03 19:29阅读:207来源:国知局
一种泵体阀门组件及泵体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泵体阀门组件及泵体。



背景技术:

目前,现有的泵体阀门组件主要采用弹簧和球体的结合来进行流体单向流动控制,这样的阀门组件一方面装配不方便,另一方面稳定性不好,使用久后弹簧容易被腐蚀而受损、球体容易移位脱落。

因此,如何克服上述存在的缺陷,已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克服了上述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泵体阀门组件及泵体。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下列技术方案:

一种泵体阀门组件,包括有进出流座3,所述进出流座3的一端面上连接有第一转流座1和相背的另一端面上连接有第二转流座2,所述第一转流座1中设有第一转流腔11,所述第二转流座2中设有第二转流腔21,所述进出流座3中设有进流腔31、出流腔32、以及用于连通所述第一转流腔11与第二转流腔21的中间连通通道33,所述进流腔31与所述第一转流腔11之间正向设有第一鸭嘴阀4,所述第二转流腔21与所述出流腔32之间正向设有第二鸭嘴阀5,所述第一转流腔11、第二转流腔21其中之一还用于与泵体的泵腔61相通。

如上所述的一种泵体阀门组件,所述进出流座3上设有与所述进流腔31相通用于对所述第一鸭嘴阀4进行安装定位的第一定位卡槽311,所述第一转流座1上设有与所述第一转流腔11相通用于对所述第一鸭嘴阀4进行安装定位的第二定位卡槽111。

如上所述的一种泵体阀门组件,所述第一鸭嘴阀4整体采用弹性材料制作,所述中间连通通道33的一端连通至所述第一定位卡槽311,所述第一鸭嘴阀4上设有使所述中间连通通道33与所述第一转流腔11相通的第一避让通道41。

如上所述的一种泵体阀门组件,所述第二转流座2上设有与所述第二转流腔21相通用于对所述第二鸭嘴阀5进行安装定位的第三定位卡槽211,所述进出流座3上设有与所述出流腔32相通用于对所述第二鸭嘴阀5进行安装定位的第四定位卡槽321。

如上所述的一种泵体阀门组件,所述第二鸭嘴阀5整体采弹性材料制作,所述中间连通通道33的一端连通至所述第四定位卡槽321,所述第二鸭嘴阀5上设有使所述中间连通通道33与所述第二转流腔21相通的第二避让通道51。

如上所述,本案还保护一种泵体,其包括上述的泵体阀门组件,其中,所述第二转流座2连接有泵芯座6,所述泵芯座6设有与所述第二转流腔21相通的所述泵腔61和用于在驱动机构7的驱动下往复运动改变泵腔61大小以进行泵液工作的隔膜片62。

如上所述的一种泵体,所述驱动机构7包括有电机和受电机带动用于驱动所述隔膜片62往复运动的传动组件。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案采用第一鸭嘴阀对所述进流腔与所述第一转流腔之间进行液体单向流动控制和采用第二鸭嘴阀对第二转流腔与所述出流腔之间进行液体单向流动控制,其相对于采用弹簧和球体的结合来进行流体单向流动控制的技术方案来说,本案流体单向流动控制所采用的部件数量更少、安装更方便,并且稳定性更好,不会出现使用久后弹簧被腐蚀受损和球体移位脱落的情况发生,其具有实质性特点和进步;另,本案进出流座相背的两端面都设有转流座,两转流座上的转流腔通过进出流座上的中间连通通道进行相通,其结构紧凑。

2、本案通过所述第一定位卡槽和所述第二定位卡槽对所述第一鸭嘴阀进行安装定位,从而在所述进出流座与第一转流座连接在一起时就能将第一鸭嘴阀固定住,其实施方便。

3、本案第一鸭嘴阀整体采用弹性材料制作,有利于第一鸭嘴阀更紧密的安装在所述第一定位卡槽与第二定位卡槽之间,所述中间连通通道与所述第一转流腔之间通过第一避让通道相通,如此,液体不会接触到所述进出流座与第一转流座之间的接合处,即不会从进出流座与第一转流座之间的接合处渗漏出来,其结构设计紧密可靠。

4、本案通过所述第三定位卡槽和所述第四定位卡槽对所述第二鸭嘴阀进行安装定位,从而在所述第二转流座与进出流座连接在一起时就能将第二鸭嘴阀固定住,其实施方便。

5、本案第二鸭嘴阀整体采用弹性材料制作,有利于第二鸭嘴阀更紧密的安装在所述第三定位卡槽与第四定位卡槽之间,所述中间连通通道与所述出流腔之间通过第二避让通道相通,如此,液体不会接触到所述进出流座与第二转流座之间的接合处,即不会从进出流座与第二转流座之间的接合处渗漏出来,其结构设计紧密可靠。

