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吸油减压装置以及吸油减压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439733发布日期:2019-08-16 21:52阅读:150来源:国知局
一种吸油减压装置以及吸油减压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液压设备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吸油减压装置以及吸油减压系统。



背景技术:

液压马达,亦称为油马达,主要应用于注塑机械、船舶、起扬机、工程机械、建筑机械、煤矿机械、矿山机械、冶金机械、船舶机械、石油化工、港口机械等。

液压马达的壳体上通常设置有泄油管路,在现有技术中,由液压马达的泄油管路较长,容易导致液压马达的泄油口处的阻力和压力较大,当超过一定限额时,会导致液压马达的壳体内部压力增加,使得马达的油封出现漏油现象。

有鉴于此,设计制造出一种能够将泄油管里的油泵送至油箱,降低泄油口处的压力,使得液压马达内部的压力降低,避免出现漏油现象的吸油减压装置就显得尤为重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吸油减压装置,能够将泄油管里的油泵送至油箱,降低泄油口处的压力,使得液压马达内部的压力降低,避免出现漏油现象。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吸油减压系统,能够将泄油管里的油泵送至油箱,降低泄油口处的压力,使得液压马达内部的压力降低,避免出现漏油现象。

本实用新型是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种吸油减压装置,包括液压马达、吸油泵送组件和油箱,液压马达具有第一进油管和第一回油管,第一回油管与油箱连接,液压马达还具有泄油管,泄油管与油箱连接,吸油泵送组件设置在泄油管上并与第一回油管连接,用于将泄油管里的油泵送至油箱。

进一步地,吸油泵送组件具有第二进油管和第二回油管,第二进油管的一端与第一回油管连接,第二进油管的另一端与吸油泵送组件连接,第二回油管的一端与吸油泵送组件连接,第二回油管的另一端与泄油管连接。

进一步地,吸油泵送组件包括液压驱动件和液压泵送件,液压驱动件具有进油端与出油端,第二进油管与进油端连接,用于向液压驱动件供油,第二回油管与出油端连接,液压驱动件与液压泵送件传动连接,液压泵送件设置在泄油管上。

进一步地,液压泵送件将泄油管分为泄油段与输送段,泄油段与液压马达连接,输送段与油箱连接,第二回油管与泄油段连接。

进一步地,液压驱动件包括驱动壳体、叶轮轴和第一传动齿,驱动壳体设置在液压泵送件上并具有进油端与出油端,叶轮轴转动设置在驱动壳体内,第一传动齿设置在叶轮轴的端部并能够随着叶轮轴同步转动,液压泵送件与第一传动齿传动连接,叶轮轴上设置有叶轮片,用于在液压驱动下带动叶轮轴转动。

进一步地,液压泵送件包括泵送阀体、泵送齿轮轴和第二传动齿,泵送阀体设置在泄油管上并与驱动壳体连接,泵送齿轮轴转动设置在泵送阀体内,第二传动齿设置在泵送齿轮轴的端部并与第一传动齿传动连接。

进一步地,液压泵送件还包括泵送从动轴,泵送齿轮轴上设置有主动齿轮,泵送从动轴上设置有从动齿轮,主动齿轮与从动齿轮相啮合并形成泵吸通道,用于泵送泄油管里的油。

进一步地,第二进油管上设置有电磁阀。

进一步地,液压马达包括马达本体和马达壳体,马达本体容置在马达壳体内并具有进油口与回油口,进油口与第一进油管连接,回油口与第一回油管连接,马达壳体上设置有泄油口,泄油口与泄油管连接,且泄油管与马达壳体的内部连通。

