泵的气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572465发布日期:2019-05-03 19:29阅读:144来源:国知局
泵的气片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泵的零件,特别是涉及一种泵的气片。



背景技术:

参阅图1,为一现有的泵1,包含一围绕界定出一内空间101的主壳体10、一安装于所述内空间101中的动力机构11、一封闭所述内空间101并连接于所述动力机构11的隔膜12、一盖设于所述主壳体10上且与所述隔膜12共同界定出一工作空间102的套壳13,及两片设置于所述工作空间102中的气片14。所述工作空间102具有一入口流道103、一出口流道104,及一介于所述入口流道103与所述出口流道104间的压力区105。所述气片14是分别设置于所述入口流道103及所述出口流道104中。所述隔膜12介于所述压力区105与所述内空间101间,并由所述动力机构11带动而产生形变,改变所述压力区105的分布,使得所述压力区105连通所述入口流道103而产生负压,令外界流体经由所述入口流道103通过对应的气片14而吸入流体,或者使得所述压力区105连通所述出口流道104而产生正压,令所述压力区105中的流体经由所述出口流道104通过对应的气片14而排出流体。

参阅图2,所述的气片14是呈一薄片状,并包括一呈环状且界定出一内空间140的环状部141、一自所述环状部141朝向所述内空间140延伸的衔接部142,及一连接于所述衔接部142远离所述环状部141的一端,且概位于所述内空间140中央的阀部143。其中,所述环状部141能产生气密的效果,在气体以所述环状部141的轴线的方向通过所述气片14的内空间140时,所述阀部143会受到气体的推挤力道,此时所述衔接部142会以所述轴线的方向产生形变,所述阀部143也因而在所述轴线移动,产生逆止阀的效果而控制气体的流动。

然而,为了配合所述泵1的入口流道103及所述出口流道104的型态,所述气片14的安装具有方向性,以配合进出气的气孔的位置,使所述气片14的所述阀部143确实发挥功效。因此,若是所述气片14的安装方向错误,所述阀部143则有可能无法确实对应所述的气孔位置,进而影响到进出气时的气体流路而影响所述泵1的性能。

另外,由于所述气片14运作时,主要是由所述衔接部142反复产生形变,只要所述衔接部142得以发挥的形变异常,甚至产生断裂,所述气片14就无法发挥正常功能,所述泵1的抽吸也会受到影响。因此,在所述衔接部142独自负担使所述阀部143产生效果所需的形变量的情况下,势必影响到所述气片14的使用寿命,甚至影响到所述泵1的质量与性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配合泵的设计而准确安装,并且延长使用寿命的泵的气片。

本实用新型泵的气片,包含外围件及内阀件。

所述外围件包括呈环状且围绕界定出内空间的环状部、两个分别自所述环状部的相反侧朝向所述内空间延伸的衔接部,及呈贯穿状且与所述内空间相间隔,并用于判断安装方向的定位孔。

所述内阀件连接于所述衔接部间,所述内阀件与所述外围件的所述衔接部将所述内空间区分为两个彼此间隔的贯通区,且所述内阀件用于配合所述衔接部的形变,沿所述环状部的轴线方向相对于所述外围件来回移动。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可采用以下技术措施进一步实现。

较佳地,前述泵的气片,其中,所述定位孔位于所述环状部与所述衔接部的连接处。

较佳地,前述泵的气片,其中,所述外围件的所述环状部概呈一个圆环,而所述内阀件概呈一个圆形。

较佳地,前述泵的气片,其中,每一个衔接部是自所述环状部呈弧线延伸而连续地衔接于所述内阀件的外周缘。

较佳地,前述泵的气片,其中,所述内阀件具有一个位于中央且呈贯穿状,且适用于组装于所述泵的孔洞。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的效果在于:利用所述定位孔,能确实判断安装的方向,使得所述内阀件能确实对应所述泵的设计,产生逆止阀的功能并形成良好的气密性。而所述衔接部能分担所述内阀件移动时的形变量,减缓所述衔接部因频繁形变所造成的老化,有效延长所述气片的使用寿命,也借此提升所述泵的质量及效能。

附图说明

图1是一剖视图,说明一现有的泵;

图2是一前视图,说明所述现有的泵的一气片;

图3是一前视图,说明本实用新型泵的气片的一实施例;

图4是一俯视角度的示意图,说明所述实施例的安装;及

图5是一剖视图,辅助图4说明所述实施例的功效。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参阅图3,本实用新型泵的气片的一实施例,包含一外围件2及一内阀件3。参阅图3与图4,所述实施例是呈一薄片状,且较佳是采用具有弹性而能产生形变的橡胶材质所制成。安装于一泵9时,可配合所述泵9的设计而使用多片所述实施例。

所述外围件2包括一概呈圆环状且围绕界定出一内空间200的环状部21、两个分别自所述环状部21的相反侧朝向所述内空间200延伸的衔接部22,及一呈贯穿状且与所述内空间200相间隔,并用于判断安装方向的定位孔23。其中,由于所述衔接部22的宽度较窄,故所述定位孔23是位于所述环状部21与所述衔接部22的连接处,避免影响所述衔接部22的结构强度,也确保所述衔接部22能如预期地产生形变。

所述内阀件3概呈一圆形,并连接于所述衔接部22间,且与所述衔接部22相配合,将所述内空间200区分为两个彼此间隔的贯通区201。其中,每一衔接部22是自所述环状部21呈弧线延伸而连续地衔接于所述内阀件3的外周缘39。也就是说,所述衔接部22衔接于所述内阀件3时是呈一连续性的衔接,能借此加强所述衔接部22与所述内阀件3的衔接强度。所述内阀件3具有一位于中央且呈贯穿状,且适用于组装于所述泵9的孔洞31。

参阅图3至图5,当本实施例通过所述定位孔23来确定安装方向,并且通过所述孔洞31而安装于所述泵9时,所述内阀件3用于配合所述衔接部22的形变,沿所述环状部21的轴线方向相对于所述外围件2来回移动,并如图5所示地配合所述泵9的通气孔91的位置分布与独特型态,在来回移动的过程中产生逆止阀的效果。

值得特别说明的是,因本实用新型泵的气片的结构,是配合所述泵9的所述通气孔91的位置分布及独特型态而设计,通过所述定位孔23当作参考点,甚至设计例如多个凸设于所述泵9的定位柱92,形成对应结合所述定位孔23的防呆结构,即能在本实施例通过所述孔洞31而安装于所述泵9时,旋转调整本实施例的安装方向。因此,无论组装者是否具有足够的安装经验,皆可轻易地依照所述定位孔23的位置妥善安装,有效提高组装的良率,并且通过本实施例的确实安装,得以确保组装完成的所述泵9的抽吸质量。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