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置换向手动泵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318502发布日期:2022-11-25 18:29阅读:54来源:国知局
前置换向手动泵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零部件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2.手动泵是机械领域应用比较广泛的设备,几乎涵盖机械领域的方方面面。在汽车驾驶室的举升装置中,调节泵被用于调节举升或下降装置的油路调节,调节泵一般分为手动调节泵、电动调节泵和手电一体调节泵。现有的调节泵也形形色色,结构、油路等也各不相同,但其均是了为了更好的驾驶室举升或下降时的安全性、稳定性。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对驾驶室举升装置的手动调节泵油路的改进,将手动调节置于前端,并且将油路改进,从而能够运行更加稳定的前置换向手动泵。
4.本实用新型包括储油罐、与储油罐相通的吸油管接头、底座、底座内的油路以及与底座内底座打压缸筒上腔相通的安全阀、下降管接头、举升管接头、电动管接头;
5.在底座开有打压缸筒腔,打压缸筒腔内有小活塞杆,小活塞杆外部通过活塞垫圈将打压缸筒腔分为底座打压缸筒上腔和底座打压缸筒下腔;在小活塞杆上面开有小活塞杆限位槽,凸轮销一端插在小活塞杆限位槽内;在小活塞杆内有溢流机构,溢流机构结构是:在小活塞杆内开有连通的溢流阀进油口和溢流阀回油腔,溢流阀回油腔内径大于溢流阀进油口内径,在溢流阀回油腔内固定安装有内部为通孔的溢流阀螺塞,溢流阀弹簧一端顶在溢流阀螺塞上,溢流阀弹簧另一端插接有顶锥,顶锥顶在溢流阀钢珠上,溢流阀钢珠封堵在溢流阀进油口和溢流阀回油腔之间,溢流阀进油口与底座打压缸筒下腔相通;
6.底座打压缸筒下腔与打压进油腔相通,打压进油腔与打压进油油路、横向电动进油油路、手动吸油腔三条油路均相通;
7.第一条油路,打压进油腔与打压进油油路连通油路:打压进油油路与单向阀油路连通,单向阀油路内径大于打压进油油路内径,在单向阀油路内有单向阀弹簧,单向阀弹簧一端顶在底座上,另一端顶在单向阀钢珠上,单向阀钢珠封堵在单向阀油路与打压进油油路连通处;单向阀油路通过下降进油腔与直阀芯内部的直阀芯交换腔相通,直阀芯交换腔通过举升进油油口与举升工艺油路连通,举升工艺油路通过举升进油油路与举升管接头连通;
8.直阀芯外缘上的回油间隙通过下降工艺油路、下降进油油路与下降管接头连通;
9.直阀芯外缘上的回油间隙通过回油油路、回油孔与储油罐连通;
10.第二条油路,打压进油腔与横向电动进油油路连通油路:打压进油腔经过横向电动进油油路与纵向电动进油油路连通,纵向电动进油油路与电动管接连通,在电动管接头内部油口处有电动单向阀钢珠;
11.第三条油路,打压进油腔与手动吸油腔连通油路:打压进油腔内径大于手动吸油腔内径,在打压进油腔内有手动打压钢珠,手动吸油腔通过手动吸油孔与储油罐连通;
12.凸轮机构:凸轮销穿过底座壁上开的凸轮销限位槽与凸轮前端固定连接,凸轮后端轴连接在把手杆上,把手杆固定安装在底座上。
13.本实用新型凸轮上固定安装有旋转把手。
14.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安装更加紧凑,不会产生密封失效、漏油等现象,经过实践,在使用过程中,基本能够达到万次以上,甚至更多,节省大量的成本。将手动调节置于前端,更加方便使用者的手动调节工作。
