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包括真空发生器装置的真空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336070发布日期:2022-08-31 08:49阅读:177来源:国知局
控制包括真空发生器装置的真空系统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真空系统,具体为控制包括真空发生器装置的真空系统。


背景技术:

2.真空发生器就是利用正压气源产生负压的一种新型,高效,清洁,经济,小型的真空元器件,这使得在有压缩空气的地方,或在一个气动系统中同时需要正负压的地方获得负压变得十分容易和方便。真空发生器广泛应用在工业自动化中机械,电子,包装,印刷,塑料及机器人等领域。
3.现有的包括真空发生器装置的真空系统在进行使用时,真空发生器产生的真空气体无法得到充分利用,导致能源浪费,对于系统的控制性能差,不利于降低能耗。


技术实现要素:

4.针对上述情况,为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发明提供控制包括真空发生器装置的真空系统,有效的解决了现有的包括真空发生器装置的真空系统在进行使用时,真空发生器产生的真空气体无法得到充分利用,导致能源浪费,对于系统的控制性能差,不利于降低能耗的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本发明包括用于进气的进气口,还包括过滤器、真空发生器、第一高压输气管、第一流量计、气罐、进气端、第一电磁阀、单向阀、第二电磁阀、压力计、真空切换阀、第二流量计、真空输出端、第二高压输气管和plc控制器,所述进气口的一侧安装有过滤器,过滤器的一侧安装有真空发生器,真空发生器的一侧连接有第一高压输气管,第一高压输气管上安装有第一流量计,第一高压输气管位于第一流量计的一侧通过第一高压输气管连接有气罐,气罐底端的一侧安装有第一电磁阀,第一高压输气管位于第一流量计的两侧均安装有第二电磁阀,第二电磁阀的一侧安装有压力计,压力计内部的第一高压输气管上安装有真空切换阀,第一高压输气管的一端设置有真空输出端,真空输出端一侧的第一高压输气管上安装有第二流量计,第一电磁阀上安装有与第一高压输气管连接的第二高压输气管,真空输出端的一侧安装有plc控制器。
6.根据上述技术方案:所述气罐的顶端设置有进气端。
7.根据上述技术方案:所述气罐顶端的第一高压输气管上安装有单向阀。
8.根据上述技术方案:所述第一流量计和第二流量计分别电性连接plc控制器的输入端,plc控制器的输出端分别电性连接第一电磁阀和第二电磁阀。
9.根据上述技术方案:所述气罐的内部安装有压力监测计。
10.根据上述技术方案:所述第一高压输气管和第二高压输气管均采用耐高温塑料制成。
11.控制包括真空发生器装置的真空系统,包括如下步骤
12.1)通过安装的第一流量计采集真空发生器排气口处位置的气流量,安装的第二流量计采集真空输出端位置的气流量,第一流量计和第二流量计将采集的信号传递给安装的
plc控制器的输入端,经plc控制器进行处理;
13.2)若第一流量计的流量信号大于第二流量计的流量信号,则plc控制器的输出端会发出指令给第一高压输气管上的第二电磁阀关闭,气罐顶端的第一高压输气管上的第二电磁阀打开,第一电磁阀打开,从而通过气罐进行供气,而真空发生器产生的多余的真空气体存储在气罐内,从而可以降低真空发生器的能源浪费;
14.3)若第一流量计的流量信号小于第二流量计的需求流量信号,则plc控制器的输出端会发出指令给真空发生器,提高真空发生器的工作功率,第一高压输气管上的第二电磁阀打开,气罐顶端的第一高压输气管上的第二电磁阀关闭,便于进行智能控制,避免真空发生器产生无效能耗。
15.有益效果:本发明使用时,气体经进气口进入,进入的气体被过滤器进行过滤,过滤后的气体被真空发生器加工产生真空气体,真空发生器产生的真空气体经第一高压输气管输送给真空输出端,供使用设备使用,通过安装的第一流量计采集真空发生器排气口处位置的气流量,安装的第二流量计采集真空输出端位置的气流量,第一流量计和第二流量计将采集的信号传递给安装的plc控制器的输入端,经plc控制器进行处理,若第一流量计的流量信号大于第二流量计的流量信号,则plc控制器的输出端会发出指令给第一高压输气管上的第二电磁阀关闭,气罐顶端的第一高压输气管上的第二电磁阀打开,第一电磁阀打开,从而通过气罐进行供气,而真空发生器产生的多余的真空气体存储在气罐内,从而可以降低真空发生器的能源浪费,若第一流量计的流量信号小于第二流量计的需求流量信号,则plc控制器的输出端会发出指令给真空发生器,提高真空发生器的工作功率,第一高压输气管上的第二电磁阀打开,气罐顶端的第一高压输气管上的第二电磁阀关闭,便于进行智能控制,避免真空发生器产生无效能耗。
16.本发明结构新颖,构思巧妙,便于对真空发生器产生的气体进行合理使用,避免产生多余的真空气体,降低能耗。