附图说明

图1是本案的立体图。

图2是本案的爆炸示图之一。

图3是本案的爆炸示图之二。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特征及其它相关特征作进一步详细说明,以便于同行业技术人员的理解:

如图1-图3所示,一种泵体阀门组件,包括有进出流座3,所述进出流座3的一端面上连接有第一转流座1和相背的另一端面上连接有第二转流座2,所述第一转流座1中设有第一转流腔11,所述第二转流座2中设有第二转流腔21,所述进出流座3中设有进流腔31、出流腔32、以及用于连通所述第一转流腔11与第二转流腔21的中间连通通道33,所述进流腔31与所述第一转流腔11之间正向设有第一鸭嘴阀4,所述第二转流腔21与所述出流腔32之间正向设有第二鸭嘴阀5,所述第一转流腔11、第二转流腔21其中之一还用于与泵体的泵腔61相通。

如上所述,本案采用第一鸭嘴阀4对所述进流腔31与所述第一转流腔11之间进行液体单向流动控制和采用第二鸭嘴阀5对第二转流腔21与所述出流腔32之间进行液体单向流动控制,其相对于采用弹簧和球体的结合来进行流体单向流动控制的技术方案来说,本案流体单向流动控制所采用的部件数量更少、安装更方便,并且稳定性更好,不会出现使用久后弹簧被腐蚀受损和球体移位脱落的情况发生,其具有实质性特点和进步;另,本案进出流座3相背的两端面都设有转流座,两转流座上的转流腔通过进出流座3上的中间连通通道33进行相通,其结构紧凑。

如上所述,具体实施时,所述进出流座3上设有与所述进流腔31相通用于对所述第一鸭嘴阀4进行安装定位的第一定位卡槽311,所述第一转流座1上设有与所述第一转流腔11相通用于对所述第一鸭嘴阀4进行安装定位的第二定位卡槽111。

如上所述,本案通过所述第一定位卡槽311和所述第二定位卡槽111对所述第一鸭嘴阀4进行安装定位,从而在所述进出流座3与第一转流座1连接在一起时就能将第一鸭嘴阀4固定住,其实施方便。

如上所述,具体实施时,所述第一鸭嘴阀4整体采用弹性材料制作,所述中间连通通道33的一端连通至所述第一定位卡槽311,所述第一鸭嘴阀4上设有使所述中间连通通道33与所述第一转流腔11相通的第一避让通道41。

如上所述,本案第一鸭嘴阀4整体采用弹性材料制作,有利于第一鸭嘴阀4更紧密的安装在所述第一定位卡槽311与第二定位卡槽111之间,所述中间连通通道33与所述第一转流腔11之间通过第一避让通道41相通,如此,液体不会接触到所述进出流座3与第一转流座1之间的接合处,即不会从进出流座3与第一转流座1之间的接合处渗漏出来,其结构设计紧密可靠。

如上所述,具体实施时,所述第二转流座2上设有与所述第二转流腔21相通用于对所述第二鸭嘴阀5进行安装定位的第三定位卡槽211,所述进出流座3上设有与所述出流腔32相通用于对所述第二鸭嘴阀5进行安装定位的第四定位卡槽321。

如上所述,本案通过所述第三定位卡槽211和所述第四定位卡槽321对所述第二鸭嘴阀5进行安装定位,从而在所述第二转流座2与进出流座3连接在一起时就能将第二鸭嘴阀5固定住,其实施方便。

如上所述,具体实施时,所述第二鸭嘴阀5整体采弹性材料制作,所述中间连通通道33的一端连通至所述第四定位卡槽321,所述第二鸭嘴阀5上设有使所述中间连通通道33与所述第二转流腔21相通的第二避让通道51。

如上所述,本案第二鸭嘴阀5整体采用弹性材料制作,有利于第二鸭嘴阀5更紧密的安装在所述第三定位卡槽211与第四定位卡槽321之间,所述中间连通通道33与所述出流腔32之间通过第二避让通道51相通,如此,液体不会接触到所述进出流座3与第二转流座2之间的接合处,即不会从进出流座3与第二转流座2之间的接合处渗漏出来,其结构设计紧密可靠。

如上所述,本案还公开一种泵体,包括上述的泵体阀门组件,其中,所述第二转流座2连接有泵芯座6,所述泵芯座6设有与所述第二转流腔21相通的所述泵腔61和用于在驱动机构7的驱动下往复运动改变泵腔61大小以进行泵液工作的隔膜片62。

如上所述,具体实施时,所述驱动机构7包括有电机和受电机带动用于驱动所述隔膜片62往复运动的传动组件。

如上所述,本案保护的是一种泵体阀门组件及泵体,一切与本案结构相同或相近的技术方案都应示为落入本案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