一种吸油减压系统,包括供油泵和吸油减压装置,吸油减压装置包括液压马达、吸油泵送组件和油箱,液压马达具有第一进油管和第一回油管,第一回油管与油箱连接,液压马达还具有泄油管,泄油管与油箱连接,吸油泵送组件设置在泄油管上并与第一回油管连接,用于将泄油管里的油泵送至油箱。供油泵与第一进油管连接。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吸油减压装置,其液压马达具有第一进油管和第一回油管,第一回油管与油箱连接,液压马达还具有泄油管,泄油管与油箱连接,吸油泵送组件设置在泄油管上并与第一回油管连接。通过在泄油管上设置吸油泵送组件,能够将泄油管中的油加速泵送到油箱,从而能够避免泄油管堵积,进而避免了液压马达内因泄油口堵积而升压,降低了液压马达内部的压力,避免了漏油问题。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吸油减压装置,利用吸油泵送组件将泄油管里的油泵送至油箱,能够降低液压马达内部的压力,避免出现漏油现象。

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吸油减压装置,吸油泵送组件具有第二进油管和第二回油管,第二进油管的一端与第一回油管连接,第二进油管的另一端与吸油泵送组件连接,第二回油管的一端与吸油泵送组件连接,第二回油管的另一端与泄油管连接。通过第二进油管将第一回油管中的油引入到吸油泵送组件中,从而驱动吸油泵送组件将泄油管中的油泵送至油箱,从而能够对第一回油管中的油进行重复利用,避免了利用外界动力源驱动吸油泵送组件,节约了能源。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吸油减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吸油泵送组件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液压驱动件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2中液压泵送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2中液压驱动件与液压泵送件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标:100-吸油减压装置;110-液压马达;130-吸油泵送组件; 131-第二进油管;133-第二回油管;135-液压驱动件;1351-驱动壳体; 1353-叶轮轴;1355-第一传动齿;137-液压泵送件;1371-泵送阀体;1373-泵送齿轮轴;1375-泵送从动轴;1377-第二传动齿;150-油箱; 170-第一进油管;180-第一回油管;190-泄油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相连”、“安装”、“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作详细说明。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第一实施例

参见图1,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吸油减压装置100,包括液压马达110、吸油泵送组件130和油箱150,液压马达110具有第一进油管170和第一回油管180,第一回油管180与油箱150连接,液压马达110还具有泄油管190,泄油管190与油箱150连接,吸油泵送组件130设置在泄油管190上并与第一回油管180连接,用于将泄油管 190里的油泵送至油箱150。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进油管170和第一回油管180均设置在液压马达110的上部,泄油管190设置在液压马达110的侧部并与液压马达110的内部连通,从而能够将液压马达110内部的油排出。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进油管170与外接的供油泵连接,通过供油泵向液压马达110提供高压油,从而驱动液压马达110动作,其具体原理在此不过多描述。

在本实施例中,液压马达110包括马达本体和马达壳体,马达本体容置在马达壳体内并具有进油口与回油口,进油口与第一进油管 170连接,回油口与第一回油管180连接,马达壳体上设置有泄油口,泄油口与泄油管190连接,且泄油管190与马达壳体的内部连通。

在本实施例中,马达壳体内部具有密封内腔,马达壳体内部的积油通过泄油口排出,具体地,泄油口可以设置在马达壳体的底部,从而能够进一步达到泄油效果。

参见图2至图4,吸油泵送组件130具有第二进油管131和第二回油管133,第二进油管131的一端与第一回油管180连接,第二进油管131的另一端与吸油泵送组件130连接,第二回油管133的一端与吸油泵送组件130连接,第二回油管133的另一端与泄油管190 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其他较佳的实施例中,第二进油管131上设置有电磁阀。具体地,当泄油管190路距离较短时,泄油管190路中不会发生堵积现象,此时可通过电磁阀将第二进油管131关闭,依旧保持原来的泄油方式进行泄油,当泄油管190路过长或者发生堵积现象时,通过电磁阀打开第二进油管131,从而能够辅助进行泄油。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第一回油管180中的油压通常是在1MPa以上,而泄油管190中的油压通常是在0.5MPa以下,故第一回油管180 中的油能够在压力驱动下通过第二进油管131进入到吸油泵送组件 130,驱动吸油泵送组件130后由第二回油管133流入泄油管190中,此处利用压差来驱动第一回油管180中的油,从而驱动吸油泵送组件 130,充分利用了现有的管路,能够对第一回油管180中的油进行重复利用,避免了利用外界动力源驱动吸油泵送组件130,节约了能源。

