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摆放平稳的深井泵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849108发布日期:2019-10-13 00:28阅读:625来源:国知局
一种摆放平稳的深井泵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潜水泵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摆放平稳的深井泵。



背景技术:

深井泵是电机与水泵直联潜入水中工作的提水机具,它适用于从深井提取地下水,也可用于河流、水库、水渠等提水工程,主要用于农田灌溉及高原山区的人畜用水,亦可供城市、工厂、铁路、矿山、工地供排水使用。

现有的如专利公告号为CN206111601U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摆放平稳的深井泵,包括泵体和电机,泵体和电机之间为进水口,进水口上套设有滤水网,泵体上套设有多个用于更换备用的滤水网,进水口上设有锁扣结构以固定滤水网。

采用上述深井泵,深井泵整体比较细长,在放置时整体的稳定性全靠底部,在受到外力的情况下容易倾倒,比较危险,有待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摆放平稳的深井泵,其具有深井泵摆放平稳,不易倾倒的优点。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摆放平稳的深井泵,包括电机、设置于电机上方的泵体,泵体和电机之间设置有进水口,所述电机远离泵体的一端设置有支撑座,支撑座呈圆柱形设置,且支撑座的轴线与泵体的轴线重合;支撑座的外侧壁上沿周向均匀分布有至少三个支撑组件,所述支撑组件包括固定连接于支撑座外侧壁的滑移杆、滑移连接于所述滑移杆上的支撑杆,所述滑移杆设置于支撑座远离泵体的一端,且滑移杆沿支撑座的径向延伸。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设置滑移杆和支撑杆,当深井泵放置于地面时,滑移杆可以增加支撑座的支撑面,从而使得深井泵的固定更加的稳定,另外支撑杆可以沿着滑移杆进行滑移调节,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调节支撑杆的滑移距离,达到加强支撑的效果,从而达到深井泵摆放平稳,不易倾倒的目的。

进一步的,所述支撑杆上转动连接有转轮,转轮用于抵触地面。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设置转轮,当支撑杆进行移动时,转轮能够进行转动,通过转轮的转动代替了支撑杆的滑动,使得支撑杆的滑移更加的方便。

进一步的,所述支撑座上滑移连接有滑移座,支撑杆靠近泵体一端铰接有铰接杆,铰接杆远离支撑杆的一端与滑移座铰接,铰接杆到支撑座轴线的距离从滑移座的一端到支撑杆的一端逐渐变大。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设置滑移座,通过调节滑移座,进而达到同时对支撑杆进行同步调节的效果,使得支撑杆的调节更加方便。

进一步的,所述滑移杆靠近支撑座的一端设置有限位块,所述限位块用于限制支撑杆的滑移距离。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设置限位块,限位块可以用于限制支撑杆的滑移距离,从而使得铰接杆靠近滑移杆一端到支撑座轴线的距离始终大于另一端到支撑座轴线的距离,从而避免了铰接杆处于竖直的状态而导致铰接杆传动死点的情况。

进一步的,所述支撑座上螺纹连接有调节环,调节环用于限制滑移座朝向电机移动。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设置调节环,调节环与支撑座螺纹连接,可以通过转动带动调节环上下移动,且螺纹连接具有较好的自锁能力,通过调节环限制滑移座的位置,减少了在使用过程中支撑杆朝向支撑座方向滑移的情况,使得支撑杆的支撑更加稳定。

进一步的,调节环靠近滑移座的一端还设置有转动环,转动环远离调节环的一端设置有防脱环,所述滑移座上开设有供所述转动环和防脱环转动的转槽,所述调节环通过转动环与防脱环与滑移座转动连接。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设置转动环和防脱环,调节环与安装座转动相连,当对调节环进行移动时,调节环能够带动滑移座同步移动,调节环带动滑移座的运行更加稳定,从而在支撑杆受力的情况下使得滑移座不易发生移动,使得支撑杆的支撑效果更加稳定持久。

进一步的,所述调节环的外侧壁上沿周向均匀分布有若干防滑条。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设置防滑条,当需要调节调节环时,防滑条可以方便操作人员的转动,使得调节环的转动不易发生打滑,从而使得支撑组件的调节更加的方便。

进一步的,所述调节环内螺纹沿轴线方向的长度大于支撑座外螺纹的长度设置,调节环远离滑移座的一端设置有密封环,密封环的内侧壁抵触于支撑座的外侧壁设置。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设置密封环,通过密封环,可以有效的减少外部的杂物进入到调节环内影响螺纹相互配合的情况,从而使得调节环与支撑座的配合更加稳定,使用时间更加长久。

进一步的,所述调节环远离滑移座的一端开设有供密封环装入的安装槽,调节环上还设置有用于压紧密封环于安装槽内的压紧板。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设置安装槽和压紧板,实现密封环的可拆卸,使得密封环实现了可更换的效果,当密封环磨损后,可以进行及时更换。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通过设置滑移杆和支撑杆,当深井泵放置于地面时,滑移杆可以增加支撑座的支撑面,从而使得深井泵的固定更加的稳定,另外支撑杆可以沿着滑移杆进行滑移调节,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调节支撑杆的滑移距离,达到加强支撑的效果,从而达到深井泵摆放平稳,不易倾倒的目的;

