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能泵控风降温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590517发布日期:2021-04-06 12:41阅读:80来源:国知局
一种智能泵控风降温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智能泵安装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智能泵控风降温装置。



背景技术:

泵是输送流体或使流体增压的机械。它将原动机的机械能或其他外部能量传送给液体,使液体能量增加。泵主要用来输送水、油、酸碱液、乳化液、悬乳液和液态金属等液体,也可输送液、气混合物及含悬浮固体物的液体。智能泵是将泵的动力系统采用智能电子系统进行统一调控的一种新式泵,一般在使用过程中由于智能泵智能化程度高所以很少对其进行移动和调整。

一般智能泵在使用时通常需要设置一个防护外壳的装置进行保护,但是智能泵在长久使用时会长生大量的热量,如果不及时散热会造成泵体老化损坏,减少智能泵的使用寿命,而现有的降温张志大多是采用风扇将外部空气与内部空气进行转换来降温,但是此类降温在外部环境温度较高时效果差,效率低,给工作人员带来了较大的麻烦。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智能泵使用时降温效果差、效率低的问题,而提出的一种智能泵控风降温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智能泵控风降温装置,包括底座,底座上方固定的内壳体和内壳体外部设置的外壳体,以及内壳体和外壳体之间的空腔,所述外壳体顶部设置有顶板,且顶板为中空网层结构,内壳体为弧形的镂空网层结构,且顶板下端设置有多个冷却电扇和抽气电扇,所述内壳体和外壳体一侧通过背板与底座相连接,且背板处设置有抽气口与内壳体内部相连通,所述底座内部设置有冷却液层,底座一侧上端设置有进液口,另一侧下端设置有出液口,且底座上端一侧设置有循环气泵,所述循环气泵的进气口处与抽气口相连通,循环气泵的出气口与通气管道相连通,所述通气管道穿过底座于冷却液层底部弯曲排列后延伸至内壳体和外壳体之间与外壳体内侧的集气管相连通,且集气管上设置多个鼓气口,所述鼓气口穿过内壳体与内壳体内部相连通。

优选的,所述内壳体底部设置有多条外凸的海绵条。

优选的,所述内壳体内部设置有弧形的挤压板,且挤压板与内壳体顶部通过多个挤压弹簧相连接,且挤压板为镂空网状。

优选的,所述内壳体和外壳体之间通过多个固定杆相连接。

优选的,所述顶板两端设置有安插机构,所述安插机构包括设置于顶板侧边的插槽,且插板两侧通过插槽插入顶板的中空层内部。

优选的,所述内壳体内部设置有第一温度传感器,外壳体外部设置有第二温度传感器,外壳体外部设置有控制面板,且控制面板与冷却电扇、抽气电扇、循环气泵电性连接,控制面板与第一温度传感器和第二温度传感器信号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智能泵控风降温装置,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通过内壳体、外壳体的设置,有效保证了装置内部空间的充裕性,提升内部空气的流动性,减少热力的积攒,且挤压弹簧、挤压板、海绵条的设置,提升了智能泵防止安装的稳定性;

2、通过冷却电扇、抽气电扇、循环气泵、通气管道、集气管、鼓气口、抽气口的设置,能够有效对装置内部进行降温换气,提升风冷的效果和效率。

该装置中未涉及部分均与现有技术相同或可采用现有技术加以实现,本实用新型设计合理,使用方便,能够在高温环境下对智能泵进行快速的降温,提升智能泵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正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俯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底座俯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底座安插机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底座、2冷却液层、3内壳体、4外壳体、5顶板、6冷却电扇、7抽气电扇、8挤压弹簧、9挤压板、10背板、11抽气口、12循环气泵、13进液口、14出液口、15通气管道、16集气管、17鼓气口、18安插机构、19第一温度传感器、20第二温度传感器、21控制面板、22海绵条、23空腔、24固定杆、25插槽、26插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实施例:

参照图1-4,一种智能泵控风降温装置,包括底座1,底座1上方固定的内壳体3和内壳体3外部设置的外壳体4,以及内壳体3和外壳体4之间的空腔23,所述外壳体4顶部设置有顶板5,且顶板5为中空网层结构,内壳体3为弧形的镂空网层结构,且顶板5下端设置有多个冷却电扇6和抽气电扇7,所述内壳体3和外壳体4一侧通过背板10与底座1相连接,且背板10处设置有抽气口11与内壳体3内部相连通,所述底座1内部设置有冷却液层2,底座1一侧上端设置有进液口13,另一侧下端设置有出液口14,且底座1上端一侧设置有循环气泵12,所述循环气泵12的进气口处与抽气口11相连通,循环气泵12的出气口与通气管道15相连通,所述通气管道15穿过底座1于冷却液层2底部弯曲排列后延伸至内壳体3和外壳体4之间与外壳体4内侧的集气管16相连通,且集气管16上设置多个鼓气口17,所述鼓气口17穿过内壳体3与内壳体3内部相连通。

为了防止智能泵移动,优选的,所述内壳体3底部设置有多条外凸的海绵条22。

为了提升智能泵放置的稳定性,优选的,所述内壳体3内部设置有弧形的挤压板9,且挤压板9与内壳体3顶部通过多个挤压弹簧8相连接,且挤压板9为镂空网状。

为了提升装置的稳定性,优选的,所述内壳体3和外壳体4之间通过多个固定杆24相连接。

为了便于隔绝煮制内部和外界环境,优选的,所述顶板5两端设置有安插机构18,所述安插机构18包括设置于顶板5侧边的插槽25,且插板26两侧通过插槽25插入顶板5的中空层内部。

为了方便对装置内外的温度进行检测,并控制装置的运行,优选的,所述内壳体3内部设置有第一温度传感器19,外壳体4外部设置有第二温度传感器20,外壳体4外部设置有控制面板21,且控制面板21与冷却电扇6、抽气电扇7、循环气泵12电性连接,控制面板21与第一温度传感器19和第二温度传感器20信号连接。

工作原理:使用时,将智能泵放置于内壳体3中,通过挤压板9对其进行挤压固定,当第一温度传感器19检测到装置内部温度较高时而第二温度传感器20检测到装置外部温度较低时,启动冷却电扇6和抽气电扇7,使智能泵进行快速风冷,当夏季时,将插板26插入插槽25中,第一温度传感器19检测到装置内部温度较高时而第二温度传感器20检测到装置外部温度也较高时,启动循环气泵12,将内壳体3内部较热的空气抽出,经过冷却液层2中的冷却后再通过鼓气口17吹入内壳体3中,快速对智能泵进行风冷。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