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层聚能气泵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808862发布日期:2019-10-08 22:51阅读:240来源:国知局
一种多层聚能气泵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负压生成设备技术领域,特指一种多层聚能气泵。



背景技术:

印刷企业中的单张纸印刷设备采用飞达的吸嘴,吸嘴靠负压来完成纸张的分离工作,还有很多其他企业用的负压吸盘,都需要靠负压来吸取完成。目前行业内大部分使用都是单个的气泵来供负压,单个气泵常用的有两种工作方式,一种是油侵式气泵,其产生的负压中含有油污,会污染到产品,目前使用的很少;另外一种是干式的,这种气泵是靠炭精片与泵壁刮磨产生负压,比较洁净,目前使用的比较多。还有一些规模比较大的工厂设备比较多,采用中央负压方式,即通过大型的中央负压系统再分配到各个机台。

实际上,上述的供负压方式在实际使用过程中都不是很理想,都存在一定的高能耗高费用的问题。干式气泵因是靠摩擦产生的负压,日常使用时噪音比较大,发热量也比较大;炭精片经过一段时间的磨损也需要进行更换,轴承在高温下旋转也比较容易损坏,寿命减少很多,需要经常更换炭精片、轴承、过滤芯等配件,维护的成本高,维修人员的工作量也比较大;中央负压在用电上有一定的节省,但一次性投资比较大,主机加上敷设管道的费用,基本上需要上百万,在使用过程中灵活性比较差,生产机台开的少同样也需要整个系统运行,而且只要有故障所有的设备都无法运行,因主机进口的居多,平时的维护成本也很高和配件的采购周期也比较久。为解决此现象,已公布的专利号cn202348796u,中公布的利用正压产生负压的技术方案,不过此方案转化率比较低,针对此情况提供一种高效率新型的气泵。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已有的技术现状,提供一种多层聚能气泵,利用正向锥度正压扩能产生负压,结合多层纵向负压聚能,可大大提升负压转化效率,缩小设备体积。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多层聚能气泵,主要有负压发生器,所述负压发生器从左往右依次为进气口、第一锥度管、第二锥度管,所述进气口为缩紧通道,第一锥度管与第二锥度管均为扩张管,所述第一锥度管从左往右的管壁上依次设有第一负压组、第二负压组、第三负压组,各负压组中均包含两个对称设置于管壁上的负压口,各负压口均配置有对应的止回门,从左往右各负压组中的两负压口所形成的直线递进旋转60°进行错位排列。

进一步的,第三负压组位于第一锥度管端部。

进一步的,负压发生器的总长度不超过100mm,各负压口直径为8mm。

进一步的,第一锥度管的管壁与水平面的夹角为±10°,第二锥度管的管壁与水平面的夹角为±15°。

上述方案中,各负压组均包裹于管壁的外表面,止回门位于负压组的外表面,负压组内部具有聚能腔用于连通负压口与止回门。

进一步的,负压发生器装配于密封箱体中,且密封箱体开设有负压输出口,密封箱体端部装设有消音器,且第二锥度管的敞口端与消音器对接。

进一步的,还包括进气总管,所述进气总管配置有气动电磁阀及总压力调节阀,进气总管连接负压分管作为延伸段,负压分管与负压发生器的进气口对接。

进一步的,进气总管还连接正压分管,正压分管端部为正压输出口,正压分管配置有正压调节阀,负压分管配置有负压调节阀。

进一步的,正压分管还配置有正压压力表。

进一步的,负压输出口配置有负压压力表。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本发明利用正向锥度正压扩能产生负压,结合多层纵向负压聚能,在密封箱体中均匀产生负压,可有效提升负压转化效率,这种结构因结构简单响应速度快,具有很高的可靠性和稳定性。由于采用压缩空气为动力源,内部无机械结构和机械运动,也无机械磨损件,因此无振动、噪音小、不发热、不漏油,免维护保养;因结构紧凑,体积小,重量轻,安装方便,可以直接安装在最靠近使用真空负压的地方,使其发挥最大能效,其低能耗,性价比高,绿色环保。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发明中负压发生器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2为本发明整体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所示,系为本发明之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本发明为一种多层聚能气泵,主要有负压发生器,所述负压发生器从左往右依次为进气口1、第一锥度管2、第二锥度管3,所述进气口1为缩紧通道,第一锥度管2与第二锥度管3均为扩张管,即气体流经进气口1与第一锥度管2、第二锥度管3可产生射流效果,快速带动周围空气排出,为了利用射流正压产生负压,则第一锥度管2从左往右的管壁上依次设有第一负压组21、第二负压组22、第三负压组23,各负压组中均包含两个对称设置于管壁上的负压口4,优选的,各负压口4直径为8mm,且各负压口4均配置有对应的止回门41,使空气在负压口4处单方向流动,三组负压组可使第一锥度管2在长度方向上最大程度进行引流。