附图说明
17.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发明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制。在附图中:
18.图1是本发明整体结构示意图;
19.图2是本发明流程图;
20.图中标号:1、进气口;2、过滤器;3、真空发生器;4、第一高压输气管;5、第一流量计;6、气罐;7、进气端;8、第一电磁阀;9、单向阀;10、第二电磁阀;11、压力计;12、真空切换阀;13、第二流量计;14、真空输出端;15、第二高压输气管;16、plc控制器。
具体实施方式
21.下面结合附图1-2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22.实施例一,由图1-2给出,本发明提供控制包括真空发生器装置的真空系统,包括用于进气的进气口1,还包括过滤器2、真空发生器3、第一高压输气管4、第一流量计5、气罐6、进气端7、第一电磁阀8、单向阀9、第二电磁阀10、压力计11、真空切换阀12、第二流量计13、真空输出端14、第二高压输气管15和plc控制器16,进气口1的一侧安装有过滤器2,过滤
器2的一侧安装有真空发生器3,真空发生器3的一侧连接有第一高压输气管4,第一高压输气管4上安装有第一流量计5,第一高压输气管4位于第一流量计5的一侧通过第一高压输气管4连接有气罐6,气罐6底端的一侧安装有第一电磁阀8,第一高压输气管4位于第一流量计5的两侧均安装有第二电磁阀10,第二电磁阀10的一侧安装有压力计11,压力计11内部的第一高压输气管4上安装有真空切换阀12,第一高压输气管4的一端设置有真空输出端14,真空输出端14一侧的第一高压输气管4上安装有第二流量计13,第一电磁阀8上安装有与第一高压输气管4连接的第二高压输气管15,真空输出端14的一侧安装有plc控制器16。
23.气罐6的顶端设置有进气端7,便于气罐6气体的加入。
24.气罐6顶端的第一高压输气管4上安装有单向阀9,可对气罐6内的气体进行止回。
25.第一流量计5和第二流量计13分别电性连接plc控制器16的输入端,plc控制器16的输出端分别电性连接第一电磁阀8、第二电磁阀10和真空发生器3,便于信号的传输控制。
26.气罐6的内部安装有压力监测计,便于对气罐6内的压力进行监测。
27.第一高压输气管4和第二高压输气管15均采用耐高温塑料制成,保证第一高压输气管4和第二高压输气管15具有较好的耐高温性能。
28.控制包括真空发生器装置的真空系统,包括如下步骤
29.1)通过安装的第一流量计5采集真空发生器3排气口处位置的气流量,安装的第二流量计13采集真空输出端14位置的气流量,第一流量计5和第二流量计13将采集的信号传递给安装的plc控制器16的输入端,经plc控制器16进行处理;
30.2)若第一流量计5的流量信号大于第二流量计13的流量信号,则plc控制器16的输出端会发出指令给第一高压输气管4上的第二电磁阀10关闭,气罐6顶端的第一高压输气管4上的第二电磁阀10打开,第一电磁阀8打开,从而通过气罐6进行供气,而真空发生器3产生的多余的真空气体存储在气罐6内,从而可以降低真空发生器3的能源浪费;
31.3)若第一流量计5的流量信号小于第二流量计13的需求流量信号,则plc控制器16的输出端会发出指令给真空发生器3,提高真空发生器3的工作功率,第一高压输气管4上的第二电磁阀10打开,气罐6顶端的第一高压输气管4上的第二电磁阀10关闭,便于进行智能控制,避免真空发生器3产生无效能耗。
32.工作原理:本发明使用时,气体经进气口1进入,进入的气体被过滤器2进行过滤,过滤后的气体被真空发生器3加工产生真空气体,真空发生器3产生的真空气体经第一高压输气管4输送给真空输出端14,供使用设备使用,通过安装的第一流量计5采集真空发生器3排气口处位置的气流量,安装的第二流量计13采集真空输出端14位置的气流量,第一流量计5和第二流量计13将采集的信号传递给安装的plc控制器16的输入端,经plc控制器16进行处理,若第一流量计5的流量信号大于第二流量计13的流量信号,则plc控制器16的输出端会发出指令给第一高压输气管4上的第二电磁阀10关闭,气罐6顶端的第一高压输气管4上的第二电磁阀10打开,第一电磁阀8打开,从而通过气罐6进行供气,而真空发生器3产生的多余的真空气体存储在气罐6内,从而可以降低真空发生器3的能源浪费,若第一流量计5的流量信号小于第二流量计13的需求流量信号,则plc控制器16的输出端会发出指令给真空发生器3,提高真空发生器3的工作功率,第一高压输气管4上的第二电磁阀10打开,气罐6顶端的第一高压输气管4上的第二电磁阀10关闭,便于进行智能控制,避免真空发生器3产生无效能耗。
33.有益效果:本发明结构新颖,构思巧妙,便于对真空发生器产生的气体进行合理使用,避免产生多余的真空气体,降低能耗。
34.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