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小型高速风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361829发布日期:2021-08-24 12:07阅读:37来源:国知局
一种小型高速风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风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小型高速风机。



背景技术:

目前在高速风机领域,存在外形尺寸大、体积大、散热效果差的问题,主要因为在现有技术中,高速风机的铁芯采用整体圆柱状的硅钢叠层的铁芯,此铁芯为6槽或3槽形式,铁芯的绕组占积率较低,导致高速风机为了达到某几项性能而外形尺寸较大,例如为了提高流量和功率,造成高速风机体积较大。且由于缺乏对叶轮、流道等与气流流体相关的设计理论知识及设计经验,高速风机容易发生动力与负载不匹配,再加上散热流道设计不当,电机卷线部分的散热效果差,最终导致高速风机温升高、效率低。亟需一种在体积上保留小型优势且散热效果好的高速风机。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小型高速风机,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高速风机体积大且散热效果差的问题,克服了高速风机温升高、效率低的缺陷。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小型高速风机,包括外壳、风叶、电机和轴承,所述电机固定于所述外壳的后端,所述电机通过其输出轴连接所述风叶,所述风叶与所述外壳同轴设置,所述风叶设于所述外壳的前端,所述电机输出轴通过轴承与所述外壳连接,所述轴承与所述外壳之间设有若干个散热通道。

进一步地,所述外壳的内壁设有若干个导风结构,所述导风结构沿着所述轴承的中心轴线呈环形阵列设置,所述相邻两个导风结构与外壳内壁、轴承外壁之间所围空间形成散热通道。

进一步地,所述轴承的外壁设有若干个导风结构,所述导风结构沿着所述轴承的中心轴线呈环形阵列设置,所述相邻两个导风结构与外壳内壁、轴承外壁之间所围空间形成散热通道。

进一步地,所述导风结构呈扇形面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外壳包括连接壳和风道壳,所述连接壳用于连接所述轴承,所述连接壳与风道壳之间设有通风风道。

进一步地,所述电机固定于所述连接壳的下部,所述轴承连接于所述连接壳的上部,所述散热通道与所述电机气道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电机包括定子、磁环和输出轴,所述磁环与输出轴连接,所述磁环设于所述定子内,所述定子固定于所述连接壳,所述定子为六槽定子,所述磁环为两极磁环。

进一步地,所述六槽定子包括直列六槽铁芯,所述直列六槽铁芯合成整圆形状。

进一步地,所述外壳和散热通道由锌合金材料制成。

进一步地,所述外壳和散热通道由铝碳化硅复合材料制成。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小型高速风机,在轴承与所述外壳之间设有若干个散热通道,利用散热通道连通外壳的前端和后端,通过位于前端的风叶转动所形成的压力差,使外壳的前端和后端之间经由散热通道形成了流动的气流流场,后端的电机处于此流动的气流流场之间;只需减小输出轴或者轴承的直径,又或者稍微加大外壳与轴承连接处的直径,即可为散热通道提供设置空间,此散热通道设计巧妙,所占空间小,进一步减轻风机重量,高速风机既保留小型的外形尺寸,又提升了散热效果,具有尺寸小、散热好、温升低、效率高的特点。

附图说明

利用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但附图中的实施例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任何限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以下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图1是本实施例1提供的一种小型高速风机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施例1提供的一种小型高速风机中外壳与轴承安装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施例1提供的一种小型高速风机中外壳与轴承安装状态下的结构半剖视图。

图4是本实施例1提供的一种小型高速风机的电机中直列六槽铁芯合成整圆形状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施例1提供的一种小型高速风机的电机中直列六槽铁芯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实施例1:

参照图1至图3,本实施例1提供了一种小型高速风机,包括外壳1、风叶2、电机3和轴承4,电机3固定于外壳1的后端5,电机3通过其输出轴连接风叶2,风叶2与外壳1同轴设置,风叶2设于外壳1的前端6,电机3输出轴通过轴承4与外壳1连接,轴承4与外壳1之间设有若干个散热通道7。

需要说明的是,电机3位于外壳1的后端5,风叶2位于外壳1的前端6,电机3驱动风叶2转动,由于风叶2转动形成流场,当空气被带动起来,在外壳1的前端6和后端5之间形成压力差,在此压力差的作用下,有部分气流会经过散热通道7,此散热通道7设在轴承4与外壳1之间,即气流沿着输出轴,从轴承4与外壳1之间的间隙处,受到散热通道7的导流作用流经电机3,其中散热通道7所占空间小,且流场导流作用明显,电机3的散热效果好,使得电机3所产生的热量得到及时的散发,降低电机3温升,保证电机3的良好运行状态。