(2)通过设置调节环,可以调节环带动滑移座上下移动,使得滑移座的移动调节更加方便,从而使得支撑杆的调节更加便捷,另外螺纹具有较好的锁紧效果,减少了在使用过程中支撑杆朝向支撑座方向滑移的情况,使得支撑杆的支撑更加稳定;

(3)通过设置密封环,通过密封环,可以有效的减少外部的杂物进入到调节环内影响螺纹相互配合的情况,从而使得调节环与支撑座的配合更加稳定,使用时间更加长久。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的整体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实施例的局部爆炸示意图。

附图标记:1、电机;2、泵体;3、进水口;4、支撑座;5、滑移座;6、支撑组件;61、滑移杆;62、支撑杆;7、滑移槽;8、转轮;9、铰接杆;10、调节环;11、转动环;12、防脱环;13、转槽;14、防滑条;15、安装槽;16、密封环;17、压紧板;18、限位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

实施例:

一种摆放平稳的深井泵,如图1所示,包括电机1、设置于电机1上方的泵体2,泵体2整体呈圆柱形设置,泵体2和电机1之间设置有进水口3。电机1远离泵体2的一端设置有支撑座4,支撑座4呈圆柱形设置,且支撑座4的轴线与泵体2的轴线重合设置。

支撑座4上套设有滑移座5,滑移座5呈圆环形设置,滑移座5与支撑座4滑移连接,且滑移方向沿着支撑座4的轴线方向设置。支撑座4的外侧壁上沿周向均匀分布有至少三个支撑组件6,支撑组件6位于滑移座5远离泵体2的一侧,实施例中支撑组件6的数量为四个。支撑组件6包括固定连接于支撑座4外侧壁的滑移杆61、滑移连接于滑移杆61上的支撑杆62。滑移杆61设置于支撑座4远离泵体2的一端,且滑移杆61沿支撑座4的径向延伸,支撑杆62上开设有滑移槽7,滑移杆61嵌合于滑移槽7内,支撑杆62沿着滑移杆61的长度方向滑移。

如图2所示,支撑杆62上转动连接有若干转轮8,转轮8沿支撑杆62的滑移方向对称分布于支撑杆62的两侧。转轮8的轴线呈水平设置,且转轮8的轴线垂直与支撑杆62的滑移方向,实施例中每个支撑杆62的单侧设置有三个转轮8,且转轮8沿支撑杆62的长度方向均匀分布,转轮8用于与地面接触从而进行滚动。

支撑杆62靠近泵体2一端铰接有铰接杆9,铰接杆9远离支撑杆62的一端与滑移座5铰接,铰接杆9到支撑座4轴线的距离从滑移座5的一端到支撑杆62的一端逐渐变大。滑移杆61靠近支撑座4的一端设置有限位块18,限位块18可以用于限制支撑杆62的滑移距离,从而使得铰接杆9靠近滑移杆61一端到支撑座4轴线的距离始终大于另一端到支撑座4轴线的距离,从而避免了铰接杆9处于竖直的状态而导致铰接杆9传动死点的情况。当支撑架需要沿着滑移杆61滑移时,可以通过调节滑移座5的位置,从而带动铰接杆9翻转,实现对支撑杆62的移动。

如图2、图3所示,支撑座4上套设有调节环10,调节环10设置于滑移座5靠近电机1的一侧,调节环10与支撑座4螺纹连,且调节环10远离电机1的端面抵触于滑移座5上,调节环10用于限制滑移座5朝向电机1移动。调节环10靠近滑移座5的一端上还设置有转动环11,转动环11远离调节环10的一端设置有防脱环12,防脱环12的外径大于转动环11设置。滑移座5上开设有供转动环11和防脱环12转动的转槽13,调节环10通过转动环11与防脱环12嵌入于转槽13内,从而使得调节环10与滑移座5转动连接。

如图3所示,调节环10的外侧壁上沿周向均匀分布有若干防滑条14,防滑条14的截面呈半圆形,且防滑条14沿着调节环10的轴线方向延伸。调节环10内螺纹沿轴线方向的长度大于支撑座4外螺纹的长度设置。调节环10的远离滑移座5的一端还开设有安装槽15,安装槽15内设置有密封环16,密封环16的材质为橡胶,密封环16的内侧壁抵触于支撑座4的外侧壁设置。

调节环10上还设置有压紧板17,压紧板17通过螺钉固定于调节环10上,压紧板17可以用于将密封环16压紧于安装槽15内。当转动调节环10进行调节时,密封环16可以抵触于支撑座4的外侧壁上形成密封,减少外界的杂物进入到螺纹上,影响调节环10的转动。

本实施例的工作原理是:

当采用上述深井泵时,当深井泵放置于地面时,可以通过转动调节环10,使得调节环10朝向远离电机1的方向移动,调节环10的移动能够带动滑移座5移动,滑移座5移动时,能够带动铰接杆9翻转,铰接杆9带动支撑杆62进行移动,使得支撑杆62沿着滑移杆61朝远离支撑座4的方向滑移,形成支撑。当需要将支撑杆62收回时,通过反向转动调节环10,使得调节环10朝向电机1的方向移动,从而通过铰接杆9的联动带动支撑杆62收回即可。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