附图说明
15.图1是本实用新型外部结构示意图;
16.图2是本实用新型图1的a-a剖视图;
17.图3是本实用新型图2的c部分放大示意图;
18.图4是本实用新型图2的d部分放大示意图;
19.图5是本实用新型图1的b-b向剖视图;
20.图6是本实用新型图1的右视图;
21.图7是本实用新型凸轮与底座连接关系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2.本实用新型包括储油罐1、与储油罐1相通的吸油管接头7、底座2、底座2内的油路以及与底座2内底座打压缸筒上腔11相通的安全阀3、下降管接头6、举升管接头8、电动管接头9;储油罐1安装在底座2上,在内部通过油路连通,吸油管接头7是储油罐1的进出油接头,安全阀3也可以叫做泄压阀,是为了减少打压缸筒上腔11内压力而设的一个阀体,下降管接头6、举升管接头8是三个与底座2内部油路与举升油缸连通的接头,电动管接头9在手动方式可能出现一些状况时,可以通过此接头外接一个电动打油装置。
23.在底座2开有打压缸筒腔,打压缸筒腔内有小活塞杆22,小活塞杆22外部通过活塞垫圈18将打压缸筒腔分为底座打压缸筒上腔11和底座打压缸筒下腔16;在小活塞杆22上面开有小活塞杆限位槽45,凸轮销13一端插在小活塞杆限位槽45内;在小活塞杆22内有溢流机构,溢流机构结构是:在小活塞杆22内开有连通的溢流阀进油口17和溢流阀回油腔21,溢流阀回油腔21内径大于溢流阀进油口17内径,在溢流阀回油腔21内固定安装有内部为通孔的溢流阀螺塞20,溢流阀弹簧19一端顶在溢流阀螺塞20上,溢流阀弹簧19另一端插接有顶锥14,顶锥14顶在溢流阀钢珠15上,溢流阀钢珠15封堵在溢流阀进油口17和溢流阀回油腔21之间,溢流阀进油口17与底座打压缸筒下腔16相通;此部分是打压油的机械部分,在凸轮销13一端插接小活塞杆22上,这样在凸轮销13运动时可以带着小活塞杆22在打压缸筒腔内做上下运动,从而完成手动打压油工作。其内部的溢流机构只有在特殊情况下使用,在实际中大部分底座打压缸筒下腔16的油压不会太大,只有个别情况会出现压力过大后会挤压开溢流阀钢珠15,挤压开后,油会进入溢流阀回油腔21,并且即使流出也不会太多,所以,此油可以从凸轮销限位槽12或者经底座打压缸筒上腔11、安全阀3排出即可,因此,由于溢流出来油脂不多,所以凸轮销限位槽12处密不密封均可。
24.底座打压缸筒下腔16与打压进油腔34相通,打压进油腔34与打压进油油路33、横向电动进油油路35、手动吸油腔38三条油路均相通;此部分是油路的部分。
25.第一条油路,打压进油腔34与打压进油油路33连通油路:打压进油油路33与单向阀油路31连通,单向阀油路31内径大于打压进油油路33内径,在单向阀油路31内有单向阀弹簧29,单向阀弹簧29一端顶在底座2上,另一端顶在单向阀钢珠32上,单向阀钢珠32封堵在单向阀油路31与打压进油油路33连通处;单向阀油路31通过下降进油腔30与直阀芯5内部的直阀芯交换腔24相通,直阀芯交换腔24通过举升进油油口42与举升工艺油路23连通,举升工艺油路23通过举升进油油路41与举升管接头8连通。
26.直阀芯5外缘上的回油间隙43通过下降工艺油路28、下降进油油路27与下降管接头6连通。
27.直阀芯5外缘上的回油间隙43通过回油油路26、回油孔25与储油罐1连通。
28.第二条油路,打压进油腔34与横向电动进油油路35连通油路:打压进油腔34经过横向电动进油油路35与纵向电动进油油路36连通,纵向电动进油油路36与电动管接头9连通,在电动管接头9内部油口处有电动单向阀钢珠39。