吸油泵送组件130包括液压驱动件135和液压泵送件137,液压驱动件135具有进油端与出油端,第二进油管131与进油端连接,用于向液压驱动件135供油,第二回油管133与出油端连接,液压驱动件135与液压泵送件137传动连接,液压泵送件137设置在泄油管 190上。

在本实施例中,液压泵送件137将泄油管190分为泄油段与输送段,泄油段与液压马达110连接,输送段与油箱150连接,第二回油管133与泄油段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其他较佳的实施例中,第二回油管133直接与油箱 150连接,能够直接将油直接排出到油箱150。

液压驱动件135包括驱动壳体1351、叶轮轴1353和第一传动齿 1355,驱动壳体1351设置在液压泵送件137上并具有进油端与出油端,叶轮轴1353转动设置在驱动壳体1351内,第一传动齿1355设置在叶轮轴1353的端部并能够随着叶轮轴1353同步转动,液压泵送件137与第一传动齿1355传动连接,叶轮轴1353上设置有叶轮片,用于在液压驱动下带动叶轮轴1353转动。

液压泵送件137包括泵送阀体1371、泵送齿轮轴1373、泵送从动轴1375和第二传动齿1377,泵送阀体1371设置在泄油管190上并与驱动壳体1351连接,泵送齿轮轴1373转动设置在泵送阀体1371 内,第二传动齿1377设置在泵送齿轮轴1373的端部并与第一传动齿 1355传动连接。泵送齿轮轴1373上设置有主动齿轮,泵送从动轴1375 上设置有从动齿轮,主动齿轮与从动齿轮相啮合并形成泵吸通道,用于泵送泄油管190里的油。

在本实施例中,泵送阀体1371的尺寸大于泄油管190的尺寸,且泵送阀体1371的两端开有进油孔和出油孔,并且在泵送阀体1371 的内部开设有泵送内腔,进油孔和出油孔分别与泄油段和输送段连接,能够将液压马达110内部的油通过泄油段输送至泵送内腔,并且在泵送齿轮轴1373和泵送从动轴1375的泵送作用下由出油孔排出到输送段,从而实现泵送功能。

值得注意的是,此处液压泵送件137也可以是采用叶片式液压泵或者柱塞式液压泵等其他形式的液压泵,其具体结构在此不过多描述。

综上所述,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吸油减压装置100,其工作原理如下:在液压马达110的泄油口油压较高时,将第一回油管180中的油通过第二进油管131输入到液压驱动件135中驱动叶轮轴1353转动,再通过第二回油管133排出到泄油管190中,叶轮轴1353通过第一传动齿1355和第二传动齿1377的传动作用驱动泵送齿轮轴 1373转动,从而将泄油段的油泵送至输送段,并降低了泄油口的压力,避免了泄油口发生积油现象。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吸油减压装置100,利用吸油泵送组件130将泄油管190里的油泵送至油箱150,能够降低液压马达110内部的压力,避免出现漏油现象。同时能够对第一回油管180中的油进行重复利用,避免了利用外界动力源驱动吸油泵送组件130,节约了能源。

第二实施例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吸油减压系统,包括供油泵和吸油减压装置 100,其中吸油减压装置100的基本结构和原理及产生的技术效果和第一实施例相同,为简要描述,本实施例部分未提及之处,可参考第一实施例中相应内容。

吸油减压装置100包括液压马达110、吸油泵送组件130和油箱 150,液压马达110具有第一进油管170和第一回油管180,第一回油管180与油箱150连接,液压马达110还具有泄油管190,泄油管 190与油箱150连接,吸油泵送组件130设置在泄油管190上并与第一回油管180连接,用于将泄油管190里的油泵送至油箱150。供油泵与第一进油管170连接。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