另外地,在风叶2的转动下,由于压力差所造成的流场,根据风叶2的叶型不同,流场气流流动方向可以从外壳1的后端5吹向前端6,也可以从外壳1的前端6吹向后端5,两种不同的气流方向均在本实施例的保护范围内。

参照图2至图3,作为一种实施方式,外壳1在与轴承4连接的内壁上设有若干个导风结构71,导风结构71沿着轴承4的中心轴线呈环形阵列设置,相邻两个导风结构71与外壳1内壁、轴承4外壁之间所围空间形成散热通道7,即在外壳1内壁处引出的多个导风结构71,将外壳1内壁和轴承4外壁之间的间隙空间分割成多个散热通道7,此多个散热通道7相互并列,以便从外壳1前端6吹入的气流可以分割成多股散热气流,分别并列地流经位于后端5的电机3。

作为另一种实施方式,轴承4在其轴承4套的外壁上设有若干个导风结构71,导风结构71沿着轴承4的中心轴线呈环形阵列设置,相邻两个导风结构71与外壳1内壁、轴承4外壁之间所围空间形成散热通道7,即在轴承4外壁处引出的多个导风结构71,将外壳1内壁和轴承4外壁之间的间隙空间分割成多个散热通道7,此多个散热通道7相互并列,以便从外壳1前端6吹入的气流可以分割成多股散热气流,分别并列地向位于后端5的电机3吹去。

需要说明的是,此导风结构71根据实际需要,可设置为凸起肋条的结构形式,也可以设置为散热圆孔的结构形式,只要能形成散热通道,连通外壳1的前端6和后端5,不管导风结构71为何种结构形式,均在本实施例的保护范围内。

另外地,无论导风结构71设置在外壳1内壁上还是轴承4外壁上,其作用均相同,更具体地,当导风结构71为凸起肋条的结构形式时,此凸起的肋条呈扇形面结构,呈弯曲弧形状,配合外壳1前端6风叶2的转动,将气流更流畅均匀地流经外壳1后端5,更好地为电机3散热,提升散热效果。

参照图1至图3,在本实施例中,外壳1包括连接壳11和风道壳12,连接壳11用于连接轴承4,连接壳11与风道壳12之间设有通风风道13,连接壳11和风道壳12存在间隙,在此间隙中形成多个通风风道13,由风叶2转动所形成的气流,经过此通风通道流经后端5,同时地,散热通道7和通风通道呈一内一外的形式,分别对电机3的内部和外表进行散热。

优选地,电机3固定于连接壳11的下部,轴承4连接于连接壳11的上部,散热通道7与电机3气道连接;连接壳11的上部同样设有散热通道7,散热通道7与电机3的内部通过气道连接,且电机3的外表只有一部分与连接壳11的下部连接固定,电机3还有一部分的外表是裸露于连接壳11下部之外,这部分的电机3外表通过通风风道13所吹出的风进行换热,实现电机3多维度的散热。

参照图1、图4和图5,在本实施例中,电机3包括定子31、磁环32和输出轴,磁环32与输出轴连接,磁环32设于定子31内,定子31固定于连接壳11,通过给定子31通电,驱动其内的磁环32作旋转运动,进而带动输出轴和风叶2转动,其中为了解决磁场受力不均所引起的噪音和振动问题,定子31为六槽定子,磁环32为两极磁环32,实现了在小空间情况下,改善定子31和磁环32之间的受力均匀性,再配合散热通道7和通风风道13,使高速风机的运行状态得到进一步提升。

优选地,六槽定子包括直列六槽铁芯33,直列六槽铁芯33在完成绕线后,合成整圆形状,再与外壳1配合。

作为一种优选方式,外壳1和散热通道7由锌合金材料制成。

作为另一种优选方式,外壳1和散热通道7由铝碳化硅复合材料制成,同样地,利用铝碳化硅复合材料材质轻、散热好、强度高的特点。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小型高速风机,在轴承4与外壳1之间设有若干个散热通道7,利用散热通道7连通外壳1的前端6和后端5,通过位于前端6的风叶2转动所形成的压力差,使外壳1的前端6和后端5之间经由散热通道7形成了流动的气流流场,后端5的电机3处于此流动的气流流场之间;;只需减小输出轴或者轴承4的直径,又或者稍微加大外壳1与轴承4连接处的直径,即可为散热通道7提供设置空间,此散热通道7设计巧妙,所占空间小,进一步减轻风机重量,高速风机既保留小型的外形尺寸,又提升了散热效果,具有尺寸小、散热好、温升低、效率高的特点。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