29.第三条油路,打压进油腔34与手动吸油腔38连通油路:打压进油腔34内径大于手动吸油腔38内径,在打压进油腔34内有手动打压钢珠37,手动吸油腔38通过手动吸油孔40与储油罐1连通。
30.凸轮机构:凸轮销13穿过底座2壁上开的凸轮销限位槽12与凸轮44前端固定连接,凸轮44后端轴连接在把手杆10上,把手杆10固定安装在底座2上。此机构是人员在外部拨动凸轮销13的机构,凸轮44以把手杆10为轴,前端带着凸轮销13在凸轮销限位槽12内进行摆动。
31.本实用新型凸轮44上固定安装有旋转把手4。为了是操作者易于调节凸轮,所以,设置一个方便手握的旋转把手4。
32.本实用新型涉及的符号汉语名称如下:
33.1-储油罐;2-底座;3-安全阀;4-旋转把手;5-直阀芯;6-下降管接头;7-吸油管接头;8-举升管接头;9-电动管接头;10-把手杆;11-底座打压缸筒上腔;12-凸轮销限位槽;13-凸轮销;14-顶锥;15-溢流阀钢珠;16-底座打压缸筒下腔;17-溢流阀进油口;18-活塞垫圈;19-溢流阀弹簧;20-溢流阀螺塞;21-溢流阀回油腔;22-小活塞杆;23-举升工艺油路;24-直阀芯交换腔;25-回油孔;26-回油油路;27-下降进油油路;28-下降工艺油路;29-单向阀弹簧;30-下降进油腔;31-单向阀油路;32-单向阀钢珠;33-打压进油油路;34-打压进油腔;35-横向电动进油油路;36-纵向电动进油油路;37-手动打压钢珠;38-手动吸油腔;39-电动单向阀钢珠;40-手动吸油孔;41-举升进油油路;42-举升进油油口;43-回油间隙;44-凸轮;45-小活塞杆限位槽。
34.本实用新型的工作过程如下:
35.(1)举升过程:把手4反复打压,凸轮44与把手杆10固联,凸轮44随把手4往复运动,凸轮销13与凸轮44固联,通过小活塞杆限位槽45与小活塞22组合,凸轮44往复旋转带动小活塞杆22在底座打压缸筒上11和腔底座打压缸筒下腔16中往复直线运动,当小活塞杆22向上运动时,将液压油从壳体1中沿手动吸油孔40吸入手动吸油腔38中,将手动打压钢珠37打开,吸入打压进油腔34中,当小活塞杆22向下运动时,将液压油沿打压进油腔34压入打压进油油路33中,推动单向阀弹簧29向左移动,将单向阀钢珠32打开,液压油进入单向阀油路31中,沿下降进油腔30进入直阀芯5的单向交换腔24中,沿举升进油油口42,进入举升工艺油
路23中,沿举升进油油路41沿举升管接头进入8进入液压缸举升腔,液压缸内回油腔液压油通过下降管接头6沿下降进油油路27进入下降工艺油路28沿回油间隙43,进入回油油路26中,沿回油孔25进入壳体1中,实现举升。
36.(2)回落过程:把手4反复打压,凸轮44与把手杆10固联,凸轮44随把手4往复运动,凸轮销13与凸轮44固联,通过小活塞杆限位槽45与小活塞22组合,凸轮44往复旋转带动小活塞杆22在底座打压缸筒上11和腔底座打压缸筒下腔16中往复直线运动,当小活塞杆22向上运动时,将液压油从壳体1中沿手动吸油孔40吸入手动吸油腔38中,将手动打压钢珠37打开,吸入打压进油腔34中,当小活塞杆22向下运动时,将液压油沿打压进油腔34压入打压进油油路33中,推动单向阀弹簧29向左移动,将单向阀钢珠32打开,液压油进入单向阀油路31中,沿举升进油油口42进入直阀芯5的单向交换腔24中,沿下降进油腔30,进入下降工艺油路28中,沿下降进油油路27沿下降管接头6进入液压缸回油腔,液压缸内举升腔液压油通过举升管接头8沿举升进油油路41进入举升工艺油路23沿回油间隙43,进入回油油路26中,沿回油孔25进入壳体1中,实现下降。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