具体的,第一锥度管2的管壁与水平面的夹角为±10°,第二锥度管3的管壁与水平面的夹角为±15°。压缩空气从进气口1进入第一锥度管2时,压缩气体在进气口1处先收缩后扩张,收缩时气体流速增加,带走的气体量增加,在第一负压组21的负压口处带走大部分空气,形成一定的真空,而后压缩空气经过第二负压组22,管径增大,流速降低,压力增加,再次在第二负压组22的负压口处带走一定的气量,同理经过后面第三负压组23的负压口时也带走一定的气量,经过三级的扩能负压产生,能够使产生负压压力均匀稳定,具有相互补偿功能,同时这种设计在同样的耗气量下,产生的负压量也最大。

进一步的,各负压组均包裹于管壁的外表面,止回门41位于负压组的外表面,负压组内部具有聚能腔42用于连通负压口4与止回门41,聚能腔42针对各负压口4单独设置,相较于第一锥度管2所形成的扩张式聚能,聚能腔42则为纵向聚能,在增设聚能腔42的状态下,可瞬间形成爆发式的真空度,进一步提升负压转化效率。

第三负压组6位于第一锥度管2端部,压缩空气经过三组负压组后,进入第二锥度管3,第二锥度管3是敞口设计,其扩张角度比第一锥度管2大,能够顺利排出气体,对后面不产生阻碍。如此设计,可有效缩短负压发生器的长度,使负压发生器的总长度不超过100mm,对应缩小设备整体体积。

实际运用时,负压发生器需装配于密封箱体5中,如图2所示,经过负压发生器所产生的真空度在密封箱体中体现,密封箱体5开设有负压输出口51,负压输出口51配置有负压压力表53,与负压设备相连接,密封箱体5和负压发生器之间在上下密封槽处进行密封,保证除了负压输出口51处的空气外没有空气进入;密封箱体5端部装设有消音器52,且第二锥度管3的敞口端与消音器52对接,负压发生器一端连接压缩空气,另一端连接消音器52,压缩气体经消音器52排出,完成整个工作过程。

为了在密封箱体5中均匀产生真空度,则需要三组负压组的负压口针对不同方向,因此从左往右各负压组中的两负压口所形成的直线递进旋转60°进行错位排列,即第二负压组22相对于第一负压组21的负压口错位60°,第三负压组23相对于第二负压组22的负压口错位60°,第三负压组23相对于第一负压组21的负压口错位120°(-60°),使密封箱体5中负压均匀,降低产生负压时的阻力,提升转化效率。

根据负压气量的需求,还可以几个负压发生器同时密封在一个箱体内,密封时各负压发生器相对应的负压组的负压口不能相对准,需要错开一定角度排列。

上述负压发生器的进气口1一端还连接负压分管7,即负压分管7与负压发生器的进气口1对接,负压分管7配置有负压调节阀71,负压调节阀71负责调节负压发生器的进气压力,此压力最大在5.5mpa。

不同的负压要求和负压值都可以对压缩空气压力进行相应调节,如下表1、表2所示:

表1

表2

为了补充正压功能,还设有进气总管6,负压分管7作为进气总管6的延伸段,而进气总管6还连接正压分管8,进气总管6配置有气动电磁阀61及总压力调节阀62,气动电磁阀61与压缩空气的供应设备联动,当需要供气时打开气动电磁阀61,而后通过总压力调节阀62控制分入正压分管8和负压分管7的进气压力大小,而后正压分管8与负压分管7分为两路输送压缩空气,因此,正压分管8也应当配置有正压调节阀81,用于调节该分路的压力,正压分管8端部为正压输出口81,正压分管8还配置有正压压力表82用于显示实际的正压压力大小。

当然,以上图示仅为本发明较佳实施方式,并非以此限定本发明的使用范围,故,凡是在本发明原理上做等效改变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