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活塞杆缓冲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257286发布日期:2020-04-03 14:57阅读:247来源:国知局
一种活塞杆缓冲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缓冲装置,具体是一种活塞杆缓冲装置。



背景技术:

活塞杆是将进入缸底缓冲腔内油排出至缸底外的装置,如图1所示,老式缓冲形式为活塞杆固定缓冲台阶,进入缸底缓冲腔,如果使用过程中拉伤,更换零部件需要将整个活塞杆更换,成本较高,如何能够提供一种更换比较方便、维修成本低的缓冲装置成为了本公司研究人员急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能够提供一种更换比较方便、维修成本低的缓冲装置;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方案:

本实用新型是一种活塞杆缓冲装置,包括活塞杆、缸底;

所述缸底上设置有缓冲腔;

缓冲腔的作用是将进入缸底的油通过活塞杆的运动排出至缸底外。

所述活塞杆上套设有活塞,位于所述活塞杆前端侧壁上依次套设有轴承套、隔圈,所述轴承套的一侧端面与所述隔圈的一侧端面相抵;

活塞与行程腔壁紧密贴合用于将油排出至缸体外,轴承套的一端和隔圈相抵,另一端和活塞杆台阶处侧壁相抵。

位于所述隔圈前端且靠近所述活塞杆前端面处设置有环形槽,所述环形槽槽内设置有弹性挡圈,所述弹性挡圈的端面与所述隔圈另一侧端面相抵;

环形槽内设置有弹性挡圈,弹性挡圈与隔圈端面相抵,也就是说通过弹性挡圈设置环形槽内,弹性挡圈与活塞杆台阶处侧壁之间依次设置有隔圈、轴承套,从而将隔圈、轴承套固定在活塞杆上。

所述轴承套的外径大于所述隔圈的外径,所述隔圈的外径大于所述弹性挡圈的外径;

也就是说,当活塞杆运动时,用于固定隔圈、轴承套的弹性挡圈不会与缓冲腔内壁相接触,隔圈首先与缓冲腔内壁相接触起缓冲作用,其次内径较大的轴承套起二次缓冲的作用,从而避免活塞杆在运动过程中拉伤。

此外,当需要更换隔圈或者轴承套部件时,将环形槽内的弹性挡圈取出,将隔圈或者轴承套沿着活塞杆轴线方向取出方便进行更换。

当所述活塞杆进入所述缓冲腔腔体内时,所述隔圈、所述轴承套依次所述缓冲腔内壁相抵。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是一种活塞杆缓冲装置,通过在活塞杆上设置隔圈起一次缓冲作用,设置轴承套起二次缓冲作用,设置弹性挡圈方便轴承套、隔圈部件的更换;既能实现活塞杆的缓冲,又能方便部件的更换。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传统活塞杆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a处放大图;

图中:1-活塞杆、2-活塞、3-缸底、4-轴承套、5-隔圈、6-弹性挡圈、7-缓冲腔。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这些附图均为简化的示意图,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基本结构,因此其仅显示与本实用新型有关的构成。

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是一种活塞杆缓冲装置,包括活塞杆1、缸底2;

缸底2上设置有缓冲腔7;

缓冲腔的作用是将进入缸底的油通过活塞杆的运动排出至缸底外。

如图3所示,活塞杆1上套设有活塞3,位于活塞杆1前端侧壁上依次套设有轴承套4、隔圈5,轴承套4的一侧端面与隔圈5的一侧端面相抵;

活塞与行程腔壁紧密贴合用于将油排出至缸体外,轴承套的一端和隔圈相抵,另一端和活塞杆台阶处侧壁相抵。

位于隔圈5前端且靠近活塞杆1前端面处设置有环形槽,环形槽槽内设置有弹性挡圈6,弹性挡圈6的端面与隔圈5另一侧端面相抵;

环形槽内设置有弹性挡圈,弹性挡圈与隔圈端面相抵,也就是说通过弹性挡圈设置环形槽内,弹性挡圈与活塞杆台阶处侧壁之间依次设置有隔圈、轴承套,从而将隔圈、轴承套固定在活塞杆上。

轴承套4的外径大于隔圈5的外径,隔圈5的外径大于弹性挡圈6的外径;

也就是说,当活塞杆运动时,用于固定隔圈、轴承套的弹性挡圈不会与缓冲腔内壁相接触,隔圈首先与缓冲腔内壁相接触起缓冲作用,其次内径较大的轴承套起二次缓冲的作用,从而避免活塞杆在运动过程中拉伤。

此外,当需要更换隔圈或者轴承套部件时,将环形槽内的弹性挡圈取出,将隔圈或者轴承套沿着活塞杆轴线方向取出方便进行更换。

当活塞杆1进入缓冲腔7腔体内时,隔圈5、轴承套4依次缓冲腔7内壁相抵。

本实用新型是一种活塞杆缓冲装置,通过在活塞杆上设置隔圈起一次缓冲作用,设置轴承套起二次缓冲作用,设置弹性挡圈方便轴承套、隔圈部件的更换;既能实现活塞杆的缓冲,又能方便部件的更换。

以上述依据本实用新型的理想实施例为启示,通过上述的说明内容,相关工作人员完全可以在不偏离本项实用新型技术思想的范围内,进行多样的变更以及修改。本项实用新型的技术性范围并不局限于说明书上的内容,必须要根据权利要求范围来确定其技术性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